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亂改兒歌的水平,不值一分錢-虎嗅網

2020-12-20 虎嗅APP


我們心中的經典兒歌,不是因為是兒歌才經典,而是因為在這些藝術家手中,它們首先達成了藝術的自我修養。


搞清楚這一點,也就搞清了改《一分錢》歌詞的荒謬之處:好孩子不是兒歌教出來的,我們不需要兒歌,只需要好歌。


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最近兩條關於音樂的熱搜,都跟動刀經典有關。


一個是譚維維演唱魔改版《敢問路在何方》被作者許鏡清老師點名,指出「未獲授權」「歪曲本意」。


稍早一些的另一則新聞是兒歌《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這首歌牽連的年齡段更廣、不滿的人群更多,網友怒稱,這是「毀經典從娃娃抓起」。



對此,歌曲原作者潘振聲老師的女兒表示:「這首歌寫的是孩子天真無邪,跟物價沒有什麼關係。經典就是經典,我們今天唱來仍然可以體會當時創作者的心血。」


這幾年,改編經典歌曲的現象時有發生。對聽眾來說,有好聽的也有一言難盡的。所謂「與時俱進」,與「毀經典」之間不過就隔了一道淺淺的分割線,一不小心就過界了。


拿《一分錢》來說,有人認為,改成「一元錢」很好,小朋友都已經不知道「一分錢」是什麼了。但也有人認為,教孩子們拾金不昧,跟金錢多少關係不大,更何況,改成這樣破壞了原作的韻律感,唱起來分外彆扭。


到底該尊重藝術經典,還是更重視教化意義呢?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兒歌的本質是「歌」,既然是歌,就得先成就了藝術性,再去談教化作用。


更何況,如今的時代背景下,所謂「教化」,真的還需要一首兒歌來完成嗎?


放過兒歌,救救孩子


孩子們的確沒什麼機會看到一分錢,不過,一元錢如今也少見得很吶,豈不是改成撿到電子錢包、收款二維碼更貼進時代?


按照這個理論,要改的東西可海了去了。


《數鴨子》《小毛驢》《小燕子》,這些東西孩子們大概只在餐桌上見過,不知道活物長啥樣。


《賣報歌》《粉刷匠》《王二小》,連報紙都少見了,也沒有父母教導孩子以後要當粉刷匠,至於放牛的王二小,放牛是種怎樣的體驗,連90後父母都不一定說得清楚。



 今年夏天,楊紫在劇中演唱《小毛驢》。/《親愛的熱愛的》


語文課本也得大改特改。「床前明月光」?不好意思,現代都市只有霓虹燈光,改成「床前霓虹燈」吧;「五花馬,千金裘」?與時俱進,該是「五花肉和LV」才配得上時代。


常用詞彙什麼的就更不能放過了。「馬路」?改,得叫「車路」;「上當」?改,現在哪裡還有當鋪,只能說「被騙」。


「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改,誰還沒吃過豬肉了?「小偷針大偷金」,改,誰家還自己做針線活?


這樣的「與時俱進」,到底是進還是退?


就像大人懶得理解孩子、教育孩子,只知道跟老師說:「不聽話你就打。」在兒歌這件事上,現在的創作者,似乎也不肯花時間去與孩子建立共情聯繫。


顯然,改掉歌詞的那個編者,嫌棄的也只是「一分錢」,仍然還是認可拾金不昧的理念的。如果「一分錢」真的過時了,重新寫一首教孩子們撿到手機、信用卡也要拾金不昧的歌,很難嗎?


不見得,但好像沒人這麼做。


廣告行業有個潛規則,如果做廣告歌,最好買耳熟能詳的曲子來做改編,這樣速度快、感染率高,能達到迅速洗腦的效果。《吉祥三寶》《找朋友》等曲子,都曾被廣告商改編過。


想必,嫌棄兒歌過時,不寫新歌而去改詞的人,跟廣告商的想法是差不多的——速度快、感染率高,畢竟是已經有國民基礎的經典。


廣告商可以坦然承認這是為了利益和效率,兒歌創作者,好歹還是要對藝術有幾分敬畏之心吧?


