上了名牌大學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原來能這麼大

2020-09-11 明智家庭教育

總有一派言論,說著好學校無用論,北大還有人賣豬肉,清華畢業照樣給人當保安,說這話的人,自己可能就沒處於過名校之中。有時候只有上了名校,從周圍的氛圍和圈子中,才會發現,名校的經歷不止給了自己一張入場券,還讓你發現了階層之間的距離!今天就給大家來講講,為什麼要上名校。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讀大學有什麼用?


你看那北大畢業的還有賣豬肉的,清華畢業的還當保安,我手下剛招來的985大學的高材生,來了還不是要從打雜開始幹?


還有人說,你看那些當年的高考狀元,哪個成為行業領袖了?應試教育不行,淨教出一些死讀書的書呆子。


更會有人說,我們公司一招聘,投簡歷的都是211、985,來了也沒發現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專生可能還更踏實肯幹一點。


以上這些言論,我們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統稱為「酸葡萄心理」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小時候,在家門口讀一所普通的小學,真的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時候小升初,北京還沒有現在的「鎖區」政策,我交了狗屎運,陰差陽錯進了海澱區大名鼎鼎的X大附中。


一路上,儘管自己只是學渣,但見過太多學霸和大牛。咱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麼!


一所好學校,對孩子的重要影響,真的是一輩子的。



好學校,教給學生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剛進X大附中,我就發現,只有自己小學玩了六年,別人可都不是啊!


我那時的英文水平,基本限於認識26個字母,估計比現在很多英文啟蒙做得早的3、4歲的孩子還差遠了;


我的海澱同桌,英文如百靈鳥一樣流暢悅耳,看英文電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經常談笑風生。她在小學六年,已經能把很多原版的兒童文學名著,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全書背誦了。


數學、語文、物理、化學,每一科都被學霸們碾壓。


坐在我後面的男生,初中就學完了中學數學,開始自學微積分和大學高數;


我們語文課代表,小學就熟讀四書五經,能用古文洋洋灑灑地寫作;


聽高中班主任說,我們學校的一位學長,愛好天文,天天去學校的天文臺觀測,國內外天文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因為貢獻重大,國際上把一顆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時他16歲。


上中學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怪不錯了呢。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


作業?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上,X大附中的同學都在複習、預習(除了那些做國際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


我晚自習的同桌,在我們普通班排名前幾名。她每天晚上,把每個科目,每天學的內容,各做5、6本課外練習冊來鞏固(她做得真是飛快!她做5、6本的時間,我差不多勉強能做完1本)。


做完習題,她還常有時間「放鬆一下」,把語文書上的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譯成古文。她後來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頓


上了好學校才知道,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勞而獲的成績,也沒有什麼隨隨便便的成功。每一分進步,背後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辛勤努力。





好學校,帶給學生視野和見識

初中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信息很閉塞。那時,我根本不知道美國大學為何物。


睡我對床的學霸姑娘,酷愛二戰史,夢想是考上美國的「西點軍校」。我問為什麼?


她告訴我,西點軍校除了培養出了美國最多的將軍(麥克阿瑟、艾森豪、巴頓將軍……),還培養出了世界財富500強中,1000多名歷屆董事長,2000多名副董事長,5000多名歷屆CEO。全美國任何一所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多的管理精英。


我深深驚嘆於她的視野、見識和夢想。於是,我就把自己的夢想,從「當個白領」,也改成了「考上西點軍校」,你看,孩子之間的影響力是多麼大啊。


後來,儘管沒有真正去報考西點,我在追求這個夢想的過程中,跟著對床的姑娘,讀了十幾本詳細的二戰史,還看了很多二戰紀錄片(儘管現在都快忘光了)。


為了軍校的身體要求,我倆非常努力地鍛鍊身體,每天跑1200米、跳幾百階臺階、100個仰臥起坐……我們還為了留學的夢想,特別努力地學英文。


我從初一班裡英文最差的學生,發奮努力,每天背誦一篇新概念三/四,還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記看了差不多10遍,高一時英文統考,我考了全區第一。


初中時,我們學校離北大清華不遠,有很多非常精英的書店。同學們相互「攀比」,搶著買過期的原版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還有「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書(暴露年齡了)。


其實我感覺買了也看不懂(反正我看不懂),但這種「攀比」還是比「比吃比穿」強多了。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50UP(人生七年)》常想起當年的買過期華爾街日報的日子。紀錄片展現14個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


