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開頭,在一片美麗的山野中,純真善良的瑪利亞用歌聲拉開序幕。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在音樂劇當中,只有音樂之聲能給我一種陽光、美好、幸福的感覺。在歌聲中,能看出瑪利亞的博愛、對自己所信仰的美好的堅持、也能看出各省的美好所帶來的改變人的力量。瑪利亞的到來使上校一家走出陰霾,喚起了親情,愛情也隨之而來。shoujingmao在二戰的背景下,因為一家人愛的勇氣,上校的一首雪絨花,讓臺下的官兵重新感受到溫暖。黑暗中的光亮最耀眼,冰冷中的溫暖最感動。《音樂之聲》這部歡聲笑語的喜劇片反映的是嚴肅、深刻、崇高的人道主義內涵,影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雅致的別墅,七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
本片取材於瑪麗亞·奧古斯塔·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時只採用小說第一部散見各節的某些事件和細節。可以說影片完全進行了再創造。雖然如此,影片中的瑪麗亞還是符合原著同名人物的精神風貌的。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瑪麗亞在修道院裡調皮淘氣、行動越軌,給影片中瑪麗亞莽莽撞撞、愣頭愣腦的喜劇性細節提供了依據。
藍天白雲,雪山草地,加上碧綠的河流環抱著一座座巴洛克風格的古典建築。一襲黑衣的修女們面容祥和,吟唱著聖歌。精美的噴泉和千姿百態的塑像,令人流連;寬敞的廣場和大街上,行人們悠閒信步。寧靜的鄉間小路上奔跑著自由的孩童,他們歡呼雀躍,似乎隨時要放歌。
這就是《音樂之聲》前半部所展現的奧地利城市薩爾茨堡,一個歡樂寧靜,簡單富足的古老的天主教城市。薩爾茨堡是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的家鄉。阿爾卑斯山的秀麗風光和薩爾茨堡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渾然一體,使得其被譽為全世界美麗的城市之一,已經被聯合國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
影片中有三對矛盾衝突:一是把嚴格的軍人紀律用於家庭日常生活以致悖謬天性的上校與順乎自然、讓生活充滿生氣的瑪麗亞兩者在處理生活的方式上的矛盾衝突。另一是來自大都市沙龍,具有上流社會高貴儀態、代表現代物質文明的男爵夫人與熱愛大自然、質樸純真、充滿童心稚氣的瑪麗亞兩種不同類型人物性格的矛盾衝突。最後是以上校為代表包括修女們在內的奧地利人民與納粹分子間的矛盾衝突。三組矛盾衝突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而以瑪麗亞與上校兩人由牴觸、衝突到傾心相愛的故事為主線,反映出人的天性擺脫了人為束縛的歡樂,自然美對矯飾美較量的勝利,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對比。
電影《音樂之聲》最令我觀時興奮和過後難忘的,正是其中幾首韻調輕揚、詞句爛漫的歌曲,比如輕快跳躍的《The Lonely Goatherd》、可愛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以及對祖國充滿深情和眷戀的《Edelweiss》,其中尤以機智詼諧的《DO RE MI》為最。影片中,瑪利亞抱著吉他、帶著七個孩子雀躍在藍天白雲綠地間,背後是寧靜和穆的阿爾卑斯山脈。單單是這樣一個場景就足以令人陶醉,況且還有那段饒富童真逸趣的歌曲,更把觀眾帶入了似曾遭逢的幻曼境遇:在早已遠去的某個時候,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切,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美麗心情感染周邊的人和事。《DO RE MI》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提供或者表達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時,也告訴了人們描述事物實際上是一件簡單易行而又充滿了美麗和未知的事情。
男女主的感情戲戲份特別棒,不喧賓奪主不婆婆媽媽,為了劇情和人物服務,而不是扭曲人物性格或困於細節。很自然地起承轉合:一開始見面看你不太順眼,誰知後來關係那麼密切。男爵夫人很大氣:我愛的人不愛我,我也不強求,趁陷得還沒那麼深及時抽身,要知道有的是人愛我!低聲下氣或者死纏爛打,不符合本仙女的高貴矜持。男主:經年軍旅上位的身份,習慣發號施令,但是並不食古不化,如有勇者進言他會用心考慮,更別提老派紳士的傲嬌和優雅、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女主:自由、大膽、熱愛生活,長於與孩子相處,雖為情感所惑依然鼓起勇氣去面對的勇氣,積極的生活態度,都在二戰的濃鬱陰沉的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