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靠賣書,書店是活不下去的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劉明清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不久前 ,專業書業數據機構開卷公司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圖書零售市場數據,整體同比下降9.29%。其中網店渠道同比上升6.74%,實體書店渠道同比下降47.36%。也就是說,圖書市場呈現負增長的背後,是實體書店全渠道負增長託累所致。

可以說,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令書業界人士感到意外。

受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與所有實體商業業態一樣,受到沉重打擊,這完全是預料之中的事情。隨著疫情的緩解,後疫情時代的到來,全國大部分實體書店也同所有經濟領域一樣均實現了復工復產。

但是,我們也觀察到,實體書店行業面臨的發展壓力與經營困難,並沒有隨著疫情的緩解而得到根本性的改觀,仍然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之路,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實體書店發展的困局

第一,實體書店作為出版產業鏈條中不或缺的組成部分,存在著進一步弱化的趨勢,需要引起全行業高度警覺。

自新世紀(21世紀)以來,隨著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的崛起,以圖書為主的出版物市場也迅速被電商渠道瓜分分食。

近些年,圖書電子商務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據《2019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披露,2019年全國圖書市場零售總額為1022.7億元(碼洋);其中網店銷售碼洋規模為715.1億元,佔比達70%;而實體書店銷售碼洋規模為307.6億元,只相當於網店規模的43%。實際上,實體書店的銷售碼洋中也還包含了實體書店自己在網絡上銷售的部分。因此,真正是讀者在實體書店中購買的數量,恐怕就更少了。我個人推測,估計全國實體書店真正的店面銷售碼洋,也就是150億上下的規模。

目前,不僅圖書銷售數量在實體書店渠道部分呈下降趨勢;而且在實體書店的整體收入中,圖書銷售收入佔比也一直是下降的。

我曾經諮詢過北京多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目前圖書銷售收入在這些書店整體收入中,佔比3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相反圖書收入佔比越高的書店,往往生存更困難。

「僅靠賣書,書店是活不下去的」——已經越來越成為業界的共識了。

另外在書業產業鏈的上遊——出版社那裡,普遍更重視線上業務,將更多力量投入到網店渠道建設上;不再將實體書店作為他們的主要銷售渠道了。特別是一些中小出版機構,甚至出現了不願給實體書店供貨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實體書店的商業邏輯,就是其作為出版產業鏈的下遊,即產品(圖書)的市場渠道出口而存在的。如果實體書店普遍賣不動書,賣書不賺錢,其實是動搖了實體書店在產業鏈中的基礎地位的。

問題的關鍵是,對於實體書店的市場地位動搖,是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還是應當引起全行業的高度警覺,採取必要手段和措施加以合理幹預?很顯然,後者才是正確的態度。

書業界還有一個普遍的認識,儘管網店已經成為圖書銷售的主流渠道,但是由於網店隨意打折,網店之間「折扣戰」,大大壓縮了上遊出版機構的利潤空間,竟然出現了書賣得越多,也不一定利潤多,甚至虧損多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少數幾家大型圖書電商平臺以強勢地位壓低供貨折扣行為,出版社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造成今天實體書店衰落,在出版產業鏈中地位弱化的根本原因,固然首先與網際網路經濟崛起,商業由線下向線上轉移的大趨勢密切相關;但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於圖書電子商務任意打折銷售,甚至低於成本銷售行為採取了過於寬容的政策——這一點與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禁止圖書低於成本打折銷售,尤其是在一定期限內不允許新書打折銷售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我一直認為,中國圖書電子商務之所以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裡面野蠻生長、迅速搶佔了市場,得益於政府對於網店打折銷售的寬容政策,當然也是上遊出版機構和下遊實體書店做出重大得益犧牲的結果。

從出版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大計考慮,到了需要我們去思考和解決圖書電子商務與實體書店之間事實上存在的不平等競爭地位問題的時候了。

