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文:北路梆子戲和山西梆子戲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區分的

2020-12-23 龍山大先生

近日偶然看到一份有關山西梆子的資料,文中的內容和大同多少有點關係,現整理如下,以饗戲劇愛好者。資料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5月19日在天津出版的《太平洋畫刊》上的「戲劇專版」,題目為「山西梆子」。山西梆子,自清慈禧太后庚子西幸時,甚喜此調,其後遂盛行平津,時有晉籍戲班往來演唱,亦頗受歡迎。

戲班之角色分為三大三小,三大者,生、旦、淨(大花臉);三小者,小生、小旦、小花臉;其中以生旦並重,花臉次之。演旦者近亦多兼習小旦之戲。武生武旦亦均在小生小旦之列,但均系專工,老旦副末等色亦均齊備,所有服裝,與皮黃班(京劇)略同,臉譜則稍異。

所有歌唱,則以嗓音與調門並重,其生旦之歌喉多有佳者,且旦亦不用假嗓,歌來頗為動聽,大花臉之嗓,實少佳者,以其歌調本極高亢,凡花臉演唱莫不因吃力甚重,調門極高,而致傷嗓也。名淨八百黑,每一歌唱,頸粗氣湧可以顯見,使觀者為之著急。至於科白,則以晉音為準,多夾雜鄉土語,丑角打諢慣用之,故晉籍客商,多喜往觀,每聞土語嘗哈哈大笑,外人則不知其為何也。

歌唱之板,計分元板、正板、引板、數板、三眼板、流水板等。所用樂器,較皮黃班為多,計有大鑼(如廣東音樂之鑼繫於梁上)、小鑼、鐃鏺、橫笛、梅笛、四胡、二胡、月琴、大鼓、單皮鼓、梆子等。在臺上之上場、下場、中場、分三面陳列演奏,有過門數段,亦極悠揚動聽。

服飾化妝,有一特色,即所有歷史故事,悉照史書尊重正統。凡反方將官,均有特別標誌,如天水關之姜維,勾紅臉,穿綠靠,固皆如皮黃,惟須插雉尾,表示反方,及後降蜀漢後,當場除去尾,以表示歸正之意;又如下河東之呼延將軍降宋之後亦如是,亦封建之餘勢也。

山西梆子之作工亦甚精求,不厭詳盡,曾見二相公賣水一戲(蓮花落中有此故事),二相公擔水,以寒士初習勞苦,力有不勝,練習之際,竟達半小時之久,伴奏過門,別無他事,其細膩可想而知矣。

常演之戲與皮黃多相同,蓋皮黃戲多有翻自山西梆子,如北天門(四郎探母),忠孝牌(教子)葵花峪(戲妻)、南天門之戲、以及慧生之香羅帶,梅蘭芳之南界關、均翻自山西梆子。八十年代初,天津曾一度邀山西子去津演唱,其中角色有小金梅之正旦,小金枝之小旦,李蘭英之老生,果子紅十二紅之老生,子都生之小生,彥章黑、八百黑之大花臉,技藝均佳,刻全班在北平前門外春明戲院演唱,頗受故都人士之歡迎。

為什麼說文中內容和大同多少有點關係呢,文中所說演員之中,有小金枝(即筱金枝)者,建國之後,曾擔任過大同市晉劇團團長,在大同以及晉劇界,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演員。《太平洋畫刊》在刊登此文時,並附有一副劇照,題目為「山西椰子名伶小金枝」之萬佛衣劇照。文中提到的果子紅(丁果仙)、十二紅(劉寶山)、子都生、八百黑等演員都是山西梆子界中赫赫有名之人物。

山西梆子源遠流長,在清朝的同治年間至光緒末年,山西梆子就有上下路之分,在山西的晉中一帶,河北張家口地區,以下路調(即中路梆子,現稱晉劇)為主,在大同地區、忻州地區等地以上路調(即現在的北路梆子)為主,到後來,有不少北路梆子藝人改唱中路梆子,那是後話。正因為中路梆子與北路梆子有著很深的血肉淵源,所以過去人們把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統稱為山西梆子

在北路梆子之中,又有大北路與小南路之分大北路的特點是動作舒展大方,音樂伴奏規範嚴謹;小南路的特點是動作俏麗花哨。大北路的代表藝人是大同的金蘭紅、花女子等;小南路則是水上漂(王玉山)五月鮮(劉明山)等藝人。

