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草畜和諧共生的「錫林郭勒樣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2020-12-19 內蒙古日報

【弘揚蒙古馬精神 育新機 開新局 譜新篇 學習貫徹十屆十二次全委會精神】人草畜和諧共生的「錫林郭勒樣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錫林郭勒在行動

在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這場大變革中,錫林郭勒盟是一個備受國內外矚目的存在。

這緣於它特殊的「尊貴身份」:是世界四大天然草原之一;是我國唯一被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聯合國稱其為「歐亞大陸典型草地類樣板」。

還有它特殊的戰略定位:緊鄰京津冀,是距首都最近的大草原;是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構築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及它特殊的產業定位: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綠色畜產品生產基地。

作為畜牧業大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草場壓力劇增、環境約束趨緊、農牧民增收空間收窄等「成長的煩惱」也如約而至。

面對挑戰,錫林郭勒盟苦尋打破瓶頸、疏通堵點的路徑。

最終棋子落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經濟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

憑藉著骨子裡的綠色基因,錫林郭勒盟闊步發展生態畜牧業,繪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收入高的人草畜和諧共生的現代畜牧業新圖景。

2019年,全盟平均草原植被蓋度為45.26%,牲畜存欄1294萬頭只,肉類總產量28.92萬噸,畜牧業產值達176億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1元。

綠色發展,成就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錫林郭勒理念」

草原生態保護始終是錫林郭勒盟發展現代畜牧業繞不過的一道坎兒。

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正與大家進行熱烈討論。

「今後不再上了?」總書記所指的,是不在草原新上礦山開發項目。

全國人大代表,錫林郭勒盟委副書記、盟長霍照良回答:「不再上了!全盟六成以上區域都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了。」

「留在那兒,子孫後代可以用。」總書記頷首讚許。

這段對話背後隱藏著錫林郭勒盟的一個痛點。過去,為了帶動經濟的發展,曾集中上了一批露天煤礦和非煤礦山,由此帶來沉重的生態環境壓力。

「綠則存,不綠則退。」深諳此理的錫林郭勒盟,把保護好這片草原當作頭等大事,對草原亂採濫挖果決按下休止符。

「當經濟建設和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時,要旗幟鮮明地把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面,作為第一位的、壓倒性的任務,努力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錫林郭勒盟委書記羅虎在的話擲地有聲。

今年,一個重磅消息轟動整個錫林郭勒草原:六成以上區域面積被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其中,生態功能區、敏感區、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等皆在「線」內。

而且霸氣規定:堅決不在草原新開礦山,不在草原核心區規劃建設風電、光伏項目,關停自然保護區內已有的礦山項目,小散礦山礦業權期滿的也不再延續,只要是觸碰生態紅線的事情寸步不讓。

目前,自然保護區內工礦企業退出比例達到100%。

霍照良還鄭重承諾:「力爭到2023年將所有在期礦山全部建成綠色礦山。」

當時的「上」是為了發展,今天的「不再上」也是為了發展。進退之間,錫林郭勒盟探尋草原保護與發展雙贏之路的雄心顯露無遺。主攻方向也逐漸明晰:現代畜牧業、清潔能源和文化旅遊三大產業。

作為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畜牧業無疑是此次轉型中裂變最大的。

對此,錫林郭勒盟早已成竹在胸,做好充足的準備。

算起來,那場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科學發展之役,應該是他們第一次在保衛草原上發力。

那是2001年,為了防止草原超載放牧,化解生態危機,錫林郭勒盟在「圍封轉移」的基礎上,實行了大規模的草場休牧、禁牧、輪牧制度,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

2011年,又創造性地提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新思路。

藉助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將全盟2.7億畝草場納入補獎政策範圍,劃定草畜平衡區2.2億畝,禁牧區0.5億畝,基本覆蓋了全盟所有可利用草場。

