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遺產」到「數字客廳」,朝陽規劃藝術館原來是個「技術控」

2020-12-16 鈦媒體APP

城市工業遺存的再利用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德國魯爾區的工業文化景觀。19世紀中葉,魯爾區曾是是德國以及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面對工業重汙染的滿目瘡痍,以及資訊時代的悄然而至,大批煤礦和鋼鐵企業進入關閉狀態,曾經有多繁榮,後來就又多落寞,德國昔日的心臟地帶逐漸衰落。

改造前的德國魯爾工業區

改造後的德國魯爾工業遺產地景

對於重工業區的治理改造,通常的理念都是「在城市中引入自然」,如新建大型的綠地公園。但魯爾區改造者認為,城市需要的不再是自然化,而是地域化(「Think Globally,Act Regionally」)。「修舊如初」的改造思路,讓當時的魯爾改造者重新認識到工業遺產也可以是一種文化地景:保留關鍵工業景觀的魯爾區,搖身一變成為了融旅遊度假、科學展覽等為一體的綜合文化空間。亦成為工業毒都向文化之都轉變的典型代表。

類似的還有瑞士溫特圖爾的原Sulzerareal鋼廠、美國紐約的高線公園等。如此一來,世界各地都產生了一批具有獨特「反差式」美感的城市地景,它們在工業遺產硬朗的框架下,湧動著如水的活力,從而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形成新的文化地標。

工業遺產「騰籠換鳥」之後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這也是北京市朝陽區近20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朝陽區作為北京市曾經的紡織、電子、機械、化工、汽車五大工業基地,老舊廠房資源豐富:798、751、萊錦、郎園、塞隆、吉裡、競園、齒輪場等57家老舊廠房,已「騰籠換鳥」變身文創園區,且各有各的出路。

比如由藝術家自發聚集發展的「798模式」、產權方與專業機構聯手打造的「751模式」、國有企業組建新運營團隊進行整體改擴建的「萊錦創意產業園模式」 等。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是首都唯一一處「雙遺產」改造再利用項目,亦由政府直接投資建設並運營管理的:朝陽規劃藝術館。

它的前身既是北京市燕山燃氣用具廠,也是2008年奧運會沙灘排球主賽場的附屬用房,如今已成為朝陽區的一處「秘密花園」:朝陽規劃館藝術館鬧中取靜,潛藏在綠意盎然的朝陽公園東側,茂密的爬山虎下掩藏著昔日工業斑駁的紅磚牆。

楊軍館長在成為規劃館的掌舵人之前,是一名專注於數位技術與創意設計的策劃人,他像創造藝術品一樣經營著規劃館。為了不讓規劃館落入孤獨的、有距離感的俗套,他用八年的時間,推動規劃館從單一的「展覽」走向多元的「藝術」:論壇活動、新品發布、時尚慶典、藝術策展、產業園區等不同形式的文化功能在同一空間聚集、碰撞與發酵,形成一個全新的文化活動集聚地。

由三座老廠房排列出的大型T字空間:朝陽規劃藝術館T-space,是國內目前最大最長的T形臺

然而,朝陽規劃藝術館所不為人知的,是它的立館之道:用科技講述朝陽故事。朝陽規劃藝術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技術控」,可以說,科技融和創意才是它的DNA,這也是為業內人士所稱道的「朝陽規劃藝術館模式」。

當普通觀眾也可以參與數位化城市管理

「一所老房子,用最新科技講述朝陽故事」,這是朝陽規劃藝術館的品牌願景,並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話語體系:挖掘歷史、留存記憶、展示規劃、分享經驗。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朝陽規劃藝術館在靜態的展覽之餘,增加了更多交互性的展示窗口。

通過數字交互長卷「通惠河攬春圖」,公眾可以以互動形式,深入了解「網紅河」通惠河的漕運文化,「穿越」在歷史人文故事河發展軌跡;

「時光輪」用9部影片,呈現朝陽區自1958年建區以來從農業、工業到現代服務業大區的變遷以及群眾文化活動的演變;