實體書店突圍的路徑和策略

實體書店轉型升級之路,應當是網際網路化與多業態融合發展。

正是由於實體書店在出版產業鏈中地位和作用的弱化,導致了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應當說,這些年來實體書店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是實體書店「顏值」的變化。

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西安和蘇州等城市出現了一批被讀者譽為「最美書店」的新型書店。這些書店在設計裝修方面,都是很下功夫的——甚至有的不惜血本。也有不少書店,成為了城市的文化風景或者文化地標。

其次是實體書店「品質」的變化。

現在的實體書店,也普遍重視圖書選品了,並且追求特色化經營。同時,線上與線下結合、混業經營、多業態融合發展,也已成潮流。圖書+咖啡飲品+簡餐、圖書+文化活動、圖書+培訓、圖書+展覽等等,成為了時下實體書店的標配內容。

不過,我不認為現在的實體書店轉型升級之路已經很清晰了,因為形式上的「顏值美」與「品質提升」,固然對於實體書店喚回讀者的熱情有幫助,對於實體書店增加收入有幫助,但這也僅僅是個良好的開始。

現在我們仍然需要對於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之路的探索給予更多的包容,允許有更多的想像。

實體書店轉型升級之路,應當走網際網路化與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方向,目前是普遍共識。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中小書店而言,其實是很困難的。

因此,我更寄希望於包括國有新華書店、連鎖書店和社辦書店(指出版社辦書店)在實體書店轉型升級方面,有所作為,並在產業鏈整合、網際網路+、多業態融合等方面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事實上,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欣喜地看到,如浙江新華、四川文軒等國有新華書店所發生的變化。這些企業已經初步實現了線下與線上業務的整合,特別是在線上業務方面,獲得了飛速發展。

從出版社得到的反饋信息看,這兩家國有大型發行企業,圖書銷售不僅沒有出現萎縮,而是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線上圖書銷售業務的成功拓展。

去年下半年,我曾經到成都考察了「文軒BOOKS」(九方店),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據這家書店負責人介紹,文軒BOOS定位為「都市青年的文化閱讀領地」。無論從書店的圖書選品、陳列、閱讀活動和營銷策略;還是書店的整體裝修和環境設計,都具有很高的水準。當然這家書店的經營情況,也是不錯的,一直保持盈利狀況。

實體書店的外部性(溢出效應)決定了它雖然不是賺大錢快錢的好生意,卻是良好商業生態的標配品。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實體書店作為一種實體經濟的商業形態,即便沒有受到疫情的打擊,在今天網際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之下,也會出現生存困難問題的。也就是說,從商業的角度看,實體書店並不是一樁賺大錢快錢的好生意。

但是不是好生意,未必其商業價值就是低劣的、不被看好的。

我們都知道經濟學上有一個「外部性」的原理。即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相應的經濟主體,卻沒有給予相應支付或者得到相應補償,就出現了外部性;外部性亦稱外部成本或溢出效應。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

比如一家化工廠,由於環境汙染原因,對於附近居民和其他企業而言,就是負外部性(負面溢出效應);而大型商業中心中的一家高品質實體書店,對於商業中心裏面的其他商戶而來說,則是明顯的正外部性(正面的溢出效應)。

可以說,實體書店的外部性(溢出效應)決定了它雖然不是賺大錢快錢的好生意,卻是良好商業生態的標配品。

實踐中,我們已經可以觀察到,對於大型商業中心、繁華商業街區、高檔住宅區來講,如果有一家高品質的實體書店,對於營造所在地區的文化氛圍、吸引人流,甚至提升其他相關商業價值(如餐飲、物業)都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北京等一線城市新建的大型商業中心,實體書店已經成為一個標配項目的原因所在。

實體書店的價值重新發現與重估

我們經常講實體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風景和名片,其背後掩藏的原理就是實體書店具有良好的「正外部性」。即使未來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普遍應用到所有的商業中,即便我們的生活被徹底「網絡化」,實體書店也還是有其存在價值的;並且我認為今天已經到了需要對實體書店做價值重新發現與價值重估的時候了。

