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今社會,迷茫已不是孩子的專屬情緒,成為大人的家長也會存在的所謂「迷茫期」。成為家長以後,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在尋求正確教育方法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丟失了本心。對自我需求的尊重,是很多父母缺失的一點。
小鹿是一位8歲孩子的媽媽,在工作的同時十分關注孩子的教育與發展。每天都琢磨著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比過別人家的孩子,如何讓孩子更好的加入班集體,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
每當孩子呈現出不好的情緒或稍稍犯錯,小鹿就會感到非常焦慮,苛責自己沒做好一個母親應該做好的工作。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有天小鹿終於不堪重負,在上班時暈倒,進了醫院。醫生說,小鹿的精神壓力過大,平常休息不足,才會導致她在工作時暈倒。
我們常常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很少關心這些照顧孩子的大人,他們是否在心理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低谷期,情緒焦慮是正常現象,但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處於焦慮當中,也就是所謂的「迷茫期」時,千萬不能忽視它。
家長們需要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否則不僅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軌跡,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心情。
一、為什麼家長會出現「迷茫期」?
中國式的父母常常會帶著這樣的一種理念:「只要孩子好,自己辛苦一些也沒關係。」父母常常把孩子的事放在第一位,試圖扮演一個盡職盡責的親人角色,給予孩子一切自己能給的,甚至是超出能力範圍的。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父母逐漸失去了對自身的關注,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取悅自己,然後逐步陷入教育「迷茫期」的沼澤裡。
專注於自我犧牲來滿足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幸福的嗎?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作為父母,不斷地去透支自己的精力,會給自己的心理帶來沉重負擔,更致命的是,在心理防線支撐不住後,我們會忍不住地去尋找發洩情緒的出口,進而給孩子帶來傷害。
二、「迷茫期」的家長,會給家庭帶來什麼影響?
1. 孩子被「傳染」焦慮
處於焦慮情緒中的父母常常在無意中顯示出自己的負面情緒。他們追求完美並勤於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將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子女,將對自身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具備足夠的抗壓能力,很容易被家長所帶來的焦慮所擊垮。
2. 孩子實現壓迫式成長
「迷茫期」的家長會給孩子傳輸一種觀念,即我不快樂,孩子也快樂不起來。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會快速的「成長」,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成長,對孩子而言其實是一種壓迫,他們丟失了童年時期本該有的童真,成為了所謂的「懂事小大人」,這對孩子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3. 家庭氛圍緊張,關係變僵
一旦夫妻雙方有一人保持清醒,倆人的意見就會出現分歧。「迷茫期」的一方不被理解,清醒的一方又不知如何進行勸導,這時家庭就出現了僵局。孩子在這種僵硬的家庭氛圍中,也很難保持自我,與此同時,父母雙方又難有時間去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對一個家庭而言相當是一場災難。
三、家長如何滿足自我需求?
1. 正視自己的需求
家長長時間地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就會忽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我們到底需要孩子去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是和「鄰居家小孩」一模一樣的孩子嗎?還是說,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一個幸福快樂,對社會有益的人。只有當家長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少些攀比心理,心理壓力就能減輕不少。
2. 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愛好能放鬆你的身心,給你帶去無限的激情與動力,只有家長的內心有所富餘,才能更好地去照顧孩子。
3. 給自己充分預留時間和空間
對於很多媽媽來說,在空閒的時間只想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不給自己留一絲的縫隙,就算是偶爾出門放鬆自己,心中也會生出對孩子愧疚的念頭。
作為母親,應當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無論是用來思考也好,放鬆也好,這對建立優質的情緒都是十分有幫助的。學會為自己著想,也是媽媽們的必修課。
結語
育兒更是育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管理好自己,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迷茫期」又何懼,度過「迷茫期」的過程也是父母進行自我提升的好機會。
父母是孩子的超人,但更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照顧好自己,畢竟所有的父母曾經也是個孩子。你正在經歷「迷茫期」嗎?不妨把自己的迷茫分享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