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女主原型專橫暴躁 女兒精神崩潰

2020-12-19 搜狐網

  從個人回憶到銀幕經典,《音樂之聲》的成功仰仗百老匯與好萊塢的精心加工。時隔半世紀,重新審視影片和現實的微妙差異,人們不得不感嘆「藝術高於生活」。

  直到今天,在經典影片《音樂之聲》中飾演女主角的朱莉·安德魯斯,仍然會讓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該片主題曲《哆來咪》的歌詞儘量保持一致。比如,沒有果醬配麵包,她就不喝茶(歌詞中提到「茶是搭配果醬麵包的飲料」);每當海關官員、稅務稽查員或警察問她叫什麼,她都會唱著回答「Me」(歌詞中有一句「me是我對自己的稱呼」)。

  日前,為紀念這部電影上映50周年,新聞主播黛安·索耶和安德魯斯一同回到《音樂之聲》拍攝地——奧地利薩爾茨堡,探尋影片背後的故事。這部時長一個小時的「音樂之聲特輯」於3月18日在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臺播出。

  1965年3月2日,《音樂之聲》在紐約裡沃利劇院首映。當時,美國經歷著越南戰爭和民權運動的雙重考驗。男女老少湧入影院,從美妙的音樂和動人的劇情中尋找慰藉。

  一名越戰老兵說,他第一次看《音樂之聲》,是被妻子拖去的。然後,他自己又看了127次。「我得以到另一個世界度過3小時,那3小時的我是自由的,享受著美好的平靜。」

  這部影片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延續至今,《雪絨花》、《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從此傳唱不息的。如果算上美元的通貨膨脹率,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是美國歷史上票房第三高的影片,僅次於《亂世佳人》和《星球大戰》。

  人物個性讓步於藝術加工

  《音樂之聲》講述了瑪利亞·奧古斯塔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中給7個孩子當教師,用她的歌唱天分和溫柔性格融化了紀律嚴明的特拉普一家,建立起家庭合唱團的經歷。後來,瑪利亞嫁給了特拉普,全家人為逃避納粹統治,借演出之機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改編自同名音樂劇,後者則來自瑪利亞·馮·特拉普1949年出版的自傳《特拉普家庭合唱團的故事》。百老匯和好萊塢都對原著進行了改編。比如,影片中7個孩子的名字和年齡與事實有異,而安德魯斯飾演的瑪利亞原本是特拉普家二女兒的導師,並非所有孩子的家庭教師——1926年,時年21歲的瑪利亞·奧古斯塔因為接受過維也納師範學院的培訓,被安排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家工作10個月,作為她成為修女前的實習。

  美國「歷史」網站稱,現實中的瑪利亞和特拉普上校並非在納粹侵佔奧地利的1938年結婚,而是結合於1927年11月。由於電影的藝術處理,瑪利亞自己的3個孩子也未出鏡。

  有趣的是,特拉普家族的子女對這部影片持保留態度,原因之一是,劇中的特拉普上校被塑造成了一個不容易接近的人。事實上,這位老軍人的確曾給孩子們穿上水手服,並用吹哨的每個音階代表一個孩子,但他不曾讓孩子們齊步走或立正。「他是個很溫柔甚至溺愛孩子的爸爸。」美國作家湯姆·聖彼得羅在《經久不衰的電影》一書中寫道。

  上校之子約翰內斯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他的父親「非常迷人,大度,開朗,而不是音樂劇和電影中的拘謹模樣。母親曾試圖改變電影對父親的描述,但沒有成功」。

  不難看出,電影中角色的原型更加立體和複雜。瑪利亞也承認,朱莉·安德魯斯把她演得「太溫柔了」。真正的瑪利亞是個控制欲很強的人,《音樂之聲》導演羅伯特·懷斯曾回絕了請瑪利亞擔任顧問的提議,稱:「她太專橫,我不喜歡這一點。」

  特拉普家的二女兒也表示,繼母「脾氣糟糕,變化很快,你都不知道什麼刺激了她。我們將這視為過境的暴風雨,因為下一分鐘她又和顏悅色了」。

  按照聖彼得羅的分析,瑪利亞的性格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她10歲時父母雙亡,和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叔叔住在一起。為了人身安全,她躲進了修道院。直到結識了特拉普一家,她心中的寒冰才逐漸消解,進而留下來並加入了這個家庭。