每年從四月上旬開始,全盟各地就進入30—40天春季牧草返青休牧期,2.2億畝草原迎來「帶薪休假」。

實施休牧的農牧戶每畝草場可獲得0.75元至1元的補貼。僅此一項,錫林郭勒盟從2018年開始,每年要投入1.68億元。

但草畜平衡推行起來並非易事,首要的是解決農牧民減畜不減效、減畜不減收的問題。

錫林郭勒草原的「風雲人物」廷·巴特爾成為引路人。

通過摸索實踐,他創出「蹄腿理論」:1頭牛相當於5隻羊的收入。但是,5隻羊有20隻蹄子,喜歡刨著草根吃,對草原破壞大;1頭牛隻有4條腿,只吃草尖,不影響草的生長。

他把自家200多隻羊全部賣掉,改養牛。並將自家5626畝草場進行四季劃區輪牧,結果出人意料:收入大幅增加,草場生態得到明顯恢復。牧草長得有小腿那麼高,一年四季都有野生動物出沒。

在廷·巴特爾的帶領下,他所在的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富裕村。

全盟各地農牧民紛紛來取經,他乾脆在家裡建起一座農牧民培訓基地,被群眾稱為「廷·巴特爾大講堂」,培訓農牧民達2萬多人次。

廷·巴特爾的典型示範,讓農牧民看到了草畜平衡的好處,也開始改變養殖思路,算起了生態帳、長遠帳。

今年,東烏珠穆沁旗滿都寶力格鎮牧民吳海軍家的草場長得特別茂盛。上萬畝的草場,禁牧和劃區輪牧他分割得清清楚楚,其中禁牧區域就有9個。

「這些草留著在春季接羔時能派上大用場。」吳海軍神秘一笑,接著道出由來,「由於羊羔吃的都是從這裡打下的新草,牲畜抓膘快,也比別人賣價高。」

他拿出自家籤訂的《草畜平衡責任書》,上面記載著他家的草場面積和現有牲畜數量以及草原監理部門測算出的最高載畜量。

「我嚴格按照這個測算控制牲畜的頭數,草場生態恢復特別快,過去不長草的山頭現在都綠了。過去老為飼草不夠發愁,現在完全沒有這個壓力。」吳海軍說。

他沒有告訴記者自己的收入,但他家氣派的雙層別墅和越野車已說明一切。

受益的還有阿巴嘎旗牧民達胡巴雅爾。他未曾想到,6年前,把自家1000隻羊處理掉,買回60頭牛,竟讓他成了當地有名的養牛大戶。

現在,他坐擁9400畝長勢良好的草場和百餘頭良種牛,創造著每年近50萬元的純收入。

牧民們的成功實踐,為頂層設計者提供了最好的參考。2016年,錫林郭勒盟結合自身實際,提出「減羊增牛」戰略,對全盟畜牧業結構做出戰略性調整。

嘗到甜頭的農牧民自覺行動起來,成了草畜平衡、「減羊增牛」戰略的最有力支持者。

天然草場超載過牧的牲畜數量終於減下來了。2017年以來連續三年全盟天然草場載畜量出現負增長,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量壓減至1294萬頭只,較2015年減少250萬頭只,載畜量控制在合理承載範圍內。

與之呼應的是,今年全盟草原植被平均蓋度為24.4%,與20年前相比,提高了16個百分點,產草量提高了50%左右。

為了這個數據,錫林郭勒盟不僅僅在落實最嚴格的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上費盡心力,資金投入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除國家生態補獎資金外,投入草原生態保護資金共計39.58億元。

判大勢、謀全局,方可觀未來。從禁牧休牧到劃生態紅線,從草畜平衡到減羊增牛,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的出臺實施,成就了草原生態保護與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錫林郭勒理念」,由此引發了生態畜牧業的地震,拉開了從數量擴張型到質量效益型轉變的帷幕。

提質增效,建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錫林郭勒標準」

3年前,西烏珠穆沁旗白音華鎮罕烏拉和寶日胡舒兩個嘎查的6戶牧民,拆除各家圍了整整20年的網圍欄,組建了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他們整編出1.2萬畝草場,並把全部家當——2037隻羊、111頭牛、155匹馬以及棚圈,都拿出來入股,進行統一經營。

拆掉的不僅是圍欄,更是發展的壁障。

合作社成員巴音孟克說,這次拆掉網圍欄,是草牧場確權的「三權分置」改革政策給他們吃了顆「定心丸」。大家一起商定,通過經營權流轉,進行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發展。

