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裡,「孤獨」是一件挺正常的事」

2020-12-15 情感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林瞎說,ID:Rainbowxiashu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其實從初中開始,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挺合群的人。

在那時候,我幾乎是被朋友們包圍著的。每天都是活在從這一群朋友裡,到另一群朋友之間。

永遠不愁沒人陪我吃飯,沒人陪我學習,沒人陪我玩耍。

我有時候會注意到那些總是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的同學,當時確實挺難理解的,甚至還會有些替他們感到難過。

可沒想到,不少像我這樣的人,也不得不開始面對【孤獨】這個難題,是因為【大學】這個環節。

上了大學以後才知道,交際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會遠遠擴大你的交際圈的。你可以在報名活動時認識到一批人,可以在參加社團時認識到另一批人,甚至聚餐時也能認識到新的一批人。

可如果你也是我這種不太擅長主動相處的人,大學也可能會讓你的交際圈縮小到只剩同班同學和宿友。

其實我也不是刻意逃避和人相處,只是發現上了大學以後,每個人都成長到有獨立的思想和觀念,再去談【合群】確實是一件挺難的事情。

認識新人,容易。深入交心,太難。

就好比我的宿舍,另外三個宿友都是師兄。

各個都在忙著今年的法考,常常周末我還沒醒,他們就已經洗漱完畢去了圖書館開始複習。

雖然住在同一屋簷下,但我們的愛好和交流方式卻大不相同,也因此我們幾乎沒什麼過多的交往,更無謂強求一定要建立什麼親密關係。

沒想到這種模式卻也意外的讓我感到舒服。

我自己的感受是,過去我們討論【一個人生活】,多少是帶有一些【孤獨】意味的。

可一個人生活最重要的字眼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生活】。

如果僅僅為了合群,就丟掉了生活的舒適性,那【跟著隊伍走】也不再是多值得讓人欣喜的事了。

也因此,我開始喜歡上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學習。

我可以想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想點什麼菜就點什麼菜,想幾點去看書就幾點去看書。

重要的是,當你把投入在外界和他人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身上。

你會發現,除了【合群】,你可以用來完成的事情有那麼多。

之前看《生活大爆炸》裡有段臺詞說:

或許你在學校格格不入,或許你是學校裡最矮小的,最胖的,或是最怪的孩子,也或許你沒有任何朋友。其實,這根本無所謂。我的重點是,那些你獨自一人度過的時間,比如組裝電腦,或練習大提琴,其實你真正在做的是,讓自己變有趣。等有天別人終於注意到你時,他們會發現一個比他們想像中更酷的人。

不過【一個人生活】,不代表不與人相處,只是成長為會傾向於選擇,把需要費心思相處的精力,集中的分給值得的一小部分人。

因為我們與人相處,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要去解決【孤獨】。

而是說,當我們靜下心來,發現了那些與我們真正契合的人。我們會願意捨棄獨處的快活,接受與人相處的麻煩,鄭重地邀請對方來自己的生活做客。

當【一個人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時,選擇願意跟誰在一起,才是一種特別對待。

所以很慶幸自己上了大學後,終於明白【一個人生活】是孤獨的,卻不代表我是寂寞的。

也明白了既不刻意合群,也不逃避社交,或許才是更好的生活狀態。

畢竟人生路漫漫長,能陪你從起點走到終點的,只有你自己。

所以你唯一要取悅的,也只有你自己,唯一要解決的難題,其實是懂得如何與自己的內心相處。

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後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踟躕路上的心情。