把教化託付於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惰怠。從「一分錢」到「一元錢」這樣自以為是的進步,做起來輕鬆自如,改起來沒完沒了,卻早已完全背離藝術,也談不上什麼實質的教化作用。


舊歌脫離時代,新歌又缺乏藝術性,兒歌太難了。


兒歌的黃金時代,早就過去了


音樂作品的改編並不少見,一方面,經典歌曲好聽、有延展性,另一方面,恐怕折射的是當下音樂創作的困窘。


與《敢問路在何方》相比,《一分錢》的處境還要更慘一些。仔細想想,有多少年沒聽過一首傳唱不衰的、新鮮的兒歌了?



事實上,沒有自己的兒歌可唱,並不只是10後、00後的問題,90後引以為豪的《一分錢》們,也不是自己的。要知道,《一分錢》誕生於1965年,絕對是爺爺的輩分。


70後的童年唱《一分錢》,80後的童年也唱,90後的童年還在唱,如今到了10後,好嘛,唱還是要唱,但為了進步,還是改改詞吧。


《賣報歌》是1934年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是1955年的,穿花衣的《小燕子》從1957年飛到現在,《春天在哪裡》和《一分錢》同為潘振聲作品,也是1981年的老歌了。


孩子們跟長輩之間代溝跟毛細血管一樣密集,但只要一唱起《一分錢》《讓我們蕩起雙槳》這些歌曲,祖父祖母和孫兒孫女,都可以無縫銜接。



《讓我們蕩起雙槳》不僅傳唱不衰,還被選入語文課本。


一時說不清這到底是經典的魅力太大,還是兒歌創作的斷層太嚴重。


市面上並非沒有兒歌新作,只是實在佳作寥寥。


前幾年好不容易有一首《爸爸去哪兒》火遍大江南北,大人孩子都愛唱,可是,這首歌是綜藝節目的主題作品,本身離現實生活是有距離的——目前,媽媽帶孩子才是常態。


這就造成一旦節目不播了,歌曲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沒有主動傳播和記憶的動力。



《爸爸去哪兒》MV


一些動漫影視作品的主題曲同樣有這個問題。90後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大風車》《藍皮鼠和大臉貓》《猴哥猴哥》等作品,也是依託於作品和節目,沒人看了,也就少有人唱了,只能時不時出現在懷舊歌單裡,收割一波情懷。


儘管如此,90後還是要比現在的孩子幸運一些,至少,那會兒的幼兒歌曲還都能做到朗朗上口、悅耳動聽。


《人民的名義》裡,祁同偉年輕時因為《一分錢》這首歌找到了身陷險境的人民,成為英雄;最後關頭,也是因為這首歌,喚醒了他心中僅存的光明與正義。


不少影迷認為《一分錢》是祁同偉這個角色的點睛之筆,天真與狡詐、光明與黑暗的衝突,因為這首兒歌而顯得更加立體和富有感染力。



《人民的名義》劇照


經典兒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一首流傳半個多世紀、影響幾代人的兒歌,如果新時代的創作者能做的還是只從字面上去解讀,去糾結它該是一分錢還是一元錢、十元錢,實在有些本末倒置。


我們常常過於重視藝術作品的教化作用,為此,不惜為經典動刀、為雕塑穿衣。然而,馬賽克遮住的,到底是藝術中的糟粕,還是藝術本身?


藝術作品的動人之處,在於創作者賦予作品的真實感情,這是自我輸出的過程。而帶著教化意義去創作,這顯然不是感情的輸出,而是目的明確的流程作業,哪還有資格妄談藝術。


而教化的前提,必然是內心的感動與認同。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於無聲處潤萬物,而不是像只急於表現的猴子,臉上寫滿了討好和欲望。


今天的孩子,不需要兒歌


說起來,中國父母應該算得上是最肯為孩子花心思下血本的家長了。但是,只注重前程而不注重音樂、美術品位甚至品德的現象卻普遍存在。


在一檔綜藝節目裡,思文曾吐槽過中國家長在孩子審美教育上的畸形情況:在媽媽肚子裡,聽的都是莫扎特、G大調、小夜曲,出生後,立馬換成「爸爸的爸爸叫爺爺」。


家長們是覺得一個胚胎的音樂品位要遠遠超出會笑會跑的小朋友嗎?



