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書越來越不賺錢 為什麼書店卻越開越多

2020-12-25 每日經濟新聞

▲視覺中國圖

日前,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了《全球背景下的中國圖書零售市場》。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達到894億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並較2017年同比上升11.3%。其中,網店渠道在2018年繼續保持較高速的增長,共實現碼洋規模573億元,但增速有所放緩,為24.7%。實體書店去年的碼洋規模則為321億元,較2017年同期減少了6.69%,且這一碼洋規模也是近7年裡的最低水平。

所謂碼洋,是指圖書的原價與冊數的乘積。在當今圖書行業,碼洋是該行業對圖書進銷存退的一種統計詞語。儘管實體書店2018年碼洋規模出現了負增長,可實體書店的增長態勢似乎並未削減。近日,杭州市文廣旅局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杭州新增實體書店319家,比2017年增長28.6%,接近於每天新增一家實體書店,增速創歷史新高。今年1月1日至2月12日,杭州再增46家實體書店。至此,杭州全市實體書店總數達3157家,相當於每3000人就擁有一家實體書店。

與杭州狀況相對應的是,從全國範圍來看,過去一年的實體書店數量也呈增長態勢。今年1月初,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向媒體表示,2018年我國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3%,從業人員同比增長5.5%。

●書店經營趨於多元化

張雪(化名)在一家影視公司做策劃,閱讀小說作品、版權談判是她工作的主要內容。張雪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平常看的書籍或者是從網上購買實體書,或者是購買電子書。由於日常閱讀量較大,其更青睞電子書閱讀,方便而且不佔空間,實體書店也會偶爾去逛逛,不過她更傾向選擇那些設計獨特、體驗感好的實體書店,「主要就是過去看看,拍照、打卡」。

自由工作者沈先生更傾向去入駐商場裡的書店,點一杯咖啡然後在消費區可以辦公,偶爾買一些有意思的文創產品,很少會在實體書店裡買書。

但對有閱讀愛好的蘇小寧(化名)來說,每年的讀書消費在2000元左右。他向記者透露,實體店購書和網購的金額基本五五開,他更喜歡實體書店的氛圍。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書店的功能不再囿於看書或購書,一些書店還提供會客訪友、講座活動的空間。書店的形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的書店更多開設在高校附近或者文教集中區域。而如今,越來越多的書店進駐到商業綜合體、酒店或者旅遊景區中。

網易蝸牛圖書館館長張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書店選址和經營業態的變化來看,可以反映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方面,以前去書店買書的主力消費者是學生和老師,所以以往很多書店會開在高校或者文教區周邊。但是這部分人群往往是轉向網際網路最多的一部分群體,他們一般購買的書多,對價格比較敏感。這部分群體對購買書籍的需求比較具體明確,網絡購買省時省力。而現在很多到書店的消費者是來逛的,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加之當下書店往往都是多業態經營,人們去書店的目的也比較多元化,因而書店的目標人群也在發散,這也是為何現在很多書店在商場也能開了。另外,書店目前都立志於做多元化、打造「美的空間」,書店納客能力和吸客能力變強了。

●與商業綜合體結合發展

書店越開越多的背後有著資本的力量。

書店專家、百道網高級顧問徐智明,在2019中國書店學習大會分享的2018年品牌書店數據顯示,非新華書店品牌方面,營業額排名第一位的書店是西西弗書店。據西西弗方面透露,2018年,西西弗的營業額達9億元。

西西弗書店杭州西湖銀泰店店長樂祺表示,西西弗2015年開始進入杭州市場,截至2018年底,在杭州市主城區已經擁有8家連鎖書店,預計2019年在杭州會新增3~5家。

1月,獨立書店品牌單向空間也登陸杭州,入駐商業綜合體「遠洋樂堤港」,這也是單向空間的第四家門店,也是長三角地區的首家旗艦店。而以入駐商業綜合體為主的書店品牌言幾又,據此前媒體報導,為了2019年擴展,2018年12月,它宣布完成過億元B+輪融資,由洪泰大文娛產業基金領投,頭頭是道基金跟投。

一位圖書行業資深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資本驅動是當前實體書店品牌連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此外,實體書店入駐大型商業綜合體近年來也成為一個明顯的現象。