  瑪利亞還在自傳中披露,她與上校並非深愛彼此。結婚那天,她一直在生悶氣,因為她本來想當修女。「我喜歡他,但不愛他。我愛孩子們。可以說,我是嫁給了孩子們。」

  主角們原本是為生計歌唱

  上世紀30年代,特拉普一家經歷了大蕭條,銀行存款在一夜間蒸發。大人和孩子不得不想方設法掙錢餬口。神父弗朗茲·瓦茨那聽過他們的演唱,認可這一家人的音樂才能,遂指導他們成為專業合唱團。換言之,瓦茨那才是特拉普一家登上舞臺的推動者。但電影編劇認為,這位神父的存在會削弱女主角瑪利亞的重要性,於是,瓦茨那在電影中消失了。

  1999年,特拉普家的二女兒在接受《名利場》雜誌採訪時透露,繼母瑪利亞到來前,他們的生活就充滿音樂。他們的生母熱愛歌唱和樂器,先後教給孩子們100多首歌曲。

  賺錢,是「特拉普家庭合唱團」最根本的存在理由,「我們不會像電影中那樣,在野外跑跳唱歌。我們的生活很艱苦。」瑪利亞親生的女兒羅斯瑪麗說。羅斯瑪麗有舞臺恐懼症,不喜歡母親強加給她的安排,以至於在40歲前多次精神崩潰。然而,即便對母親心有芥蒂,瑪利亞於1987年過世前,一直是羅斯瑪麗在照顧她。

  影片中對一家人翻山越嶺逃到瑞士的描述同樣屬於藝術加工。事實上,他們先是乘火車到了義大利,隨後去了美國。1942年,特拉普舉家搬到佛蒙特州,在當地開了一家滑雪旅館。這家旅館今天仍在營業,負責人就是約翰尼斯。

  特拉普一家將他們的故事賣給百老匯和好萊塢,作為回報,電影和音樂劇每賺1萬美元,他們就能抽取375美元紅利。至今,《音樂之聲》每年仍為他們帶來10萬美元左右的收入。

  新一代的特拉普合唱團如今仍在歌唱。他們是家族的第四代,最初是為了讓臥病在床的祖父沃納·馮·特拉普開心。2007年沃納去世後,他們繼續表演,並開始在各地巡演。

  片場內外,古怪插曲不斷

  音樂劇版《音樂之聲》於1959年在百老匯上演時,媒體評價不算太高。《紐約先驅論壇報》的沃爾特·克爾認為,「愛唱歌的修女變身躲避納粹的保姆」的故事,「無論情節還是歌曲都太甜了」。該劇出自黃金搭檔羅傑斯和漢默斯坦之手,但克爾指出,兩人在1945年的《旋轉木馬》中抨擊了家庭暴力,1949年的《南太平洋》則直指種族主義。相比之下,《音樂之聲》簡直是「嚴重的倒退」。好在,這部音樂劇在市民中口碑不錯,並屢屢斬獲大獎。

  電影版則基於音樂劇做出了進一步修改。影片最初定名「麥片之聲」——劇本裡原先有這樣的情節:特拉普一家穿著統一的服裝,打理他們賴以謀生的麥片生意。由於派拉蒙公司高層的介入,劇本後來經過多次改寫,片名也從「蘑菇之聲」,到「棒槌之聲」;故事發生的地點一度被設定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小島上,片名也一度變成「馬斯蒂克島之聲」。如此推倒重來很多遍後,編劇歐內斯特·萊曼終於一錘定音,敲定了「音樂之聲」這個名字。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拍攝期間,安德魯斯對待小演員就像劇中的瑪利亞一樣親切,而扮演特拉普上校的克里斯多福·普盧默玩世不恭,缺乏耐心,酒不離手,胡吃海塞到穿不進戲服,還故意將《雪絨花》的歌詞從「永遠保佑我的故鄉」改成「永遠保佑我的薪水簿」。他一直瞧不起這部影片,甚至稱其為「粘液之聲」(The Sound of Mucus)。

  更麻煩的是,普盧默聲稱,孩子們一唱歌,他就反胃。這讓拍攝《哆來咪》的過程變得極其困難。仔細觀看,觀眾或許會注意到,影片中,普盧默左手邊藏著一個供他嘔吐的塑料桶。

  英國《快報》稱,1964年5月,瑪利亞到《音樂之聲》片場探班,竟被普盧默迷住了,「你比我真正的丈夫更帥氣。吼,吼,吼!」她大聲嚷道。普盧默則覺得瑪利亞「豐滿、專橫」。幾年後,兩人再度相遇,瑪利亞高喊著「我丈夫!我丈夫!」,衝上前與普盧默相擁。

