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經濟學家塞勒:5個利用人性弱點賺錢的故事

2020-12-23 創業邦

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理察•塞勒,絕對是一位不走尋常路的經濟學家。

他首先是一名 段子手。憑藉研究人類為何會不理性花費的行為經濟學,塞勒在獲得諾獎之後的感言中,一本正經地表示, 他會考慮用非常不理性的方式把這筆價值700萬人民幣的獎金花掉。

他還是一名 演員。在講述華爾街金融故事的電影《大空頭》裡,塞勒扮演自己,他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塞勒說, 這次諾獎是對他兩年前錯失奧斯卡獎的一個補償。

| 塞勒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還有自己的主頁。

此外,塞勒還是一位 投資高手。這在經濟學家圈真是不多見,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理財能力並不好,「炒股必虧」簡直就是經濟學家的標配,大名鼎鼎的 克魯格曼還曾經被爆差點破產。

但是塞勒不一樣,作為行為經濟學家,他非常擅長洞察人們的不理性經濟行為,那麼他也可以從中找到賺錢的機會,而且他也賺到了大錢。

數據顯示,在理察•塞勒聯名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Value Fund (UBVLX)的業績從基金成立日1998年12月28日開始計算,若當時投入10000美元,到今年9月底就會有93244美元, 回報率達到了驚人的832.44%;而同期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漲幅是307%。

諾獎委員會對塞勒的獲獎聲明是這麼說的,正如諾貝爾獎聲明所言: 塞勒將經濟學和個體決策的心理學依據建立了橋梁,並且研究心理偏差導致的市場行為。這麼文縐縐的話,轉換成大白話就是, 塞勒洞察人性弱點,並據此找到了賺錢的方法。

那麼塞勒到底洞察了哪些人性的弱點?我們又能從這些弱點裡挖掘出哪些賺錢的機會呢?以下5個故事,可以幫我們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小便池的故事

塞勒講過一個故事,說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在男性洗手間的小便池排水口附近有一個蝕刻的蒼蠅圖案,管理人員說自從有了這個蒼蠅圖案,尿液濺出的情況減少了80%,極大地降低了洗手間的清潔成本。

類似的做法還有很多,比如在世界盃期間,配有足球球門圖案的小便池就格外受歡迎。

塞勒表示,自己儘管不是在小便池畫蒼蠅這個創意的提出者,但是這個故事,可以非常形象地描述他在生活中發現的一些經濟規律,總結成一個詞就是 「Nudge」 (助推)。

什麼是助推呢? 不用強制手段,不用硬性規定。卻能保證你同時收穫「最大利益」和「自由選擇權」。這股輕輕推動你做出最優選擇的力量,就是「助推」。

塞勒是第一位把心理學引進到經濟學領域的人,他深諳心理學之道。所以, 塞勒明白,人在做決定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具備完全理性的經濟人,而是一個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非理性的人,他們做出的決定也往往不是最利己的決定。所以,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的暗示,來「助推」人們做出你希望的決定。

比如,餐廳老闆知道一定要在菜單上設置一道很貴的菜,那麼第二貴的菜肯定就是最暢銷的菜,儘管第二貴的菜也不便宜。但是,因為消費者已經把最貴的菜價設定為了參照物,那麼跟它比起來,第二貴也不算貴了。

所以,當你要說服你的老闆同意你的方案,你也可以設置一些暗示來助推他做出你希望的決定。

塞勒認為, 今天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們,要向商業世界學習,把醫療、教育、稅收、金融等領域的政策設計進行優化,通過非常低成本的改進,促使人們更簡單、輕鬆地做出對社會乃至全球最有助益的選擇。塞勒以蘋果手機為例,他說蘋果手機使用起來非常簡單,根本不需要看產品說明書。那麼好的公共政策,就應該像好的消費品一樣,清楚簡單易操作。

比如,與其頒布法令禁止食用垃圾食品,不如把鮮脆欲滴的新鮮水果以低廉的價格方便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比如,為了讓人們節約用電,那麼不妨在顯示空調溫度的旁邊,增設一個顯示電量的數字,人們可以隨時看到自己使用了多少電量,使用電量肯定會降低不少;