就像國外流行的一句話:亞馬遜沒有廁所。意思是,網絡書店再好,也缺乏體驗性與生活場景。特別是實體書店,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空間,在今天的時代,其特殊的價值已經凸顯。

首先,實體書店在出版產業鏈條中,除了繼續發揮圖書銷售功能外,還承擔了大量的閱讀推廣的重任,如新書發布、閱讀推薦、交流研討、文化展覽等等。而這些顯然都是網絡書店的弱項、實體書店的強項。

再有實體書店的價值還體現在它強大、良好的正外部性方面。實體書店所營造的文化氛圍、所吸引的人流,對於其他商業的「賦能」價值。實體書店店也許盈利性不強,但卻可以帶動、提升其周圍商業的繁榮。

另外就是實體書店還承擔著部分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作為全民閱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書店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眾所周知,自2016年中央11部委聯合印布《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開始,我國的實體書店行業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指導意見》為我國實體書店的發展方向與全面振興提供了政策依據。

北京市自2016年開始,每年由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扶持區域內實體書店的發展。2016年、2017年扶持資金規模是1800萬元;至2018年升至5000萬元;2019年和2020年,扶持資金規模高達到1億元。

2018年北京市還出臺了《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實體書店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角色與定位;並要求區域內實體書店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當然實體書店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並不是額外負擔,也是有實際商業利益的(政府會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支付一定成本),構成了實體書店發展的新動力之一。

目前,北京市除了直接對實體書店進行項目資金扶持之外,也對於實體書店開展高質量公益文化活動,進行政府購買和獎勵。

需要說明的是,北京市的做法並不是個案,已經是全國各省市的普遍行為。像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和西安等城市,均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動下出現了實體書店全面復甦甚或繁榮的景象。

可以相信,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未來實體書店的發展將可以擁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實體書店的發展前景不是暗淡的,而是光明的。

