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迷茫期」,學不會滿足孩子,不知道如何尊重自己

2020-12-13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今社會,迷茫已不是孩子的專屬情緒,成為大人的家長也會存在的所謂「迷茫期」。成為家長以後,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在尋求正確教育方法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丟失了本心。對自我需求的尊重,是很多父母缺失的一點。

小鹿是一位8歲孩子的媽媽,在工作的同時十分關注孩子的教育與發展。每天都琢磨著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比過別人家的孩子,如何讓孩子更好的加入班集體,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

每當孩子呈現出不好的情緒或稍稍犯錯,小鹿就會感到非常焦慮,苛責自己沒做好一個母親應該做好的工作。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有天小鹿終於不堪重負,在上班時暈倒,進了醫院。醫生說,小鹿的精神壓力過大,平常休息不足,才會導致她在工作時暈倒。

我們常常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很少關心這些照顧孩子的大人,他們是否在心理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低谷期,情緒焦慮是正常現象,但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處於焦慮當中,也就是所謂的「迷茫期」時,千萬不能忽視它。

家長們需要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否則不僅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軌跡,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心情。

一、為什麼家長會出現「迷茫期」?

中國式的父母常常會帶著這樣的一種理念:「只要孩子好,自己辛苦一些也沒關係。」父母常常把孩子的事放在第一位,試圖扮演一個盡職盡責的親人角色,給予孩子一切自己能給的,甚至是超出能力範圍的。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父母逐漸失去了對自身的關注,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取悅自己,然後逐步陷入教育「迷茫期」的沼澤裡。

專注於自我犧牲來滿足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幸福的嗎?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作為父母,不斷地去透支自己的精力,會給自己的心理帶來沉重負擔,更致命的是,在心理防線支撐不住後,我們會忍不住地去尋找發洩情緒的出口,進而給孩子帶來傷害。

二、「迷茫期」的家長,會給家庭帶來什麼影響?

1. 孩子被「傳染」焦慮

處於焦慮情緒中的父母常常在無意中顯示出自己的負面情緒。他們追求完美並勤於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將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子女,將對自身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具備足夠的抗壓能力,很容易被家長所帶來的焦慮所擊垮。

2. 孩子實現壓迫式成長

「迷茫期」的家長會給孩子傳輸一種觀念,即我不快樂,孩子也快樂不起來。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會快速的「成長」,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成長,對孩子而言其實是一種壓迫,他們丟失了童年時期本該有的童真,成為了所謂的「懂事小大人」,這對孩子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3. 家庭氛圍緊張,關係變僵

一旦夫妻雙方有一人保持清醒,倆人的意見就會出現分歧。「迷茫期」的一方不被理解,清醒的一方又不知如何進行勸導,這時家庭就出現了僵局。孩子在這種僵硬的家庭氛圍中,也很難保持自我,與此同時,父母雙方又難有時間去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對一個家庭而言相當是一場災難。

三、家長如何滿足自我需求?

1. 正視自己的需求

家長長時間地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就會忽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我們到底需要孩子去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是和「鄰居家小孩」一模一樣的孩子嗎?還是說,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一個幸福快樂,對社會有益的人。只有當家長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少些攀比心理,心理壓力就能減輕不少。

2. 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愛好能放鬆你的身心,給你帶去無限的激情與動力,只有家長的內心有所富餘,才能更好地去照顧孩子。

3. 給自己充分預留時間和空間

對於很多媽媽來說,在空閒的時間只想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不給自己留一絲的縫隙,就算是偶爾出門放鬆自己,心中也會生出對孩子愧疚的念頭

作為母親,應當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無論是用來思考也好,放鬆也好,這對建立優質的情緒都是十分有幫助的。學會為自己著想,也是媽媽們的必修課。

結語

育兒更是育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管理好自己,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迷茫期」又何懼,度過「迷茫期」的過程也是父母進行自我提升的好機會。