再比如,你是政府部門負責人,想增加社會的人體器官捐贈比例,可以把捐贈制度改革從「選擇加入」變成「選擇退出」。也就是說,過去是默認你不捐贈,必須填了表格之後,才算捐贈;那麼現在除非你明確選擇退出,否則默認你捐贈器官。很顯然,捐贈的比例會大大增加。

在塞勒看來,「助推」也分為好的和不好的。那麼你可能會想到最近引發眾怒的攜程網「捆綁銷售」事件。在攜程網購買機票,就會被捆綁搭售各種額外消費,比如保險、酒店使用券等等強制消費。很顯然,攜程的這種做法,就屬於反面案例,因為它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所以, 在商業世界裡,如果你能處在設計規則的主動位置,可以把默認選項設置成對你有利的,因為默認選項就是大部分人會選擇的結果,這樣只不過更加方便大家做選擇。但是千萬不要設置損人利己的選項,否則很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馬克杯的故事

塞勒和他的同事,用馬克杯在他的學生中做了一個實驗。簡而言之,就是他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同學拿到價值3美元的馬克杯,另外一組同學拿到3美元,他讓這些學生進行自由交易。擁有馬克杯的學生普遍認為,自己杯子的價格高於3美元,而獲得3美元的同學,普遍認為馬克杯的價格低於3美元。

塞勒從這個馬克杯裡,發現了今天行為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稟賦效應 。也就是說, 同一樣東西,自己擁有時會覺得價值較高,別人擁有時會覺得價值較低。如果要你放棄一項東西或權利,你要求的報酬會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錢購買這個東西或權利,你肯花的金額則少得多。

塞勒舉了一個更通俗的例子,他讓自己的研究生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1: 1998年,喬丹和公牛隊的NBA總冠軍決賽。你特別想看這場比賽,票已經售完,所以你必須去二手市場買票,那麼你會出多少錢買這張票呢?

問題2: 1998年,喬丹和公牛隊的NBA總冠軍決賽。你恰好有一張票,但是你有更重要的事情無法前往,你必須去二手市場賣掉這張票,那麼你這張票會賣多少錢?

芝加哥大學MBA的學生們給出的答案是:他們只願意花330美元買這張票,但是他們希望這張票能賣1920美元。

在塞勒看來, 造成這種同一物品,買賣價格差距如此之大,完全顛覆傳統經濟學觀點的,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所有權框架創造的價值,與在理性分析上商品帶給個體的價值是不一致的。 因為準備出售的已有物品與自己緊密關聯,是自我的一部分,定價必然高。準備購買的,還不是自我的一部分,定價相應較低。

所以,從這個角度,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家裡有那麼多不用的東西仍然不會被扔掉。

第二是「厭惡損失」的心理,因為人們在賣出常用的物品時會激活大腦中與損失厭惡和痛苦有關的區域。 賣出常用的東西常常被視為一種損失,人們感覺到的損失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等值的獲益帶來的愉快。

這種心理用來解釋股票市場的投資心理學,格外合適。股票的中小投資者、散戶對於股票的態度,取決於他是否購買了這隻股票。一旦購買了這隻股票,他們就非常喜歡選擇性地尋找這隻股票上漲的理由,而忽略這隻股票下跌的理由。在這樣的心態之下,即便股票已經上漲到高位,他們不願意賣出;而股票下跌了,更不捨得割肉止損。

那麼在商業世界就更是如此。 消費者都認為自己有權利享受自己已經習慣的交易條件,並且把交易條件惡化當作一種損失。如果某種商品賣家一般都是免費贈送,或者已經將價格包含在其他商品價格裡,那麼當賣家開始收費,買家的「厭惡損失」的心理就開始起作用,會把價格的變化放得更大,進而對商家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反饋。

比如,美國有家銀行為了讓更多的人使用ATM機存錢,進而減少櫃檯人員數量,降低成本,便宣布以後在櫃檯存錢,都要加收手續費,以鼓勵大家多多使用ATM機,這樣也可以大大減少他們辦理業務的排隊時間。

銀行自認為這件事情非常高明,但是公眾卻非常憤怒。原本免費的服務,現在卻要多支付費用才能享受,他們不僅非常抵制這樣變革,而且還轉頭奔向那些依然提供免費存錢服務的銀行。這家銀行原本一片好心,最終卻是惹惱了顧客。 沒有意識到稟賦效應、錯誤地估計了顧客的「厭惡損失」的心理,這也是很多商業模式在改革的時候,失敗的重要原因。

趁火打劫的故事

經濟學課堂上有一個經典故事。

有一家五金店出售雪鏟,價格一直是15美元。在一場暴風雪之後,五金店將雪鏟的價格提高到了20美元。這當然是趁火打劫。那麼你認為漲價合理嗎?

