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開書店不只是為賺錢

2020-12-19 鳳凰網讀書

4月2日,新加坡享有盛譽的知名書店PageOne正式進駐北京,盛大開業。在地面書店普遍不景氣的時代,PageOne在北京開分店的舉措,為京城愛書人又添一處文化樂土。本報記者採訪了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英文名MarkTan),請他談談對書店、對行業的看法。

十多年前,就有計劃在北京開店

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在中國大陸開店的計劃?

陳家強:我第一次來到大陸是15年前,那時候很多人就跟我講應該在中國大陸開家書店,因為這裡的市場很大。我同意他們說的,但是我認為這裡不只有大市場,還有比市場更重要的,就是這裡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進入大陸市場有兩個目標,接觸和理解中國歷史文化,同時用國際語言去傳達和表現這些內涵,爭取讓它們走向世界。

新京報:為什麼等了十多年才實現在大陸開店的計劃?

陳家強:其實之前來過北京很多次,看了不少地方,10年前我們就曾經詢問過王府井東方廣場的租金,但是太貴了,書店的利潤很薄的,我們根本負擔不起,所以只能一直等到現在。本來計劃國貿店作為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店,但是因為整個商場的開業一直延期,杭州那家店就先開了。

新京報:聽說國貿這邊是給了租金優惠?

陳家強:如果按照其他行業租金的話,書店是沒法在這邊開的。其實一家超大規模購物中心是需要書店的,通常超市、餐廳、影院、美食廣場和書店都會成為一家商場的必備設施,但只有書店的客流是不分年齡和時間的,從1歲到100歲的人都會來,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國外的商場裡都有書店,我希望有一天中國大陸的開發商也會了解到書店對一家商場的重要性,這裡不僅能帶來知識,也可以吸引他們所需要的顧客群。

曾想把國貿店設計成老城牆

新京報:當年開第一家書店是什麼情境下呢?

陳家強:開店前我做市場調研,找缺點,發現很多書店不了解設計。我訪問一些設計師、畫家,發現他們其實很需要一家和設計有關的書店。雖然設計書很貴,但是有個畫家跟我講,如果他還有最後一塊錢,在已經有了紙、筆、塗料後,最後這一塊錢他會拿來買書。我問他,你這一塊錢不留著吃飯嗎?他說,如果一個人開心,什麼都頂得住。我聽了以後就想,開這樣一家書店是有市場的。開書店需要關注到很多細節,不像餐廳想開可能就開了,這不是一個容易的行業。

新京報:這種細節怎麼落實到北京的分店呢?

陳家強:我當年第一次到北京的時候,還能看到許多老城區,這些城牆保護著內城,雖然已經很破舊。我走在城牆邊,看到牆上生長出一棵小草,那時候我就想,這代表雖然城牆很舊,但是中國已經開始走出去了。所以我起初想用城牆+草的概念表現,但現在一個牆都沒有,都是書架。我又把這裡想成是個古代學士的書房,有張很大的桌子在寫字,後面一定有擺滿書的書架。

賣書最重要

新京報:現在書店都在進行複合式經營,兼營咖啡等等。但是Pageone的國貿店卻基本上只賣圖書,為什麼?

陳家強:如果只是為賺錢,那可以做很多開書店之外的事情。我問我自己,如果我做書店,我首選就是把更多的書帶進來。如果我在這家店裡賣咖啡,那我到底是做咖啡還是做書?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書店的前景?

陳家強:現在信息量太大了,這是最大的問題,但是信息量不是知識,我們得先有知識,然後才能把知識上升到智慧層面。書裡面是作者寫給你的知識,你別的可以都先不看,而是專注地看書。我不知道你們年輕人能不能理解這些,但我珍惜。

新京報:你對這家書店的期許是怎樣的?

陳家強:希望讓沒有想要買書的人,不讀書的人,進來以後變成我的客人,我要賣書給他們。我周末常去書店當收銀員觀察客人的反應,就常可以看到一些本來不打算買什麼書的人買了好多書。我覺得去書店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都能享受這個過程。

