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瑩
人物簡介
岡居木,本名張維傑。作品散見《星星》《詩選刊》等海內外報刊。詩歌入選《新世紀詩典》《中國當代短詩選》等選本,擔任《山東詩歌30年選》分卷主編。著有詩集《岡居木不是木頭》《七個人的時間史》(合集)《中國此在主義流派詩選》(合集)等。
11月14日下午,在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岡居木笑著告訴記者:「我的本名是張維傑,岡居木是在上世紀90年代起的筆名,取自綱舉目張這個成語,把張隱去之後的諧音字,有隱姓埋名的意思。 」
岡居木是我市著名詩人、德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他勤奮執著,幾十年來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在詩歌王國裡不停追求、不停探尋。
痴迷詩歌,心無雜念地寫作
岡居木1964年出生在臨沂市沂南縣一個農民家庭。他是由爺爺看大的,爺孫倆去得最多的是山腳下沒有人的地方,養成了岡居木觀察思考得多,而說得少的性格。「上學之後,有些想法說不出就訴諸筆端,偶爾抒一下情,寫一些零星的文字。有人說像詩,老師也誇獎,這也許是我最初愛上寫詩的理由。後來也學過繪畫、書法、服裝設計,寫過小說,中學時一個老師說,你最適合的還是寫詩,我當時正被詩歌迷得神魂顛倒,從此一心一意讀詩寫詩。 」岡居木回憶道。
1984年,岡居木考上德州糧食學校,1986年畢業留校,成為一名教師。後來,德州糧食學校併入德州職業技術學院。
1986年,岡居木在浙江省的一個文學刊物上發表了第一首詩,詩的題目是《昨天·今天·明天》。這首詩當年獲得了「駐德州大中專院校徵文比賽三等獎」。
這次獲獎,更激發了岡居木的創作熱情,只要是工作以外的時間,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中,他都堅持心無雜念地寫作。
對他來說,詩歌讓他的精神世界無比豐盈、無比清澈,每每提筆,心中總是激情充溢、遐思滿懷。
隨後,他以《昨天·今天·明天》為書名,自己花錢油印了一本詩集。幾年後,他隱去本名,以筆名岡居木發表作品,從此,岡居木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文學雜誌上。
顯影個人特有的詩歌胎記
2002年,岡居木剛一接觸網絡詩歌論壇,便為之吸引。他至今還記得,上的第一個論壇是福建詩人康城主持的「第三說」,康城還選了他的一首詩發在《詩歌月刊》網絡詩歌專號上。不久,岡居木開了博客,開始在網絡上發表作品。「當時的網絡詩歌運動完全可以用風起雲湧來形容,中國詩人創作的自覺性和原創力不斷增強,這也證明了當代中國詩歌的根基,遠比我們想像中要更紮實和深厚。網絡在打開了紙本刊物的局限的同時,也成為一大批優秀詩人和詩作脫穎而出的基肥。 」岡居木說。
2003年末,網絡上興起了「此在主義」的詩歌流派,此在主義的核心主張是用「事象」和「自主語言」來構建詩歌形象和文本。
岡居木內心所秉持的詩觀——語言要有自主性和敘事俗世化、立體化,與此在主義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他開始在創作中努力踐行這一理念,詩歌創作由抒情詩轉向此在主義詩歌。如今,他是此在主義詩歌流派代表詩人之一。「事象和自主語言作為此在主義首倡的兩個新的詩學概念,它的主旨不是爭奪什麼話語權,也無意譁眾取寵,它是對當下詩歌精神和品質的一種真誠的重建。 」岡居木說,「事象體現對人本和人的生存活動、社會百態的一種詩性關注。一首詩如果沒有具體可觸的俗世事象,詩就會變成屍體。詩人從來都不缺乏想像力,而是缺少對當下生活真相、對人自身的生存狀況的發現力,也就是缺乏對俗世事象的準確把握。 」
岡居木提倡詩歌語言的個性化,認為詩人要在自己的詩歌中顯影個人特有的詩歌胎記。「好的詩歌都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質,人云亦云的詩歌是沒有生命力可言的。詩人在俗世生活,註定其思想和寫作不能游離於俗世之外,在這一點上,此在主義的主張,就是對藝術源於生活這一基本創作規律的尊重。 」他說。
呈現真實和生活的本來面目
岡居木認為,生活才是詩歌的本源。2012年,他接觸了新詩典詩人及詩作,並參加了新詩典詩會。新詩典是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出的一個詩歌載體,由著名詩人伊沙主持,每年一季,篩選本年度中國最優秀的詩歌文本結集出版,在現代詩寫作上有較大的影響力。自此,岡居木的詩歌寫作更注重口語化、現代性。
口語詩倡導挖掘事實的詩意,指向人的日常生活的具體存在。用詞平樸自然,造語簡潔爽利,直抵事物本質。岡居木說:「生活本身就包含著哲理,一首詩把生活中的事實加以提煉,呈現真實和生活的本來面目,不需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就帶有深長的意味和強大的生命力。真實而自然,是口語詩的基本方向和最高境界。 」
幾十年來,岡居木忘我地投入詩歌創作,他始終堅持廣泛閱讀,相信思考和創作都是對人生的歷練,有積累才有提高,有付出和堅持才有收穫。今年,他精選新創作的60首詩,結為詩集《黑暗是一種光》,入選《中國現代詩系》(中韓對照詩集),即將由韓國首爾海風出版社出版。
談及當下的詩歌創作,岡居木說,現在他的詩歌更講究深水暗流,力求在平靜的敘述之下,蘊含豐富的激流,以從容冷靜、不露聲色的態勢,觸及讀者的心靈。「心中有詩,處處觀察,處處留意,詩意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如今,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生的認識也愈來愈深。我會窮盡一生的時間,把詩寫得更好、更純粹,不管最後能夠達到什麼高度,一生有詩相伴足矣。 」採訪即將結束時,岡居木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