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真的是窮講究嗎?別急,先吃完這10種地道小吃再評價

2020-12-20 二小姐動物園

老北京的小吃據不完全統計有近300多種,其中有非常知名的炒肝、豆汁、爆肚等等,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可見北京的小吃歷史非常悠久。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網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說老北京小吃其實只是窮講究,搞得花裡胡哨其實都是最廉價的原料。

在我看來,食物本身並不會「窮講究」,「窮講究」的是某部分吃它的人。對於老北京小吃,或者說任何地方的美食,擺在人們面前的就3種態度就足夠了,那就是喜歡,不喜歡,或者一般般。喜歡吃就多吃點,不喜歡就不要吃它,一般般的話就緣分到了再吃。沒有必要聽一些人說這個好或者這個是窮講究,就跟著去吃或者抵制,凡事要自己試過才知道。

所以,下面這10種代表性的老北京小吃,吃過後再來評價也不遲。

代表性的老北京小吃

1.豆汁

豆汁應該是老北京小吃裡名頭最響的之一了,它獨特的味道讓人們對它的態度是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每天都離不開它,不喜歡的人連聞一下都難受。

豆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乾隆年間更是成為了宮廷飲料。豆汁色澤灰綠,是以綠豆為原料,通過某些發酵程序製作而成,《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這種味酸微甜的飲料深得老北京人的喜愛,喝第一口的時候,那如同泔水般的味道讓人難以下咽,可是如果你忍著再喝上幾口,那感受就不同一般了,非常可能會上癮。喝的時候要配上各種鹹菜和焦圈。以至於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叫做「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2.麵茶

麵茶是流行於北京和天津一帶的名小吃,雖然它叫麵茶,但是跟面和茶完全沒有關係。麵茶是由黍子面或者小米麵熬成的糊狀物,表面會淋上一層芝麻醬。

老北京人喝麵茶的時候,講究不用勺子不用筷子,就這樣單手端著碗,嘴巴貼著碗邊轉著圈喝。其實這種吃法倒不是因為炫技或者講究,而是因為麵茶很燙,用嘴吸留著喝不容易燙到,轉著圈喝也能同時喝到麵茶和芝麻醬。

3.豌豆黃

電影《霸王別姬》裡面有一句臺詞是「豌豆黃算個屁啊,要我說,這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蘆屬第一。」

至於豌豆黃和冰糖葫蘆之間誰第一好吃,就仁者見仁了,但豌豆黃,絕對是老北京美食中數一數二的既有顏值又好吃的代表。

以前清朝宮廷裡面的豌豆黃,是使用白豌豆為原料製作而成,傳說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吃,而民間的豌豆黃則是使用糙豌豆進行製作。

豌豆黃的主要原料是豌豆和白砂糖,把豌豆泡在水裡5-6小時,然後漂洗乾淨後下鍋煮,煮到豌豆開花開花酥爛,然後不停攪拌打碎,再用濾網過濾,再回鍋加白砂糖煮至濃稠狀即可,等其冷卻凝固切塊食用。

4.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裡同樣也沒有驢,而是由大黃米麵、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等多種原料組合製作而成,成品為黃色、白色和紅色三種顏色相間,非常好看。

驢打滾同樣也出現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比如《我和我的祖國》第一段裡,黃渤扮演的林致遠就最愛吃驢打滾。有人說它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其顏色外觀像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5.炸醬麵

炸醬麵已經成為了老北京小吃的一個代表性符號,全國各地都可以吃得到,但要吃正宗的,還得去北京試試看。

炸醬麵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菜碼,炸醬和麵條。菜碼會使用到黃瓜絲,香椿,黃豆等等,切好煮熟備用。炸醬用的是半肥瘦的豬肉加上洋蔥在鍋裡炒,然後加上黃豆醬、甜麵醬等等佐料製作而成。等麵條煮好後,淋上炸醬,再放在菜碼,一道香濃美味又簡便的炸醬麵就製作完成。