根據正統經濟學的觀點,正確答案是合理,價格會上漲,而且會一直持續到所有願意以這個價格購買雪鏟的人都有一把雪鏟。

經濟學家的邏輯是,想讓最重視雪鏟的人買到雪鏟,唯一的方法就是 漲價。這也是經濟學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 稀缺 。你對一件事情的稀缺程度,就可以用支付價格來衡量。

但是塞勒並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經濟學家單純以支付價格來衡量稀缺,有違心理學的公平概念。也就是說, 趁火打劫固然能夠贏得短期的高收益,但是一旦在用戶心中留下了「貪婪」的印象,即便是這個價格再符合經濟學原理,也會在長期影響企業發展。

他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Next餐廳是芝加哥的知名餐廳,非常受歡迎,食客絡繹不絕,非常火爆,尤其是周六晚的黃金時段,不提前很久都訂不到座位。芝加哥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就建議Next餐廳的老闆,既然生意這麼火爆,你們就應該以拍賣的價格來出售黃金時段的座位,價高者得,反正你們也不缺客戶,這樣做比較符合經濟利益最大化。

不過Next餐廳的老闆並沒有採納兩位經濟學家的建議,他寫了一篇很長的博客,來解釋自己為什麼不採取拍賣的方式,來出售最黃金時段的座位。這位老闆說:有一點對所有公司都至關重要,那就是 不管需求有多大,也不要向客戶索取超過商品或者服務本身價值的價格,即便是客人願意支付更多的金錢。他還舉例,說如果有客人有實力支付2000美元在餐廳就餐,那麼吃完之後,他肯定會覺得「菜餚的確很棒,但是不值2000美元」,這樣他不會成為回頭客,而且還會跟他的朋友分享不愉快的就餐經歷。

在塞勒看來, 企業想要基業長青,就不能聽信經濟學家的「趁火打劫」提價建議,美國的大型零售商 家得寶就做了一個正確的表率。

美國人的房子大多是用木頭搭建起來的兩三層小樓,而美國的颶風又非常厲害,往往颶風一過,房子被掀翻一大片。那麼你覺得什麼時候加固房屋的木板需求量最大?答案很清楚,自然是颶風過境,房子被損毀嚴重的時候,而且應該是受災越嚴重的地區,木板的價格就應該越貴。

所以像家得寶這樣的零售商,完全可以接受經濟學家的建議,在颶風過境之後,哄抬價格,大賺一筆。但事實情況呢,像家得寶這樣的企業不但沒有漲價,反而是颶風越嚴重的地方,價格越便宜。

對此,塞勒總結是, 如果你需要長期與同一批客戶打交道,在客戶心中保持公平的形象比漲價帶來的收益重要得多。

他還舉了Uber的例子。儘管塞勒非常喜歡 Uber的服務,但是在紐約,尖峰時段Uber的加價竟然達到了10倍,這雖然符合經濟學,但顯然違背了公平的原則,消費者深惡痛絕這樣的趁火打劫。

千萬不要讓用戶覺得你很貪婪,否則他們對你也不會有忠誠度可言。

馬上就能贏的故事

接下來講的這個故事,是塞勒本人最喜歡的一個,是關於 美式橄欖球比賽選秀的故事。但是要讀懂這個故事,你並不需要了解美式橄欖球複雜的比賽規則,因為任何公司遴選人才、任何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機會的時候,都會遇到相同問題。

故事是這樣的。美式橄欖球是美國最流行的運動,球員身價比NBA的球星還要高,橄欖球隊的老闆每年投入重金打造球隊,為的就是獲得更好的戰績,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跟NBA一樣,橄欖球聯賽也有選秀,通過選秀,選擇富有潛力的年輕球員加入球隊,提升戰績。