7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經習慣了每天看《金融報》或《觀察家》,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站,少被打,吃飽飯。


50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


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上大學的時候,一位最好的哥兒們,在姑姑的影響下,10歲就給自己起了英文名叫Stanley,因為從小的目標是要進「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


他有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習慣,大學四年,每天都要仿寫幾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一來熟悉金融市場,二來練習英文寫作。


他是這樣做的:


先讀一篇文章,然後背扣過去,用自己的話盲寫一遍。然後對照一遍,再背扣過去,再盲寫一遍。直到幾乎和原文用詞一樣為止。


去年,他從高盛辭職,進入美國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成為最年輕的合伙人,他也是管理層唯一的亞洲面孔,年薪幾百萬美金。


他的美國同事,需要寫文章,都請他寫——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英文寫作還不如高中畢業才去美國的中國留學生。


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在羅馬。出生在羅馬又如何?只要足夠努力,有寬廣的視野和抱負,憑什麼就不能在羅馬叱吒風雲呢。


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難忘。高中的時候,我的兩個朋友,申請去做了校圖書館的志願者。我當時還心裡小小地鄙視了人家,圖書館志願者,不就是每周去碼書麼?


後來,事實證明了我是多麼愚蠢。那時候,普通學生每次能借2本書;圖書館志願者,能每次借5本書。我荒廢了時日,高中時沒顧得上讀多少書;這兩個同學,每周末回家的時候,旅行箱裡都裝滿了書,周而復始。


她倆用了高一高二兩年時間,全面掃蕩了我們高中的圖書館(高中圖書館,本來也沒有太多書),每人讀了幾百本書。高三的時候,她們收心學習,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華。


大學畢業更令人嘆服,上了北大的姑娘,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頓,成了國內環境學的專家;上了清華的姑娘,去哈佛讀博,現在成了美國知名大學的終身教授。


去了好學校,能大大拓展我們的視野和見識,讓他親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個方向努力。



好學校教給學生,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兒


高考那幾天,我上吐下瀉,少考了40多分,踩線進了號稱全國第三的大學(當然,國內有十來所大學都是第三),因為分數低,被調劑,進了一個非常奇葩的專業。我不甘於調劑,考了託福SAT,申請轉學去了美國。


在中國大學的時候,感覺上進=考證。學長學姐告訴我,管它什麼證,都去考!你是北京人,也要去考普通話的證!總之,多一個證就比少一個證好。除了考證,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變得更優秀。


出國之前,我滿腦子是「好好學習」——每門課都考A+,考出接近滿分的GPA和金光閃閃的GRE,得到教授的推薦信,申請牛校的研究生,然後去華爾街或矽谷找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總而言之,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剛一進校門,我的整個人生觀價值觀都被顛覆了。在美國大學,大家都在忙著改變世界。


一個讀博士的學長,出身貧寒,看到美國大學圖書館成噸出售1美分的舊書(其實就是白送啦),而自己貧苦的家鄉,留守兒童們窮得根本沒有書看。


他成立了幫助農村兒童閱讀的公益組織,每年幾百位留學生到農村支教,還給很多貧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學圖書館,幫助了成千上萬的農村孩子。


一個比我高一級的學長,因為自己給國內父母打電話不方便,創辦了美國前三名的華人電話卡網站。那是他才大三,每月營收上百萬美金。我們用他的電話卡平臺聯繫國內的家人朋友,又方便又省錢。


還有更多的同學,因為買中國食材不方便(冬菇、粉絲、茴香、花椒這些美國超市可沒有啊),開創了中國超市;


因為太想吃一口家鄉味道,開了正宗的中國飯店;


因為經常當國內親友來美的「地陪」,開了全美連鎖的大型旅行社……


有的同學,還讀本科呢,不僅學費生活費自己賺出來(美國學費一年30萬啊!),還能補貼家裡,真是太牛了。


被深深震撼之後,我開始思考,不要只是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要改變世界,要幫助、影響更多的人。


大學期間,在他們的影響之下,我前前後後打了十幾份工,寒暑假也到處實習、實踐,一來鍛鍊自己,二來減輕家裡供我讀書的負擔。



好學校,給學生最優質的人脈、圈子、資源


名校不能確保人生的上限,卻能設定人生的下限。不止給了學生敲門磚、入場券,還給了人脈、圈子、資源。


前面提到的Stanley,就是靠緊密的校友網絡,寫郵件、打電話、教授推薦、和華爾街工作的校友見面,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儘管沒進入10歲時的夢想摩根斯坦利(投行界的第二),卻進入了高盛(投行界的老大),妥妥成了華爾街精英。