用HoloLens可穿戴式移動交互終端,基於物理沙盤加載虛擬圖像,構成可交互的3D全息場景;採用朝陽規劃藝術館App的AR導覽系統,把小手冊上的平面陳列升級為虛擬場景疊加現實世界的交互形式;透過VR眼鏡體驗超現實的文化景區漫遊……

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MR演示

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朝陽規劃藝術館想做的,是自主研發更多領先的數字創意產品。

「過去五年一更新的區域數據,現在可以實時更新。」

朝陽區是住建部數位化城市管理及智慧城市建設第一批試點城區。朝陽區的數位化建設起步早、頂層設計相對成熟,有一定的管理經驗,從2005年開始經歷了從數量化城市管理到網格化二級閉環系統的五個發展階段,逐漸形成了人口、用地、建築量、經濟、交通、企業等專題資料庫,並自主研發了全模式業務管理模塊和城市管理標準,形成了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的監督、管理、執法三權分離的管理經驗。

2010年,朝陽規劃藝術館推出全國首創的數字體驗產品「數字沙盤」,通過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三維仿真等高新技術建立起一個可交互操作的實時虛擬實境環境。2016年,朝陽規劃藝術館對數字沙盤進行了全面升級,推出朝陽·大數據展示中心,推出目的也是對上文中提到的朝陽數位化管理經驗進行展示。

基礎數據的信息,涵蓋了地理信息數據、社會經濟信息、規劃成果、影像數據等多源數據,在此基礎上,再對重點區域採集城市實景三維模型,用以展示數字園區、數字街區、數字景區以及數字文化遺產等不同領域的全面解決方案。

具體如何使用呢?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觀眾,面對巨型的摺疊式大屏幕,只需要通過操作臺的簡單操控,就可以用「上帝視角」來觀察所處地區的變化:人口信息、經濟數據、產業分布、交通規劃等;

對於城市管理者,可以藉由這些數據的分析結論,評估、預測朝陽經濟社會發展模型,支撐更精細化的城市管理。舉例來講,朝陽·大數據展示中心所展示的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就是針對城市治理中的報警提示與督查督辦功能建立模塊,完成網格案件在街道層面的流轉處理,真正實現問題的有效監督和解決;

對於朝陽區域內星羅分布的文創園區,朝陽·大數據展示中心綜合GIS、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給園區提供企業精準畫像,評估園區經濟發展狀況,幫助判斷產業集聚規律和趨勢,推動差異性的政策制定,提升園區管理效率;

而對於城市景區,諸如「集成指揮調度和管理平臺」的建立,可以在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統一界面下實現對各應用系統,如監控、票務、網絡、LED、旅遊諮詢等的信息獲取、操作控制、信息發布,統計分析,解決智慧旅遊中本地化服務集成的「最後1公裡」問題。

理性的圖標數據之外,是更感性的影像傳達。

運用原生3D拍攝、無人機航拍與360°全景等三種模式,朝陽規劃藝術館用5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城市高清影像資料庫,成功拍攝製作了《朝陽最美24小時》城市紀錄片。影片記錄了鳥巢、水立方、國貿三期、首都機場等朝陽區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化建築和人文景觀38處,拍攝音像素材3000餘小時,留存照片資料近2萬張。

延續《朝陽最美24小時》的創作思路,楊館長向鈦媒體透露,他們正在創作一部城市IP電影:《漫遊朝陽》,電影講述了一個滑板少年的奇幻之旅,以卡通畫的手法,與CBD核心區、三裡屯商業區、奧林匹克公園及大望京地區等12處代表城市建築進行對話,以展示北京作為千年古都的時尚風貌。

《朝陽最美24小時》

「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建築大師對這個城市的想法,比如望京SOHO,比如鳥巢,設計師對建築的想法,就是對這個城市文化的認識。朝陽的景觀風貌更體現著北京的、中國的文化傳統,這才是一個城市規劃館應當講給公眾的故事。」楊館長說。