父母是孩子的超人,但更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照顧好自己,畢竟所有的父母曾經也是個孩子。你正在經歷「迷茫期」嗎?不妨把自己的迷茫分享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家長學不會「尊重自己」,很難養出好孩子
    現在,很多父母越來越懂得「尊重孩子」,卻忘記了怎麼「尊重自己」。西方的教育理念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無論是後來被證實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睡眠訓練法」,還是尊重、平等、快樂教育等,都在衝擊著我們的傳統育兒觀。可是遺憾的是,很多人在學習這些理念時,沒有深入了解它們的「實質」,而是想當然的以為應該如何,便去做了。結果,不但沒有幫助我們育兒,反而讓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 迷茫期不知道該孩子學什麼舞蹈好?家長們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
    迷茫期不知道該孩子學什麼舞蹈好?家長們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家長會我因為孩子學什麼舞蹈感到迷茫,這個時候你就要尋找其中的問題了,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孩子學舞蹈是挺不錯的,但是就是不知道該學什麼舞蹈最好,這就是一個長期困惑很多家長的問題,看完你就知道解決辦法了。
  • 家長權威與尊重孩子之間如何平衡?
    這位媽媽既焦慮又迷茫,不知道錯在哪裡,該怎麼辦。當孩子放棄了一個個特長班,只剩下最後的選擇時,家長往往開始強行決策,無論如何幫孩子選擇一個家長覺得有必要堅持下來的課程。因為家長深知,我們放任孩子,社會不會放任,現在不逼一道,今後社會的逼迫更嚴酷。
  • 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尊重他人
    尊重是一種道德品質,體現了人的自我修養,是與人相處的基本之道。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在社會上走得更遠。對於孩子而言,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是一種良好的道德修養的體現,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夠獲得別人的尊重,正視他人,才能被他人所正視。如果不尊重他人,就不會獲得別人對等的的尊重,也不會建立起來友誼,更談不上交朋友了。
  • 孩子不會尊重長輩,說話總是沒大沒小怎麼辦?
    證明自己的存在感還有的孩子是想要體現出自己的存在感,於是就會在家裡故意說一些讓父母生氣的話,因為家長發怒也會將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心直口快還有的孩子並不是故意說一些沒大沒小的話,只不過是心直口快,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不會顧及對方的感受。
  • 你知道如何滿足孩子的需要,才能進行有效教育麼?
    1、你知道怎樣滿足孩子的需要,來進行有效教育麼?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中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馬斯洛說過:「期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每一個人天性的需要。」中國家長最大的問題在於只知滿足孩子物資方面的需要,不知滿足孩子情感、社會意識及智力發育方面的需要,並且不知如果激勵孩子,整天幹著挑剔、打罵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他們不知道:凡是破壞孩子自尊心的教育都是在「作惡」及會落得勞而無功結果;凡是不知道滿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壓迫教育,都是在禍害孩子。你知道麼?
  • 家長:孩子不學我有什麼辦法。錯!孩子都知道學,要家長幹什麼
    筆者經常遇到不少家長抱怨: 我家孩子天生不是上學的料,孩子不學,我有什麼辦法!也有不少家長提及自己的孩子就不無自豪地說,自己孩子多麼多麼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最後的結論也是,孩子不學無能為力。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似乎都在為孩子學習不好甩鍋。但我要說,孩子如果都知道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 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家長要學會做權威型父母,讓孩子懂得尊重
    小艾說,她自己也不想罵優優,但優優實在是越來越叛逆了。其實,像小艾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原因是沒有樹立作為家長的威嚴,讓孩子缺少「敬畏心」。首先,家長們需要了解,為什麼孩子好像越來越叛逆,不服從管教了。這多是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 面對孩子時情緒常焦躁,家長要懂得尊重自己,與打罵和寵溺說再見
    因此,家長"只要孩子好,我都可以"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可能還會導致孩子滋生內疚感。家長要懂得尊重自己,才能在教育孩子時,與打罵和寵溺說再見。家長懂得自我尊重並及時滿足自己的需求對彼此的好處:1、能給孩子做很好示範若是家長經常忍不住以焦躁的情緒面對孩子,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這種焦躁情緒的影響下,漸漸變成喜怒無常的人,從而影響今後的人際關係。
  • 家長逼孩子吃韭菜餡餃子,是不慣著孩子嗎?不是!這是不尊重孩子
