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道·一鬥水

2020-12-22 大河網

    □丁新科

    雲臺山深處,有一座古樸的小山村——一鬥水。

    一鬥水村曾因處太行古道的關鍵位置而遐邇聞名。它是數千年來幾個重要歷史事件的見證者,齊侯伐晉、韓信擒豹、嶽飛抗金,皆從這裡經過。即使到了近代,這裡的商旅車隊仍川流不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現代交通發展日新月異,古道廢棄,山村落寞,逐漸隱沒在茫茫太行山中。

    ◎關隘要道閱盡興衰

    清晨,小雨初歇。數聲雞鳴喚醒了山谷中一鬥水村。

    山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家家戶戶的石頭房子,層層石塊堆砌,不見一塊青磚。石屋依山而建,三三兩兩,錯落有致。房前屋後古松挺拔、山楂墜枝。抬眼望去,青色山峰聳立,白色團雲洶湧,動靜之間,氤氳成一幅水墨山水。

    村中小巷,清靜、安逸,雖是盛夏時節,仍感覺一絲涼意。滿眼的石牆石板,輕輕撫摸間,滄桑歷史透過指尖瞬間彌散開來,頓生穿過之感。村民介紹,這裡夏涼冬暖,夏季氣溫常年比山外低10攝氏度左右。

    近午,雲散霧去,陽光直射谷底,眼前豁然開朗:石屋背後是層層梯田,作物青蔥。白鷺在田中覓食,悠閒散淡,自得其樂。

    此情此境,不由得深呼吸起來,放慢腳步,讓心靈跟上。

    一鬥水村,全因村中一口泉水得名。在村子北部,終於見到了這口二尺見方的泉水。泉眼湧水汩汩,泉水清冽甘甜。泉水之上建有一亭,泉水雖常年不斷,一次卻僅能取水一鬥,故稱「一鬥水」。

    這口清泉位於太行八陘之一的白陘古道上,離修武縣城直線距離尚有30多公裡,中間山高溝深,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過往軍旅或客商都要在此飲水歇腳,久而久之,便有了茶棚、旅店,村莊應運而生。

    泉水向北,一條鋪滿青石板的羊腸小道便是白陘古道。古道寬處兩米,狹窄處僅一米多,只能容兩匹騾馬並行。村民介紹,古道為下山騾馬車隊精心鋪設,坡度和緩,利於車馬行駛,緩解疲勞。沿著古道蜿蜒前行,地勢越來越高。當地人提示,古道長200多公裡,向北可直通山西省陵川縣城。

    「此處隘口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誰佔據了它,向西可囊括三晉,向東可揮戈齊魯,向北可躍馬幽冀,向南可問鼎中原。」修武當地文化工作者楊天亮考證,從公元前550年直到解放戰爭,此處一直有戰爭發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稱,「齊侯遂伐晉,取朝歌二隊,入孟門(即白陘)登太行」,記載了齊莊公伐晉取道太行白陘的史實。不同的文獻資料記載,韓信擒魏王豹,抗金名將王彥、嶽飛皆經過此處關隘或在這一帶山區活動。村內碑文顯示:「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輝(縣)之薄壁(鎮),或通獲嘉、修武,或達淇衛、汴梁(開封)。」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一鬥水村這一帶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根據地,一鬥水村和紙坊溝村曾是我抗日政府所在地。一鬥水的泉水,孕育著紅色的基因。

    ◎戲臺古廟見證繁榮

    古道無語見證榮衰事,鬥水興替仿佛瞬息間。兩千多年間,一鬥水村因地理位置而成為戰爭要道。到了明清時期,這條古道上行走的更多是商旅車隊。經過這條古道,晉商將中原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帶到山西及關外,也把中原文化帶到北方,古道對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功不可沒。

