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起投身教育事業,人到中年仍在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她上課跟別人不一樣:孩子們聽講是可以站著的,孩子們回答問題是需要搶的,孩子的眼神是隨著她走的,重要知識是會背的……她教的學生主動熱情,身上有一種無形的能量,一種主動成長的渴望。這就是同事和孩子們眼中的「孩子王」劉明瑩老師。
矢志杏壇,薪火相傳。更為難得的是,在這家庭裡,三代教育人用83年的時間共同譜寫著一曲「教育世家」的讚歌。在理想中逐夢前行,在成長中孜孜以求,在夢想中堅守擔當……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跟著記者一起走進這所「教育世家」,感受他們深深的教育情懷吧。
三代從教一脈承 矢志杏壇成佳話
「『教育是天大的事』,這既是父輩的叮囑,也是我們需要傳承下去的。」教室中,劉明瑩老師聊起家風家訓時的眼神中平和帶著堅韌。劉明瑩出生在一個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的優秀教育世家中,爺爺劉芳廣是一位在教育戰線上奮鬥了50多年的老校長,父親劉清遠是一位曾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的優秀教育工作者。正是在書香家庭的薰陶下,劉明瑩從年輕時起就立志,「投身教育事業,一切為了孩子們。」
第二代「劉老師」劉清遠
嘔心瀝血,育出桃李滿天下;躬身講壇,為民族振興塑新人。教師這個行業,肩負的是傳承與發展的重任,是崇高而神聖的職業。截至今年,劉明瑩老師一家三代人共培養出了7位優秀教師。1994年更被省教育廳授予了「教育世家」榮譽稱號,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見證了這個家庭將近百年為了教育事業無私的奉獻。
第一代「劉老師」劉芳廣
承父志,立足三尺講臺,光榮的教鞭在他們手裡一代代傳遞……「作為教師,父親和爺爺把學生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跟隨劉明瑩老師的回憶,時光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父親劉清遠還在原溧河一中執教,「家裡每次做飯都要準備十幾個人的飯食,回家遠的、家裡貧困的孩子們父親會主動把他們帶到家裡吃一口。飯菜雖然簡單,但在那個年代對孩子們來說已經殊為不易。」時至今日仍不時有爺爺和父親的學生們來看望恩師,六七十歲兩鬢斑白的老人帶著孫子孫女上門感謝恩師,「看到這種場景,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榮譽,更是一份責任。」
「讓我立志從教的另一個原因是看到了教師這個職業是多麼受人尊敬。」劉明瑩回憶起自己的職業道路感慨地說。上世紀80年代初,劉老師的父親醉心忙碌於學校的工作,家裡的農活只能壓在母親和幾個兄弟姐們的肩上。眼看收麥在即,劉老師的母親望著十幾畝地犯了愁。「第二天打開門一看,收好的麥子整整齊齊碼在門口。」至今回憶起這一幕,劉老師的臉上仍然洋溢著感動,「事後到處打聽到底是誰幫的忙,可是直到現在,也沒人透露當年是誰幫我們收的麥子……」
文以載道,通達明理;杏壇明智,薪火傳承。在南陽這片教育沃土上,無數如劉家三代人一樣從青絲做到白髮,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
榮譽傍身苦鑽研 育得桃李香滿園
1992年8月,師範專業畢業的劉明瑩滿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踏上了從教的徵程,她的心中有一個夢:接過父輩的重託,為他們這個教育世家續寫輝煌!4年小學、24年中學,先後獲得中原名師、省教育教學專家、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省優秀班主任,以及市勞動模範、市拔尖人才等一系列榮譽,並成為教育教學專家。2016年當選為出席省十次黨代會代表……一份份榮譽的背後,是劉老師對於教書育人這份事業的熱愛和忠誠。
劉明瑩老師接受南陽日報直播南陽雲播臺記者採訪
2020年南陽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呂興泰初中在她的班級就讀;2020年南陽市中招考試,她所帶的班級,500分以上70人、519分以上51人……全市初中班級升入市一中總人數第一名。時光追溯到2003年,那是她加入到市三中的第一年。為了迅速地了解學生,她白天通過點名、上課、交談、改作業等方式認識學生,晚上閱讀對學生和家長的問卷常常到深夜。僅一周時間,她對兩個班168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狀況、家庭背景等爛熟於心。就這樣一幹三年,未因病、因事請過一節假,其間灑下了多少汗水,流下了多少委屈與無奈的淚,只有她自己知道。當學生出色地修完初中三年學業,順利考入理想高中的時候,她流下了欣慰的淚水。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劉老師的偶像、現代教育專家霍懋徵的名言。為了更好地拉近和家長學生的關係,她精心設計了「家校聯繫卡」:內容包括作業記錄、作業完成情況、紀律、衛生、思想品德總評等,實施周周小結、一月一總結。她把自己的QQ號和郵箱告知家長和學生,讓他們採取署名和無名的方式與她交流,大大地提升了師生與家長交流的空間與機會。她把家長、老師與學生聯繫在一起,構築起愛的橋梁,讓學生平等地分享老師的愛,讓愛的陽光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2020年南陽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呂興泰(右)回到初中母校感謝師恩
2003年,學生小紅在父亡母癱的接連打擊下萌生了退學的想法。「孩子,以後跟著我,我就是你的娘家人。」這是劉老師對孩子的承諾,也是小紅日後生活的依靠。如今,早已結婚生子的小紅仍會時常回到「娘家」,見見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
宛城區慶祝第35個教師節頒獎典禮上,劉明瑩老師接受採訪
還有學生小呂,父母忙於工作,年幼的小呂疏於照管,養成了懶散調皮的習慣,是個讓老師們提起來就頭疼的「角色」。2006年劉老師執教期間主動扛起了「父母」的任務,主動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管吃管住管學習」,如此持續了20多天,直至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爭氣,考上了中國農業大學。現在還能記得我的生日,每次過生日都能收到他的祝福,這比啥都重要。」提起孩子們的祝福,劉老師拿著手機向記者曬了曬,滿滿的幸福感溢於言表。
83年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劉家三代人醉心教育的光榮事跡在業內為人津津樂道。七位「劉老師」工作雖然平凡,卻都很知足,沒有一個人動搖過。在他們看來,教師這份職業是他們一生的選擇,他們永遠不會放棄。
撰文|馮長順
圖片|王林曉
視頻|杜東霖
編輯|齊傑
初審|周若愚
終審|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