從過去的「單兵突圍」轉變為「兵團作戰」,合作社的出現,成為牧民進行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科學養殖的轉折點。

巴音孟克們非常清楚,接下來的每一步該怎麼走。

因為,有政府大的發展戰略充當「指南針」:推動「減羊增牛」,提升優質良種肉羊產業效益,在控制規模、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上做文章:加快發展優質良種肉牛產業,多措並舉把肉牛產業做大做強。

扶持政策也送來「及時雨」:有條件的地區要建設規模化養殖場、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和繁育核心群,加強現代良種肉牛肉羊繁育體系建設,不斷擴大優質良種肉牛養殖規模。並針對性提出,調整優化畜群結構和養殖結構,從經營管理、基礎建設、實用技術3個方面進行配套,選擇人工草地、家畜改良、繁殖成活、短期育肥和冬春飼舍5個方面進行突破。

在正藍旗上都鎮西北城郊,金馬鞍家庭牧場的主人額日和木是個「養牛明星」。

由於經營有方,他的家庭牧場在2018年被自治區農牧廳評為「肉牛標準化示範場」,2019年被認定為正藍旗《新型職業農牧民實訓基地》。

自動化餵養設備、改良版的綁定架、升級版的暖棚……額日和木的家庭牧場現代化程度讓人眼前一亮。

根據現有草場載畜量,他用6個月補飼、6個月放牧的方式,按照早補飼、早接犢、早冷配、早出欄的科學養牛方式,實現「少養精養優養」和多季出欄的目標。

牧民們爭購他家的種公牛犢和基礎母畜,一頭6月齡的牛犢就能賣到2.8萬元。

與額日和木一樣,牧民李海龍是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都呼木嘎查的「養羊明星」。

5年前,旗裡建起了改良配種站,讓他的養殖技術、養殖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每隔兩年,他就換一次種公羊,由於個頭大、肉質好,很受大企業的歡迎。

讓李海龍自豪的是,他家已升級為「蘇尼特羊繁育基地」。

羊成「精英」、牛變「新寵」,兩大優勢主導產業的興起,讓錫林郭勒盟的畜牧業產業布局和結構更加合理。

現已建成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1處、核心群282群,年完成黃牛改良80.4萬頭;建設國家級肉羊核心育種場1處、核心群937群,年生產優質種公羊3萬隻。基本形成「南牛北羊」的產業格局。

在此基礎上,錫林郭勒順勢提出構建「一區一帶」產業發展戰略格局。在中北部和西部地區建設錫林郭勒羊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以南部區域為重點的優質良種肉牛產業帶。

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藍圖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宏偉。

草原之變,方興未艾。實現「畜牧業強盟」的夢想,提升產業化水平、增強畜產品市場競爭力是「必選題」。

「要通過大型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來加快推進錫林郭勒盟畜牧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牛羊肉向高品質、高附加值要效益,帶動農牧民增收、草原增綠。」羅虎在一語中的。

錫盟大莊園的引進,最具標誌性。

作為世界肉類組織執委單位,大莊園的引進不單是為建設一座傳統意義上的工廠,而是通過行業的示範,加快推進錫林郭勒盟畜牧加工產業的升級。

世界頂級的德國伴斯屠宰分割設備及真空蒸汽吸毛機、打毛機、扯皮機、液壓剪等自動化設備正在高效率運轉;每一塊肉都要經過64道管控工序、18道關鍵控制點層層把關……

在亞洲產能最大、先進程度最高的大莊園牛羊肉產業示範園裡,記者親眼見證了世界一流標準畜牧產品加工企業的「硬核實力」。

除了大莊園,還鼓勵和引導現有企業以兼併、重組、參股、聯合等方式,淘汰低端落後產能,成功打造出額爾敦、臺灣元盛、華潤五豐等多家在國內叫得響的行業領軍企業。

同時,錫林浩特市、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5個農畜產品加工園區相繼誕生,給這些現代化生產加工企業開闢了一個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新樂園」。

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飛躍,一舉達到國內行業領先水平。精細分割率達到65%以上,形成了以冷鮮分割肉為主的300多個品種,暢銷全國多個城市和地區。