老北京人吃炸醬麵,冷天講究吃熱的,稱之為「鍋兒挑」,熱天吃過水麵,但湯要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麵碼兒」。

6.炒肝

現在公認的炒肝的創製者,是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他們創造出了一種不勾芡的炒肝,會仙居的炒肝出名了之後,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各個飯館和小攤都開始售賣炒肝,自此炒肝成了京城百姓日常美食之一。

雖然炒肝這個名字跟它的原料對得上,但其實炒肝的主角並不是肝,而是大腸,約佔比例。而且炒肝也不是炒的,而是煮的,所以老北京這些小吃的名字由來還真是一個謎。

大腸清洗乾淨後過水,然後加入湯中煮沸,再放入蒜醬、口蘑湯、蔥花和澱粉勾芡,然後撒一層蒜泥,一碗濃稠味美的炒肝就製作完成,

7.灌腸

灌腸也是老北京非常有特色的傳統小吃,而且歷史很悠久,在明朝時期就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門大嚼亦堪憐。」

真正的灌腸,是有腸的,用澱粉加上紅曲糅合上色後灌到豬腸裡面去,然後再後續煎、炸或者炒,吃的時候切片,淋上辣椒、蒜末和薑末等等,用竹籤扎著吃。

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這種真正豬大腸的灌腸了,比較多的是用澱粉和紅曲捏成大腸的形狀,滋味雖然不如真正的灌腸香,不過勝在便宜,用油一煎味道也是不錯的。

8.爆肚

非常出名的老北京風味小吃,採用羊肚或者牛肚製作而成,牛爆肚分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

雖然名字裡面有個「爆」字,它卻不是油炸食品,而是將新鮮的羊肚或者牛肚切好後,用沸水煮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等等藝人名人都非常喜歡吃爆肚。

9.艾窩窩

艾窩窩是老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且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這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艾窩窩是用糯米做成外皮,包裹上芝麻仁、瓜子仁等等餡料做成的一種美食。

這種美食在明朝時期稱之為窩窩,那為什麼現如今卻叫艾窩窩呢?清朝的李光庭在《鄉諺》中有說明,以前皇帝想吃這種窩窩的時候,就吩咐道「御艾窩窩」,逐漸傳入民間後,百姓不能用「御」字,於是就稱之為「艾窩窩」。

10.酸梅湯

酸梅湯可以說是老北京夏天必備的飲料之一,冰鎮之後口感尤佳。

其實在古代,我們就有吃冰食的傳統,不過那時候受藏冰技術限制,所以只有皇室少數人才有福享受,到了清代,藏冰業高度發達,冰已經不值錢了,很多老百姓也能夠消費得起,所以冰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行和發展。

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都是夏日消暑佳品。

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湯是由清宮御膳房傳到民間的方子配製,素有「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之說,因此口味獨特。據說最為精製講究的酸梅湯,不用水煮,而用沸水浸泡酸梅。飲時也絕不往碗裡加冰,而是在湯罐外用碎冰塊「鎮」,所以酸而不烈,冰而不鑽牙床。

老北京的小吃還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上述10種可以說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你有興趣試試嗎?