樂祺表示,西西弗從2008年開始,就和商業體進行合作。2019年西西弗將計劃新開100家門店,也在做一些購物中心的選擇。而書店業態作為城市生活的基礎配套,購物中心化趨勢應該會進一步明顯,尤其現在杭州購物中心自身也在變革、細分的背景下,言幾又、單向空間等書店現在也在不斷選擇和購物中心結合發展。不過,隨著書店業態的發展,多元化和專業細分化的發展會越來越豐富,這也是一個趨勢。

上述圖書行業資深人士則表示,目前商業綜合體之間都在做差異化競爭,書店雖然利潤比較薄,但是吸客能力較強,消費者體驗感較強,可以和商業綜合體的其他業態互補,提高消費者黏度,商業綜合體在租金上也會對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以吸引書店入駐。

●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入局

張興表示,從個人多年的從業經驗來看,實體店的書籍價格和網店相比是沒有優勢的,只是現在很多實體書店有更好的體驗空間,所以消費者還是願意逛實體書店。但從個人觀察來看,消費者在實體書店的客單價在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人、網際網路公司等近年來紛紛加入書店經營。

比如,2018年10月,由網易公司與杭州市高新區(濱江)政府共建的網易蝸牛圖書館,場地和館藏6萬多本圖書由政府方面提供,圖書借閱系統也和杭州市圖書館打通,而具體運營則由網易負責。網易蝸牛讀書APP也利用這一空間打造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體驗空間,讀者在館內可以不限時閱讀其APP內所有電子書。

張興透露,接下來,他們除了現有的飲品業態以及嚴選生活館,還會嘗試新書銷售等更多新業態。「現在大家是在做一個『書店+』的事情,可以說是現在新零售背景下的新嘗試吧。就行業而言,圖書銷售的利潤很難養活一家實體書店,而消費者到書店,除了圖書閱讀和圖書消費,也的確存在其他的一些消費需求,接下來就要看『書店+』如何延伸。」

2016年落地杭州餘杭夢想小鎮的芸臺書舍,是投資人吳宗方聯合一批投資人共同開設的。吳宗方表示,其股東團隊大多以創業公司創始人、投資人以及上市公司董監高為主。當時,夢想小鎮聚集了非常多的創業者,創業者可能每天只想到創業,小鎮基本就是一個「知識荒漠」,但很多創業者也是高學歷者,需要一個閱讀或者溝通的空間,所以他們後面合計著開了芸臺書舍。

吳宗方透露:「書店定位主要是服務創業者,書籍也以創業類、經管類為主,運營兩年多以來,還能夠維持。從2018年的業績來看,文創、飲品和書籍的銷售收入各佔三分之一,我們的咖啡在大眾點評的排行榜上在餘杭區一直都是比較熱門的,競爭對手往往是星巴克之類的咖啡店。」

此外,新媒體大號「一條」和「十點讀書」都在2018年開設線下實體書店;上海的「一條」門店一口氣開出3家,其中兩家位於新開業的商業地產中。

●服務體驗方面有待加強

網紅打卡、咖啡點單率高,這些表象背後,吳宗方透露,芸臺前期花費幾百萬裝修後,在兩年內基本能維持收支平衡的運營關鍵之一在於,芸臺書舍的股東方來自京東、阿里、有贊等網際網路公司,結合這些資源優勢,芸臺書舍和大型電商平臺籤訂綜合授信,書舍系統和電商平臺的書籍庫存系統打通,主要以運營為主,在庫存方面不必背負太多壓力。

對於當前實體書店不斷增長,張興也有一個「擔憂」:現在大家越來越喜歡炒作「最美書店」,當然注重書店的形象是應該的,傳統的書店現在的消費者可能根本都不會有人去逛,現在消費者都非常注重個性舒適的環境,但是不應該過度追求「最美」,畢竟書店的核心還是賣書。張興表示,很多書店都會找知名設計師設計,為消費者帶來一個比較強烈的視覺衝擊,這個當然也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個必要手段,但下一步如何做好書店內部的機制更重要。需要想一想,除了「最美」,書店還能為讀者提供哪些需求和價值,可能這也是實體書店後續需要挖掘的東西。

樂祺也認為,就未來而言,首先,書店要解決的問題還是經營管理,專注產品、運營,真正研究發展模式的書店企業目前還比較少,行業抗風險能力還是不強。其次,書店在客群定位的精準性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零售是需求決定論,對顧客需求把握的精細精準程度直接影響運營的方向和質量,在這方面能力強的書店還不多。第三,書店特別是實體書店,在體驗性方面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現在物理空間的體驗性已經成了行業共識和基礎標準,但在產品體驗、服務體驗、互動體驗方面還存在較多不足,服務水平距離零售行業還有差距,在文化活動、會員互動上也存在可挖掘深化的空間。」樂祺說。

