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從開學到現在,我真正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小組活動的時間真的不多!我也不知道是在忙著「趕進度」,還是其他說不清楚的原因。我們習慣把課後的產出活動叫做follow-up,但常常因為時間、空間的限制,或者師生對文本的挖掘不夠,課堂上便沒有足夠的follow,支架搭建不夠完整與牢固,因此也不能達到up的效果。久而久之,學生的小組活動成了形式,或者是follow-up活動變成了複述課文內容,慢慢的,大家也就少了興致。
本單元閱讀課文的題目是Different places, different lives,分別說的是住在蘇格蘭某小島上的Calvin和印尼的爪哇島的某小村莊的Mawar兩個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少年的不同生活。課文內容很好理解,除了地名、人名,文章裡生詞並不多。昨天的課堂上學生輕輕鬆鬆理解了課文內容,很快就在關鍵詞的幫助下順利地複述課文內容,還在老師的帶領下比較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我們的不同,並且對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讓他們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提出了一些建議。今天,在掌握本課目標詞彙的基礎上,我想利用半節課的時間再討論複習一下,便可以進入到下一課的文化版塊的學習了。
對於閱讀文本怎麼複習呢?我一般會讓學生對課文提出一些自己的疑問,請其他同學回答。比如書上說Calvin的爸爸是個漁夫,他每天清早6點前就去捕魚,為什麼這麼早呢?Calvin不上學,他媽媽在家教他和他的三個姐妹。那麼,媽媽有沒有能力可以在家教他們呢?媽媽為什麼不上班呢?既然都在英國,為什麼沒有義務教育呢?他家的電視機為啥圖片不好呢?住在爪哇島上的Mawar為什麼不去正式學校而選擇臨時學校呢?她生活的地方為什麼經常有暴風雨呢?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呢?孩子們半猜半想,總是能有一些有趣的答案。從語言知識的複習和思維品質的訓練來說,這樣的問答以及過程中的追問都是有效的,但是,我依然期待學生有更全面的發揮。比如,在沒有老師啟發誘導的情況下,他們如何去提出問題,如何把話題放在語境中去討論,並能在語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呢?
因此,在問答環節結束後,我決定狠狠心再犧牲半節課時間,讓他們四人一組做一個follow-up。設計的任務是備課組統一的要求:你是世界兒童基金會的記者,要做一個視頻,向世界宣傳這樣兩個閉塞的小村莊,讓世人了解並給予他們援助。當然,他們必須用到黑板上的目標詞彙。孩子們四人一組,其中,一個為基金會記者,兩個是文中主人公,另一個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或是文中主人公的家人朋友。我按照慣例問他們:你們需要幾分鐘準備?5分鐘夠嗎?我明明知道是不夠的,但我心裡特別希望他們說夠,這樣,5分鐘後我拉兩組出來表演一下,一節課結束,最多比原計劃多用了半節課時間,也是說得過去的。誰知,今天孩子們非要與我唱反調,他們大聲說:不夠,需要10分鐘!我不由得暗暗叫苦,心裡想著每次看公開課上別人家的娃兩到三分鐘就能搞得定定的,我的娃咋就不行呢?好吧,今天就隨你們折騰吧。我走到學生中間,每一組我都走近了聽,了解他們的角色分配和討論的內容,直到我確認每一組都進入了正常的軌道。
十分鐘過去了,有一組同學舉手了。上臺,然後四個人像模像樣地表演。除了偶爾有一點不夠熟練,還有一個孩子背臺(背對著觀眾),其他都還不錯。但是,背臺詞的毛病還有,另外還有當有一個人記不得臺詞時,其他人除了盯著他看(等),並不知道如何去roll it up。沒事,提醒過後,慢慢來吧。
時間過得真快呀,第一組同學表演用去了將近8分鐘的時間!等待第二組演到一半,第一節下課鈴聲就響了。我宣布下課,沒講完的孩子戀戀不捨離開講臺。我不忍見他們那副表情,就承諾:下一節課你們繼續。
下一節課到了!鈴聲剛響,剛才沒表演完的同學已經積極地站到臺上等我發號施令了!等到他們呈現完畢,基本上所有剩下的小手都舉了起來!一次又一次,我真的不忍心打擊孩子們的積極性,只好一個個承諾「下一個是你們組。」有大膽的還問:是不是每一組都有機會?那我們就壓軸吧。面對這樣的熱情,我哪裡還能說「不」呢。
就這樣一組接著一組,直到7個小組全部完成,離第二節下課的時間只剩下了5分鐘!看著一張張興奮的小臉,我突然覺得教學進度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孩子們開開心心地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語言知識運用了起來!對於書上一些疑問的挖掘,孩子們的「創意」令人捧腹。比如,扮演記者的同學問來自島上小村莊的Mawar同學「你們為什麼不看電視呢?」 Mawar反問:電視?什麼是電視?它是一種動物嗎?聽眾們笑倒一片。而「記者」的回答是:那是一個有許多聲音和會移動的圖畫的盒子。這個回答不僅勾起了我對當年教到「火星人」那一課的甜蜜回憶🤣 還有,「你媽媽在家教你們什麼?」 得到的回答是「我媽媽教我和姐妹們數數、認字、還有結漁網等」 ;那「為什麼你父親那麼早去捕魚呢?」 「因為天亮後魚就遊走了呀。」 諸如此類,每一條問答都具有豐富的內涵,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