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羊
許多媽媽覺得自己對孩子太急躁或不夠理性,所以急於學習各種育兒技巧,期待成為更合格的媽媽,但是媽媽們卻常常忘了照顧自己的情緒。一個焦慮暴躁的媽媽,即便學習了一萬個育兒妙招,恐怕也無法心緒平和地對待孩子,因為這違背了人性。
所以,在更好地養育孩子之前,父母其實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成年人的世界裡原本就有許多不如意,再加上孩子不聽話或是不配合,父母總會有不耐煩的時候,會有暴躁易怒的時候。敏感的熊孩子在父母情緒不穩時會感到不安,所以會本能地做出各種行為想纏在父母身邊,而這會讓本想獨自靜一靜的父母更加焦躁,讓他們忍不住生氣發脾氣。
問題是,家長們一旦情緒穩定下來,就可能對之前的行為感到懊惱,甚至擔心自己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不過,心理治療師雷吉娜·帕利解釋說,遺傳密碼適用於應對普遍預期的環境,孩子不斷發育的大腦具有應對困難的能力,有迴旋的餘地。因此媽媽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不關心、厭煩甚至生氣都不會對孩子造成永久的傷害。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也不必鑽牛角尖,不必對自己有過分苛刻的要求。如果我們能做到與自己講和,能夠寬容和體諒自己,想必也能在孩子犯錯或是情緒暴躁時,同樣給予他們以包容和諒解。這對自己對孩子都是好事!
現在主流的兒童心理學理念普遍主張家長要用共情的心理去安撫孩子,讓他們感覺到愛和關懷,也讓他們感覺到被理解。家長要給孩子一雙樂於傾聽的耳朵,讓孩子將自己的難過、不滿或是痛苦說出來。
實際上,在這樣對待孩子之前,家長其實更應該給自己以溫暖、共情的態度,給自己一雙善於傾聽內心的耳朵。在取得家人支持的前提下,父母每天都應該有意識地給自己留出一段獨處的時間,聽聽音樂,寫寫日記,或是用語音的方式將自己內心的那些嘈雜的思緒表達出來。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釋放。而隔上一段時間,自己再去翻翻之前的日記,或是聽聽前幾天的錄音,或許我們就能夠幫前幾天的自己做一些簡單的「心理輔導」了。
當然,如果我們陷在強烈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還可以求助於配偶,請他(她)以共情的心態和傾聽的耳朵來給予我們支持。
我很認可雷吉娜·帕利的觀點:「父母在安撫、共情、認可、理解、接受和支持孩子方面遇到困難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很難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如果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持拒絕、批判、苛刻或評判的態度,當孩子有這樣的情緒時,他們則更有可能遇到困難。」
所以,先善待自己,才能夠善待孩子。我們對自己不那麼苛刻,才不會成為對孩子苛刻的父母。
養育孩子著實是考驗心性的,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是相當不容易的。
……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會有感到沮喪、失落、彷徨的時候,也會有不小心失誤的時候,這些時候,如果有另一半在旁邊安撫和開導,想必我們不會任由自己陷入情緒的低谷,也不會對自己或對孩子產生「怨恨」情緒,不會跟孩子一直「慪氣」。實際上,也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彼此在面對子女時受挫的感受。
在養育子女方面,父母雙方應該是同盟軍以及「心理輔導員」的角色,相互支持,彼此打氣,幫助對方消解來自孩子的那些「傷害」。熊孩子可能一時無法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我們至少還能彼此相互理解。而如果始終擁有對方的支持,我們也不大可能因一時衝動對孩子實施過激的教養行為。
無論在哪個時代,「喪偶式」教育都是令人擔憂的教育模式之一。如果一個家庭將教養孩子的全部責任都壓在了爸爸或媽媽一個人身上,你很難想像,這個獨自養育孩子的家長會善待自己,也很難想像這個家庭裡會有寬鬆、積極、包容的教養氛圍。
所以,在有條件的前提下,父母二人不僅要一起承擔起養育子女的重擔,還要成為彼此心靈的慰藉。
結語:
忽略自己感受、一味犧牲自己的父母,很難養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一方面,父母犧牲自我的行為會成為孩子心頭的負擔;另一方面,不能善待自己、不會對自己微笑的父母,也很難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輕鬆歡快地大笑。
所以,就如雷吉娜·帕利所說,父母需要的支持是:「請對自己好一些!」對孩子而言父母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必須照顧好自己,就像照顧孩子一樣。
本文為原創,歡迎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