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西日報 6月12日)
晉城電視臺開辦的《我愛上黨戲》欄目下鄉進村為群眾演出,深受戲迷喜愛。程潁攝
上黨梆子《長平繡娘》在廣州竟演劇照。曹進堂攝
「五朵梅花」從左到右為杜建萍、張愛珍、張保平、吳國華、陳素琴。申陵鋒攝
中國現存最早古戲臺——金代戲臺
5月20日,晉城高平市上黨梆子劇團優秀青年演員杜建萍以《長平繡娘》中「繡娘」一角,勇奪第27屆中國戲劇 「梅花獎」。
這是晉城市的第五朵「梅花」。自1983年設立中國戲劇「梅花獎」以來,全國獲獎人數共681名。按全國283個地級市計算,平均每個地市約2.4名。晉城市擁有5名。
一個太行山南麓的內陸小城,何以能有如此強大的文藝實力?
千年傳承 源遠流長
對上黨梆子尋根溯源,你會發現一個叫孔三傳的人物。這個北宋時期(約1068—1085年)的澤州(今晉城)藝人,在實踐中將唐、宋以來的大曲、詞調、繞令以及當時北方民間流行的樂曲和上黨曲調搜集起來,按其聲律高低,歸納成不同的宮調,稱諸宮調。諸宮調演唱起來變化無窮,豐富多彩,對當時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個突破性發展,對元代雜劇的興起及後世中國曲藝及戲劇的繁榮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把他稱為曲藝大師、戲曲的創始人。
孔三傳早年和成名後一直活躍在澤州大陽一帶,或許每天都興致盎然地向鄉民們傳唱他的諸宮調。離他不遠的高平市王報村有一座古戲臺,考古學家斷定修建於金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臺。這些都仿佛在告訴我們,晉城地區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
從歷史的煙塵中一路走來,受諸宮調發展衍變的影響而形成的上黨梆子,到明末清初已經成型,成為中國成型最早的劇種之一。以冶底天齊廟、李寨三教堂、高平二仙廟等為代表的歷史悠久的古戲臺,都是晉城上黨梆子源遠流長的見證。清鹹豐年間至抗日戰爭以前,上黨梆子一度興盛。這一時期,職業班社多達200多個,有劇目千餘,並造就了郎不香、申灰驢、曹火柱、都歧歧等名演員。澤州東四義村的鳴鳳班從清乾隆年間開始前後行戲160餘年,在整個中國戲曲史上極為罕見。
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上黨梆子煥發出青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段二淼、郭金順、吳婉芝、郝同生、郝聘之等一批前輩藝人,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從劇目到表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為後來上黨梨園「梅」、「杏」綻放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改革開放以後,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動中,一代代藝人用才華與心血哺育和滋養上黨梆子藝術,使其躍上了歷史巔峰。從1992年開始,吳國華、張愛珍、張保平、陳素琴、杜建萍先後摘取「梅花獎」。還有近30人獲得山西省「杏花獎」。
2006年,上黨梆子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正瑞、吳國華、張愛珍、張保平、郭孝明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政府為他們分別成立了工作室,開門收徒,傳承技藝。
今天的上黨梨園,已經呈現出了以吳國華、張愛珍、張保平、郭孝明等老藝術家「舉旗」,陳素琴、杜建萍、成靜雲等中青年優秀演員「擔綱」,張敏麗、李巖、李丹、邱亞萍等年輕演員緊隨其後的三大傳承梯隊,上黨梆子後繼有人。有趣的是,五朵「梅花」,四個高平俊姑,一個高平帥婿。
令人欣喜的還有,上黨梆子的影響範圍已走出上黨地區波及晉冀魯豫。上黨梆子早年間傳至河北永年縣、山東荷澤地區,與當地民間文藝相融合,形成了「永年西調」(趙樹理提議命名)和「山東棗梆」,可謂一樹而三枝,一源而三流。進入新世紀以來,晉城市上黨戲曲界加強了與另兩個兄弟劇種的聯繫。每年雙方都要互訪探親演出,加強溝通交流和學習。
地方劇種 獨具魅力
上黨梆子流行於晉城、長治地區,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其唱腔板式變化可能在梆子腔系中是最豐富多彩並最獨具特色的。上黨梆子過去的班社,除梆子外還兼演上黨昆戲、上黨羅羅腔,上黨卷戲和上黨皮黃, 5種聲腔合稱「昆梆羅卷黃」,俗稱上黨「大戲」。後來,昆、羅、卷絕跡舞臺,少數劇團留有皮黃,梆子成主,所以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在長期演出過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兩大流派,也就是分別以晉城和長治為中心的兩大流派。
言為心聲,戲曲更加直觀地反映人們的情感。晉城扼太行咽喉,乃中原屏障,兵家必爭之地。在這樣的地域中經歷千年戰亂,形成了這裡的人民崇尚英雄豪傑、彰顯人間正義、高揚民族正氣的審美情趣。這種情感表現在文藝上,土生土長的上黨梆子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樸實,音樂曲調豐富,音響強勁。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強烈明快,側重唱念工夫。很多傳統劇目中,以表現古代英雄、忠臣良將、外抗侵侮、內懲奸賊題材為主,許多劇目浸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富有積極意義。代表性劇目有《闖幽州》《雁門關》《三關排宴》等。