自明代中葉以後,山西往內蒙等地大量移民,自包頭以東,到張家口一帶,山西人處處可見,晉中是山西梆子發源地之一,大同地處包頭呼和浩特,張家口、晉中地區這個三角地帶之中心,往來之藝人,無有不在大同停留露戲,這無疑對大同的戲劇事業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

在晉劇界號稱一個果子(丁果仙),一個桃子(筱桂桃)的兩名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就數次在大同露戲,大同地區的藝人如金蘭紅、花女子、十三紅等,則巡迴外地演出,這對藝人本身藝術修養的提高,促進戲劇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相關焦點

  • 北路梆子的「領頭雁」
    北路梆子新編劇目《我的撓羊漢》劇照  【核心提示】  在北路梆子戲曲舞臺上,她11歲入行,16歲登臺,文武兼長,小生、青衣都有上佳表現,唱念做打並重,一演44年,從她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鳳英。在首屆山西藝術節開幕之後,記者採訪了她。  記者/李海燕   忻府區新建路,忻州劇院的劇場裡。  梆子鏗鏹激越的樂音,只開了一盞的場燈,北路梆子現代戲《我的撓羊漢》正在進行去年首演後的第二次排練。
  • 梆子聲腔燕趙情
    凡11個劇種躋身全國梆子聲腔30多劇種中,佔三分之一,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梨園界綻放著鮮明的風採。這11個梆子聲腔劇種,都有悠久的歷史。如河北梆子,又稱「直隸梆子」或「京梆子」,它是清乾隆年間先後由傳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演變而成,主要流布於京津冀,遼寧、吉林、山東、黑龍江、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也有此劇種。
  • 晉劇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在發展中形成了粗獷細膩一體的藝術形式
    晉劇,又稱「山西梆子」「山西中路梆子」「中路戲」,流行於我國山西、內蒙古、陝西等地,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晉劇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興起階段、發展階段、全盛階段、受創階段。清以前,由蒲州梆子流傳到山西中部,後逐步形成,並在晉中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和太原等地方慢慢擴展。
  • 梆子戲唱出新味道:穿越千年重溫孟母家教故事
    該劇導演孫虹江表示,孟母教子的故事與當下重視家風家教、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關懷高度契合,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優良的家風家教貫穿《孟母》始終,凸顯了濃重的家國情懷。如,在「陪子赴齊」一場戲中,齊宣王將孟軻奉為上卿,俸祿千鍾,但不施其政。孟母不願安享兒奉,抱甕灌園。孟子找匠人接竹引水,孟母止之,教育兒子做事要扎紮實實,不可有「機巧心」。
  • 地方戲演地方事 在戲曲中尋找山西旅遊打卡地
    近日,山西省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閱讀推廣」活動,其中「山西戲曲與文旅」主題講座以《戲曲與山西地理歷史——看著戲,遊山西
  • 蒲劇(山陝梆子)不愧是中國戲劇的搖籃
    古代中國的文化發源地和聚集地,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而以黃河中上遊流域為主。最早的戲曲雛形為載歌載舞,比如現在依然有遺存的「儺戲」、「社火」等,到了西周時期,禮樂制度的建立,形式逐漸完備和等級森嚴,比如不同場合採用不同的樂器和樂曲,比如《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等,是君主貴族們享受的專利。
  • 上黨梆子 唱響太行
    一個太行山南麓的內陸小城,何以能有如此強大的文藝實力?千年傳承  源遠流長    對上黨梆子尋根溯源,你會發現一個叫孔三傳的人物。這個北宋時期(約1068—1085年)的澤州(今晉城)藝人,在實踐中將唐、宋以來的大曲、詞調、繞令以及當時北方民間流行的樂曲和上黨曲調搜集起來,按其聲律高低,歸納成不同的宮調,稱諸宮調。