雖然業界和學界一直存在著一種對實體書店未來前景看淡與悲觀的論調;但是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從構建出版產業鏈條的完整性看,從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看,從廣大讀者和消費者的閱讀需求看,實體書店的存在價值都是值得堅持的;因此實體書店的發展前景也一定是光明的。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 更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
    原標題: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更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她又以新開業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為例,這是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旗下第一家融合書店與美術館兩種形態的升級版新華書店,一般的書店就是賣書,一般的美術館是展示一些書畫、文字以及影像,其實這兩者都是促進民眾對於世界的探索,它們是有共通性的;將美術館和書店結合,這樣的空間獨一無二。
  • 「這裡是書店,我們在直播!」 書店玩直播只是為了「賣書」?
    近日,位於重慶嘉州路的新山書屋推出了直播,帶領讀者「雲逛書店」,工作人員紛紛化身「主播」,賣起了圖書、文創、咖啡豆等產品。實際上,不僅是新山書屋,在實體書店大部分關店的情況下,鍾書閣、樊登書店、西西弗等都紛紛試水線上,通過直播、社群、線上課程等方式,讓人們宅在家裡也能輕鬆感受文化氛圍。
  • 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關門了
    事實上,雖然誠品敦南店熄燈的客觀原因是「房東不續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商業和文化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就在普通人還都在努力想靠房地產掙錢的時候,吳清友已經為擁有財富而感到不安,因為他覺得自己並沒有付出多少努力就發了一筆橫財。然而,1988年的一場疾病,差點要了吳清友的命。痊癒後,吳清友的想法徹底改變了。「我想把生命投入到與心靈相關,而不一定與財務業績相關的產業。」
  • 對話1200bookshop書店創始人劉二囍:都活不下去了,情懷還重要嗎?
    「跟一般商業空間不同,書店要做義利,就是義先行、後利益,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以下為時代財經與劉二囍的對話:「都活不下去了,情懷重要嗎?」時代財經:這次疫情,1200獲得了許多讀者的支持,但是一些沒有名氣的書店這次可能就倒下去了,是不是要成為網紅書店才能夠度過這次危機?
  • 賣書人的求生路:直播,能救書店嗎? | 觀潮
    因為我們沒有資金儲備,單純地靠銷售回款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但是此次疫情影響到的半個多月,加上前面有近20天的假期(1月13日放假),其實等於有一個多月收入極不正常,所以一下子緩不過來,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恢復。同事都還是比較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安心完成布衣的工作,哪怕是在大多數人並沒有拿到2月份工資的情況下,也都按時按量地完成手裡的活,並沒有人因此離開或者抱怨。
  • 對話1200bookshop書店創始人劉二囍:都活不下去了,質疑還重要嗎...
    「跟一般商業空間不同,書店要做益利,就是益先行、後利益,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以下為時代財經與劉二囍的對話:「都活不下去了,質疑重要嗎?」時代財經:這次疫情,1200獲得了許多讀者的支持,但是一些沒有名氣的書店這次可能就倒下去了,是不是要成為網紅書店才能夠度過這次危機?
  • 第三屆中國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管理交流會在瀏陽舉行
    網上購物和電子閱讀的增長,給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生存危機,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如同催化劑,讓實體書店感受到了如同最近天氣般的寒意。困境中,實體書店如何突圍?其中網店渠道同比上升6.74%,實體書店渠道同比下降47.36%。也就是說,圖書市場呈現負增長的背後,是實體書店全渠道負增長拖累所致。「僅靠賣書,書店是活不下去的」——已經越來越成為業界的共識了。
  • 「雙十一」賣書大戰:電商折扣達60%,實體書店力推周邊
    「雙十一」賣書大戰:電商折扣達60%,實體書店力推周邊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實習生 馬小雨 2016-11-11 17:27
  • 書店是賣書的地方,還是看書的地方?愛讀書的重慶人給你答案