數字會客廳「約會」更多3D技術從業者

實際上,在2009年建館之初,朝陽規劃藝術館就提出打造國內首家3D體驗中心,如今,展館的智能化、人性化、體驗互動性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AR導覽

2010年,楊館長組織創辦「中國3D技術與創意博覽會」,這已經成為其最重要的年度品牌活動之一,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城市3D體驗中心院線聯盟、3D集散中心、3D生態圈、數字創意產業產融聯盟等文創品牌,其主要目的在於建設產業協作平臺,不定時推出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發布數字創意的新技術清單。

去年朝陽規劃藝術館發布的數字創意新技術清單,包含圖形圖像、人機互動、成像投影、虛擬及增強現實四大類,列出電影虛擬化製作中的現場實時預演系統、數字虛擬演員系統、空氣投影技術、混合現實技術等23項技術,可應用在影視動畫製作、交互娛樂、虛擬實境、展覽展示等多個應用領域。

需求方可以按圖索驥,技術擁有方可以主動拓展推廣,這給他們搭建了一個可以共創的平臺。每年都在吸引大量的專業觀眾往返其中。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也被朝陽規劃藝術館自身所吸取,用於研發新的原創作品。但這同樣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規劃館的遺憾。市場化機制的缺乏,使規劃館的功能定位更多的停留在研發引領,而非產業推廣。

因此,朝陽規劃藝術館對於技術、規劃、文創團隊的建設,格外重視:

城市規劃是一項複雜的議題,不僅包含空間規劃,同時也是經濟規劃。團隊成員要能夠「上傳下達」,即要對頂層設計了熟於心,同時又能夠潛心研究,對照關鍵技術考慮如何應用落地,其實是不小的挑戰。

藉助科技文化融合的力量,朝陽規劃藝術館建造了一間「城市數字會客廳「,這或許已經重新定義了公眾與規劃館之間的關係。

「城市規劃館的功能定位,已經沿著靜態展館—多媒體展館—體驗中心的發展路徑,進化成為第四代城市規劃館:智慧展館」,楊館長對鈦媒體說。在粉絲經濟和共享經濟背景下,第四代展館模式應基於O2O理念,引入主題性交互項目、虛擬社區及大數據的實時採集與展示設計,強調「技術共享,移動互聯」。

走在前沿的朝陽規劃藝術館,已經為全國各地的同類機構,打造了一個較為領先的「數字館」樣板間。對於普通公眾,涵蓋影視、藝術、公共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文創活動,賦予他們更多享受城市文化資源的權利。藉由此,為他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一個更國際化、更前沿時尚、更包容多元的北京朝陽。(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叢笑,編輯/張遠)

