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在發展中形成了粗獷細膩一體的藝術形式

2020-12-24 牽好彼此手以免會走散

晉劇,又稱「山西梆子」「山西中路梆子」「中路戲」,流行於我國山西、內蒙古、陝西等地,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晉劇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興起階段、發展階段、全盛階段、受創階段。清以前,由蒲州梆子流傳到山西中部,後逐步形成,並在晉中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和太原等地方慢慢擴展。流傳過程中,博採眾長,吸收了祁縣、太谷的秧歌和孝義、汾陽幹板秧歌等藝術養料,又擁有蒲州梆子的諸多特長,然後自成一家。

晉劇表演藝術家高翠英錄製工作照

清代成豐、同治以來,山西晉中票號發展迅速,晉劇也隨之傳播開來,出現了大批戲班,著名的有「上聚梨園」「下聚梨園」「小梨園」「錦梨園」「二錦梨園」等,名角有孟珍卿、張錦榮、喬國瑞、王雲山等人。清朝末期,晉劇達到全盛時期。它在抗日戰爭前期,擴展到河北西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地區等地,建立起固定的晉劇劇團,並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演員。

孟珍卿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太原和晉中各縣後,大力打擊晉劇,導致班社紛紛解體,藝人四處逃亡。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綏邊區,於1939年後成立了三大劇社,分別為「七月劇社」「人民劇社」和「呂梁劇社」,組織藝人們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除了演出傳統戲外,還演出現代戲和新編劇目,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熱情。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命名為晉劇。

晉劇

晉劇音樂具有濃鬱的晉中鄉土氣息,旋律優美,曲調婉轉,圓潤流暢。早期以純男腔為主,後來發展為以女演員的真嗓演唱。音樂伴奏為「九手場面」,由九人組成,分文、武場。文場樂器包括:二弦、三弦、四弦、呼胡等;武場樂器則有:鼓板、小鑼、馬鑼、饒錢、梆子等。伴奏曲牌有噴吶曲牌和弦樂曲牌之分。弦樂曲牌包括:苦楚的太陽神針、歡快的繡荷包、緊迫的緊殺雞、舒緩的大寄生;噴吶曲牌很多,有慢拜場、開門鼓、對舞等。

《傅山進京》劇照

晉劇唱腔分為亂彈、花腔、曲子三種。其中,亂彈的板式達七種之多;花腔使用的是無詞腔即二音拉腔;曲子則指的是一些外來的曲子,如崑曲等。另外,晉劇還有夾板、二性、平板、流水等成套的唱腔,多用於懺悔、追敘、思考等。角色行當分為「三大門」和「三小門」。三大門即為正旦、鬚生、大花臉;三小門為小生、小花臉、小旦。晉劇傳統劇目十分豐富,經常上演的有兩百多出,包括《傅山進京·夫妻相會》《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雙鎖山》等。

《走雪山》白髯翁和於連小姐

晉劇表演形式除有兩人以上的對唱、輪唱、滾白等藝術表現手段外,還有大段的獨唱。輪唱多用於敘事,旋律舒展,適於交流感情。對唱的表演形式具有互動性,易引起共鳴,如《走雪山》中是以老生與青衣的對唱,來表現曹府遭禍後,老家人保姑娘倉皇逃難的故事。獨唱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多以劇目中的主角傾訴情感為主,如《空城計》中的孔明的單獨唱段,無鑼鼓之響,有絲弦之音,行腔運調有如甘露細雨,點點入地。滾白則用以表現泣不成聲,極度悲哀的情緒,如《蘆花》中閔德仁的兩閃滾白,往往是演員揮淚而歌,觀眾拭淚以聽。

河津市小梅花《蘆花》閔德仁唱段

在發展過程中,自成一體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特色,同時也保留和繼承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風格。這是因為晉劇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這種唱腔和表演不僅便於繼承梆子腔的激越、粗獷的藝術風格,而且還便於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圓潤、清麗的獨特風格。所以,晉劇既能表現慷慨激昂、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也能表現優美動人、簡單質樸的民間生活。這種融粗獷與細膩於一體的藝術形式,讓晉劇贏得了海內外眾多觀眾的喜愛。