我是大叔,傳遞有趣有料的美食知識和烹飪技巧,喜歡記得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富吃肚仁兒、窮散丹」,原來老北京小吃也分貧富!
    北京小吃品種繁多、名揚天下,您要是到了北京、不嘗嘗琳琅滿目的北京小吃,那誇張點兒說:跟沒來一樣!當然了,您說我就是來旅遊的,來看看,我不想吃,也不喜歡吃,那咱也沒槓抬!錯來北京小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喜歡的,最典型的就是豆汁兒,那味道之「酸爽」!雖被老北京人視為「本命食」,但外地(外國)來的朋友恐怕接受不了。
  • 舌尖上老北京小吃探尋 追宗溯源話滷煮
    曾經有食客在評論「滷煮火燒」之時,認為這道小吃原本不是北京小吃,卻不知什麼時候也加入到了北京小吃的行列。關於這點,我實在無法苟同,按照我所略知皮毛的觀點,滷煮火燒還真是大有來頭。    追宗溯源,滷煮火燒的前身大概是一種叫「蘇造肉」的食物。
  • 香濃美味的炒肝,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講究傳統就別用勺子吃
    憑著這種味道,這些地方小吃才能夠頑強地跨越久遠的時光,一直延續下去。不同的古城也會滋養出不同的風土人情,而這些地方小吃,往往是風土人情最為有力的代表之一。作為歷史名城的老北京城,自然也少不了這些別有風味的小吃,光是出名的就有十三種之多,被稱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 探店中華老字號錦芳小吃,幾十種的特色老北京小吃,物美價廉
    隨著疫情的緩解,磁器口旁的錦芳小吃店也開始營業了,記得小時候在錦芳小吃買元宵永遠是排隊等候,不等個把小時根本買不到。我出生在東城區北新橋。小時家境不富裕,沒下過飯館,五花八門的小吃是那時解饞的唯一選擇,因此我對老北京的小吃和當年百姓享用各種小吃的情景記憶猶新。
  • 地道老北京美食「登陸」小吃名城臺北
    地道老北京美食「登陸」小吃名城臺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1日 01: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地道的北京小吃及京菜八月十日「登陸」臺北。
  • 老北京特色小吃,你最喜歡炒肝還是麵茶,快來看看吧
    1、滷煮火燒滷煮火燒是北京的一種傳統特色小吃,起源於南橫街,但是這個食材卻並不是什麼少見的食材,就是用豬頭肉和豬下水做出來的,包括豬腸,豬肺以及豆腐片和滷汁,煮出來的肉爛而不糟。可以說,不喜歡吃這種食物的北京人不多,所以自古以來就流傳下來了。這道菜之所以被稱為「只給窮人吃的食物」,是因為它是一個傳說。
  • 廟會小吃的美妙記憶 冰糖葫蘆杏仁茶等復甦老北京記憶
    如今逛廟會,可以吃到新疆的烤串、海南的椰子、廣東的點心,不過只有老北京傳統小吃,方能體現京城廟會的韻味。冰糖葫蘆、驢打滾、杏仁茶、灌腸、炸豆腐、奶油炸糕、褡褳火燒……這些傳統食物在提供美味的同時,也復甦了京城百姓的溫暖記憶。
  • 遊客都點讚的老北京小吃鋪,終於滿足了南北兩方人的胃!
    老北京小吃鋪,一向是踩了南方朋友味蕾的痛腳。豆汁難以下咽,滷煮俗氣粗魯,糕點更是比不過以細膩精緻聞名的江南。在食客們「固化」的思維裡,似乎老北京的小吃就是這點東西,連那勞什子宮廷御膳不也是「蘿蔔白菜大開會」麼。
  • 它是老北京特有的小吃,可連點兒肉都沒有,憑什麼叫「腸」呢?
    炸灌腸是北京特有的,而且它在老北京小吃中的地位也非同一般,無論街邊小館兒、還是老字號飯莊,抑或是網紅打卡地,但凡打著北京菜招牌的,幾乎必要有它,拿現在的話說,算是標配;仿佛您的菜單兒裡沒有炸灌腸,您就不敢號稱老北京。
  • 北京人最喜歡的5道特有的小吃,美味十足!你吃過銅鍋涮肉嗎?
    北京人最喜歡的5道特有的小吃,美味十足!你吃過銅鍋涮肉嗎?北京城歷史悠久是九大古都之一。在明清時期成為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和百姓。人群的往來一頻繁就會帶動當地的發展,小吃和酒樓就會更加的繁榮。
  • 【漳浦晨報】20元吃遍漳浦10種地道小吃
    (報導/微信題創策劃組&採訪編輯組)要說漳浦地道的小吃,未語口水先流。2、油粿、花生粿、蘿蔔粿鼎元南路,以前叫環城東路,有家「高酒莊油粿店」,他們家賣油粿已經傳了六代了,老闆人稱「油粿王」,名聲響亮。