畜牧業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構建,讓錫林郭勒盟的品牌建設一起步就一鳴驚人。

「錫林郭勒羊肉,吃了忘不了。」2019年,這段30秒的廣告在央視和內蒙古衛視滾動播出,將錫林郭勒牛羊肉美食節推上了央視《消費主張》欄目。

同年,蘇尼特左旗通過央視的層層審核,正式加入CCTV微視一鎮一品項目。

已經數不清這是「錫林郭勒羊肉」第幾次的高光時刻。

從「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到「中國馳名商標」「中國特色農產品百強公用品牌」「中國區域農業產業最具影響力品牌(畜牧類)」「中國肉類食品行業最具價值影響力品牌」等,它一路開掛。

「錫林郭勒草原羊肉」「錫林郭勒羊」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還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准註冊。

高起點緣於對養殖環境管控的高要求。

為了實現養殖全產業鏈可追溯,錫林郭勒盟積極引導採用智能化養殖設備,通過搭建各類信息管理系統,連貫了飼養管理、畜禽防疫等各個環節。

放牧不用挨個看,通過軟體對牲畜頭數、狀態及飲水情況進行實時掌握;遠在外地,用手機即可遠程操作防疫記錄、環控分析、牧場監測等牧活兒;掃下二維碼,一塊肉上的信息多到「爆棚」,出生日期、父系母系、檢疫檔案一目了然……

數字信息,在幾年前對牧民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彙。而今,智慧牧場早已在草原上遍地開花,大數據對現代畜牧業的滲透無處不在。

羊肉全產業鏈追溯平臺、阿巴嘎旗「雲端服務」管理、東烏珠穆沁旗智慧生態雲平臺等數位化平臺,正在養殖、管理、供應鏈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全盟上下齊心合力共建「從牧場、養殖、加工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無縫監管體系。

阿巴嘎旗額爾敦食品有限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

引進國際領先技術,建立了肉羊全控產業鏈發展模式,打造了一條「從牧場到餐桌」的安全食品生產供應鏈。

來自大草原的畜產品,成功地為自己貼上了「天然、綠色、有機」的標籤,知名度和影響力日隆,培育出大量國內外知名品牌。

近年,傳統奶製品、馬奶系列飲品等搶灘國內市場,成為「後起之秀」。「錫林郭勒牛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註冊工作也正在積極推動中。

圍繞品牌建設,全盟積極開展基地與產品認證。

13個旗縣市(區)的畜產品生產基地均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50個畜牧業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定,10家企業羊肉產品獲綠色食品標誌,2家企業的羊肉產品獲有機食品標誌。

「下一步,我盟將加大產品創新、品牌打造力度,加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把更多優質的畜產品推向中高端市場,實現價值鏈不斷攀升。」對於「品牌興盟」,霍照良有很多構想。

綠色、安全、高效的現代生態畜牧業,鍛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錫林郭勒標準」,引領著這片草原向著「國家重要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生態高端畜產品之都」進發。

跨界融合,探索讓農牧民共享幸福紅利的「錫林郭勒模式」

生態畜牧業的試水,讓現代畜牧業進階之路越來越開闊。

錫林郭勒盟立足「跳出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國際化視野,打破產業邊界,玩起了跨界融合的「魔方」。

生態旅遊成為畜牧業跨產業融合的新選擇。

近年,錫林郭勒盟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持續加強生態建設——

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草原生態補獎等項目支撐,恢復治理退化草原2300多萬畝;

渾善達克和烏珠穆沁兩大沙地的重大沙化面積減少2/3;

錫林河、烏拉蓋、灤河、查幹淖爾四大水系得到修復。

重現了一個藍天、碧水、淨土的綠色家園。

美麗的草原自然風光以及獨特的蒙元文化讓錫林郭勒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十三五」以來,錫林郭勒盟積極構建大旅遊產業,累計實施旅遊重點項目30餘項,完成投資50多億元,成為我國北方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草原旅遊地區。