相關焦點

  • 阿Sam·「孤獨遠行」
    「一」即便一再放緩閱讀速度,還是很快讀完了阿Sam的新書,《孤獨遠行》。收到新書的那天,是2018年1月17日,而今,是2018年2月1日。不多不少,剛好兩周,十四天。在這兩周裡,上海歷經了多年未曾有過的大雪,天寒地凍,飛雪裡,許多人都沒撐傘,就那麼孤獨地行走著,有點像是個巧合。這些年來,一直對外宣稱自己的「偶像」是阿Sam。但關於他要出新書這件事兒,自己還是挺後知後覺的,直到他在微博上發布預售消息。
  • BECAUSE OF:「一件事」vs.「一個物」
    但是,僅僅知道這一點是不夠的,因為在Sentence Correction題目當中,即使是在錯誤選項裡,語法安排一般也是遵守這個規則的。——其實,在如何區分because和because of選項的問題上,GMAT真正要考查的,是我們能不能區分造成某個結果的原因到底是「一件事」(SVO),還是「一個物」(Noun)。
  • 「千言」能在雨後的晴天裡遇見你,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們總在雨天感到失意,仿佛世界都變得灰暗,所以,能在雨後的晴天裡遇見你,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活在自己的年紀裡,看自己身邊的風景。喜悅也好快樂也好,都自己去體會;迷茫也好焦慮也好,都自己去忍受。和聊得來的人聊天,做眼前擺著的事,對自己負責,不去別人的生活裡隨意指手畫腳,也不被輕易影響。」這是多好的忠告。
  • 無人知曉的死亡:我在日本清掃「孤獨死」現場|故事FM
    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孤獨死」這個概念來自日語,它最早出現在 1970 年代的日本新聞中,指的就是獨居者因為疾病或者意外等原因在家中死亡而且無人知曉的情況。其實孤獨死現場最可怕的就是體液和蟲。實習老師跟我說,「死者的軀幹其實早被移走了,但因為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死亡一兩個禮拜了,因此體液早就滲透到各種雜物和地板裡邊了。」雖然這是一個兩層樓的大宅子,但實際上逝者生前多年都只是住在樓下的一個 5 平米左右的小房間裡。
  • 當孤獨症兒童「開始上學」會改變什麼?
    上學對於普通孩子可以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對於自閉症孩子,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個孤獨症兒童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進入普校,可是「上學」這件事兒究竟能改變孩子什麼誰也說不清楚……,這比剛入學前好很多了」;「孩子語言能力提升了,能夠主動跟人說話了」;
  • 心理學:與其被孤獨煩擾,不如愛上孤獨。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孤獨
    自古代以來,人類一直在自己家中生活,因此,從一群動物中走出來是一件很有可能受到外敵襲擊的事。因此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人類也因為孤獨而避免了被孤立的危險。 也就是說,孤獨也可以轉化為促進交友的本能。正因為感到孤獨,才會和其他的人靠近加深關係。我們不應該把孤獨看作是不好的,而應該把孤獨看作是一種重要的感覺。
  • 「比特農場」裡的極客巫師
    他經常說的口頭語,就是「網際網路正在越來越難幹了」。其實,我倒是覺得,他是因為看不到什麼希望,對做的事情越來越不興奮了。他失業大半年後,我們終於又一起吃了個飯。我吃驚地發現他瘦了,一杯啤酒下肚,開始興致勃勃的跟我講起了他正在做的事。
  • 曾經被同學罵「傻子」的自閉症兒童:我已經不恨他們了
    」——在自己的世界裡獨自閃爍。我挺感謝我的父母、我的愛人對我的一些支持的。」,你要正常一點,「be normal」。有一天,媽媽問孩子說,你知道什麼是「normal」(正常)嗎?媽媽曾擔心他是否能適應在大學獨立生活,但「同學們卻都很照顧他」。
  • 「孤獨的美食家」將於正月播出SP!講五郎在東京的「漫長的一天」
    「孤獨的美食家」將於正月播出SP! 飾演五郎的松重豐表示「(電視劇)播出以來已經整整五年了,可以去的店都已經去過了,這回恐怕要去以前去過的店了吧。不過本來這種事就很平常吧?」另外特別演出人員也已經確定,近幾天的報導將會陸續公開。
  • 做「未來春藤家長學院」之前,孤獨大腦的老喻是幹嘛的?
    這天這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未來春藤家長學院的創始人「老喻」(喻穎正)。一家公司創始人的商業認知、實戰水平、資源結構,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前途!1這些名人居然這麼說他、對他國內知名的商業顧問劉潤:老喻,一個極致的踐行者,一個孤獨的思考者......而他的公眾號「孤獨大腦」,也經常探索關於人生的深度難題,成為思想的盛宴和迷宮。
