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新加坡享有盛譽的知名書店PageOne正式進駐北京,盛大開業。在地面書店普遍不景氣的時代,PageOne在北京開分店的舉措,為京城愛書人又添一處文化樂土。本報記者採訪了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英文名MarkTan),請他談談對書店、對行業的看法。
十多年前,就有計劃在北京開店
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在中國大陸開店的計劃?
陳家強:我第一次來到大陸是15年前,那時候很多人就跟我講應該在中國大陸開家書店,因為這裡的市場很大。我同意他們說的,但是我認為這裡不只有大市場,還有比市場更重要的,就是這裡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進入大陸市場有兩個目標,接觸和理解中國歷史文化,同時用國際語言去傳達和表現這些內涵,爭取讓它們走向世界。
新京報:為什麼等了十多年才實現在大陸開店的計劃?
陳家強:其實之前來過北京很多次,看了不少地方,10年前我們就曾經詢問過王府井東方廣場的租金,但是太貴了,書店的利潤很薄的,我們根本負擔不起,所以只能一直等到現在。本來計劃國貿店作為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店,但是因為整個商場的開業一直延期,杭州那家店就先開了。
新京報:聽說國貿這邊是給了租金優惠?
陳家強:如果按照其他行業租金的話,書店是沒法在這邊開的。其實一家超大規模購物中心是需要書店的,通常超市、餐廳、影院、美食廣場和書店都會成為一家商場的必備設施,但只有書店的客流是不分年齡和時間的,從1歲到100歲的人都會來,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國外的商場裡都有書店,我希望有一天中國大陸的開發商也會了解到書店對一家商場的重要性,這裡不僅能帶來知識,也可以吸引他們所需要的顧客群。
曾想把國貿店設計成老城牆
新京報:當年開第一家書店是什麼情境下呢?
陳家強:開店前我做市場調研,找缺點,發現很多書店不了解設計。我訪問一些設計師、畫家,發現他們其實很需要一家和設計有關的書店。雖然設計書很貴,但是有個畫家跟我講,如果他還有最後一塊錢,在已經有了紙、筆、塗料後,最後這一塊錢他會拿來買書。我問他,你這一塊錢不留著吃飯嗎?他說,如果一個人開心,什麼都頂得住。我聽了以後就想,開這樣一家書店是有市場的。開書店需要關注到很多細節,不像餐廳想開可能就開了,這不是一個容易的行業。
新京報:這種細節怎麼落實到北京的分店呢?
陳家強:我當年第一次到北京的時候,還能看到許多老城區,這些城牆保護著內城,雖然已經很破舊。我走在城牆邊,看到牆上生長出一棵小草,那時候我就想,這代表雖然城牆很舊,但是中國已經開始走出去了。所以我起初想用城牆+草的概念表現,但現在一個牆都沒有,都是書架。我又把這裡想成是個古代學士的書房,有張很大的桌子在寫字,後面一定有擺滿書的書架。
賣書最重要
新京報:現在書店都在進行複合式經營,兼營咖啡等等。但是Pageone的國貿店卻基本上只賣圖書,為什麼?
陳家強:如果只是為賺錢,那可以做很多開書店之外的事情。我問我自己,如果我做書店,我首選就是把更多的書帶進來。如果我在這家店裡賣咖啡,那我到底是做咖啡還是做書?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書店的前景?
陳家強:現在信息量太大了,這是最大的問題,但是信息量不是知識,我們得先有知識,然後才能把知識上升到智慧層面。書裡面是作者寫給你的知識,你別的可以都先不看,而是專注地看書。我不知道你們年輕人能不能理解這些,但我珍惜。
新京報:你對這家書店的期許是怎樣的?
陳家強:希望讓沒有想要買書的人,不讀書的人,進來以後變成我的客人,我要賣書給他們。我周末常去書店當收銀員觀察客人的反應,就常可以看到一些本來不打算買什麼書的人買了好多書。我覺得去書店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都能享受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