為了打造更加具有競爭力的聯賽, 選秀的順序跟球隊的排名成反比,成績排名倒數第一的球隊,往往獲得第一個選秀權,這樣他們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選到最被看好的球員。當然,這個選秀權也是可以拿來交換的,比如選秀權第5的球隊小狼隊,特別想要一個新秀球員,生怕他被前面的球隊選擇,這樣小狼隊就跟選秀權第1的小牛隊協商,進行交換。當然,小狼隊還得附加上第二輪甚至是明後年的選秀權,才能打動小牛隊,換得一個寶貴的第一選秀權。

好,以上就是你要讀懂這個故事,所需要知道的橄欖球知識。小狼隊不惜一切代價,換得第一個選秀的機會,就是因為在體育界,大家普遍認為獲得靠前的選秀機會,選到優秀球員的概率更大,而且很多人恨不得把明後年的選秀權都給別人,為的是換到今年一個靠前的選秀位。

塞勒對這個體育界的「真理」提出了挑戰。 他把歷史數據拿出來進行分析,得出了與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結論。

第一, 付出很大代價,換來的靠前選秀位選來的球員,總體而言,他們的表現和商業價值遠遠不及為了得到他們所付出的代價;

第二, 即便是真正的超級明星,他也並不能物超所值,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

所以,如果這些負責選秀的經理,真的都是經濟學家們認為的理性經濟人,那麼他們就不會再不惜一切代價換靠前的選秀權,也不會不惜一切代價籤下超級明星。但事實上呢?橄欖球聯盟依然如故,沒有任何變化。

這是為什麼呢?

塞勒說, 這是因為球隊老闆希望馬上就贏球。沒有人願意等上幾個賽季,把一群籍籍無名的新秀球員培養成為一隻偉大的球隊。老闆希望馬上就能看到效果,那麼球隊的總經理、教練、選秀經理都是按照這個指示來辦,那麼籤下最熱門的球星,就能夠讓老闆看到馬上贏球的希望。如果馬上贏不了,那責任也不在球隊總經理、教練等人的身上。

凱恩斯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墨守成規不會讓你失去飯碗。

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塞勒建議,明智的老闆應該讓下屬遵循這條原則: 讓球隊獲勝的機會最大化,同時,告訴他們這麼做不會丟飯碗。但是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老闆並不多。

所以,你千萬不要奇怪為什麼中國男足的教練跟走馬燈一樣換,但是成績卻越來越差,罵球員不爭氣是一回事,還得看得深一點。

在真實的商業世界也是如此。你不要奇怪,為什麼CEO們振臂高呼要改革創新,部門的頭頭們依然是傳統保守。很簡單,如果改革得好,CEO頂多會拍拍他們的肩膀鼓勵一下,當然,還有可能是三個月的薪水獎勵,但是如果不成功,他離被炒魷魚就不遠了。

「我很喜歡這份工作,為什麼要為了三個月的薪水,承擔50%的風險」。

塞勒說, 為了鼓勵經理人承擔適當的風險,公司就必須營造出一種環境,獎勵那些做出貢獻的人,以及讓他們感受到,即便是失敗,也不會被懲罰的風險,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靠近經濟學家理想中的世界。但是很可惜,今天的商業世界,離這個還很遠。

莊家的錢不是錢的故事

塞勒在撲克牌桌上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行為經濟學概念 「心理帳戶」 : 賭場上贏來的錢不算錢,也就是賭徒愛說的「用莊家的錢在賭」。意思就是 ,贏錢的時候,我是拿賭場的錢在賭,而不是自己的錢。

所以,在賭場你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行為。假設一個賭徒小李,今天帶了300塊錢去賭場,結果贏了200塊錢,你就會發現他把300塊錢放進了兜裡,然後把贏來的200塊錢放在牌桌上,意思很明顯,我已經保本了,剩下的錢就是「莊家的錢」,我如果能多賺一點當然最好,如果賠光了,我也沒有損失。

這顯然違背了經濟學家的觀點,同樣都是錢,怎麼會有一個能輸、另外一個不能輸的道理呢?都是錢,怎麼會有莊家的錢不是錢,自己的錢才是錢的道理呢?