  對參演的小演員們來說,《音樂之聲》是他們演藝生涯的巔峰。他們始終保持著聯繫,情同手足。2010年,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曾安排他們重聚。如今,他們的職業是軟體工程師、癌症募款專員、雪梨歌劇院藝術總監、室內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和花店店主。

  作為「美國電影」大獲成功

  「就是在這張長凳上,一位82歲的老太太摔倒了。」導遊彼得指著薩爾茨堡郊區海爾布倫宮的玻璃屋說,「她邊唱《16歲快要17歲》邊跳舞,然後就摔了出去。」

  這棟建築物正是《音樂之聲》的外景地之一。「那位老婦是該片的鐵桿粉絲,忍不住翩翩起舞。」

  很多遊客到了薩爾茨堡,首先想到的就是《音樂之聲》。據估計,全球至少10億人看過這部影片,但在當地,《音樂之聲》沒有光環。

  「電影從沒在這裡放映過,」彼得聳聳肩,「我們是通過書本了解到這個故事的。」

  50年前,薩爾茨堡本地人喬治·斯坦尼茨在劇組擔任導演助理。這個年輕人的工作包括指揮群眾演員合唱《雪絨花》。「我告訴導演羅伯特·懷斯,我們必須先教大家學會這首歌。對方非常驚訝:『這不是一首奧地利歌曲嗎?這不是你們的國歌嗎?』」斯坦尼茨告訴BBC,「我對他說,『不是,它是羅傑斯和漢默斯坦創作的。』」

  每當在拍攝《哆來咪》的花園漫步,斯坦尼茨總會聽到身邊的遊客情不自禁地哼著那首歌的旋律,這讓他有些困惑。「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首歌會如此流行?」

  在他和許多奧地利人看來,這部片子更符合美國人的,而非奧地利人的審美。「除了地點,它和奧地利沒什麼關係。在薩爾茨堡,人們知道特拉普一家,也知道電影和他們真實經歷的區別。」《音樂之聲》在全球獲得的成功更是令當地人驚訝,斯坦尼茨說,當初,劇組中的德國和奧地利成員都認為這部片子會遭遇滑鐵盧,「顯然,我們錯了」。

  「單純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它倒是具備了成功的一切要素——美麗的風光,和睦的家庭和幾個納粹壞蛋。」

history.sohu.com false 人民網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5/0323/c372326-26736417.html report 4338 從個人回憶到銀幕經典,《音樂之聲》的成功仰仗百老匯與好萊塢的精心加工。時隔半世紀,重新審視影片和現實的微妙差異,人們不得不感嘆「藝術高於生活」。直到今天,在經典

