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又稱「山西梆子」「山西中路梆子」「中路戲」,流行於我國山西、內蒙古、陝西等地,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晉劇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興起階段、發展階段、全盛階段、受創階段。清以前,由蒲州梆子流傳到山西中部,後逐步形成,並在晉中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和太原等地方慢慢擴展。流傳過程中,博採眾長,吸收了祁縣、太谷的秧歌和孝義、汾陽幹板秧歌等藝術養料,又擁有蒲州梆子的諸多特長,然後自成一家。
清代成豐、同治以來,山西晉中票號發展迅速,晉劇也隨之傳播開來,出現了大批戲班,著名的有「上聚梨園」「下聚梨園」「小梨園」「錦梨園」「二錦梨園」等,名角有孟珍卿、張錦榮、喬國瑞、王雲山等人。清朝末期,晉劇達到全盛時期。它在抗日戰爭前期,擴展到河北西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地區等地,建立起固定的晉劇劇團,並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太原和晉中各縣後,大力打擊晉劇,導致班社紛紛解體,藝人四處逃亡。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綏邊區,於1939年後成立了三大劇社,分別為「七月劇社」「人民劇社」和「呂梁劇社」,組織藝人們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除了演出傳統戲外,還演出現代戲和新編劇目,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熱情。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命名為晉劇。
晉劇音樂具有濃鬱的晉中鄉土氣息,旋律優美,曲調婉轉,圓潤流暢。早期以純男腔為主,後來發展為以女演員的真嗓演唱。音樂伴奏為「九手場面」,由九人組成,分文、武場。文場樂器包括:二弦、三弦、四弦、呼胡等;武場樂器則有:鼓板、小鑼、馬鑼、饒錢、梆子等。伴奏曲牌有噴吶曲牌和弦樂曲牌之分。弦樂曲牌包括:苦楚的太陽神針、歡快的繡荷包、緊迫的緊殺雞、舒緩的大寄生;噴吶曲牌很多,有慢拜場、開門鼓、對舞等。
晉劇唱腔分為亂彈、花腔、曲子三種。其中,亂彈的板式達七種之多;花腔使用的是無詞腔即二音拉腔;曲子則指的是一些外來的曲子,如崑曲等。另外,晉劇還有夾板、二性、平板、流水等成套的唱腔,多用於懺悔、追敘、思考等。角色行當分為「三大門」和「三小門」。三大門即為正旦、鬚生、大花臉;三小門為小生、小花臉、小旦。晉劇傳統劇目十分豐富,經常上演的有兩百多出,包括《傅山進京·夫妻相會》《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雙鎖山》等。
晉劇表演形式除有兩人以上的對唱、輪唱、滾白等藝術表現手段外,還有大段的獨唱。輪唱多用於敘事,旋律舒展,適於交流感情。對唱的表演形式具有互動性,易引起共鳴,如《走雪山》中是以老生與青衣的對唱,來表現曹府遭禍後,老家人保姑娘倉皇逃難的故事。獨唱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多以劇目中的主角傾訴情感為主,如《空城計》中的孔明的單獨唱段,無鑼鼓之響,有絲弦之音,行腔運調有如甘露細雨,點點入地。滾白則用以表現泣不成聲,極度悲哀的情緒,如《蘆花》中閔德仁的兩閃滾白,往往是演員揮淚而歌,觀眾拭淚以聽。
在發展過程中,自成一體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特色,同時也保留和繼承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風格。這是因為晉劇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這種唱腔和表演不僅便於繼承梆子腔的激越、粗獷的藝術風格,而且還便於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圓潤、清麗的獨特風格。所以,晉劇既能表現慷慨激昂、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也能表現優美動人、簡單質樸的民間生活。這種融粗獷與細膩於一體的藝術形式,讓晉劇贏得了海內外眾多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