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e-Me》——以音樂契合畫面的風格
沒有音樂,沒有歡笑,只有鐵一般的紀律和口哨——這是上校家中曾經的模樣。孩子們甚至不會唱歌,於是瑪麗亞讓他們穿上了遊戲服,跨上籃筐,在草地上肆意歡唱。這首歌同畫面有著高度的契合——青山之上,陽光正好,畫面溫暖,孩子們唱著這首《Do-Re-Me》,將音符的唱名與生活的場景相匹配,成為了孩子們性格的轉折點——他們開始真正地學習音樂和熱愛生活。
後來,《Do-Re-Me》成了廣泛傳唱、家喻戶曉的兒歌;他們坐在藍天白雲下、青青草原上的畫面成了逢介紹《音樂之聲》必加入的畫面。
《Maria》——以音樂完成結構的呼應
第一次唱《Maria》,是修女們又找不到瑪麗亞,向院長你一言我一語地唱瑪麗亞的問題;第二次唱《Maria》,是瑪麗亞的婚禮上,瑪麗亞穿著婚紗,緩緩走向她的愛人時,修女們在身後高聲唱著這首歌祝福她的婚姻。這就映襯了整個電影的結構——瑪麗亞從活潑、任性、渴望自由變到如今成為人妻、成為人母,擔負起屬於她的責任,找到了她的熱愛。這是她的成長。
在宗教裡,修女意味著救贖、意味著引領,瑪麗亞的成長絕對不是一場自我救贖,這是一場關於愛的救贖,救贖的終點在於發現她自己,而修女們的兩次歌唱,正是說明她是這條路的引路人、見證者和陪伴者。
《Edelweiss》——以音樂升華電影的主題
第一次唱《Edelweiss》,是上校在家裡為孩子們獻唱一首歌——這時的藝術處理,是柔和的溫柔的,這是一個父親告訴孩子們他的拳拳愛國之情,附於家庭教育的輕吟:如兒時父親教你讀書識字,輕輕告訴你:「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
而第二次唱《Edelweiss》,則是在音樂會上,奧地利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入侵者已經闖入了國土故鄉,這時的上校一家也被逼迫將要去納粹海軍服役——這時再一次唱響《Edelweiss》,雖是一首舒緩的3/4拍的歌曲,卻被上校唱得十分有力,這個威嚴莊重的男人甚至有些哽咽:這時瑪麗亞和孩子們加入,豐富了這首歌的聲部,增加了這首歌的層次,讓這首歌的情感再一次推向高潮。而觀眾們也被感動,全場共唱《雪絨花》,不僅是表達了對家鄉國土的熱愛;同時,所有人的加入更表達了所有人民應當團結起來的呼籲、弘揚了共同對抗法西斯堅決戰鬥到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