相關焦點

  • 5萬人告別誠品書店,國內獨立書店真的要落幕了?21年的誠品書局
    每年都有「書籍已死」的聲音,隨著誠品敦南店的閉店,更多人對於紙質書的前景愈發迷茫,雖然一代中文文化icon在臺灣落下了帷幕,但絕不代表獨立書店進入暮年,在國內,還有一大批獨立書店在疫情期間堅挺著,只為在黃昏街頭亮起一盞屬於文字的燈。
  • 實體書店不賺錢?蓄勢求變局
    一名實體書店創始人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行業會有更多創新,分出更多的走向。 故事一光賣書能賺錢嗎?很難!學而優作為廣州一家20餘年堅持走學術路線的書店,一直是不少書店人心中敬仰的對象。雖然不確定經營這個綜合體能有多高的回報率,但劉二囍稱青年旅舍的盈利空間肯定大於銷售書本和文創產品:「書店本來就不是一個賺錢的活,但是開書店、開青旅,不都是年輕時候的夢想嗎?等把這些夢想全實現了,我再去想怎麼才能賺更多的錢。」「書店天生就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但是書店不是圖書館,大眾不能因為書或者書店是文化載體,就忽略了它同時也是商品的屬性。」
  • 賣書越來越不賺錢 為什麼書店卻越開越多
    其中,網店渠道在2018年繼續保持較高速的增長,共實現碼洋規模573億元,但增速有所放緩,為24.7%。實體書店去年的碼洋規模則為321億元,較2017年同期減少了6.69%,且這一碼洋規模也是近7年裡的最低水平。所謂碼洋,是指圖書的原價與冊數的乘積。在當今圖書行業,碼洋是該行業對圖書進銷存退的一種統計詞語。
  • 對話1200bookshop書店創始人劉二囍:都活不下去了,情懷還重要嗎?
    2月24日,1200bookshop創始人兼掌柜劉二囍在朋友圈中對大家表示感謝。嘗試聯絡房東尋求租金減免無果後,書店創始人兼掌柜劉二囍意識到書店已經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眼下必須自救。」在這場自救行動中,讀者可以選擇購買儲值卡、文創產品(帆布包)或盲選禮包,為1200「續費」。
  • 對話1200bookshop書店創始人劉二囍:都活不下去了,質疑還重要嗎...
    嘗試聯絡房東尋求租金減免無果後,書店創始人兼掌柜劉二囍意識到書店已經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眼下必須自救。」在這場自救行動中,讀者可以選擇購買儲值卡、文創產品(帆布包)或盲選禮包,為1200「續費」。25日,劉二囍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原來現金流只能堅持1-2兩個月,現在撐到3個月應該沒有問題。」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我媽聽了之後,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當時的我,一千隻烏鴉在頭頂划過的既視感。
  • 誠品書店創始人去世 這家書店為何一再與杭州擦肩而過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7月18日晚9時31分,誠品書店發布公告,創始人吳清友在辦公室裡突然昏厥,雖經急救仍不幸病逝,享年67歲。有作家發文寫道: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
    原標題: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書店不只有文學世界,我們的世界是一本大書她在誠品的19年期間,誠品書店不僅實現了扭虧為盈,還從臺灣地區走向了香港地區以及祖國大陸;她離開誠品後,與例外服飾董事長毛繼鴻合作開始全國獨一無二的文化公社「方所」,方所很快成為了實體書店的標杆;她在深圳為雅昌文化做藝術圖書館,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藝術圖書館。  可以說,廖美立與書籍有關的每一戰,都贏得很漂亮。那麼,在經營與打造書店上,廖美立有怎樣的哲學和思考呢?
  • 北京最美書店,趁著周末一定要去一次!
    我想說,是拿著最上面那張書店合集隨便找的……聽到這,是不是有種想揍我的衝動啊!哈哈,別激動!別激動!!因為是在十號線團結湖站下的地鐵,到屯裡其實是還有一段距離的,那麼最近的就是得經過——挪威王國駐華大使館(挪威大使館的建築風格讓人記憶猶新,可惜沒能留下照片)。經過了大使館,再從北京武警總部醫院穿過,就到了期待已久的PAGEone書店。
  • 王桂玲 | 讀書與書店——我的情結
    從小被老師告知的就是,沒事別亂跑,逛一下書店,陶冶一下情操,補充一點知識。我從小就喜歡讀書,那時候書少啊,我家很多書,都是老爸當年上學時和教學後買的,最早看到三字經的時候,還記得上面給畫了紅叉叉,印象很深。我還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個同學家裡是開書店的,我們那是村辦小學,村裡也不富裕,但一直有個雜貨店,順道賣一些書,同學帶到學校了,就借來看,還記得那時候看《嶽飛傳》《隋唐演義》之類的。
  • 三聯韜奮、PageOne……北京這17家書店獲評「最美書店」