2019年,全盟接待旅遊者193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4億元。

反抱琵琶、逆向拉動。生態旅遊業的崛起,使畜牧業開始向生態調節、旅遊休閒、牧場民宿等新功能拓展。

一個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畜牧業+」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西烏珠穆沁旗浩勒圖高勒鎮腦幹寶力格嘎查牧民,從有「全國生態旅遊區」之稱的烏拉蓋管理區得到啟示,下決心搞一個「畜牧業+生態旅遊+文化」的濃縮版。

17戶牧民聯手發展,你家種青貯、我家多養畜;你家有勒勒車、我家有奶食品;你家有漂亮的草場,我家能騎馬射箭……互通有無。

建造了一個集種植區、養殖區、觀光旅遊區、牧民生活體驗區、蒙元文化展示區、民宿等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業態。

僅一個旅遊季度,17戶牧民平均每戶有十幾萬元的收入。

腦幹寶力格嘎查因此榮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了牧區振興的樣板村。

牧區變景區、住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現代畜牧業與生態、旅遊、文化等元素相融合,催生出新的增長極。

像腦幹寶力格嘎查這樣的「引擎」,正在錫林郭勒盟加速複製。

短短幾年,草原上湧現出錫林浩特市貝力克牧場特色小鎮、白音錫勒御馬小鎮、白音庫倫生態小鎮、烏拉蓋管理區知青小鎮等一批特色旅遊小鎮。

以特色小鎮為龍頭,帶動了鄉村(牧區)旅遊接待戶的發展。如今,全盟鄉村(牧區)旅遊接待戶達到441家。

在此基礎上,錫林郭勒盟又提出:選擇一批資源稟賦突出、運營良好的,進行提檔升級,打造成為旅遊牧場。

並出臺扶持政策,通過貸款貼息、減免各項行政收費以及旅遊發展資金支持等方式培育其發展壯大。

正藍旗百格利旅遊牧場以「訂單式旅遊產品」走紅京津冀。

這還不是畜牧業與生態旅遊業融合發展的終點。

自2018年起,規劃建設了集多樣自然景觀、鮮明民俗特色、豐富旅遊業態於一體的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品牌旅遊線路。

截至目前,項目完成投資6249萬元,建成6個門戶、31個驛站景觀標誌物、175個旅遊交通標誌、12個高速服務區標示牌。已經形成主線串聯南北、幹線深入景區、支線輻射全域的旅遊服務網絡。

這艘產業跨界融合的「巨艦」,進一步拓展了產業收益的邊界。不少旅遊接待戶年收入超過百萬。

這只是其中的一簇光。在生態旅遊的加持下,錫林郭勒盟畜牧業多功能開發的鏈條越牽越長。

鑲黃旗採取「生態旅遊+畜牧業+網際網路」模式,探索線下品嘗與線上營銷相結合的銷售模式,通過快手、抖音等網絡直播平臺開展電商直播購物,拓展民族傳統奶製品這一特色旅遊產品的市場份額,全力打造「奶酪小鎮」。

錫林郭勒盟大莊園生態牛羊肉產業示範園,以「生態旅遊+畜牧業+工業」模式,打造工農(牧)業觀光旅遊,向遊客展示牛羊肉製品加工製作流程。

一二三產業的創新融合,進一步提高了畜牧業質量和效益,也為鄉村旅遊品牌創建打下基礎。

全盟已培育出國家級工農(牧)業旅遊示範點1個、全區休閒農牧業與鄉村牧區旅遊示範旗(縣)2個、全區休閒農牧業與鄉村牧區旅遊示範點4個,星級旅遊接待戶91戶。

「畜牧業+生態旅遊」的成功經驗並非偶然。

作為一個跨界融合的「老手」,錫林郭勒在早期畜牧業與工業等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上就有過不俗的表現。

最經典的當屬「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牧戶(家庭牧場)」融合模式,也叫牧企利益聯結機制。

合作形式豐富多樣,每個旗縣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創出「企業+基地+牧戶」「企業+合作社」「企業+訂單牧戶」等適合自己的模式。

並通過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服務協作等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過秤、評測、驗收……在正藍旗上都鎮黃旗嘎查,好牧人合作社正在給順鑫鑫源牧業有限責任公司交付剛出欄的安格斯牛犢。