  • 「晚安」你看長大這個詞,連部首偏旁都沒有,多麼孤獨
    我一點兒也沒做二十歲的準備,挺納悶兒的,就像誰從背後硬推給我的一樣。I didn't prepare for twenty at all. I was puzzled, just like someone pushed me from behind.
  • TV動畫「孤獨地躲在牆角畫圈圈」追加CAST發表!
    TV動畫「孤獨地躲在牆角畫圈圈」追加CAST發表! 新聞 178動漫原創 ▪ 2019-01-28 10:42:51 カツヲ原作的TV動畫「孤獨地躲在牆角畫圈圈」追加CAST發表。
  • 這裡有一個能裝到手機裡的「字幕組」
    比如現場的三位挑戰者之一迪仔對著 Google 翻譯說:「我好像被你嫌棄了的樣子」,翻譯結果是:「I really want to be your ex-wife, look.」還沒有女朋友的迪仔就這麼突然有了 ex-wife。不過,隨後出場的兩位「選手」——有道翻譯官和搜狗翻譯都表現的挺正常的,可能是 Google 翻譯有點「緊張」吧。
  • 孤獨的時候,不如做點事
    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陳果,對孤獨做出了一種完美的詮釋。她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孤獨不求外物,反求諸己。」
  • 微生物裡有大文章!細菌孤獨麼?
    「編者按」 Hi,歡迎回來。上一期我們為大家梳理了人類腸道微生物鑑定歷史中的一些突破性技術進展。 本期 [人類微生物研究裡程碑事件] 接著為大家奉上的是以下大事件: 1996年 革新的大事件(II) 1998年 「健康」人群微生物群體會變嗎? 2003年 細菌孤獨嗎? 2004年 是誰調節了誰?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劉知遠第一年高考時被南京郵電大學錄用,從山東前往南京就學。但是,當他以大一新生的身份呆了兩個月後,劉知遠覺得這兒依然「不是特別符合我對大學的期望」。雖然南京郵電大學是一所優秀的高校,不少同學也能在研究生階段步入清華大學就讀,但劉知遠和父母在多次長談後,最終還是決定「回爐重造」,再戰高考。
  • 中國男孩的「性教育」:一個人的激情戲|故事FM
    恰好,我還是個愛瞎琢磨的小孩,有的時候看似在發呆,其實腦子裡在高速運轉。當時我最想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我到底是打哪兒來的?我爸媽有的時候說是從垃圾站撿的,有的時候說是怪物抱來的。當然,我知道,這些都是瞎扯淡。他們既然如此遮遮掩掩,我就不追問了,一個人開始了我「出生之謎」的探索之路。
  • 大迫傑:跑步是一件很孤獨、很辛苦的事
    人在努力做一件事時,想要進步,就必須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控力。專注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哪怕身體疲憊,也仍然堅持。在安全之下,儘自己所能,突破自己所極限,才能不斷地向前進步。這是一種與艱難困苦作鬥爭的能力。
  • 不是「勤奮」,而是「稀缺性」,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
    想辦法把自己的「愛好」、「天賦」和「服務他人」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躍遷的捷徑。3、我們要約束自己「採取與決定一致的行動」。你說,這不是廢話麼?不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嘛!——真的嗎?事實上,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做和自己的決定「南轅北轍」的事情。明明想要考一所好大學,但上課依然打醬油、自習課回回開小差。明明想要努力提高自己,結果一下班就葛優躺、打遊戲、刷朋友圈。
  • 「棉花糖·家庭教育」:你的一句「不許哭」,毀了孩子好多溫柔
    對於大部分家長看來,孩子太愛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女孩子愛哭是脆弱,男孩子愛哭是沒有男子氣概。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哭,上面幾句話就脫口而出。但很多時候,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家長一句「不許哭」,言下之意是否認孩子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感到委屈時,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