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板式中運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四六」、「垛板」等。曲牌體唱腔有「靠山紅」、「一串鈴」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調,調式是微調式。除「緊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類板式中的過門,都是宮調式的。伴奏樂器中打擊樂是音響強烈的大鑼、大鼓,弦樂是巨琴、二把和二胡。
一代又一代藝人用自己的心血與汗水澆灌著上黨梆子藝術之花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號稱「一代戲王」的著名老藝人趙清海,工鬚生兼老旦、淨角。他的《雁門關》、《苦肉計》,享有很高的聲譽。有「山西梆子大王」之稱的晉劇大師丁果仙曾評價說,趙清海的實力與周信芳、馬連良等京劇大師相比也毫不遜色。著名演員段二淼以飾演小生、鬚生馳名,唱腔高亢激越,變化自如。《長生殿》、《雁門關》、《甘泉宮》,在太原演出獲得「譽滿并州」的美稱。第九屆「梅花獎」得主張愛珍,在實踐中發展,形成了高亢嘹亮、通透圓潤的「愛珍腔」。今年5月14日晚,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進行的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競演舞臺上,《長平繡娘》主演杜建萍繼承了「愛珍腔」特點,表演板式變化複雜、感情起伏跌宕,將「貧家繡女」這個人物內心感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豐滿逼真,整個表演盪氣迴腸,催人淚下,贏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肯定。
紮根沃土 枝繁葉茂
只有根扎沃土,才能枝繁葉茂。
「梅花」屢屢在晉城綻放,不僅是幾代藝術家前赴後繼,飽經寒霜的結晶,還是晉城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成果,也是鍾愛上黨梆子的戲迷票友共同哺育出的奇葩。
多年來,晉城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設晉城人民精神家園」的高度扶持上黨梆子藝術。晉城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學費全免的「戲曲班」。有「梨園之鄉」之稱的高平市也在市中專辦起了免費愛珍戲曲班。從2003年起,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局每年舉辦「鳳鳴春曉」趙樹理戲劇獎優秀劇目展演。2012年起,創辦內部期刊《上黨戲劇》,成為宣傳弘揚上黨梆子的一個新平臺。還出版了《上黨梆子》、《上黨戲劇史摭談》、《大戲足音》、《上黨梆子劇本選》、《上黨梆子臉譜》等書刊,普及上黨梆子知識。近三年來,市委、市政府從多個方面加大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扶持,用於戲劇演出和扶持的資金超千萬。尤其是對新創重點劇目,更是從立項到劇本創作,從編排到資金籌措,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市裡開展送戲下鄉活動,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把優秀劇目和「名角」送到群眾家門口。去年春節,天天有戲看,今年春節,天天有好戲。大牌名角你方唱罷我登場,唱瘋了演員,唱痴了戲迷。
在上黨梆子傳承發展中,戲迷、票友功不可沒。作為晉城電視臺開辦的最受歡迎的品牌欄目之一,《我愛上黨戲》欄目10多年經久不衰,戲迷、票友積極參與,踴躍上臺演唱。每年的戲曲春晚,更是受廣大戲迷的追捧,以至一票難求。以一批熱愛上黨戲曲的年輕人為主成立的「上黨戲迷協會」,創辦了「中國上黨戲曲網」、戲迷QQ群和新浪視頻聊天室等,每周召集戲迷舉行活動,聲勢壯觀。目前,戲迷也開始送戲下鄉,給基層送去自己熱情洋溢的演出。去年,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發函邀請該協會參加了《一鳴驚人》欄目的演出,獲得周冠軍進入月賽。
今天,在晉城城鄉,不論婚喪、還是廟會,唱戲必是上黨梆子,每年有上千場演出,戲迷樂此不疲,票友隨處可見,群眾百看不厭。上黨梆子成了晉城乃至整個晉東南地區的地域文化符號。
在政府和群眾的精心支持呵護中,上黨梆子佳作層出不窮。《三關排宴》、《天波樓》、《皮秀英打虎》、《殺妻》、《兩地家書》等名角名劇之後,近年來又打造出了《趙樹理》、《西溝女兒》、《山妹子》、《初定中原》、《千秋長平》、《愚公移山》、《程顥書院》、《析城山》、《悟因樓》、《廉吏于成龍》、《長平繡娘》等一批優秀劇目。《程顥書院》湧動著興學就是興國家的情懷,《長平繡娘》歌頌了平凡女子的大愛,《悟因樓》柔美婉轉唱響山西大劇院,《愚公移山》一鳴驚人走進中央電視臺,《西溝女兒》2012年參加文化部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現代戲《趙樹理》赴太原、北京、濟南等地演出引起強烈反響,獲得全國地方戲(北方片)優秀劇目展演二等獎、省十一屆「杏花大獎」。《初定中原》榮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新劇目獎、導演獎和表演獎,並被拍攝成四集戲曲電視劇向全國播放,還榮獲第22屆「飛天獎」戲曲類二等獎。《千秋長平》榮獲「中國戲曲學會獎」。
上黨梆子,唱響太行。(撰稿:李志軍、程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