相關焦點

  • 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開書店不只是為賺錢
    陳家強:我第一次來到大陸是15年前,那時候很多人就跟我講應該在中國大陸開家書店,因為這裡的市場很大。我同意他們說的,但是我認為這裡不只有大市場,還有比市場更重要的,就是這裡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進入大陸市場有兩個目標,接觸和理解中國歷史文化,同時用國際語言去傳達和表現這些內涵,爭取讓它們走向世界。新京報:為什麼等了十多年才實現在大陸開店的計劃?
  • 現在買書的人那麼少,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開書店?其實賺錢不止靠書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現在讀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尤其是現在的電子書資源那麼豐富,紙質書就更加沒有人看了。因此,這些年線下書店的書已經變得越來越難賣了。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4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2019年實體書店銷售額下滑7.68%,網絡銷售增長24.7%。
  • 西安69歲老人愛看書開舊書店 藏書萬冊網上賣書
    昨天,來書店買書的人不少,石福向沒時間招呼顧客,他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自顧自的看書。  藏書2萬餘冊 每天外出收書  石福向是藍田人,出生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曾是牛兆濂的學生,開過雜貨鋪、染坊。牛兆濂有「關中大儒」之稱,是小說《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
  • 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 更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
    原標題: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更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圖說:百新書局尚悅灣店 官方圖  現在的商場,把引進書店作為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美好生活,是精神生活的美好嚮往,一方面要美,一方面要好,這就是書店為什麼越來越美的原因,上海新華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利提出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我媽聽了之後,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當時的我,一千隻烏鴉在頭頂划過的既視感。
  • 街邊的雞排店真的賺錢嗎?全國的門店越開越多,靠的是什麼?
    在很多人眼裡,雞排店的利潤並不高,因為現在一塊不小的雞排只賣十塊錢,甚至還會送一瓶飲料。但是很多雞排店的門店都是在開在優質地段,租金很貴。而且在城市中,雞排店的競爭也很強,幾乎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個,再加上雞肉成本、人工費用等等,賣雞排的利潤空間似乎被縮小很多了。明明在很多人眼裡並不賺錢,為什麼這些年國內的雞排還越開越多呢?
  • 僅靠賣書,書店是活不下去的
    相反圖書收入佔比越高的書店,往往生存更困難。「僅靠賣書,書店是活不下去的」——已經越來越成為業界的共識了。另外在書業產業鏈的上遊——出版社那裡,普遍更重視線上業務,將更多力量投入到網店渠道建設上;不再將實體書店作為他們的主要銷售渠道了。特別是一些中小出版機構,甚至出現了不願給實體書店供貨的情況。
  • 超市沒什麼生意,為什麼越開越多?超市職員揭露賺錢「秘密」
    然而,實體店生意「慘澹」,但現在大型的連鎖超市幾乎隨處可見,大潤發、沃爾瑪、家樂福等等,不難發現,在很多一線城市,這些大型連鎖超市往往開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段,即便每年交租金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超市越開越多,車站、商業區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難道它們就不怕沒生意,甚至虧本嗎?那麼它們又是怎麼「賺錢」的呢?
  • 賣書人的求生路:直播,能救書店嗎? | 觀潮