    在一鬥水村的高處佇立著一座關帝廟,門前的石碑記載著一鬥水村的歷史。這座立於鹹豐四年(1854年)的碑記載「關帝廟創修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其間經過數次重修。除了供奉關帝外,這座廟還供奉著牛馬王等,商人們希望這些神靈保佑自己生意興隆、車隊牲畜平安。碑文記載著東大社、箭眼社、申家坊社、立盛店等十多家商社與村民的捐資情況,不少商社捐出十幾兩到二十兩不等的白銀,由此可見當年此處旅店林立,八方商賈均有分號。一鬥水村現在所轄西溝、東溝、外口3個自然村,古地名曾為「裡頭店」、「當中店」、「外口店」,印證了小村因商旅集聚而成的判斷。

    「一鬥水村商業興盛於明清時期,尤其是清初。」楊天亮說。

    入關帝廟,拾階而上,隨行的一鬥水村黨支部書記靳福川提醒眾人回頭看,一座古戲臺赫然立於眼前。從關帝廟門樓二層內向外看,是一個五間房大的古戲臺,兩旁還各設有二層廂房包間,由此可一窺當年繁華景象。村中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一鬥水村的民俗活動豐富,每年的三月三、春節等重大農曆節日,這裡都會舉行廟會,來自輝縣馬齒山、山西箭眼山的高蹺隊等來此表演。人們上午逛廟會,下午就聚在戲臺下看戲。據稱,院內可容納300多人看戲,有時連牆頭上都站的有人。這裡的戲曲深受山西戲的影響,唱的是「上黨梆子」。據稱,一鬥水村當年有不少「名角兒」,他們經常北上陵川、南下修武演出,與同行競技。至今,村中老人仍能組成一個小型的劇團。

    「一鬥水村的戲臺是古官道歷史的縮影,商業繁榮促使了車馬店、關卡等設施的完善,由此一鬥水村成為山西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點。」楊天亮說。一鬥水村的另一塊碑文記載了清代末期村民捐資重修因洪水衝垮的泉眼之事,不少村民僅捐資

    幾文錢。「這說明此處商業已開始走下坡路,一鬥水村的衰落基本上與清末民初晉商衰落的時間節點相吻合。」楊天亮為此還專門去山西陵川作過考證。

    新中國成立後,關帝廟成為村委會、衛生所、學校的所在地。村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學校從小學至高中有學生150多人,僅教師就有20多名。10多年前,村委會、衛生所、學校陸續搬出關帝廟,院子開始閒置,損毀逐年加重。如今古戲臺上方屋頂有兩處塌口,一側廂房只剩房梁,片瓦無存。

    ◎百年石屋寫滿記憶

    一鬥水村因官道而興盛,也因官道廢棄而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外界交通日益發達,這裡卻依然山路崎嶇,信息閉塞。據原岸上公社1982年的統計,那些年,全社曾有300多人因交通困難不能及時下山就醫而死在山上,僅一鬥水村就有十幾人。

    一鬥水村保留著數十間百年古石頭房,其中最完善的兩處院落為賈家大院和李家大院。這兩處院落均建於清代,皆是正方形四合院。兩家院落的主人也是一鬥水村打破閉塞交通的歷史見證人。

    賈家石屋為長方形條石壘砌而成,嚴絲合縫。整個房屋規整、大氣。院門並不寬闊,門框雕刻有花鳥猛獸圖案,門楣刻著「西有長庚」四個大字。「西有長庚」語出《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古人將清晨時出現在東方的金星稱為啟明星,黃昏時出現在西方的金星稱長庚星。「經商之人將『西有長庚』當做門楣,寓意勤勞致富。賈家和李家門楣所刻字一樣,這說明當時兩家可能均為商人,這符合一鬥水村商業古道的歷史。」楊天亮分析道。

    走進賈家大院時,恰逢83歲的女主人蘇桂英在家。老太太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名有著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年輕時我背著娃娃上縣城開會要足足走上一天。」蘇桂英回憶,為了打通出山路,上世紀60年代,當地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始修出村公路。「全縣群眾黨員捐糧捐錢,用了20年修通了出山路。」對那段歷史,老太太記憶猶新。如今,她的兒女早已成家,輪流前來相伴,除了偶爾有遊客參觀,這個院子顯得空落落的。

