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這個春天,成都似乎是屬於音樂劇的———《貓》剛剛離開,4月1日~4月6日,美國百老匯最經典的音樂劇《音樂之聲》又將在錦城藝術宮清新亮相。然而許多中國觀眾至今還不知道《音樂之聲》拍成電影之前最早是音樂劇,也許更不清楚:除了那最有名的三首歌(《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之外,還有哪些旋律同樣動人?
就在上個周末,前來報名參加「百老匯星夢」《音樂之聲》小演員選拔的孩子們在錦城藝術宮門前排起了長隊,但讓相關選拔負責人有點驚訝的是,帶這些孩子前來的年輕家長們,卻只有很少數人清楚地了解有關《音樂之聲》的故事。
「這不太符合他們的初衷,如果不是那部奧斯卡電影,可能知道《音樂之聲》的人會更少。」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
嚴肅軍人愛上了浪漫修女
如果你看過好萊塢1965年翻拍的那部經典電影《音樂之聲》的話,應該會記得這個故事:年輕女孩瑪麗亞是奧地利一家修女院裡的志願修女,但她活潑好動的性格卻令院長覺得她不適合做修女,於是將她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當看護。瑪麗亞很快和上校那7個可愛的孩子成了好朋友,帶他們玩耍、教他們唱歌,而上校和瑪麗亞也漸漸墜入愛河,終成眷屬。然而二戰隨即爆發,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往美國……
其實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和電影裡稍有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另外,在真實生活中,故事延續下去:上校和瑪麗亞結婚後又添了兩個孩子,為了撫養9個孩子,全家開始到處巡迴演唱,直到1947年馮·特拉普上校去世。停頓了一段時間後,瑪麗亞和孩子們又繼續開始了「走四方」的演唱生涯。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件樂器,在等待拿樂器的時候,為了不冷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音樂會剛結束後,便有人到後臺建議瑪麗亞把這個精彩的故事寫成書。1949年,《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出版了,並由此開始了之後的一系列改編和一連串傳奇。
這是一個難破的紀錄———
單人觀看次數創造世界之最
至今,電影《音樂之聲》仍在美國所有的音樂電影中票房排名最高,並且緊隨《飄》之後,被評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部電影。甚至曾有一項金氏世界紀錄因此而創造:一位77歲的威爾斯老奶奶看了940遍《音樂之聲》!然而,首次用藝術語言講述這個美麗故事的,並不是電影,而是首演於1959年的音樂劇《音樂之聲》。作者是當時美國最出名的一對音樂劇拍檔: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小漢默斯坦(後者也是奧地利後裔)。他們重寫了音樂劇中的所有歌曲,包括琅琅上口的《哆來咪》、幽默風趣的《孤獨的牧羊人》,還有那首簡單卻飽含深情的《雪絨花》。1959年11月16日,《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首演,從此奠定了自己的經典地位,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託尼獎(託尼獎相當於百老匯的奧斯卡),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多萬張。2004年,在這部音樂劇首演45周年時,《音樂之聲》曾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和瀋陽等城市演出,所到之處皆大受歡迎。
這是一些難忘的歌曲———
首先,我們相信以下三首歌是最為家喻戶曉的,很多大人小孩都會唱兩句———《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然而要架起一整部音樂劇,其中的音樂當然不止這三首名曲,下面,本報特地從劇中的十幾首「單曲」中選出幾首大家還不熟悉的(也是格外好聽的)加以介紹。
《音樂之聲》你以為《音樂之聲》只是這部音樂劇的名字嗎?它也是音樂劇開頭第一首歌的名字———當瑪麗亞離開修道院,前往上校家的時候,薩爾斯堡山間的沿途風光深深吸引著她,仿佛一首綿延不絕的奏鳴曲。「在群山的音樂之聲中,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清澈的歌聲勾畫出奧地利山區明麗的景象,你簡直能在歌聲中看見燦爛的陽光傾瀉而下,穿透徐徐微風。
《即將十七歲》上校的七個孩子中,大女兒麗莎已經到了青春萌動的十六妙齡。她和年輕郵遞員魯夫也暗生情愫。就在這首《即將十七歲》中,魯夫略帶擔心地對麗莎唱道:「你已經16歲,即將17歲,追求者很快要排成隊……你需要一個成熟的保護者……」聰明的麗莎則順水推舟:「我已經16歲,即將17歲,是的我還不懂,如何面對一個充滿男人的世界;你已經17歲,即將18歲,也許我可以依靠你……」羞澀中透著一些風趣。
《我最喜愛的東西》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嚇壞了的孩子們全躲進瑪利亞的房間,為了安撫孩子,瑪麗亞讓他們儘量去想自己最喜歡的美好東西,比如———「玫瑰上的雨滴,乳白色的小馬,鬆脆的蘋果酥,月夜飛翔的野鵝,落在我睫毛上的小雪花……」無需描述,這些字眼本身就足夠給你帶來愉悅之情,輕鬆的旋律,活潑的音調,更是把這種種甜蜜小幻想發揮成足以使你快樂的情緒。
(責任編輯:小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