  • 老北京小吃驢打滾附配方+做法
    這道小吃不用介紹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老北京小吃驢打滾。嘿嘿。 步驟2 平鋪在烤盤,中層,上下火,150℃,10-15分鐘。每隔5分鐘用矽膠鏟翻動一次,別烤糊了哦。
  • 老北京了解28種小吃,每種不超過30元
    那些舊的北京小吃!老北京小吃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可分為漢族味、回族風味和宮廷風味。烹飪中,有蒸、煎、煎、煎、煎、烤、涮、煮、煨、煮等做法,各有不同的口味。著名作家舒乙用四個詞「小吃大藝」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下面就帶你去看看老北京來了解一下28種小吃,每種都不超過30元!
  • 中國傳統糕點之京派糕點:老北京小吃十三絕的「絕」在哪裡(上)
    北京旅遊,除了逛逛故宮,吃吃北京烤鴨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去嘗嘗北京的傳統美食,在眾多傳統美食中,這「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是最推薦大家去品嘗的了。而這「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也是最能代表北京的特色小吃了,可以說是上有宮廷御用糕點,下有民間百姓的特色小吃。
  • 老北京這道名小吃顏值味道都不討喜,卻為何能讓人上癮?
    一提起美食的評價標準,一般離不開「色、香、味」。可是老北京聞名的小吃豆汁兒,和這標準是一樣兒也不沾邊兒。顏色灰綠,看著就讓人不待見;湊近一聞,一股子泔水味兒;喝一小口,又酸又餿,難往下咽。人們第一次接觸豆汁兒時的感受大致相同,但喝過幾次,就會越來越上癮,非喝不可,愛上這一口了,您說這事兒怪不怪?
  • 我國北方的10大「另類小吃」,南方食客望而卻步,無從下嘴!
    1、北京豆汁豆汁都是老北京的一道特色小吃,早在清代就被譽為宮廷美食,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如今的豆汁是靠媒體宣傳出來的,真正北京人已經很少有人愛喝這口,這股酸臭的味道讓人聞其味就避而遠之,現在的年輕人更是沒有愛喝豆汁的,南方的食客聞到這股味道
  • 來北京必吃的幾大美食小吃,第二道沒吃過的算是白來一趟!
    胡同裡飄著香味,冒著炊煙,香味傳遍整個小巷,比餐廳裡的大魚大肉美味的多,北京人吃東西很講究,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一樣講究。接下來小編就整理那些地道的京味兒美食。第一道美食:豆汁兒提到豆汁兒,有人喜歡,也有人難以下咽,是老北京的獨特小吃,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
  • 小吃擺攤月入過萬?看看這些好做的小吃哪個適合你!
    老北京芝麻餅 老北京香酥芝麻餅一直以來以純手工的方式用心製作每一道美味,堅持採用優質油、麵粉等原材料,儘可能為顧客保留每一口地道原味,為上消費者提供優質、美味、性價比高的中華特色小吃美食。
  • 網購老北京小吃咋不一樣?
    記者就此在網上查詢後發現,的確有很多商家打著「老北京小吃」的旗號在出售護國寺小吃、錦芳小吃的產品。但這些產品多與店內的產品規格和價錢上有較大出入。昨天,護國寺小吃以及錦芳小吃的工作人員均稱從未在網上出售店內產品,也未向任何商家授權。
  • 北京這兩道小吃,店家不給筷子不給湯匙,只讓客人對著碗直接幹
    還真有這樣的傳統小吃不給餐具的。就在北京,有另種特別傳統的小吃,你吃的時候不會有筷子和勺子,客人直接對著碗幹。這兩樣小吃一個是麵茶一個是炒肝。麵茶是特別有北方特色的一個小吃,被叫做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雖然麵茶本身都是面,但是這門手藝卻是百年流傳下來的絕活。老北京人看見麵茶就喜歡,而且買麵茶的如果給你筷子和勺子就明顯的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