");}

相關焦點

  • 平凡女教師用音樂拯救高富帥一家的故事——《音樂之聲》影評
    《音樂之聲》是1964年美國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上映的音樂電影,上映後得到了1.6億美元的票房。在60年代的美國可謂是巨額的收入。而在接下來的第三十八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它又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剪輯和最佳女演員等五項大獎。
  • 《音樂之聲》原型曾孫將來深唱響《雪絨花》
    深圳晚報記者 趙偉君/文 馮明/圖相信看過奧斯卡經典影片《音樂之聲》的觀眾,一定忘不了裡面多首動人的插曲,《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一直傳唱至今。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影片中馮特拉普上校人物原型的曾孫們竟然組成了一支名為「音樂之聲」的家庭合唱團。合唱團4位成員日前亮相深圳,帶來他們最新的巡演消息:8月11日與觀眾深圳音樂廳見,現場不僅會重拾經典,還將唱響多首中國經典名曲。合唱團由姐弟4人組成,其中最大的索菲亞23歲,最小的賈斯汀才17歲。
  • 小說|久別重逢,霸道專橫優雅男主vs清冷脫俗驚豔女主
    你們有沒有遇到這樣一個,她讓你對明天充滿希望,但是她卻沒有出現在你的明天裡|《影帝的掌心寵》路景寧:優雅尊貴,光彩奪目,霸道專橫,深情,認真。但是兩個因為路景寧過於優秀,女主害怕自己成為全校女生的公敵,沒有公開。女主的母親父親相繼去世,女主的後媽用計讓她欠了200萬,但此時男主家裡出現經濟危機女主為了不連累男主和他分手,之前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女主的說過她想要他成為明星。
  • 扒一扒古裝劇中女主的歷史原型
    近年來古裝戲很火熱,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小可愛們扒一扒一些古裝劇中女主的歷史原型吧。陸貞與陸令xuan最近湖南臺又重播了《陸貞傳奇》,這部劇講的是一代女相的成長過程。那麼小可愛們可知道女主陸貞的歷史原型是誰嗎?那就是北齊的女侍中陸令萱。
  • 鍾麗緹混血女兒精神不穩定?狂砸枕頭崩潰嘶吼,曾曬傷痕引人擔憂
    12月20日,有媒體爆料近日鍾麗緹女兒曾在社交平臺曬出一個視頻,在視頻中鍾麗緹大女兒嚴書琴對著鏡頭瘋狂砸枕頭,並且伴隨嘶吼聲,聽起來她當時非常憤怒。
  • 首部中文版《音樂之聲》9月抵寧
    回望劇目歷史,《音樂之聲》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最重要、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音樂之聲》是一部幽默詼諧、真摯動人的作品,她用音樂謳歌了「愛」這個人類永恆的母題——情人之愛、父子之愛、家國之愛——並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早已耳熟能詳、卻依舊打動人心的故事。百老匯經典音樂劇中文版《音樂之聲》將於今年9月21、22日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 電影賞析《音樂之聲》:音樂的洗禮,親情的回歸與正義的對抗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在音樂劇當中,只有音樂之聲能給我一種陽光、美好、幸福的感覺。在歌聲中,能看出瑪利亞的博愛、對自己所信仰的美好的堅持、也能看出各省的美好所帶來的改變人的力量。瑪利亞的到來使上校一家走出陰霾,喚起了親情,愛情也隨之而來。shoujingmao在二戰的背景下,因為一家人愛的勇氣,上校的一首雪絨花,讓臺下的官兵重新感受到溫暖。黑暗中的光亮最耀眼,冰冷中的溫暖最感動。
  •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以我個人來說,《音樂之聲》十多年前看過一遍,可現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賞,並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即使你並不曾看過這個電影,但是當你聽到電影中的歌曲時,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雪絨花》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背後的真實故事
    電影《音樂之聲》在1965年上映,1966年它成為了歷史票房第一的影片。大致故事就是來自修道院的家庭教師瑪麗亞把音樂帶入一個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的家庭。由於和孩子父親相愛,她成了七個孩子的新的母親。電影《音樂之聲》開場劇照是真實的故事麼?結構基本是的,但是細節有很大出入。
  • 穿書女主文,佛系種田女主vs暴躁戲精暴君,女主金手指無敵!
    穿書女主文,佛系種田女主vs暴躁戲精暴君,女主金手指無敵!作者:凌又年類型: 原創-言情-架空歷史-愛情進度:連載中風格:輕鬆視角:女主佛系種田vs暴躁戲精tips:1v1,sc,女主金手指無敵,架空噠勿考據!
  • 母愛心融雪絨花:《音樂之聲》之二