很顯然, 這是因為我們在心裡開了不同的帳戶,存放這兩筆錢。因為這兩筆錢對我們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

雖然主流經濟學家一直在說, 人是理性的,不論是自己的錢還是莊家的錢,因為貨幣價值一樣,就應該一視同仁。但是嗅覺靈敏的商家早就捕捉到普通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帳戶」,他們在推銷東西的時候,也是按照不同的「心理帳戶」在進行推銷。

同樣是一瓶啤酒,五星級酒店能賣出街邊小雜貨鋪五倍還多的價格,關鍵在於五星級酒店樹立了一個奢華消費的形象,那麼消費者在掏錢的時候,心理帳戶算的帳就會自動把這瓶啤酒的花費歸結為享受。那同樣一瓶啤酒,要是街邊雜貨鋪也賣出五星級酒店的高價,你肯定會非常生氣,然後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此外,更厲害的商家,把原本的交易花費變成了「投資」,讓消費者在掏錢的時候,認為這是投資帳戶的錢,而不是消費帳戶的錢,掏錢就會痛快很多。亞馬遜提供一項年繳納99美元成為「金牌會員」,享受「免」運費的服務。亞馬遜成功地把買會員費這件事情,變成了一種對未來的投資,而非購買商品的成本,消費者非常買帳。數據顯示,這個服務是亞馬遜最成功的產品之一。

「莊家的錢」和心理帳戶,在大額投資上更是屢見不鮮,這也是引發金融問題和經濟動蕩的很重要的原因。 比如,房地產市場火紅了好幾年,那麼地產投資者就會對房地產市場更加樂觀,而且他們對房價都有一個心理上的緩衝地帶,價格已經漲了這麼多,最差的結果就是跌回到原來。所以讓他們過度樂觀,忽視了對樓市和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

金融市場更是如此。塞勒以美國上世紀90年代為例,隨著股票市場的長期走強,個人投資者在賺了一些錢之後,都習慣把自己的本金拿回來一些,然後把賺到的錢都投入到股市中去,在他們看來,這些錢即便是損失了,也是賺到的錢。這樣的熱錢盲目地湧入,加速的股票市場從繁榮走向崩盤。

塞勒在研究時還發現一個更可怕的問題,就是 人在面臨重大損失的時候,即便是保守的人,也會傾向於鋌而走險,承擔更大的風險,甚至孤注一擲,希望能夠翻盤。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的基金經理,在年末即將考核業績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收益大幅落後,給投資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他們還敢於進行風險更大的操作,期待能夠回本或者獲得收益。所以,塞勒建議,管理層在適當的時候,要密切地關注相關的投資經理。

以上是塞勒有趣又有料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當中的幾個小小的案例而已。塞勒是一位不走尋常路的經濟學家,他的書也不像傳統經濟學家那樣,都是圖表和生澀的概念,相反,他的書裡講述的都是普通人能看得懂的案例,總結的都是生動有趣的道理,以及他從生活細節裡發現的腦洞大開的觀察。當然,還有他對經濟學家們親切友好的玩笑,讀起來非常有趣。從中,你也可以獲得傳統經濟學書裡無法讀到的對人性的洞察和理解,當然,也可以因此尋找到生財之道。

著名經濟學家何帆老師,甚至從塞勒的書裡,讀到追校花的秘籍。何帆老師在文章中寫到,在學校的時候,校花是我們暗戀的對象。校花的周圍有很多追求者,他們都要對校花的真實價值做出評估,然後報價,報價最高者勝出。那個把校花娶走的哥們,一定是付出代價最高的。這就是 「贏者的詛咒」,標王一般都報價過高,往往付出慘重的代價。

那麼你還是暗戀校花,那麼你該怎麼做呢?何帆老師給出了兩個建議,第一個是如果你非常狡猾,你可以讓贏家先買走,然後做空贏家。 你可以先讓那個哥們把校花娶走,然後等他們過不下去了,再趁虛而入。但這是非常危險的策略,他本人強烈譴責這種不道德的行為。