  • 大型原創梆子戲《母親》走進鎮江高專
    昨日下午,大型原創梆子戲《母親》在鎮江高專上演,近700名師生到場觀看。《母親》是由江蘇省梆子劇院為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大型徐州梆子現代戲,講述的是淮海戰役中一個母親和她三個兒子的故事: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一位母親,其大兒子和三兒子在戰場上先後犧牲,母親在積極參加淮海戰役支前工作中,獲知早年被抓壯丁的二兒子在國民黨軍隊當軍官後,冒死到前線成功勸降。
  •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少兒戲劇場打通戲苗成才路
    這個有著3層結構的大劇場可以容納600名觀眾,屬於中型劇場,演出一年有兩季,3月到7月的春夏季和9月到來年1月的秋冬季。  學院演藝中心業務部主任廖維說,在北戲,不僅學生全員都要登上這個舞臺,北戲京劇、崑曲、河北梆子、評劇、北京曲劇、皮影戲、龍江劇、評書、鼓曲、中國舞、中國民樂等所有專業的教學,無一例外地在少兒戲劇場進行了教學實踐的檢驗和提升。
  • 解題的演繹法和歸納法
    有次我問一些高三文科生:你們認為解答政治題,特別是主觀題,最重要的感覺應該是什麼?這些同學一致回答:找試題材料與教材知識之間的對應關係。我又問:那怎麼拿高分呢?他們說,要把答案寫正確、寫全面和寫細緻。真是這樣嗎?我們來做一道主觀題,檢驗一下他們的經驗是否可靠。【例題1】創新驅動發展是適應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迫切要求。
  • 山東地方戲的劇種地方戲有哪些 說出十個以上算你厲害
    說起山東的曲藝文化,誰都能說出幾個,咱們臨沂就有很著名的呂劇和柳琴戲,除了這兩個,你還能說出山東比較著名的地方戲曲嗎?能說出十個以上的就了不起了。   山東地方戲約有30多個,大體分四個系統:弦索、梆子、肘鼓子和民間俗曲時調。弦索系統是由管弦類樂器來伴奏的,又可分為柳子戲、大弦子戲、羅子戲等。
  • 第三代「喜兒」劉玉玲:不能忘記前人栽過樹,戲裡戲外全是個人修為
    當年,父母帶我去考中國戲校,可是那一年不招生,陰錯陽差進了北京的梆子團學員班。那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作梆子,就以為咿咿呀呀、蹦蹦跳跳也是唱戲;不知道梆子也是一個覆蓋全國的戲種,它從地方戲而來,成為代表中國戲曲「非遺」的一個銘牌。生活周刊:您年輕時曾因排演樣板戲用嗓過度,造成聲帶一度受損。作為戲曲舞臺上的主角,年紀輕輕就遭受過那麼大的打擊,當年是如何走出那段人生低谷的?
  • 臺灣偶戲劇種:皮影戲
    近代中國影戲大致有北影與南影之分,北影以灤州影戲為代表,南影則以四川影戲為首。北影以驢皮和羊皮為主要材料,南影則以牛皮為主;北影操縱杆用菽秫,南影則用竹棍。至於影戲之類型,依地域細分則有秦晉影系(陜西皮影戲、河南西部和北部皮影戲、山西影戲、河北西部皮影戲和北京西城皮影、甘肅皮影戲、青海皮影戲、川北皮影戲)、灤州影戲(冀東皮影戲、北京東城派皮影戲和北京皮影戲、東北皮影戲)、山東影系、杭州影系(浙江皮影及上海皮影)、川鄂滇影系(湖北皮影、河南南部皮影、四川皮影、雲南皮影)、湘贛影系及潮州影系等七大系統。
  • 上戲把書店開到校門口,華山路藝術生態區正在生長
    梧桐掩映的上海華山路充滿藝術人文氣息,這裡優秀歷史建築林立,蔡元培、俞振飛、周璇等文化名人都曾留下過生活印記。上戲藝術書店的開幕為這片藝術文化街區增添了一個新的亮點:大學是知識的策源地,大學開辦的書店正是大學向社區的延伸,把知識的力量和人文的氣息灑向全社會。「歡迎大家來上戲藝術書店。」
  • 路翠閣 韓建華 趙月娟-河北梆子《算糧》二姐姐虛情假意來把我勸
    在不同的劇種中間有著不同的精彩演繹。 《王寶釧》一劇包含「《花園贈金》《彩樓配》《三擊掌》《平貴別窯》《誤卯三打》《探窯》《搬窯》《趕三關》《鴻雁傳書》《武家坡》《算糧》《銀空山》《大登殿》。」
  • 霹靂布袋戲:素還真在新劇與老劇有何不同?看看紫龍天和麒麟星
    看過《霹靂布袋戲》的道友,一定對清香白蓮素還真印象深刻,在戲中諸多有魅力的角色中,也許你最喜歡並不一定是這位「霹靂一哥」,但素還真一定是你很期待並不可割捨的人物,因為素還真的才情在戲中是一流的,素還真的智謀在武林中是無雙的,素還真的武功在江湖中是深不可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