兩年前,雙方籤訂合同,順鑫鑫源在好牧人合作社寄養安格斯繁殖母牛,每頭牛發放寄養保證金5000元。

公司派養殖專家進行指導,繁殖出的牛犢由企業以訂單形式收購。

「現在已陸續寄養母牛1200多頭,每頭牛犢的收購價都在1.1萬元左右。」合作社負責人很滿意。

「企業+合作社+牧戶」利益利結機制的巨大效益,使其迅速在全旗得到推廣。

「通過探索農牧民分戶飼養、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育肥、龍頭企業加工銷售的模式,我們旗基本形成了養牛全產業鏈閉環,增強了市場風險抵禦能力。」正藍旗旗委副書記、旗長寶音圖告訴記者。

經過幾年的潛心發展,這種模式已催生出全盟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多家,盟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示範聯合體25個,8成以上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共享產業升級帶來的經營收益。

對錫林郭勒盟的決策者來說,產業融合發展的初衷和落點始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牧民的根本利益。

「龍頭企業+合作社+牧戶」在逐步衍生中,還與脫貧攻堅擦出激烈的火花。

在阿巴嘎旗,「企業+嘎查+貧困戶」模式成為牧民脫貧致富的「乘數因子」。

嘎查將集體經濟的1065萬元作為扶貧資金,注入額爾敦食品有限公司和壇思閣畜牧業繁育公司,企業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產業扶持、收益分紅。

如此一來,貧困戶增收了,集體經濟壯大了,企業也擴大了規模,可謂一舉三得。

蘇尼特左旗則採用的「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用「三到村三到戶」項目的165萬元扶貧資金入股查幹哈達畜牧業合作社,不僅拉動了合作社良種肉牛規模化養殖,還直接帶動了5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中分紅。

去年,貧困戶每戶領到了合作社3000元的分紅。

放眼草原,碩果纍纍。2014年至2019年,全盟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9.4億元,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3%,228個貧困嘎查村退出貧困序列,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增幅超過5%。

這種融合的界限還在被無限打破,每一次打破都是一場浴火重生的「美麗蛻變」,都讓農牧民分享到更多的產業紅利。

有業內人士稱,這種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和鞏固利益鏈為抓手,進行縱向一體化和橫向聯合化產業融合的「錫林郭勒模式」,代表著內蒙古乃至全國草原生態畜牧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吳海龍 賈怡媛 施佳麗 巴依斯古楞)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

相關焦點

  • 錫林郭勒:現代化畜牧業道路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三五」以來,錫林郭勒盟立足資源優勢,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發展畜牧業,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領域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發展步伐,不斷提升畜產品的高端供給,促進畜牧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深層互動,逐步形成了一條具有草原特色的現代化畜牧業發展之路。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制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成都把「人本化發展先行區、『人民城市』的幸福樣本」確立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提出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一年來,試驗區8個區(市)縣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緊緊圍繞國家賦予的五項試驗任務,充分激發基層改革實踐動力,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力爭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成都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為講好「成都故事」,展現成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改革創新成果,為國家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提供「成都樣本」,我們將持續推出一批典型案例。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這些目標任務和重要舉措,既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目標以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一脈相承,又順應新的發展形勢,並具有明細化、體系化特點。這對於新時代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實踐動力。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就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要推進綠色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鬥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 1.以人民為中心承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群眾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恩格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入手,以進化論為依據,揭示出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學地說明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具有共生關係,命運休戚與共。唯物史觀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恩格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入手,以進化論為依據,揭示出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學地說明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具有共生關係,命運休戚與共。唯物史觀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論壇】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了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 綠滿邢襄 水潤古城 以人民為中心加快建設高質量公園城市
    公園城市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體現了城市文化與人文精神傳承的文化價值、順應尊重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本價值,將引領城市建設新方向、重塑城市新價值。河北省邢臺市堅持把建設公園城市作為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城市實踐,在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上積極探索、積累經驗。
  • 青平:福建三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
    如此美麗的三明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一些人認為,只有經濟發展達到高水平才能讓文化、生態、社會得到更好的進步和提升,卻因此忽略了自然環境的發展。三明實踐啟發我們,這些認識是片面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