不得不承認,現實情況是很多人並不認為兒歌是一種值得欣賞的、有價值的藝術品,從家長本身到創作者皆是如此。


親生的家長都不在乎,市場就更不在乎了,沒有利潤和前途,寫歌的人當然也在乎不起來。


一方面,是新出產的兒歌沒什麼價值,另一方面,這或許也是因為,我們的孩子真的不需要兒歌了。


從前,我們接觸世界的路徑只有一扇窗,但現在,手機、電腦、平板,書籍、報紙、短視頻,道路何止千萬條。如此環境下,00後、10後有各種各樣的渠道去汲取養分,指望他們聽著兒歌長成三好學生,也太天真了。



洪水來臨時,堵永遠不如疏導有用。放眼望去,多少孩子脫口而出的曲調,跟大人手機的外放、廣場舞的大音響裡的歌單出奇一致?


一代人唱著「愛情不是你想買」長大,一代人哼著「你是我的小蘋果」上學。神曲攘攘,既然能洗大人的腦,當然也能洗掉孩子從娘胎裡帶來的莫扎特。


專門給孩子寫兒歌還有意義嗎?要保證孩子只聽到兒歌,恐怕只能把他們圈起來養了,別出門,別上街,世界這麼大,一眼都不要看。


經典兒歌既然在內容上跟不上時代了,那就別談內容;新的兒歌草草了事又沒有市場土壤,那就不必非得寫出來立牌坊。


孩子缺的不是「一元錢」「十元錢」,而是好歌本身。



《Let it go》是兒歌嗎?是,也不是。這首歌出自動畫電影,但形式上卻顯然屬於流行音樂。


一部老少鹹宜的好電影,一首不敷衍的流行歌曲,就能成為全球孩子心裡的白月光。


不需要賣弄天真,不需要強調教化,要感染孩子們,只需要它是一首好歌,就足夠了。


《賣報歌》的作者,是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聶耳;寫下「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的,是寫出「一條大河波浪寬」「難忘今宵」的喬羽。