    李家大院的主人李晚富將自家房子改造成了農家旅舍,當天恰逢有遊客前來,這個院子很是熱鬧。據老李回憶,自己祖上是從山西陵川遷居此處,這處院落是自己高祖父一輩所建,傳到現在已有八代。石屋內一桌一椅、一梁一梯皆是老物件。石屋不但美觀,還堅固防盜,木頭、石槽、木栓,機關重重。關上屋門,木頭落槽,外面人用刀都撥不開,加上下面嵌入石頭的圓木,整個門非常堅固。老李說,當年日本兵經過李家大院,用槍託砸了大門好久,始終沒有打開,李家一家老小得以保全性命。

    老李也是吃過苦的人。他說,年輕時參建修(武)陵(川)公路,一次,他推著小車往山上走,突然聽到滾石響聲,急忙放下車子調頭就跑,待轉身回看時,裝水泥的小車已被滾石砸成一塊鐵板。修茱萸峰公路時,老李往山上背水泥和沙子,100多斤的東西,一天最多背上10多趟。「幾年前我是怎麼也不敢想像,如今坐在家裡就能賺錢。」閒暇之餘,他愛操起自己心愛的板胡,和幾個老夥計一起在鄉間演出。

    ◎寂靜山村走向人前

    1986年,修陵公路開通。當時的修陵公路是晉煤外運的重要通道,非常繁忙,一鬥水村也終於不再是交通閉塞的小山村了。然而,隨著2002年焦晉高速公路的開通,修陵公路車流大減,現在更多的是承擔雲臺山景區觀光通道的功能。山外交通日新月異,太行古道逐漸被世人遺忘。幾年前有驢友沿著太行古道上山遠足,發現一鬥水村民風淳樸、石屋並排、古樹林立,遂在專業戶外網站強力推薦,使這個小山村再次回到世人面前,遊客逐年增多。

    近年間一鬥水村變化很大,多條水泥公路直通村內,自駕遊客可長驅直入,驢友們又不無遺憾地稱此處「不再寧靜」。據一鬥水村黨支部書記靳福川介紹,村中有50多戶200多口人,其中15戶已開辦農家樂、家庭旅社,年接待遊客上萬人,不少人家借著農家樂脫貧。

    由於村內古建築群保存完整,一鬥水村已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整村保護對象。2015年,一鬥水村爭取到中國傳統村落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00萬元。今年7月,一鬥水村再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省級財政補助項目的支持。