    另一方面,不是疫情讓實體書店這麼艱難,而是在疫情之前,實體書店就有很大的問題,只不過疫情加速了這個事情的發展。書店人開書店當然是因為喜歡,為什麼飯店跟服裝店大家關注少,我覺得是因為開飯店和服裝店的大多數人,他們做這個事情的第一動機是掙錢。
  • 這年頭竟然還有書店靠賣書賺錢?
    《書蟲的天堂》2021年書店日曆正在緊張編稿中,定製版徵訂已開啟,歡迎掃碼添加書萌君微信,開啟您的定製服務通道~「為什麼大家總覺得開書店很難呢?」曹蓉有些困惑,她和丈夫張雪健一起經營的換酒書店,已經過了2歲生日。
  • 書店是賣書的地方,還是看書的地方?愛讀書的重慶人給你答案
    說到書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家?是人氣很旺的新華書店,還是散落街頭的小書店?也許你腦子裡有很多書店的照片。我首先想到的是精典書店。雖然小時候,我去新華書店買練習本,但長大後,我去精典書店找個空地方看書,消磨一個悠閒的下午。都是書店。
  • 實體書店不賺錢?蓄勢求變局
    劉二囍透露,新店開在荔灣湖內,面積達到1100多平方米,是結合書店和青年旅社的綜合體,有上百個床位,將配置各種演出和活動,成為一個複合型的社群。他正在考慮是延續1200品牌還是重新設立一個子品牌。雖然不確定經營這個綜合體能有多高的回報率,但劉二囍稱青年旅舍的盈利空間肯定大於銷售書本和文創產品:「書店本來就不是一個賺錢的活,但是開書店、開青旅,不都是年輕時候的夢想嗎?等把這些夢想全實現了,我再去想怎麼才能賺更多的錢。」「書店天生就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但是書店不是圖書館,大眾不能因為書或者書店是文化載體,就忽略了它同時也是商品的屬性。」
  • 「這裡是書店,我們在直播!」 書店玩直播只是為了「賣書」?
    近日,位於重慶嘉州路的新山書屋推出了直播,帶領讀者「雲逛書店」,工作人員紛紛化身「主播」,賣起了圖書、文創、咖啡豆等產品。實際上,不僅是新山書屋,在實體書店大部分關店的情況下,鍾書閣、樊登書店、西西弗等都紛紛試水線上,通過直播、社群、線上課程等方式,讓人們宅在家裡也能輕鬆感受文化氛圍。
  • 為什麼大街上的藥店越開越多,究竟是怎麼盈利的?
    在很多地方,你會發現,這兩年最火的莫過於房產中介店和藥店,大型小區周圍都是越來越多,但是並不見得很多人回去買藥。於是,網友們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大街上的藥店越開越多,究竟是怎麼盈利的?先說大街上的藥店為什麼會越開越多。
  • 現在開飯店為什麼不賺錢?
    現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很多人都選擇了開飯店,但絕大部分開了一年就關門大吉了,尤其很多人直到關門那天都沒弄明白為啥位置不錯,味道也可以,宣傳也做了,就是不掙錢。今天小編在這裡跟大家聊聊開飯店賠錢的三個原因。
  • 「雙十一」賣書大戰:電商折扣達60%,實體書店力推周邊
    「雙十一」賣書大戰:電商折扣達60%,實體書店力推周邊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實習生 馬小雨 2016-11-11 17:27
  • 顧客只看不買,新華書店為啥不倒閉,還越開越多?國家真是高瞻遠矚
    ,但出於愛護視力和紙質情懷人們還是會或多或少的買幾本紙質書籍放在家中,但就是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地方卻有著相差甚遠的價格,一本正版的書籍會按照定價原價出售,但在網店中的一本盜版印刷書籍往往就只有原價的50%,有的甚至還包郵贈送些小禮品,本著趨利的心理很多人都會選擇直接買便宜的盜版書,實體書店的書籍銷量就越來越低了
  • 為什麼我們看似賠錢的自助餐廳,會越開越多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幾年來自助餐廳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某些短視頻平臺裡,都會出現自助餐廳請網紅做廣告的營銷視頻。各式各樣的自助餐層出不窮,海鮮自助、火鍋自助、日式自助、烤肉自助等等,上到幾千元的自助餐,下到三四十元左右的自助餐。在我們眼裡,這些廉價的自助餐又是魚又是肉,這不是做著虧本買賣嗎?
  • 廣州日報: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開書店開成一種「現象」,無疑是對誠品書店的至高褒獎。誠品書店已不只是一家書店,它是文藝青年心中的打卡聖地,甚至為了一個不是旅遊景點的旅遊景點——很多遊客來到臺北,不去看看「傳說中的」誠品書店,這趟旅程仿佛就有點不完整。
  • 蔦屋上海店要開了,但它本質上不是為了賣書
    你真的以為蔦屋書店是來中國賣書的嗎?2020 年,日本蔦屋書店正式進入中國。最初的兩家店鋪依次選在杭州、上海,中國消費者甘願源源不斷地湧入其中,因為它具備一間網紅店鋪該有的各種特質:塑造個人性格的標籤感、顏值,以及可在社交網絡交流與炫耀的話題。然而,蔦屋書店進入中國並不是為了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