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古詩詞賞析:夜上受降城聞笛

2021-02-24 歷史錦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唐代〕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烽 一作:回樂峰)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悽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一夜徵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裡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悽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澹。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徵人的思鄉愁?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鬱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徵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託、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闢,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於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徵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處吹起悽涼的蘆管,惹得出徵的將士一夜都在思念家鄉。

注釋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回樂烽:烽火臺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說當作「回樂峰」,山峰名,在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
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徵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作者: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點個【在看】讓更多人因你而受益

相關焦點

  • 《夜上受降城聞笛》知識點複習+試題精練
    夜上受降城聞笛一.文學常識1.作者簡介李益,唐代詩人,字君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考真題,字詞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一、注釋受降城:唐高宗神龍三年張仁願所築,以防突厥,共有中、東、西三城。中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東城在今內蒙古託克託南;西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歷
  • 中考詩詞鑑賞 | 七下《春夜洛城聞笛》深度賞析+考點揭秘
    【答案】  示例:「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滿」字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後的孤寂心情。【解析】  考查對詞語的賞析。 對於詞語的賞析,要在把握詩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詩文的主旨和具體的詩句分析作答。 這類試題涉及到古詩的「鍊字」技巧。
  • 七下《竹裡館》《春夜洛城聞笛》賞析及練習
    寒假是彎道超速逆襲的好時機,欣然老師希望同學們利用好假期,讀好名著,預習好七下的古詩詞。
  • 七上語文必背古詩詞+賞析匯總!趕緊收藏起來背
    今天給初一的同學整理了上冊課本的古詩詞及賞析,大家結合翻譯,作者介紹和主題思想重新賞析每篇詩文哦~觀滄海重點賞析作者從鍊字著眼,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新舊事物交替的自然道理:海日生於殘夜,將驅趕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寒冬。
  • 七上語文必背古詩詞+賞析匯總!趕緊收藏起來背!(可列印)
    需要【七上語文必背古詩詞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新舊事物交替的自然道理:海日生於殘夜,將驅趕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寒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通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
  • 部編七年級上冊課內詩歌賞析
    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夜上受降城聞笛【作者】李益 【朝代】唐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主題思想】《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 戍鼓斷人行,無家問死生——18首徵戰古詩,似喪似狂值得賞析!
    為國徵戰,遠赴沙場,思家不得歸,這些邊塞詩句將保衛家國的戰士,震撼氣概展現無餘,以下18首名作值得我們收藏賞析,後以深思。涼州詞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秋分 · 古詩詞賞析
    馬上中秋節了,附小詩一首:月近中秋夜,雨落微塵天。形單影徘徊,人思團圓中。      讀這首小令《天淨沙·秋》,也讓我想起秋天的那些美好畫面,所以獻上一首多年前的小詩。24節氣古詩詞賞析精彩推薦點擊閱讀清明  •  古詩詞賞析      立夏  •  古詩詞賞析小滿  •
  • 是哪一句古詩詞,讓你一下想起這座城?
    ——古稱洛城/洛陽城,唐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 南京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古稱江夏和漢陽,唐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聞笛》 奉節(重慶市)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古稱白帝城,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 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課內外古詩詞賞析大全
    大語文是需要不斷積累的,特別是古詩詞這塊,做古詩詞鑑賞的時候,考生除了真正熟練掌握詩歌的內涵之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海日生於殘夜,驅盡黑暗,江上景物呈現的「春意」闖入舊年,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譯文】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 八年級上冊課內外古詩詞賞析:譯文、主題、逐句賞析及練習
    八年級上冊課內外古詩詞賞析:譯文、主題、逐句賞析及練習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 白露節氣古詩詞詩句大全:描寫白露節氣的優美句子及古詩詞賞析
    描寫白露的古詩詞有哪些?2019年9月8日6月17分迎來晝夜溫差最大的節氣——「白露」。將迎來「白露」節氣;八月節,露凝而白,得名白露;「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這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鴻雁南歸避寒,百鳥儲糧以備過冬,此時秋意漸濃;「鬥柄西指,天下皆秋」,秋天真的來了,準備好踏秋了嗎?古人對於白露留下了哪些詩詞詩句呢?
  • 詩詞專題丨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賞析七年級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
  • 部編版初中語文82首中考必考古詩詞歸納整理
    《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9.《秋詞(其一)》(唐·劉禹錫)10. 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八年級古詩詞【八上·課內】野望 相見歡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 讀一首詩趙嘏《聞笛》,夜聞笛聲,凝心傾聽,婉妙入神,餘韻無窮
    ——唐代: 趙嘏《聞笛》夜裡,偶然聽到他人吹笛之聲,能夠靜下來,用心聆聽欣賞,必然是閒適,沒有煩惱的人。聽之而喜歡,聽之而怡悅,笛聲停了,意猶未盡。此笛聲必然是愉快的曲子,可知吹笛人必然也是愉快,有著好心情。兩個好心情相遇,可謂是「二難並」,真是天地間尤為難得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