    「一鬥水村因水而興,如今因缺水制約發展。」靳福川介紹,由於水資源短缺、服務設施尚不完善,現在一鬥水村的遊客承載量已基本飽和。

    「一鬥水村的開發將以保護為主,有序進行。」雲臺山鎮相關負責人表示。⸈꼈㤈4

相關焦點

  • 焦作一鬥水村,雲臺山世外桃源,清口古道打尖歇腳的重要中轉站
    作為太行山區中特殊的聚落類型之一——商賈驛站型傳統聚落的典型代表,一鬥水村位於太行八陘第三陘——白陘的支道「清口古道」上,是連接山西省陵川縣與河南省輝縣的重要交通中轉站。為了接下來能夠更全面的了解一鬥水村,首先需要了解太行古道以及古道沿線聚落概況,其次對清口古道所處的白陘沿線村落概況進行調查與分析,從而找出一鬥水村在其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太行八陘太行山脈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受拒馬河、滹沱河等河道的切割而多東西向橫谷。陘,本指自然山脈的中斷之處。
  • 雲臺深處有人家,焦作的一鬥水,豫西北邊陲,三縣交界的最美古村
    改革開放後,隨著修陵公路的建成,雲臺山風景區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一鬥水村也迸發了新的活力,2014 年 1 月 18日,岸上鄉正式更名為雲臺山鎮,一鬥水目前隸屬於修武縣雲臺山鎮。
  • 紫霞關古道奇峰,秒殺太行A級景區,媲美張家界,無門票
    除了王莽嶺,在南太行的紫霞關古道上,竟然還有更好看的山峰。去南太行旅遊的人,不管是4A、5A景區,是見不到這樣的奇山異峰。關注後能得到更多幫助文後有路線導航軌跡除了王莽嶺,在南太行的紫霞關古道上,竟然還有更好看的山峰。
  • 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蔚州古城訪古及茶山村外露營
    下午順利進京後,圓滿結束了此次穿越蒲陰陘和飛狐陘太行古道的行程。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和飛狐陘及周邊02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易縣的荊軻塔與清西陵03、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易水湖、蠶姑坨和紫荊關04、
  • 焦作雲臺山深處私藏著個古村——一鬥水村 人說是太行山裡桃花源
    該泉位於村西北,二尺見方,二尺來深,一次只能取一桶水,因而得名「一鬥水」。傍著這眼泉水,在村西北處古官道路旁,村裡人打了一眼古井,其泉清澈甘甜、常年不斷。這塊石碑記載著一鬥水村的由來及變遷。一鬥水村現存明清時期的石頭房有上百間,這些房子全部由石頭精雕細琢而成,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區特色。
  • 早春徒步探尋大象山到長嶺村古道 焦作百裡太行竟私藏著這段美景
    三月末的一個周日,我們來到太行山區修武縣西村鄉,在長嶺姬姓嚮導的帶領下,探尋一條從未走過的神秘古道——大象山到長嶺古道。從焦青公路修武縣柿圪臺村轉彎進去,一條窄窄的公路從高聳的山丫口間穿過,顯得神秘而悠遠。
  • 山西長治十大古村落,太行古道上的嫋嫋炊煙
    西嶺村村北山頂上有一條青石鋪就的古道,路面青石被磨得光滑鮮亮,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至明清時期,古道上依然有南來北往的商賈絡繹不絕。在西嶺村,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這些古民居中,當初大多是客棧,為來往的商旅提供些許便利。客棧有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大門外兩廂的牆上都有拴馬環或拴馬鼻。
  • 一位鄉土人眼中的太行古堡——論太行古堡的文化內涵及核心價值
    太行古堡首先是太行村落。小時候不懂太行古堡,更不懂生我養我的鄉村。在黃土地上摔泥巴,是留給我記憶深處抹不去的印記。今日,人們大談特談太行古堡群申遺之時,出生伊侯山腹地白(家)莊村的我心生一問,不知生我養我的家鄉是不是一座太行古堡?但她絕對是典型的太行村落。
  • 15條最適合徒步的中國古道,見證歷史風雲之旅!
    絲綢之路上有夏特古道、烏孫古道、車師古道、樓蘭古道、蕭關古道等重要路段。02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著名的劍門蜀道和陰平古道就指向這一地帶,這些古道在古代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05太白古道太白山古道風景區,地處秦嶺山脈主峰太白山北麓,其入山口位於太白縣鸚鴿鎮柴胡山村。
  • 太行山腹地千年古道,穿越河南、山西,今藏於5A景區無人知
    古時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有八條咽喉通道,人們稱之為「太行八陘」,不僅成為三省重要關隘所,也留下了眾多人文遺蹟。其中,有一條穿越河南、山西的千年古道,文物專家在此發現了我國「最早的男面觀音」。去年五月我到河南旅遊,沿著太行山一路逛了好幾個市縣,最後一站來到了焦作博愛縣的青天河景區。這是一個5A級景區,不過名氣並不大。
  • 崤函之險甲天下-「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是西起潼關東至洛陽的古代官道在古陝州境內的總稱,是「襟帶兩京」的鎖鑰,是自古以來中原通關中、達西域的咽喉要道。古道在陝州城(今三門峽境內)以東的交口分為南北崤道,因此又叫「二崤古道」。歷史上的崤函古道,不是一個朝代完成的巨大工程,它有周秦古道、曹魏古道、隋唐古道、宋元古道和明清古道等習如今絕大部分古道都消失了。在今陝州硤石鄉還存在一段古道,叫石壕古道。石壕古道是在灰褐色巖石上由鐵輪車長期輾軋所形成的壕溝,車壕東西長約100米,寬6~8米,車轍印跡清晰可見,兩轍間距1.06米,轍深0.25米。車轍兩邊,能明顯看出人工開鑿的路面痕跡,可見行車艱難、路人悲苦之情況。