我們心中的經典兒歌,不是因為是兒歌才經典,而是因為在這些藝術家手中,它們首先達成了藝術的自我修養。


搞清楚這一點,也就搞清了改《一分錢》歌詞的荒謬之處:好孩子不是兒歌教出來的,我們不需要兒歌,只需要好歌。




相關焦點

  • 「一分錢」變「一元錢」,經典兒歌不該被竄改
    「一分錢」變「一元錢」,經典兒歌不該被竄改 2019-09-09 00:46:43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 「一分錢」變「一元錢」 經典兒歌不該被竄改
    原標題:「一分錢」變「一元錢」,經典兒歌不該被竄改 來源:新京報「一分」改「一元」,非但沒有必要,甚至就是畫蛇添足。即便是從趣味上來講,也很無聊乏味。▲資料圖 來源:視覺中國「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著名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有人感嘆,時光飛逝,過去的「一分錢」「與時俱進」成了「一塊錢」;也有人質疑,這樣改編經典,難道不是惡搞嗎?原作者、著名音樂家潘振聲的女兒馬莉對此表示,經典就是經典,隨意醜化或消解經典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
  • 兒歌也漲價?!《一分錢》歌詞被改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
    潘振聲創作的大量兒童歌曲,有一千餘首在全國各地報刊電臺發表、熱播,被人們譽為當代 「兒歌大王」。他因患腦血栓經多方醫治無效,2009年5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潘振聲的女兒馬莉是南京藝術學院的老師,也是長笛演奏家。馬莉也在朋友圈看到了這個截圖,還有不少朋友來問她,知不知道這件事情。
  • 兒歌漲價!兒歌《一分錢》漲價《一元錢》,網友:咋不改100塊
    近日,有網友在最新版本的小學課本中發現,我國的知名兒歌《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歌詞也相應地改成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而《一分錢》的「漲價」,也隨之引發了許多爭議。
  • 「一分錢」變「一元錢」,經典兒歌不該被竄改|新京報快評
    「一分」改「一元」,非但沒有必要,甚至就是畫蛇添足。即便是從趣味上來講,也很無聊乏味。原作者、著名音樂家潘振聲的女兒馬莉對此表示,經典就是經典,隨意醜化或消解經典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一分錢」變成了「一元錢」,令人驚訝,自然也在坊間掀起了不小的情感波瀾。這樣的亂改一點兒也不高明,「物價上漲」也好,小朋友已經撿也撿不到一分錢也罷,都不是拿經典作品開涮的理由。
  • 兒歌撿到「一分錢」變「一元錢」?
    有人認為,與時俱進沒什麼不好,現在「一毛錢」都難見到了,還怎麼讓孩子去理解「一分錢」呢?也有的網友表示,這首歌曲傳揚的是拾金不昧的品德,經典永流傳,不需要改編。也有人調侃,以後是不是需要改成「撿到一張二維碼」?揚子晚報記者向南京芳草園小學的音樂老師求證後獲悉,這不是來自學校教材。在不少老師記憶裡,《一分錢》這首兒歌,已經很多年沒在課本上出現了。
  • 漲價的兒歌 從一分錢到一塊錢 時代變了!
    漲價的兒歌 從一分錢到一塊錢 時代變了!兒歌也漲價?從一分錢到一塊錢 有必要改麼?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馬上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這大概是很早時候的一首兒歌了。最近,這首歌卻被一張截圖顯示改為了一元錢。(據揚子晚報客戶端9月7日消息)這張截圖看上去像教材或者兒童讀物、繪本,為什麼改為一塊錢?一分錢這玩意兒在市面上幾乎不流通了,成為收藏品了,也不發行了,一毛錢、兩毛錢都沒啥用了,以前5毛錢還可以買報紙、坐公交車,現在起步都是一元了。
  • 兒歌撿「一分錢」變「一元錢」:「與時俱進」如此機械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這首家喻戶曉的兒歌,通過純真淺白的歌詞傳遞了拾金不昧的優良品德,成為一代代國人童年的美好記憶。但在最近流傳的一張朋友圈照片中,某地音樂書上的《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引發了不少討論。有人調侃,連兒歌的歌詞都「通貨膨脹」了;有人質疑,經典怎能遭遇如此改編。 《一分錢》兒歌已多年沒有在課本上出現,修改歌詞並不像教材課文那般嚴肅。同時,一分錢硬幣在生活中已難覓蹤影,小朋友們撿到一分錢的概率微乎其微,甚至可能連見都見不著。從摳字眼的角度看,《一分錢》改詞的初衷可以理解。
  • 兒歌也能漲價?《一分錢》漲成《一元錢》,改了還能叫經典嗎?
    朋友圈瘋狂流傳的主角就是這首兒歌,不過歌詞的內容不再是一分錢,而是與時俱進的到了一元錢。歌詞的內容變成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元錢。眾所周知我們喜歡吃的豬肉最近呈現了瘋狂上漲之勢,豬肉價格上漲後帶動了很多產品價格的上漲。如今一首經典兒歌也從一分錢漲到了一元錢,一百倍的漲幅,難道兒歌也要吃「豬肉」?兒歌也要吃豬肉?兒歌顯然不會吃豬肉。
  • 兒歌撿"一分錢"變"一元錢" 作者家屬:經典就是經典
    有人認為,與時俱進沒什麼不好,現在「一毛錢」都難見到了,還怎麼讓孩子去理解「一分錢」呢?也有的網友表示,這首歌曲傳揚的是拾金不昧的品德,經典永流傳,不需要改編。也有人調侃,以後是不是需要改成「撿到一張二維碼」?揚子晚報記者向南京芳草園小學的音樂老師求證後獲悉,這不是來自學校教材。在不少老師記憶裡,《一分錢》這首兒歌,已經很多年沒在課本上出現了。