    說到書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家?是人氣很旺的新華書店,還是散落街頭的小書店?也許你腦子裡有很多書店的照片。我首先想到的是精典書店。雖然小時候,我去新華書店買練習本,但長大後,我去精典書店找個空地方看書,消磨一個悠閒的下午。都是書店。
  • 臺灣網路書店博客來年終盤點 日均賣書兩萬本
    距離二○○九年只剩一天,出版實體通路金石堂及網路通路博客來書店,不約而同在卅日發表二○○八年度成績單。受景氣影響,○八年實體出版銷售成績較去年下滑約15%,不過網路書店卻逆勢成長兩成。根據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年度銷售報告,二○○八年博客來網路書店總銷售達722萬本,等於每天賣出兩萬本書。
  • 網紅書店的誕生,蘇州誠品書店如何做到日接待55萬人?
    它賦予實體書店另一種意義:原來書店不止可以賣書,還可以賣文化、情感以及交流。而此時,它的主要盈利來源卻不是賣書,而是來自商場和餐飲。賣書則僅僅只佔到了它的盈利的三成左右。 2020年臺灣首家誠品書店宣布於5月正式謝幕。並且在誠品書店的官網上,舉辦了一系列的「熄燈倒數」活動。
  • 單靠教材活?校園書店說「不」
    原標題:單靠教材活?校園書店說「不」 記者近日走訪了本市多家校園書店,發現校園書店生存狀況參差不齊,有的固守傳統,有的尋求突破,但無論怎樣,校園書店的轉型期已經到來。 靠教材生存,單一模式不好過 教材幾十年來都是校園書店的生命線,但這棵救命稻草如今越來越難以抓牢。
  • 書店寫作計劃18 | 述古書店:一家不傳統的傳統書店
    記得當時黎叔對我說:「你想開的書店模式我不太懂,但我知道怎麼把書賣出去。」第二次和黎叔深聊,是在2017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在長沙舉辦的「重新認識書店」沙龍活動現場,我作為阿難書店的代表和黎叔等十幾位長沙本地的書店老闆暢談書店。記得當時黎叔的發言令現場掌聲不斷,比如「傳統書店必死,這個話我完全不同意。」「一本很生僻的書,經過個性化推薦,也可以賣得很好。」
  • 這年頭竟然還有書店靠賣書賺錢?
    ……經營面積不到100平方米,通常由店主自己或夫妻二人打理……這樣的小書店,很難像大型連鎖書店那樣,獲得商場租金減免,甚至沒能達到所在地的書店補貼門檻,加上電商賣書價格更有優勢,大量消費者選擇網購,小書店靠什麼活下去?僅僅依靠「情懷」?
  • 實體書店漸漸不再賣書,免費讀書變成趨勢,城市書店也成打卡點
    陌上花開體驗館這樣的閱讀空間,把實體書店賣書的功能漸漸弱化,注重了更多體驗和線下閱讀,提倡生活方式,或許是書店新的發展趨勢。陌上花開是字裡行間書店的閱讀體驗館,書籍不算太多,但館內空間很大,在門口點咖啡飲品,可以在體驗館中閱讀、聊天、寫作。用隔斷式書架打造了不同的閱讀區域,有立體的陶藝帶來很強的空間感。陌上花開可以說是一個精品生活體驗空間和特色設計空間,主旨不僅僅是閱讀。用閱讀的方式品味美好瞬間字裡行間。
  • 從賣書到賣生活方式 濟南獨立書店如何花式轉型
    「但這種線上電商的模式並不適合獨立書店,因為網上的顧客在意的是性價比,是尋找一個全網最低價。」與噹噹等電商相比,價格戰實體書店並不佔優勢。去年8月20日,因合同到期,品聚書吧從恒隆廣場搬離,這被視為實體書店的又一次「撤退」。疫情的發生,在倒逼品聚轉型。
  • 賣書不如賣米粉 國有書店在鄉鎮漸消失
    賣書不如賣米粉  賣書沒有效益,對於鄉鎮網點是致命傷。  都安下坳網點啟用於1994年,可以通往三四個鄉鎮。在堅守了幾年之後,從2000年起轉營其他業務。  縣新華書店經理王崇偉告訴記者,一是因為通往各鄉鎮的公路修好後,下坳網點作為運輸中轉站的功能不存在了;二是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家裡的老人小孩沒有消費圖書的能力。  在位於縣城繁華地段的縣新華書店採訪了近一個小時,記者只見到零星的幾位顧客。店員神情淡定:「這還算好的了,有時候一天下來也就是幾個顧客。」
  • 現在買書的人那麼少,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開書店?其實賺錢不止靠書
    因此,這些年線下書店的書已經變得越來越難賣了。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4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2019年實體書店銷售額下滑7.68%,網絡銷售增長24.7%。由此可見,現在很多書籍的銷售已經逐漸從線下轉到線上了。只不過,雖然現在買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倒閉的門店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就近幾年看,街上還是有人會開新的書店。
  • 論一個網紅的誕生,誠品書店如何做到日接待55萬人?
    誠品書店作為書文化新的產業鏈創始者,它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它賦予實體書店另一種意義:原來書店不止可以賣書,還可以賣文化、情感以及交流。與此同時,誠品書店也不單只是作為一個書籍的展示點,它更多的夾雜了文創、餐飲、商場等多元化的產業鏈。
  • 賣書越來越不賺錢 為什麼書店卻越開越多
    由於日常閱讀量較大,其更青睞電子書閱讀,方便而且不佔空間,實體書店也會偶爾去逛逛,不過她更傾向選擇那些設計獨特、體驗感好的實體書店,「主要就是過去看看,拍照、打卡」。自由工作者沈先生更傾向去入駐商場裡的書店,點一杯咖啡然後在消費區可以辦公,偶爾買一些有意思的文創產品,很少會在實體書店裡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