  • 徒步穿越晉豫南太行:翠林塗丹黃,撥草尋路忙,援石攀絕嶂
    《南太行》尋秋入太行,天高神氣爽。 碧水染藍青,翠林塗丹黃。 撥草尋幽徑,援石攀絕嶂。晨起穿越白陘古道。在雙底村西側的二郎峰上,保留了「太行八陘」中最長最完整的五公裡盤山步道,它和山腰的水渠、谷底的公路,形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顯明對比。2600多年來,難以統計曾經有多少人走過這條太行古道。白陘即孟門陘,北起上黨壺關,經陵川馬圪當,順磨河直抵孟門(河南輝縣博壁鎮)全程二百餘裡。
  • 山西這裡:懸崖峭壁中的白陘古道,近乎直立傾斜的七十二道拐
    鑲嵌在懸崖峭壁中的白陘古道,是黃圍山的著名風景線。從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綿延迤邐百餘裡,通至河南輝縣十裡河。歷經二千多年的世事變遷和風雨侵蝕,仍然盤虯在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岭。白陘古道,屬「太行八陘」的第三陘,是一條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白陘,始建殷商,為歷代軍事要塞,晉、冀、豫之咽喉。
  • 鄭州驢友團徒步南太行九峰山龍水梯試膽石中水溝
    南太行九峰山至今保留最原始的面貌,因山壁陡峭還沒有驢友線路,它的下方有一座千年古梯龍水梯,位於南太行比較經典的穿越線路十字嶺王莽嶺上山路的必經點現在的龍水梯早已失去它作為山民上下山出行的道路功能,但成了驢友樂此不疲的打卡線路,被稱為不到龍水梯不了解戶外徒步
  • 河南太行深處有一座猴山,這裡景美人少猴子多,吸引了眾多遊客
    河南省濟源市的五龍口山是名副其實的獼猴王國,這裡是地球緯度最北的太行獼猴群落,景區現有獼猴21群3800餘只。太行獼猴屬於靈長目猴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各個雙眼皮,大眼睛,形體俊美,善於攀援、模仿性強。
  • 林州:大美山城亮太行
    以石板巖桃花別苑等為主體,興起民宿旅遊新業態;以重點旅遊鎮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試點,以精品鄉村旅遊示範區和16個鄉村文旅示範村為主體,興起振興鄉村旅遊新業態;以夢幻谷自行車賽道等為主體,興起體育旅遊新業態;以太行天路等為主體,興起自駕遊新業態;以高家臺畫家村為主體,以組建寫生產業協會為抓手,興起旅遊寫生繪畫新業態;以音樂舞蹈劇《走近紅旗渠》演出為主體,興起旅遊演藝新業態;以林鋼工業園遺址園等為主體
  • 山西晉城陖川武家灣,太行小江南,五一打卡地
    武家灣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與河南省輝縣市薄壁鄉相鄰,陵川武家灣有太行江南的美譽。這裡是世外桃源,高聳翠綠的山脈,將一彎碧水捧入手心。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雖駕車出遊,保持適當間距,旅遊路口,美食餐館,都有人監督把控。時刻提醒著,放鬆心情,觀賞美景,也不可掉以輕心。
  • 太行深處過大年 煮大肉 放小鞭 蒸年糕 泡溫泉
    八百裡太行山勢巍峨、溝壑縱橫、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和久遠的地域年俗。中山古國的平山縣更是故此。小年過後,太行深處的溫塘古鎮和紅崖古鎮率先熱鬧起來。泡溫泉是這裡重要的年俗之一。紅崖古鎮地處晉冀古道,是個歷史名鎮,這裡的年味更濃,更香,更有味。這裡曾經舉辦過千人年糕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寒風凜冽的正月裡,上千人站在古街裡品嘗著熱騰騰、甜乎乎的年糕,那是何等的愜意啊。一進古街就被濃濃的年味給包圍了,大鍋裡煮的大肉冒著噴鼻的香氣,大家好想坐在旁邊,來壺老酒,三五親朋、舉杯敘舊啊。
  • 中國第一古道: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 ,起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止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全長20餘千米。徽杭古道 ,起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止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全長20餘千米徽杭古道 ,起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止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全長20餘千米徽杭古道 ,起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止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全長20餘千米徽杭古道 ,起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止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浙基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