很多人都知道耶魯大學最神秘的精英組織「骷髏會」吧?從這個骷髏會裡走出了3位美國總統、2位最高法院大法官,還有無數美國議員以及內閣高官。


經過185年的繁衍生息,從美國白宮、國會、內閣各部、最高法院以至於中央情報局,骷髏會的成員幾乎無所不在。


這就是人脈和圈子的力量。


神秘的耶魯骷髏會


當年北大畢業賣豬肉的陸步軒,曾經讓天下人恥笑。北大校友陳生邀請他合夥成立「屠夫學校」,創立了全國超市都在賣的「壹號土豬」品牌,現在兩人身家過百億。


除了人脈和圈子,好學校還提供了最優質的婚戀圈子。


我高考之前,媽媽鼓勵我,好好學習,你考上什麼檔次的大學,很有可能將來男朋友就是什麼學校的哦!


但這也是實情。《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6》顯示,1980年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結婚。


「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來越少,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越來越難了。


「你是誰,就會嫁給誰」。


我的朋友圈子裡也是這樣,有的夫妻都是藤校畢業,有的夫妻都畢業於沃頓,有的夫妻一個北大一個清華(不知道將來會告訴娃,哪個是中國最好的大學?)。


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這世界就是,一些人總在晝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發現世界已經變了。


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孩童時代的經歷,中學時代的境遇是我們開啟大學生活的關鍵經歷。