第二個是,向校花的其他追求者灌輸「贏者的詛咒」這個觀念。 讓大家明白,越是競爭者多,越要謹慎求實,大家平心靜氣地談談,校花到底值不值得花那麼高的代價去追。或許,大家就會改變當初的衝動想法,不去追校花了,然後,你就可以去追她了。

相關焦點

  • 「非著名」電影演員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大研究成果看穿人性弱點
    自新世紀以來,行為經濟學研究兩獲諾獎,三位行為經濟學家獲得諾獎,不得不說,「走心」的行為經濟學越來越流行。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教授是第一個因「走心」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他還是《思考,快與慢》一書的作者。卡尼曼認為,塞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並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
  • 人性很複雜,諾獎得主的行為經濟學告訴你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丨21讀書
    每周一本書讓閱讀,豐滿人生導讀:理察·塞勒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對這門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他獲得諾獎當之無愧。一般來說,一旦一位經濟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意味著其所在的領域進入了經濟學的主流。一般來說,一旦其所在的領域進入了經濟學的主流,這個領域的原創力就會減弱,隨後湧進來的是無數跟風的研究。但是,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卻不一樣。
  • 3個做生意、賺大錢的人性需求,利用好人性的弱點,賺錢會更容易
    幾乎每一個能賺大錢的生意都離不開對人性弱點的利用,只要能抓住人性的弱點,滿足人性的需求,賺大錢、發大財就都不是難事。那麼,說到底創業做生意,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賺大錢呢?以下分享3個做生意、賺大錢的人性需求,利用好人性的弱點,賺錢會更容易,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eorge A. AKERLOF:人性的弱點讓消費者作……
    據財經網25日消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George A. AKERLOF在財經年會2021上表示,他列舉捲尾猴會選擇他們特別喜歡的甜水果Coco,而不是理性的考慮甜水果是否健康。
  • 朱民對話諾獎得主:市場充滿激變和操縱,而歸根結底是人性的力量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 AKERLOF)與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從金融市場、經濟均衡聊到資本故事、人性弱點等話題,探討當下熱議的經濟學現象及其背後的社會行為與心理。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學術界的「楊超越」如何C位出道
    但在正統的老一輩經濟學家看來,行為經濟學就是瞎搞。塞勒的同事,同樣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法瑪(Eugene Fama)曾經這樣評價塞勒:「他做的研究很有趣,但什麼價值也沒有。」法瑪對塞勒還算客氣,芝加哥大學的另一位經濟學大牛,同樣拿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米勒(Merton Miller),據說在樓道裡見到塞勒連招呼都不打。即使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塞勒身上依然洋溢著一股「不正經」的氣質。
  • 跟猶太人學做生意:做生意,善於利用這一人性的弱點,賺錢不難
    做生意,善於利用這一人性的弱點,滿足客戶的一種心理需求,賺錢不難,那就是利用人們喜歡被讚美、被奉承的人性弱點,滿足客戶的虛榮心這一心理需求。以「世界第一商人」聞名的猶太人,在做生意時,就極善於談論讓客戶引以為榮的事情,真心地讚美、恰如其分地奉承客戶。
  • 想靠人脈賺錢,情商不高沒關係,這些人性的弱點,利用好就行
    所以大家以為只要口才好,懂得拍馬屁,就能靠人脈賺錢。這其實是思維誤區,你想在工作和生活中遭人喜歡,輕易說服他人,這些所謂高情商的行為背後,本質是利用了各種,人性的弱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生意人,你看他文憑不高,看起來也不精明,但是卻能利用人性的弱點,獲取人脈資源,把生意做大。特別是這這幾個人性的弱點,看似很普通的道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
  • 猶太人「駱駝」思維:利用人性弱點賺錢,看懂這一點,教你錢生錢
    猶太人有很多有趣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個「賣駱駝」的故事引人深思。賣駱駝的故事有一位猶太商人想要買一個駱駝,就來到了附近的村莊上。在一家農戶那裡花費100美金買了一隻駱駝,和農戶約定好第二天才取它。第二天商人來到農戶家取駱駝,農戶卻告訴他駱駝病死了。
  • 行為經濟學不止能拿獎,新科諾獎得主還用來管理基金!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獎塵埃落定,理察·塞勒因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而斬獲該諾獎。