    今天上午,2020年北京實體書店建設現場工作會在房山區舉辦,現場為獲得2020年北京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稱號的書店頒獎。會上,房山區新華書店和華彩復興書店兩家書城舉行了開業揭牌儀式,標誌著北京市實體書店「一區一書城」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 實體書店只是網上書店的附屬物?
    視覺中國圖今年十一月,亞馬遜(Amazon)在西雅圖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這之後,噹噹也宣布即將在長沙開實體店。作為全球網際網路線上零售商的領導者,亞馬遜在實體書店明顯式微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令許多人大為困惑。作為網上書店的延伸,亞馬遜的實體書店正嘗試將線上和線下的資源整合起來,並改變著傳統書店的功能定位。
  • 書店只是書店——由深圳誠品停業所想到的
    仿佛特區人民虧欠了誠品什麼,應該為其停業負責似的。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書店只是書店。誠品書店和其他企業一樣,都是市場中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主體。買書賣書需要金錢進行交易,書店承租鋪面自然要付錢給業主。賣書者也許比普通人更有情懷、有格調,但這並不能成為減租的理由。而誠品退出深圳則不僅僅是因為不能承受深圳高企的租金(難道會高過香港尖沙咀和銅鑼灣的誠品生活?)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任何時候問我這個問題,我都不能馬上作答,因為每個人對實體書店應該具有的樣子的想像千差萬別,也不知道所謂的春天究竟以何標準定義。而今年一場突入其來的疫情,讓未充分沐浴春風的書店不僅重新遇「冷」,且更變得「雪上加霜」。還能有春天麼?實體書店到底如何才能健康且可持續的發展經營下去,是作為書業一員的我一直以來的追問。
  • 網際網路時代新書店,十點讀書在廈門中山路開了家線下書店
    在這家店裡,凝聚著我們對新書店、新商業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十點讀書創始人及CEO林少說道。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打通線上線下用戶數據、創造一個線上線下跨邊界的「美好生活平臺」,讓書店成為一座城市的旅行打卡地,這是「十點書店」的願景。
  • 中國最賺錢百貨開書店 面積近千平方米
    >在北京SKP百貨公司4樓面朝建國路一側,一個面積近千平方米的書店已經營業半年時間。奢侈品牌雲集之地,寸土寸金,開書店效益如何?「時尚不僅在於外表,更來自精神、思想。」北京SKP副總經理謝丹介紹,書店從醞釀、設計、布置到開業用了近一年,「我們希望消費者不僅能打扮得很漂亮,還能有更完整的購物體驗和生活體驗」。書店有一個法語名字「RENDEZ-VOUS」,字面意思是「約會」。
  • 開書店能不能賺錢咱不談,我先告訴你要花多少錢
    今天的文章中,我將從開店所需成本、書店的多元經營、未來書店的盈利模式三方面為大家詳細講解開一家書店要面臨哪些問題,順便討論一下,開書店這件事,到底能不能賺錢。則,假設房租為4.5萬,員工6人,每人工資4000,公司支持支付約5000(五險,不含一金),實際支付人工成本3萬。裝修攤銷1.56萬,水電物業易耗品等支出0.5萬,在沒有考慮圖書丟失、翻閱損耗等情況下,預計理想的淨利潤僅有0.9萬。
  • 讀書店創始人寫的書,疫情期間也能雲遊書店
    上周講了幾位書店創始人的書,他們的書店已經結業了。最近聽編輯說,《北京晚報》正在進行「翼見書店」的雲遊書店活動,藉此分享三位書店創始人。他們的店還開著,按照我去書店的時間順序做分享吧。目前大理古城還有一家店開著,叫雜字文學森林,我稱為「可以睡的書店」。《雜字》首先是一本刊物。它的創刊號發行於2011年,我在北京好書吧買的。創刊號有三本書,《雜字》創始人女賊寫了一本,還有兩本,是她的朋友們寫的。我最開始是被裡面的純文字吸引了,還勾划過女賊的很多話。至今讀起來,還是覺得很治癒,仍然記得這麼一句:「有哪個別人會對你手頭的生活和內心的快樂負責呢?
  • 為何說他們的書店不營業了也離不開「書店」?這個疫情期……
    春節前,我想收心,好好讀讀書,加上疫情期間哪都去不了,乾脆來一場深閱讀。整理書架上書店人寫的書,會想起在北京的11年裡搬過幾次家,去年又從北京搬到成都,而這些書我一直珍藏著。既然從書店創始人的角度展開,就算他們的書店不營業了,他們也離不開「書店」二字。
  • 書店尋路
    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與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重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廣州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海鹽烏託邦書店創始人童興家進行了連線對談。出現在直播間的許知遠臉色發紅。此時他正身在日本,他說自己先喝掉半瓶酒,才敢面對直播間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