相關焦點

  • 戲曲·晉劇|慷慨激昂、細膩優美
    晉劇,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陝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出現於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劇種: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發展過程中吸收晉中地區民歌、秧歌等民間藝術韻調,風格特具。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民國以後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新中國成立後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高峰時期,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 《晉劇曲牌四大件演奏法》將於七月出版發行
    晉劇又稱「山西梆子」或「中路梆子」。其和其他地方劇種一樣,是綜合歌,舞,劇等藝術形式而成。 晉劇音樂,包括「唱腔」「曲牌」「鑼鼓」三部分。唱腔——有「亂彈」「腔兒」「曲子」。曲牌——有「絲弦牌字」「苦想思」「嗩吶牌子」。
  • 蒲劇(山陝梆子)不愧是中國戲劇的搖籃
    作為以往唐代中都之地,晉南和關東黃河兩岸一帶,人才薈萃,戲曲開始蓬勃發展,於是就誕生了蒲劇的原型——山陝梆子。其中,以晉南平陽為代表的山西,則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單「元曲四大家」就貢獻了其中三個:關漢卿,解州(今山西運城)人;鄭光祖,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白樸,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另一位馬致遠是大都(今北京)人。
  • 山西人文:北路梆子戲和山西梆子戲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區分的
    山西梆子之作工亦甚精求,不厭詳盡,曾見二相公賣水一戲(蓮花落中有此故事),二相公擔水,以寒士初習勞苦,力有不勝,練習之際,竟達半小時之久,伴奏過門,別無他事,其細膩可想而知矣。為什麼說文中內容和大同多少有點關係呢,文中所說演員之中,有小金枝(即筱金枝)者,建國之後,曾擔任過大同市晉劇團團長,在大同以及晉劇界,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演員。《太平洋畫刊》在刊登此文時,並附有一副劇照,題目為「山西椰子名伶小金枝」之萬佛衣劇照。文中提到的果子紅(丁果仙)、十二紅(劉寶山)、子都生、八百黑等演員都是山西梆子界中赫赫有名之人物。
  • 上黨梆子 唱響太行
    這些都仿佛在告訴我們,晉城地區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    從歷史的煙塵中一路走來,受諸宮調發展衍變的影響而形成的上黨梆子,到明末清初已經成型,成為中國成型最早的劇種之一。以冶底天齊廟、李寨三教堂、高平二仙廟等為代表的歷史悠久的古戲臺,都是晉城上黨梆子源遠流長的見證。清鹹豐年間至抗日戰爭以前,上黨梆子一度興盛。
  • 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面對此困境,山西官方通過實施「戲曲傳承發展振興工程」和「四大梆子振興工程」等措施,激發山西戲曲的生機與活力,一改「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糧」(《打金枝》《算糧》,晉劇傳統劇目)劇目匱乏局面,創作出《傅山進京》《平城賦》《太行娘親》等一批講述山西本土故事的新劇目。
  • 直播表演、網絡教學 山西:「雲」端普及地方戲
    山西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們停工不停演,通過開設雲課堂、直播演出等方式,進行戲劇教學,普及傳統文化,讓廣大戲迷過足了戲癮,同時也讓晉劇、上黨梆子等山西地方戲曲走進全國觀眾的視野。山西戲曲,正在「雲」上展現更大魅力。  「雲」在崗 演出不停歇  正月初一,武凌雲接到通知:演出全部取消。
  • 梆子聲腔燕趙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省、市、縣河北梆子劇院(團)除演出傳統戲外,又編演了大量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甚至古希臘悲劇,影響深遠,如《寶蓮燈》《鍾馗》《南北合》《美狄亞》等。其他如流行於石家莊、邢臺一帶的絲弦戲,相傳是在元明時期弦索腔的遺音的基礎上,又受崑曲、河北梆子的影響而形成,分東、西、南、北、中5路,南路又稱「亂彈」,其唱腔跌宕,真聲唱字,假聲挑腔。
  • 地方戲演地方事 在戲曲中尋找山西旅遊打卡地
    ▲北路梆子《寧武關》劇照北路梆子《寧武關》——忻州市寧武縣寧武關山西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融與衝突的前沿,從戰國到明、清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山西境內最早的長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晉之後,屬長城分布較多的省份之一。
  • 晉劇表演走進校園「小戲迷」愛上傳統藝術
    12月1日,由太原市教育局主辦、山西省晉劇院協辦的太原市2020年優秀文化藝術進校園「雙百工程」戲曲專場走進太原市萬柏林區大唐實驗小學。這次藝術家們送來的,是山西第一大劇種——晉劇。活動以戲曲知識普及與晉劇演員表演相互穿插的形式進行,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拉開帷幕。
  • 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她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鳳英。在首屆山西藝術節開幕之後,記者採訪了她。  記者/李海燕   忻府區新建路,忻州劇院的劇場裡。  梆子鏗鏹激越的樂音,只開了一盞的場燈,北路梆子現代戲《我的撓羊漢》正在進行去年首演後的第二次排練。
  •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等四家單位合併,積極推進職業本科院校申報
    據微信公眾號山西廣播電視臺3月12日消息,3月11日,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分別與太重集團、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新任班子進行集體談話。會議提到,將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和山西省晉劇院、山西省京劇院合併組建新的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是推進高校「三個調整優化」的重要舉措。
  • 劇目簡介——晉劇《紅高粱》
    山西省晉劇院簡介山西省晉劇院創建於1959年,是全省規模最大的表演藝術團體,2011年被中宣部、文化部確定為保留事業單位性質的國有文藝院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