  • 孫立堅:經濟學諾獎2017——「利他主義」戰勝「利己主義」
    Thaler)獲得了今年(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感受到了經濟學領域正在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 經濟學的生命力不在於自我精緻化、複雜化、標準化,而是在於它能否回答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幾乎都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檢驗,不過每年基於學界聲譽的諾獎獲得者候選名單和最終獲獎的人選常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 注重10個《人性的弱點》,利用他人弱點,讓自己取得成功
    人性當中有很多的弱點,只不過有些人學會利用了別人的弱點,打敗了對方,還有些人,卻看不到自己和對手的弱點,所以才會走向失敗,其實人性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你看透了才能夠掌控事情的發展。今天就和大家介紹10句,在《人性的弱點》這一本書當中那些最經典的理論,每一句話都讓你學會看到,他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並且利用別人的弱點,可以讓自己取得成功。
  • 22歲,大學剛畢業,能利用人性的弱點在1年內賺夠100萬嗎?
    最近找到我諮詢,因為我之前有跟他說過,利用人性的弱點賺錢是當今最暴利最賺錢的賺錢方式之一所以他問我:"我今年22歲,大學剛畢業,能不能利用人性的弱點1年賺夠100萬?"我給他簡單分析了一下,想要知道能不能賺夠100萬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我們先要搞懂人性的弱點有哪些?
  • 獨家|黃有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
    網易研究局NO.619作者|黃有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今天(10月14日)傍晚,剛剛公布了2019年經濟學的諾獎得主根據諾獎委員會的信息,這三位學者也顯然有重要貢獻。不過,我對他們的研究沒有專業認識。因此,這裡不詳細討論他們的貢獻。有編者問我,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以我所知道,這肯定是楊小凱。他於2004年7月7日因為肺癌去世時,只有55歲。但他創建的分析分工與專業化的新框架,已經有重大貢獻。
  • 諾獎為何頒給發展經濟學家?魯政委:希望全球共同增長
    北京時間14日傍晚,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魯政委對新京報記者分析稱,上一次諾獎經濟學獎直接頒給發展經濟學家,恐怕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至少有兩位很明確的發展經濟學家獲得過該獎,一位是岡納·繆爾達爾,憑藉《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獲獎;另一位是阿瑟劉易斯,關於所謂二元經濟理論。
  • 觀點|諾獎得主理察·塞勒:過度自信是投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
    塞勒:在這方面,我還沒有看到比較好的研究。一種推測是,這只是人口統計學的問題:嬰兒潮一代行將退休,他們正在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或者,他們買入的目標日期基金在為他們做這件事。也可能有其他人和我注意到了同樣的問題,並為之擔心。我不擔心會出現市場崩盤。我只是有點困惑。我的宏觀經濟學家朋友曾向我保證,有些事情在我這輩子都不會發生。但事實上他們正在發生,比如負利率。
  • 富人思維:投資理財,比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克服這5個人性的弱點
    所謂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相比,體現最明顯的一點應該是在投資理財上,也就是富人更善於靠投資理財來錢賺錢。而投資理財,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有正確的方法論,同樣還是一場人性的博弈,比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克服人性的弱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財商教育能教會孩子什麼?
    在暢銷全球的著作《「錯誤」的行為》中,塞勒不斷更新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行為清單」——大到政府社會政策、金融市場投資策略,小到在沙灘上買啤酒、出售球賽門票……把傳統經濟學家不屑一顧的「錯誤」行為,作為了研究的立足點。說白了,傳統經濟學研究理性,塞勒等行為經濟家研究非理性,而正是塞勒,讓後者從一個邊緣學科,逐漸成為主流領域。
  • 猶太人買雞思維:利用人性弱點賺錢,看懂這8點,你就不會是窮人
    先用巨大的利益,吸引誘惑你不斷往裡投錢,等把你所有的資產耗光以後,再利用你從其合作夥伴那採購的股票賺取差價,以此牟利。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雖不鼓勵用欺騙的方式牟利,但也可以去學習其中的思維模式,善於分析人性弱點,巧妙地賺錢,同時也避免自己成為買雞故事中的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