名校不是終點,它是對你多年付出的回報,以及新徵程的起點。

相關焦點

  • 上了 985,211 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作業?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上,X大附中的同學都在複習、預習(除了那些做國際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我晚自習的同桌,在我們普通班排名前幾名。
  • 上了 985、211 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
    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作業?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上,X大附中的同學都在複習、預習(除了那些做國際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我晚自習的同桌,在我們普通班排名前幾名。
  • 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大到你無法想像
    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作業?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上,X大附中的同學都在複習、預習(除了那些做國際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我晚自習的同桌,在我們普通班排名前幾名。
  • 上了 985、211 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 一般來說, 就我個人來說,感情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 感情,到底應該如何實現。一般來說, 郭沫若曾經提到過,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 總結的來說, 卡耐基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一個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遠不會成就大事業。
  • 上了一流大學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你想像的大得多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讀大學有什麼用?這麼問的人,一般是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所以沒有得到受教育的益處。所以似乎喜歡挑戰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還煞有介事的舉出許多的例子:北大還有人賣豬肉,清華畢業照樣給人當保安。而這樣的人,你還真沒有辦法和他解釋或者辯論。因為,你們的思維不在一個維度,你們的眼界不在一個層次。
  • 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實是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上中學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怪不錯的呢。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作業?
  • 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上中學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怪不錯的呢。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作業?
  • 考上三本之後才知道的五件事
    市區才有一些大超市什麼的,原來的地方只有一些小便利店。那些在大城市讀的孩子每天出來,外面有不同的世界,外面有不同的精彩,他們的消費水平不同,生活也不同。人生本來就可以豐華一些,為何需要如此樸素呢?或許是這樣的,「天吶,這道題我居然錯了,本來可以做對的,怎麼這麼傻?。」然後你一看,150的滿分,他考了145。其實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些人,他們表面上說不怎麼學習,其實他們在偷偷學習。到了大學,我終於知道了,原來他們是這樣子的。無意中聽他們說起來,他們都在偷偷學習。我的天,怎麼能這樣欺騙我的感情呢。
  • 白蝦皮和紅蝦皮的區別,今天才知道!差距原來這麼大,漲知識了
    喜歡記得關注我哦~【白蝦皮和紅蝦皮的區別,今天才知道!差距原來這麼大,漲知識了】說起海蝦米,可能有的朋友會覺得陌生,但如果說起蝦皮,大家應該就不陌生了。我們自己家裡買蝦皮,買散裝的居多,一是能嘗一下味道,看看牙磣不牙磣;二是散裝的比較便宜,十塊錢能買多半袋。記得小時候家裡每次買完蝦皮,我都會偷偷地抓一些吃,有時候還能在裡面找到一些小乾魚和特別特別小的小螃蟹。
  • 雲大總裁班: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是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上中學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怪不錯的呢。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24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作業?
  • 同樣都是農民的兒子,人和人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農民的兒子「辛巴在婚禮上直播,90分鐘收入1.3億,被曝光賣糖水燕窩後,承諾賠償6000萬,卻只花出去2000萬,如今被官方通報,也不過是被罰款290萬。這點錢,估計開播不到兩分鐘就能賺回來吧。在浙江舟山海島上一個偏僻的農村裡,也有一位農民的兒子,他叫夏裕明,一家四口只有一畝多的耕地,因此他從小就明白在地裡刨活兒是養不活全家人的。儘管患有小兒麻痺症,他還是像村裡其他年輕人一樣出外打工了。不過沒多久他又回來了,村裡只剩下400多位留守老人,為了養活自己也方便大家,他開了村裡唯一一家小賣店。
  • 今天終於知道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區別究竟在哪了,原來差距這麼大
    今天終於知道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區別究竟在哪了,原來差距這麼大,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很繁忙的,所以這漢堡快餐也就成為人們飽腹最好的選擇了。說到這漢堡快餐,如今在國內也有很多個品牌的漢堡快餐,但是這裡面就有「兩大巨頭」是最受人們喜歡的,那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了。
  • 985、211名牌大學畢業的3大好處!
    鞋子穿品牌的,腳舒服;吃飯上高檔的餐廳,服務讓人舒服;電影看包場的,你想笑想哭隨意,不用管別人笑話你議論你……上大學,能上名牌的肯定比普通的院校好,能上985的,幹嘛非要選擇211的?能有「雙一流」的分數,幹嘛去讀「雙非」的院校呢!
  • 出國後對比國內,網友:原來差距這麼大
    出國後對比國內,網友:原來差距這麼大肯德基在中國相比一般的快餐都受歡迎,因為肯德基裡面的食材非常的多,早中晚餐都有.而且很多也都非常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口味,比如豆漿,牛奶,油條,當然還有老北京雞肉卷和各種各樣的漢堡。雖然我們經常在中國吃肯德基,但是你知道外國的肯德基是什麼樣嗎?出國後對比國內,網友:原來差距這麼大!
  • 大學畢業後才明白,原來文科和理科差距這麼大,後悔知道晚了
    也許大家到了大學畢業後才會明白,其實這兩者的差距還真不小,看後一定會認為自己知道晚了。所以說,如果理性思維能力不足的話,那想蒙題都不知道從何蒙起。
  • 畢業後才知道,本科與專科差距原來這麼大,可惜都晚了
    每年的高考都是很多同學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有的同學如願以償考入知名大學,但是也有的同學只能選擇專科。可能會有人說:專科和本科其實沒什麼區別,本質上不都是一個大學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為什麼人們都拼命努力去本科大學呢?如果在本質上都是大學,那麼為什麼還要區分本科與專科呢?
  • 名牌大學畢業生被同事嘲笑?學歷不是萬能的,能力才是真本事
    鄰居小悅是985高校的畢業生,如今在500強國企工作,周圍有些同事經常嘲笑她:「名牌大學畢業又怎麼樣?還不是和我們這些普通院校的畢業生拿著同樣的工資,上好學校有什麼用?」每次聽到同事們這樣說,小悅都非常傷心,也很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做來改變這種現狀,也不知道努力方向在哪裡。
  • 同樣是上大學,為什麼孩子畢業後的差距會這麼大?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大學畢業幾年之後,原本非常相似的同學們有了天差地別差距。優秀的人可能已經財富自由,而混的差的人可能差到難以想像。按理來說,大家能考進同一所大學,智商應該都相差不多,是什麼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這麼大的差別呢?
  • 白巖松:拉開人和人之間差距的,只有一件事,為人父母,都該知道
    白巖松:拉開人和人之間差距的,只有一件事,父母要知曉大學畢業後的而拉開人和人之間差距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用良好的心態去掌控自己的人生為人父母,都該知道這個道理,孩子長大後,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和道路,過分參與其中,不但會破壞他們的節奏,而且會影響他們的心態。一個沒有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可憐的生命。
  • 當你上了清華北大,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竟這樣大!
    人們總是熱衷於去討論考上北大,最後卻去賣豬肉的「落魄高才生」,或者是名牌大學出來後卻只能在一家小公司做著普通的小職員的工作等等。他們藉由這些十隻手指頭都數的出來的經典案例,斬釘截鐵的「蓋棺定論」:看吧,讀書有什麼用?考上清華北大,還不是得回家賣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