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林瞎說,ID:Rainbowxiashu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其實從初中開始,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挺合群的人。
在那時候,我幾乎是被朋友們包圍著的。每天都是活在從這一群朋友裡,到另一群朋友之間。
永遠不愁沒人陪我吃飯,沒人陪我學習,沒人陪我玩耍。
我有時候會注意到那些總是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的同學,當時確實挺難理解的,甚至還會有些替他們感到難過。
可沒想到,不少像我這樣的人,也不得不開始面對【孤獨】這個難題,是因為【大學】這個環節。
上了大學以後才知道,交際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會遠遠擴大你的交際圈的。你可以在報名活動時認識到一批人,可以在參加社團時認識到另一批人,甚至聚餐時也能認識到新的一批人。
可如果你也是我這種不太擅長主動相處的人,大學也可能會讓你的交際圈縮小到只剩同班同學和宿友。
其實我也不是刻意逃避和人相處,只是發現上了大學以後,每個人都成長到有獨立的思想和觀念,再去談【合群】確實是一件挺難的事情。
認識新人,容易。深入交心,太難。
就好比我的宿舍,另外三個宿友都是師兄。
各個都在忙著今年的法考,常常周末我還沒醒,他們就已經洗漱完畢去了圖書館開始複習。
雖然住在同一屋簷下,但我們的愛好和交流方式卻大不相同,也因此我們幾乎沒什麼過多的交往,更無謂強求一定要建立什麼親密關係。
沒想到這種模式卻也意外的讓我感到舒服。
我自己的感受是,過去我們討論【一個人生活】,多少是帶有一些【孤獨】意味的。
可一個人生活最重要的字眼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生活】。
如果僅僅為了合群,就丟掉了生活的舒適性,那【跟著隊伍走】也不再是多值得讓人欣喜的事了。
也因此,我開始喜歡上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學習。
我可以想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想點什麼菜就點什麼菜,想幾點去看書就幾點去看書。
重要的是,當你把投入在外界和他人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身上。
你會發現,除了【合群】,你可以用來完成的事情有那麼多。
之前看《生活大爆炸》裡有段臺詞說:
或許你在學校格格不入,或許你是學校裡最矮小的,最胖的,或是最怪的孩子,也或許你沒有任何朋友。其實,這根本無所謂。我的重點是,那些你獨自一人度過的時間,比如組裝電腦,或練習大提琴,其實你真正在做的是,讓自己變有趣。等有天別人終於注意到你時,他們會發現一個比他們想像中更酷的人。
不過【一個人生活】,不代表不與人相處,只是成長為會傾向於選擇,把需要費心思相處的精力,集中的分給值得的一小部分人。
因為我們與人相處,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要去解決【孤獨】。
而是說,當我們靜下心來,發現了那些與我們真正契合的人。我們會願意捨棄獨處的快活,接受與人相處的麻煩,鄭重地邀請對方來自己的生活做客。
當【一個人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時,選擇願意跟誰在一起,才是一種特別對待。
所以很慶幸自己上了大學後,終於明白【一個人生活】是孤獨的,卻不代表我是寂寞的。
也明白了:既不刻意合群,也不逃避社交,或許才是更好的生活狀態。
畢竟人生路漫漫長,能陪你從起點走到終點的,只有你自己。
所以你唯一要取悅的,也只有你自己,唯一要解決的難題,其實是懂得如何與自己的內心相處。
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後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踟躕路上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