    母愛心融雪絨花 :《音樂之聲》之二母愛心融雪絨花 :《音樂之聲》之二—— 視覺經典《音樂之聲》[一]影片《音樂之聲》一開始 ,鏡頭動感 ,俯視航拍 ,我們踉隨電影畫面俯瞰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脈 ,飄搖橫移的鏡頭掠過深髓峽谷
  • 女主的炮仗性格雖然暴躁但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真的愛了…
    安娜的生活實況一言以蔽之:破屋爛牆水也髒,沒吃沒喝心發慌。不行,她必須立刻偷用奧古斯特的個人終端聯繫哥哥。然而,奧古斯特是個貧民,沒有個人終端。安娜:辣雞!女主是帝國的公主皇帝的妹妹,皇帝是冰山妹控,女主是表面嬌弱實際嘴炮無敵加超級暴躁的暴力蘿莉,從小軍營長大的,還是個小將軍,我熬夜看文一大半的原因都是為了看她嘴炮真的要笑瘋我。男主是聯邦的太子爺,爹媽死了,有個庶出的弟弟,男主覺得權勢真的好討厭於是勵志做個鹹魚,但是因為星盜殺了自己父母所以跟星盜勢不兩立。
  • 古穿今的甜文:男主脾氣暴躁易怒,唯獨女主不怕他,兩人互相救贖
    小編我來啦,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古穿今的甜文:男主脾氣暴躁易怒,唯獨女主不怕他,兩人互相救贖。1、《穿成大佬的小仙女》作者:春刀寒短書評:男主前世是一位將軍,女主是他救下的小妾,現世女主因為意外導致失語症和聽力障礙,男主是和家人反目,叛逆的校園大佬。
  • 迪士尼14位公主,白雪公主原型德國公爵女兒,冰雪奇緣原型安徒生
    白雪公主原型是16世紀一位德國公爵的女兒,瑪格麗塔·馮·瓦爾德克,她21歲死於布魯塞爾宮廷中,據說是被毒殺。第二位 《灰姑娘》,1950年登場,19歲,豪車試駕員,「後媽皆禍害」豆瓣小組成員,老鼠語專八。製作灰姑娘前,迪士尼動畫都快破產了,所以這部動畫是孤注一擲,火了大家分錢,不火就地分家。
  • 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1965)Part 1賞析
    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1965)Part 1分享譯製電影 聆聽經典配音共享精神財富 探尋心靈寧靜之道《音樂之聲》這部音樂片中,茱莉·安德魯斯宛如出谷黃鶯般高亢亮麗的開嗓、和阿爾卑斯山廣袤壯美的自然景觀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也成為了一開場就令觀眾醍醐灌頂的記憶標籤。作為一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片中大部分插曲都散發著濃鬱的戲味兒,在旋律的起伏之間,觀眾們能體會到一種因情緒變化而產生的動態之美 。
  • 高二女生登《天天向上》為「音樂之聲」當翻譯
    圖為:張紐約(右二)為主持人汪涵和「音樂之聲合唱團」當翻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可謂家喻戶曉,由其中人物原型的後裔組成的「音樂之聲合唱團」近日來到湖南衛視,做客著名綜藝欄目《天天向上而在主持人汪涵與這些異國音樂天才間架起語言橋梁的,是一位來自武漢外國語學校的高二女生,她的名字叫張紐約。武漢女生登《天天向上》當英文翻譯記者看到,4月27日播出的《天天向上》,請來了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青少年音樂天才,其中來自美國的「音樂之聲合唱團」最為引人注目。
  • 教師招聘:音樂常識之音樂劇《音樂之聲》
    教師招聘:音樂常識之音樂劇《音樂之聲》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教師招聘:音樂常識之音樂劇《音樂之聲》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狐狸之聲》令人驚喜的音樂動漫
    歡迎來到百家號《動漫蝦米哥》,今天我們講的是:《狐狸之聲》令人驚喜的音樂動漫《狐狸之聲》這個動漫,小編暫時且不說它的劇情,畫質等其他方面,先來看看它的音樂插曲方面。畢竟俞灝明小哥哥也是快男出道的,在根據男主胡歷來說,因為一場車禍後毀容的胡歷,只能在幕後當五音不全卻有這完美五官的花孔雀孔卻。這有些類似的經歷也給俞灝明小哥哥的經歷有些相似吧。俞灝明小哥哥來唱主題曲應該的是更具有意思的吧。在這部動漫中,也有明星梗,在第二集中,胡歷再去幕後代唱是撞上保安,而被保安追著,這妥妥的吳亦凡的梗啊。剛出場就有了兩大帥哥的梗。不得不說,這部漫畫的編劇不簡單啊。
  • 女主天師文|捉鬼畫符|除妖驅魔
    《天師》作者:n逍遙笑紅塵n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個鬼見了崩潰喊見鬼的兇殘女天師故事!2.《茅山女道士》作者:燈籠芯白家家訓——路見不平一聲吼。白小西就這麼無意中吼了兩次,就給自己吼來了個兩個男人。《姐姐有毒》作者:柳暗花溟一肚子壞水兒的東方俗家女道士,遭遇全球女性無法抗拒之十大吸血鬼。咱中華上邦,不搞種族歧視。但還是融合?確實是個問題。哎呀,別咬!姐姐有毒。6.
  • 《暮光之城》女主的女兒長成大仙女了
    《暮光之城》大家應該都熟悉吧,是一部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是位吸血鬼男主對女主的愛,這部電影總共有四部,從開始的《暮色》,到《新月》,再到《月食》以及《破曉》。是一代少男少女的愛情電影啟蒙。那麼大家還記得女主的女兒小貝兒的扮演者嗎?她現在已經長大啦,長成了一個大仙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