    我特別同情這種被父母逼吃不喜歡吃的飯菜的孩子,他們非常可憐,竟然有這樣有控制欲,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意願的家長。讓我感到悲哀的是竟然有這麼多網友贊同這樣的說法,這些網友可能有的已經是父母,或者今後會成為父母,在對待這樣的問題上,這些作為孩子生活領路人或者將要成為孩子領路人的家長,卻沒有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這讓我想起來就覺得可怕。
  • 小朋友不會自己穿衣服,影響不可忽視,家長要讓孩子從小自食其力
    據專業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很多孩子都學不會穿衣服,甚至有些孩子到了十歲,都不知道要如何穿衣服。為什麼對孩子來說,學會穿衣服這麼難呢?一、為什麼孩子學會穿衣很難?比如:孩子會把衣服穿反、兩隻手鑽到一個袖子裡等等。這時候家長如果沒有好好引導孩子,反而直接幫孩子把衣服穿好,孩子會覺得自己學不學得會都無所謂,反正有家長幫忙他穿衣服,他也會沒有用心練習穿衣服,從而很難學會自己穿衣服。這便是很多孩子都學不會自己穿衣服的原因,主要原因在於家長。
  • 不是學不會只是方法不對,家長怎樣做才能幫助自己的孩子學好數學
    為何有的孩子學數學看起來很輕鬆,而有的孩子學數學卻覺得很吃力?學好數學有什麼法寶嗎?家長們肯定很好奇吧?不是你的孩子學不會,只是你的孩子學習的方法不對,以下是智鵬老師給大家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家長朋友們不妨試一試:
  • 尊重孩子的發言權,讓他覺得自己很重要
    孩子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都是孩子的權利,父母應順其天性,順其自然,在溝通中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對孩子的興趣進行正確的保護和培養,讓興趣成為孩子走向成注意聆聽,鼓勵孩子多談關於他自己的事。人際交往中,我們知道這樣的一條原則:尊重他人發言權。但在親子交流中,家長們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長不知道的秘密
    儘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於是乾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裡塞,而且成了常態。」32歲的何女士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裡,我才能安心。」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 青春期的家長:你所謂對孩子的尊重,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的假象而已
    而很明顯,這位家長是在延用自己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在用老辦法習慣性的處理孩子的問題。我們再回憶一下她前面說的話,她說:「我已經不再隨便就闖進她的房間;也不會再亂翻她的東西了;叫她幹什麼事情也都會先徵求一下她的意見」等等。所以,顯然她以前是不懂得去尊重孩子的。
  • 孩子不尊重你,如何培養敬重孝順之心?現在明白還不晚
    孩子做錯事了,就不顧孩子的面子在大街上就開始嚴加責罵;孩子成績不理想了,就用難聽的話語數落他的不是;孩子沒有辦好家長交給他的事情,家長就嚴加懲罰……家長是否認為自己的處理方式「不恰當」?是否想過自己這樣做,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二、那麼應該如何尊重孩子呢?
  • 女孩情緒崩潰,哭求媽媽刪掉自己出醜視頻,家長何時才能尊重孩子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可以為了孩子奉獻自己的一切,這種愛非常偉大,令人動容,但不知家長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愛卻感動不了孩子。自己對孩子再好,最終卻換不來孩子的孝順,反而是怒目而視,雖然有部分孩子確實是白眼狼,但更多的孩子其實都是被父母逼的。
  • 孩子的成長需要尊重,家長要懂尊重法則,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最後女兒的情緒突然爆發了,對著媽媽說:"你為什麼總是說我,卻不知道說你自己呢?我不是一個好女兒,難道你就是個好媽媽嗎?如果孩子在成長中感受不到尊重,他們的身心發展也會受到影響!自尊對孩子有何重要性?1. 自尊能讓孩子懂得自愛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自尊的話,他們不會重視維護自己的權益。即使自己被他人欺負時,他們也不會在意,反而還會反思自己是不是那裡做錯了,才惹得他人不開心。
  •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家長該如何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呢?
    那麼,家長該如何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呢?無條件地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家長需要無條件的滿足寶寶的好奇心,不論孩子對什麼產生後期,只要對孩子沒有壞處,那麼家長就應該耐心的去給孩子講解耐心的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去了解這個東西,很多孩子都會對一些自己說沒見過的新鮮事物產生好奇。
  • 什麼樣的父母,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尊重呢?
    這讓許多家長著實委屈:我這麼愛孩子,為他付出那麼多,為什麼還換不來孩子對我基本的尊重?,孩子必然也不會尊重父母。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尊重自己的時候,恰恰是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學會尊重孩子的時候。我想,真正能夠贏得孩子尊重和信任的父母,一定是努力做好自己,用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可以在關鍵時刻給孩子有效指導。有了孩子之後,不代表家長就可以把自己人生未完成的課題,都安放在孩子身上,或者交由孩子去完成,那是不對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