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愚公移山移的是哪座山?有一首歌明確地唱了出來: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的是一身肝膽!太行山和王屋山是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地勢險峻,難以逾越。太行山呈南北方向,它也是河北省與山西省的省界,山西的名字就因位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王屋山實際上是中條山的餘脈,也可以看作是太行山在最南端向西的拐彎。王屋山將山西省與河南省分開,古代,山北被稱為上黨,山南被稱為河內。
如此巍峨的山脈,古人是如何翻越並溝通交流的呢?事實上,由於河流的切割,大山之間有許多可以通行的峽谷,主要的有八條,被稱為「太行八陘」。陘,指山脈中斷的地方。在古代,這八條道路平時車馬往來,戰時便成了關防要塞。
自南向北,第一陘為軹關陘。軹關陘起於今河南濟源,沿王屋山南麓和黃河之間向西行進,至垣曲縣古城鎮折而西北,沿亳清河和束水河穿越王屋山,途中經過垣曲縣城。軹關陘是連通河內與河東的要道,戰國時期,這裡曾是魏國的命脈之道,魏惠王曾說,河東飢則從河內調糧,河內飢則從河東調糧。後來魏國在秦國的壓迫下失去了軹關陘的控制,從此再無力西顧。
第二陘為太行陘,起於沁陽山王莊,翻越王屋山,北經天井關抵達山西晉城。太行陘聯通的是上黨地區和河內地區,這是戰國時期韓國的交通命脈。秦國白起截斷太行陘,導致韓國的上黨與國都地區失去聯繫,上黨軍民不願降秦而降趙,由此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此戰之後,關東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第三陘為白陘,起於河南輝縣至山西陵川縣。它位於太行山與王屋山連接的拐彎處,東南直指中原,是山西地區通向中原甚至遠去江南的最近之路。自古以來,往來晉豫之間的商人、軍民便來往不絕。
第四陘為滏口陘。起於邯鄲武安磁山鎮,途徑涉縣,西行穿越太行山抵達山西長治境內。滏口陘連接上黨地區與冀南邯鄲地區,戰國時期,這裡是韓趙二國犬牙交錯,相互制衡的關鍵之處。
第五為井陘,連接河北石家莊與山西陽泉,途中經過要隘娘子關,石太鐵路走的是這條線路。這裡是從河北通往山西最重要的道路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死守山西,日軍從北、東兩路進攻。北路日軍首先在平型關遭遇伏擊,隨後在忻口會戰中被中國軍隊阻擋。但是在東路,由於駐守晉省東大門的娘子關中國守軍遭遇敗績,日軍得以進入山西,直搗太原。
第六陘為飛狐陘,起於河北淶源縣,主道向西通往靈丘盆地,輔道向北通往蔚縣-廣靈盆地。飛狐陘聯通趙地與代地,在中原競爭失利的勢力,很多都會經此向北逃亡至較為封閉的代地蟄伏,以待時機東山再起。飛狐陘峭壁高聳,景色壯觀,如今已成為了旅遊勝地。
第七陘為蒲陰陘,該陘東接河北易縣,西連淶源,途經紫荊關。滏口實際上可以看作飛狐陘向東向南延伸的部分,溝通著山西北部與幽燕之地(另有一說,滏口陘是經淶源東南走五阮關,通向保定地區的道路)。
第八陘為軍都陘,起於北京南口,途經居庸關,翻越八達嶺長城,進入延慶-懷來盆地,再往西北走可遠達內蒙古高原。這裡是中原王朝抵抗北方遊牧勢力的邊防要道,歷代都布置重兵把守。後來,京張鐵路、京張高鐵都從這一帶翻山越嶺,古老的軍都陘成為了首都北京西北方向的運輸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