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亮
2月2日,湖北武漢火神山醫院貨櫃板式板房全部搭建安裝到位,房屋水電、通風、窗戶、熱水器、下水系統等配套施工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收尾工作。
從3日起,這裡就正式大規模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時間回到10天前,在那個風雨交加的除夕夜,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附近,有這樣一群氣象人「逆行」而至——
當日17時,根據中國氣象局和湖北省氣象局部署,武漢市氣象局指令蔡甸區氣象局在火神山醫院附近建可攜式六要素自動氣象站。
「關鍵時刻,抗擊疫情指令就是戰場命令。」53歲的蔡甸區氣象局局長何兵迅速行動,要求「老戰友」副局長易亮做好與省氣象局、市氣象局聯繫對接和建站方案設計等工作,同時組織年輕骨幹黨員同偉、楊培強投入現場建站。
「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雖然年紀大了,還是希望能夠為抗擊疫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71歲的老黨員李廣振主動請戰,加入現場建站團隊。
匆忙扒拉幾口飯後,19時,現場建站團隊從區氣象局出發,趕往位於金銀湖附近的市氣象局,經過申領、登記、接收等環節領取了自動氣象站設備。21時,順利完成調試工作,自動站開始充電。
「身處疫情風暴中心,設備和人都要積蓄能量。」何兵介紹,這電一充就得6小時,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建站團隊於22時爭分奪秒冒雨奔赴火神山醫院踩點,這也是他們第一次抵達建站現場。按照事前與省、市氣象局和省氣象信息與技術保障中心對接設計好的方案,區氣象局反覆對比知音湖畔風向風速、場地環境等條件後,最終確定在醫院大門口附近建設氣象站。
彼時,細雨如織,20多臺挖掘機、推土機發出的轟鳴聲不絕於耳,建築工人們正抓緊施工。
夜路難走,知音湖畔風雨送涼,等他們再次回到區氣象局時,鼠年的鐘聲即將敲響。
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貨櫃板式板房搭建安裝基本到位,蔡甸區氣象局黨員先鋒隊趕赴現場維護自動氣象站,為軍地雙方移交火神山醫院做準備。圖/蔡宣 文/易亮
確定站名、標註海拔、記錄經緯度、上報信息……從現場回來後,建站團隊抓緊時間和省氣象局、省氣象信息與技術保障中心的值班人員明確自動站「身份標識」等細節。一系列工作完成後,已是正月初一(25日)1時。何兵把鬧鐘定時為凌晨3時,就倚在沙發上眯會兒。
其實,幾位現場建站人員都沒睡著。楊培強平時身體偏弱,經過此前緊張高強度的工作,腳底下有點發軟,和衣躺在值班室的床上,一點睡意都沒有,腦子裡全是風雨聲。
鬧鐘還沒響,何兵就從沙發上站起身來,去檢查設備充電情況。
收拾妥當,3時,建站團隊整裝出發。
黑暗中,大家用手機照明,嫌戴手套不方便,同偉索性摘了手套,手指被凍得通紅。
同偉原本準備春節期間回一趟西安老家,假已請好了。參加戰鬥的電話來了,他二話不說戴上口罩就出發了,這個平時言語不多的西北漢子,用行動詮釋了一名青年共產黨員的擔當。
雨下了一夜,清晨4時,經過9個小時準備及調試,火神山醫院附近的自動氣象站建成並實時傳輸數據。4℃的武漢雨夜,這4名黨員和運轉著的氣象站猶如一道光,帶來希望。
「氣象部門行動迅速,氣象服務非常及時。」與疫情賽跑,武漢火神山醫院現場指揮部質安處處長宋鈺對氣象工作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