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越來越懂得「尊重孩子」,卻忘記了怎麼「尊重自己」。
西方的教育理念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無論是後來被證實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睡眠訓練法」,還是尊重、平等、快樂教育等,都在衝擊著我們的傳統育兒觀。
可是遺憾的是,很多人在學習這些理念時,沒有深入了解它們的「實質」,而是想當然的以為應該如何,便去做了。結果,不但沒有幫助我們育兒,反而讓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比如:尊重。
很多人認為,尊重就是順從孩子。所以,當他們發現順從孩子,讓孩子無底線地索求無度時,就去批判「尊重」。
殊不知,「人家說的尊重」與「你理解的尊重」,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我們有沒有做到尊重孩子?這個問題我想很多家長都會經常問自己。
可是,我們有沒有做到尊重自己?想到這個問題的家長,應該不多。那麼,這一篇,就從這個問題開始。
你想一想,平時我們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有沒有做到「尊重自己」?
(1)關於吃飯
當你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飯菜,孩子只是因為這一刻不想吃這個,就讓你重新做其他的。
若是你做了,而且還心有委屈或抱怨,你便沒有做到「尊重自己」。
你這個行為不但沒有幫助孩子成長的更好,而且讓孩子遠離「感恩」,認為媽媽就是應該「為我服務」。
當他的價值感,從「你為他服務」這件事中獲得時,將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2)關於收拾房間
當孩子把自己的房間弄的很亂,你嘮叨了無數次,孩子依然沒有收拾。
於是,你一邊滿腹牢騷一邊給孩子收拾房間。
這種做法,你依然沒有做到「尊重自己」。
你把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背到了自己身上,讓孩子知道:無論你嘮叨多少次,最終都會幫他收尾。
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有三個:
上面這兩件事,只有在一種情況下,結果或有不同。
那就是:
你沒有一句嘮叨,沒有任何委屈或不滿,做這些事情都是你發自內心甘心情願去做的,做的時候傳遞出來的都是對孩子滿滿的愛。
這種情況下,你尊重了自己的感受,因為這是你自願的選擇。
如果孩子看得到你的愛,孩子會感恩,會主動和你起做,將來他也會懂得給別人愛;可是,如果孩子看不到你的愛,那麼有可能就會被你寵成「巨嬰」。
一個1歲內的孩子,一開始哭,媽媽就給他餵奶,即使半個小時前才剛剛餵過。這種做法,便是「不尊重」孩子的飲食規律,更忽略了孩子其他的需求,比如媽媽的陪伴、互動等。
一個3歲的孩子要嘗試著自己吃飯,可是媽媽非要餵他吃。孩子想學習用筷子吃飯,可是媽媽只允許讓他拿勺子。這些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嘗試精神。
一個7歲的孩子因為這段時間學的鋼琴曲目太難,不想繼續學,媽媽都沒仔細分析,就同意了。其實,這也是某種程度的「不尊重」。孩子只是有些畏難情緒,媽媽應該看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現有水平,引導孩子面對困難,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
但是同時,如果孩子學琴已經非常痛苦,他現有能力和感受已經不足以讓他從這件事中得到正向感受與收穫,這種情況下,依然逼迫孩子繼續學,也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一個19歲的孩子想考哪個大學、報哪個專業、畢業以後想從事什麼工作、進哪個集團……這些,父母都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如果強迫孩子按照你的意願做決定,無論你打著多麼大的一面「我為你好」的大旗,都是一種對孩子的「不尊重」。
朋友們,以上這些情況,你有嗎?
我小的時候,家裡只有一個二八自行車。看到別的孩子都會騎了,我就推著那輛比自己還高的自行車,不厭其煩地在街上練習,也不知道摔了多少次,終於自己學會了「掏腿兒」騎法(就是不坐在車座上,而是從下面三腳架中伸過去一隻腳那種)。
現在的孩子學習騎自行車,家長都會買帶輔助輪的。讓孩子適應有輔助輪的騎行之後,再把輔助輪去掉,稍微給孩子扶幾趟,孩子就學會了。整個過程非常輕鬆和諧,更沒有受傷的危險,只需要孩子掌握平衡、克服恐懼就好。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發揮「輔助輪」的作用。幫助孩子面對和適應當前這個問題,然後在孩子差不多準備好的時候,我們再放手。孩子經過適當的努力,就能翻過這座山,實現某個目標或者完成某個階段的成長。
若是沒有輔助輪,有的孩子也能學會騎自行車,只是可能會受傷甚至流血;還有的孩子因為太害怕,乾脆放棄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放養」。有的孩子自己成才了,有的孩子自己長廢了。
如果我們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不但不去鼓勵和引導孩子,還對孩子各種批評、指責、打罵,那就意味著我們不但沒有去當「輔助輪」,而且我們還人為在孩子練習騎車的路上扔了很多石頭、挖了很多坑。這種情況下,孩子想要做成這件事,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自學能力。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平時面對孩子的時候,有沒有給他扔過石頭、挖過坑?
希望三歲的孩子能背誦500首古詩,這個期望對很多孩子來說,太高了。如果你非要設置這麼高的要求,不是累垮了孩子,就是焦慮了自己。
同時,你若希望七歲的孩子能獨立穿衣吃飯,這個期望對很多孩子來說,太低了。這樣低期望之下,很容易因為你包辦太多,養出一個「巨嬰」。
所以,父母要懂得看到孩子的能力,順應孩子的發展過程,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科學引導孩子不斷走向獨立和自信。
我在開辦「同理心學習小組」的時候,有個學員給她一年級的孩子報了七門課,她說:「老師,你能不能幫我篩選一下,我覺得七門課有點多了。」
我問:「孩子喜歡哪個?你覺得孩子適合哪個?哪個對她成長有幫助?」
她想了想說:「這七個,我都覺得很有必要。哪個都不想放下。再說,孩子那麼小,知道什麼是喜歡。還是你幫我看看吧。」
我聽了以後哭笑不得。
書法、鋼琴、英語、舞蹈、奧數……一共七種,孩子每天十點之前沒有睡過覺,連周末都排得滿滿當當。
一個特長課之所以存在,當然都有它的用處,孩子只要認真學,對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幫助。大學那麼多專業,也都能行行出狀元。可是,總不能因為這樣,就都讓孩子學一遍吧?
所以,父母需要平衡取捨,更需要學會給自己減輕焦慮。
昨天,我接女兒放學,經過小區廣場的時候,我問她:「要不要在廣場玩一會兒再回家?天氣這麼好。」
玥玥說:「不了。今天作業多,早點回去寫作業。」
在我們身後,另一個鄰居女孩說:「爸爸,我要在這裡玩一會兒。」結果,鄰居一聲吼:「玩什麼玩!你看人家玥玥,放學就回家寫作業!」女孩聽了,怏怏不樂地跟著爸爸身後回家了。
這是件小事,可是一直繞在我心裡。
父母們總是看到自己孩子不足的地方,去指責,想通過指責去讓孩子改善。可是,殊不知,越是如此,越難改善。
我們要懂得,只有看到孩子「好」的地方,讓好的地方越來越亮眼,才能把不足的地方也照亮,讓不足的面積越來越小。
比如:
孩子運動特別好,那麼我們可以認可孩子的運動能力,在運動上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這個自信心,就可以逐漸蔓延到學習上。
前提是,我們不要整天在孩子耳邊念:
這些都是負面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只適合運動,學不好知識。
我們可以這樣說:
給孩子正向激勵,孩子才會心中有希望,手上有動力。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和啟發。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與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