  • 兒歌漲價了?《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原作者女兒:不尊重經典文化
    他曾獲得中國唱片公司「金唱片獎」等重量級獎項,被人們譽為當代「兒歌大王」,並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貼。馬莉還記得,「老爺子不落伍,一些時尚的東西他都能接受。他平時在家經常也會玩連連看、泡泡龍等小遊戲,因為比不過我媽,還著急上火,晚上不睡覺用掌上機『苦練』。」除去《小鴨子》、《一分錢》、《好媽媽》、《春天在哪裡》、《祖國祖國我們愛你》等膾炙人口的兒歌之外,潘振聲在本世紀仍然創作不息,晚年還去各地採風,歷時4年積累出《56個民族新兒歌》等作品。
  • 《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感嘆時代的變遷,兒歌也漲價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兒歌《一分錢》中的「撿到一分錢」,也是它在被創作的年代的特殊印記的證明。 由雙胞胎姐妹馬佳琪、馬佳琳組成的童星組合「麒麟baby」,在2013年推出了一首以春節為主題的歌曲《大紅包》,歌詞中「最重要的是賣個萌,他們都會給我紅包,有了紅包我們給你們,表演一個舞蹈,這個舞蹈的名字叫做,我是招財貓」,宣傳著為了討紅包而賣萌、得到紅包之後表演舞蹈「我是招財貓」討好大人的思想,過早地向兒童傳輸「金錢至上」的觀念。
  • 惡搞兒歌毀經典
    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那首著名的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有人感嘆,時光飛逝,過去的「一分錢」「與時俱進」成了「一塊錢」,也有人質疑,這樣改編經典,難道不是惡搞嗎
  • 史上最著名的兒歌漲價100倍!一分錢變一元錢,網友吵翻了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這首歌想必大家都會唱。不過,近日,卻有幾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這首《一分錢》的兒歌,被改成了《一元錢》。編者修改的原因,大致也能猜到:現在的孩子們在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一分錢了,為了更貼近生活,與時俱進。
  • 兒歌撿到一分錢變撿到一元錢,這樣的「漲價」令人擔憂
    兒歌撿到一分錢變撿到一元錢,這樣的「漲價」令人擔憂兒歌從1分錢漲到1元錢?僅僅只是調侃麼?標籤:社會市井民生趣聞、趣聞奇聞網絡現象、兒歌從一分錢漲到一塊錢?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塊錢?話題事件看法態度觀點言論評論雜談隨筆近日,無論是網絡還是朋友圈,對於兒歌「漲價」的調侃或者說話題,都有著很高的熱度,而且關於兒歌撿到一分錢被改編為撿到一元錢,還公布出了改編的歌詞版。
  • 一分錢紙幣值多少錢
    專題摘要 金投外匯網,中國外匯投資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門戶,為炒外匯投資者提供一分錢紙幣,一分錢紙幣收藏等最新資訊和介紹
  • 水果漲價我忍了,豬肉飆價我也認了,但,這首兒歌居然也漲價了!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你還記得嗎?不過,要改了,一分錢要改成一元錢了,你是不是很驚訝?經典就是經典,改了能叫經典嗎?現在什麼都在漲價是一個事實,可是有些東西是永遠都印在人民心裡的。經典就是經典,不能隨意更改!這是幾代人童年的回憶!沒想到水果漲價了,豬肉也漲價了,這兒歌居然也漲價了。以前上小學,撿到5分錢給老師還會受到表揚。
  • 經典兒歌《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是「惡搞」還是與時俱進?
    小時候我們背著書包無論上下學,嘴裡大約都唱著「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他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多麼熟悉的童音,不僅歌頌了孩童的天真無邪,還蘊含著中華民族拾金不昧的良好美德。然而,前段時間,看到微博熱搜經典兒歌《一分錢》被改成《一元錢》,有的還上了幼兒園的課本上!
  • 著名兒歌《一分錢》漲價變《一元錢》引爭議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等曾伴隨億萬少年兒童成長的歌曲,都是出自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音樂家潘振聲之手。潘振聲生於上海,1991年調任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聲創作的大量兒童歌曲,有一千餘首在全國各地報刊電臺發表、熱播,被人們譽為當代 「兒歌大王」。
  • 兒歌《一分錢》漲價變《一元錢》遭質疑 感嘆時光飛逝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等曾伴隨億萬少年兒童成長的歌曲,都是出自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音樂家潘振聲之手。潘振聲生於上海,1991年調任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聲創作的大量兒童歌曲,有一千餘首在全國各地報刊電臺發表、熱播,被人們譽為當代 「兒歌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