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離不開音樂。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同時能夠生產出讓人耳熟能詳的音樂或膾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聲,「兩全其美」。本片講述了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的故事。導演用深刻的主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浪漫經典的音樂使影片成為了世界電影史的經典之作,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影片的主題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完美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類社會都永不會過時。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最後帶著孩子與瑪利亞逃跑,翻山越嶺地奔向自由。天真爛漫的瑪利亞,用歌聲表示了她的愛,對美好事物的愛。她愛著這個世界 ,愛著孩子們。影片的主題愛與自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
影片的伯爵夫人的人物塑造,小時候對她的印象就只有壞女人,最多也就是長得漂亮的壞女人。在以前的我看來,一切橫隔在男女主角之間的女性角色都是討嫌不討喜的。但是今天看了她和Captain在陽臺告別的那場戲,反有些欣賞起來,戲裡她打斷Captain將要說出類似於解除婚約的話,轉而笑著說,你知道,我發現我們其實不適合在一起,你太獨立了。
而我希望和一個非常需要我的人在一起,至少,是需要我的錢,她笑了笑,耳墜在月光下奪目極了,一張俏臉兒也自帶柔光。她繼續道,和你在一起的每分鐘都很開心,謝謝你。而那裡有個年輕的姑娘,我想她再也做不了修女了。然後進屋打包行李。你看,分開的姿態自尊且磊落,沒有怨恨,反而還表示感謝,謝謝你讓我曾經快樂開心過。
看這部電影就不能不提到那七個活潑可愛的小孩,還有那個威嚴但卻不失慈祥的超帥上校。哈哈~我特別喜歡這樣的男人,有一顆敏感善良的心,可卻緊緊的包裹在冰冷的外表之下,他有著德奧民族典型的外表特徵——稜角分明,眼睛又深又藍,婉若一片靜靜的湖水,還有堅毅的嘴唇總是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呵呵~我對他描述過分詳細了吧?瑪麗亞就像一個前來拯救這個嚴肅地如同死灰一般的家庭的美麗天使,她溫柔而善解人意。
最最重要的就是她帶來的音樂——這個家庭久久不曾擁有的東西。她用她的音樂,她的開朗打動了那七個孩子。我喜歡看著她帶著那七個人精兒樣的小孩,穿著用窗簾做成的娛樂服,背著吉它歡快地奔跑在一片片草地上。陽光照射下來,把那逼畫面給銳化了,幸福的光環染在每一個人四周。從帶頭的那個16歲花樣年華的麗莎再到最後那個小不點兒葛內特。哈哈~每一個都像是在天堂裡的快樂天使。
音樂之聲是一部感受愛、溫情並且帶來歡樂的電影。 第一次看音樂之聲是上小學時英語老師給我們放的,還排練了節目。依然記得瑪利亞老師帶著7個孩子在草坪上唱歌,記得深沉、內斂不會表達的上校,記得那出好看的木偶戲,記得在上校女兒麗莎偷偷約會時大家起鬨的笑,更記得那裡面膾炙人口的音樂——《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等。
《哆唻咪》無疑是歡樂的,在草坪上開心的歌唱,讓孩子們的心變得有色彩,有愛。最讓人感動的是《雪絨花》,在奧地利,雪絨花象徵著勇敢,電影裡上校拒絕為納粹效力,決定離開家鄉時唱了這首曲子,一曲未了,已經哽咽,瑪利亞默契的接唱並帶領全場大合唱,把影片推向高潮。「雪絨花,雪絨花,要永遠保護我的國家」這句歌詞是上校,是在納粹統治下人民的心聲。 透過音樂,聽到了人的內心,人的情感。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相當經典的音樂片,取材於奧地利修女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百老匯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片中眾多情景交融的歌曲令電影觀眾沉醉不已,理察·羅傑斯創作的優美動聽、流暢生動的音樂和百老匯製作人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撰寫的雅俗共賞、惹人喜愛的歌詞。
無疑是影片取得空前成功的關鍵因素,負責編曲兼指揮的影片音樂總監歐文·柯斯堤爾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自上映以來,《雪絨花》、《哆來咪》等多首歌曲被廣為傳唱,成為經典曲目,《音樂之聲》電影原聲帶更駐留唱片排行榜上長達233周之久。
這是一部影響我童年的影片,年輕的Julie Andrews,開朗,不拘束,在戰爭陰霾中還能保持樂觀向上情緒的形象,激勵了很多人。有幸讓這樣的人成為家庭教師是上校一家的福分。我小時候有幸參加之前的英語學校表演這部影片的選段Do Re Mi 和孤獨的牧羊人,七個小夥伴的配合雖然不算默契,但是卻讓我有機會把這部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時至今日,我仍然對影片中在陰霾中所表現的人性的美好感慨不已,人性的單純和善良面在這部影片中被放大到了成為經典的地位。
人們的心靈美如果就像雪絨花那樣該多麼好。不知道是不是我一廂情願,但我真的不希望單純的美好被世俗汙濁和傷害。今年奧斯卡獎朱麗奶奶出席講話,雖然手術讓她永遠失去了那美好的歌喉,但是她的優雅,大方,跨越了半個世紀後仍然還在顯示,這是一種成熟的,帶著英倫古典的美麗。音樂之聲是我童年的一個夢,一個不曾褪色的Do Re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