相關焦點

  • 一處老房子 用最新科技講述朝陽故事
    10年來,朝陽規劃藝術館不斷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路徑,讓老廠房獲得新生,用科技創意講述了朝陽發展精彩故事。 朝陽故事插上科技翅膀從朝陽公園東五門往裡走,曲徑通幽處,一處被青蔥爬山虎蔓延覆蓋的紅磚老房矗立在眼前,這就是朝陽規劃藝術館。
  • 一張圖看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這其中有大家熟知的東嶽廟廟會,內畫鼻煙壺等,還有很多其他多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46種,其中東嶽廟廟會、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小紅門地秧歌和羅氏正骨法屬於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朝陽規劃藝術館推出特色數字創意展項——東嶽廟VR全景漫遊影片。通過360°實景拍攝等手段展示現實世界,觀眾可以通過VR影像,在曾經的東嶽廟和如今的東嶽廟之間實現空間和時間的穿越。
  • 我國將對工業遺產分級保護
    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近日聯合發布《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披露,我國將建立工業遺產分級保護機制,全面開展工業遺產的調查、評估和認定工作,摸清工業遺產底數。在開展資源認定管理方面專門提出,建立工業遺產分級保護機制,全面開展工業遺產的調查、評估和認定工作,摸清工業遺產底數,明確工業遺產構成,評估工業遺產價值,建設工業遺產資料庫,為科學規劃、分類保護、有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撐。
  • 朝陽公園有什麼好玩的?朝陽公園好玩項目推薦
    3、噴泉廣場  朝陽公園南部重點景觀之一,環境優美,噴泉設計獨特、新穎,適合舉辦企業、公司形象展示、產品發布、小型露天聚餐、雞尾灑會、花卉展覽等各類活動。  4、歡樂世界  園區內集科技、休閒、競技於一體,其中的跳傘觀覽塔高67米,是我國目前最高的跳傘觀覽塔,蹦極塔高75米,是國內蹦極項目的第一高度塔。
  • 「原創」金融支持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國內外經驗
    國內方面,隨著《無錫建議》、《關於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2006年)、《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導則(徵求意見稿)》(2014年)、《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及綱領的頒布,以及798藝術區、岐江公園、上海商標火花收藏館、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以及蘇河現代藝術館等實踐的成功,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 日本工業遺產紀行|日本製造的代表:豐田技術、鐵道工業
    在名古屋,和豐田有關的工業遺產相當多,我們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於8月9日進行了拜訪。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豐田公司是製造紡織機械起家的。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是在1914年創立的豐田早期工廠的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屬於日本經濟產業省認定的「近代化產業遺產」。
  • 武漢大學與周國獻籤約共建「周國獻工業遺產影像檔案資料庫」
    2020年8月6日下午,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與著名攝影家周國獻先生共建「周國獻工業遺產影像檔案資料庫」籤約儀式在武大校園舉行。籤約儀式(張峰拍攝)為推動湖北工業遺產研究,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及中國工業遺產大數據中心為周國獻先生多年來拍攝的湖北工業遺產影像建設工業遺產影像檔案資料庫
  • 立足「兩區」建設 打造高水平開放新朝陽
    2020年11月24日,由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朝陽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承辦、德勤中國協辦的第二十三屆京港洽談會京港兩地「投資朝陽」雲推介活動成功舉辦。 活動重點推介「立足『兩區』建設,打造高水平開放新朝陽」專題內容。
  • 臺北市臺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秘書長聯誼會到朝陽區參訪
    5月24日,來京參訪的臺北市臺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秘書長聯誼會一行,由北京市臺聯組織到朝陽區進行交流參訪。參訪團成員一路參觀了朝陽規劃藝術館、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僑福芳草地等地,收穫滿滿。參訪團一行在朝陽規劃藝術館仔細聆聽講解
  • 大連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立規矩」 鼓勵建設工業博物館或工業遺產...
    大連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立規矩」 鼓勵建設工業博物館或工業遺產公園 作者: 2020-12-01 06:44   來源:遼寧日報  這些遺產是大連城市發展的重要物證,也很好地記錄了大連工業文明發展的歷程。為建立大連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大連市政府辦公室日前印發了《大連市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立規矩」。  大連工業遺產是在大連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反映了工業時代的特徵和風貌特色。
  • 蒸汽機車:汽笛聲喚醒工業遺產 是風景也是財富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隨著技術進步,噴著濃濃白霧、鳴著低沉汽笛的蒸汽機車已被大量淘汰。然而,退役不等於廢棄。遼寧鐵煤集團積極發展蒸汽機車旅遊產業,將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澱的工業遺產喚醒。 蒼茫原野上,汽笛的轟鳴打破寂靜,一列蒸汽機車緩緩而來。
  • ...保護規劃 工業遺產 保護區 公示 京杭運河 北起-長三角頻道...
    黑白灰為主調延續老杭州的傳統生活  歷史老街區「不變」應萬變  拱宸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今起公示  在杭州人的記憶裡,老底子的拱宸橋西,和工業是密不可分的——19世紀末,這裡有個通益公紗廠,後來變成杭一棉,至今還留下了很多倉庫、廠房、運貨碼頭。
  • 兩部規劃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歷史街區、工業遺產……
    對於賈慧獻來說,近年來,奔走於保定市的各個"老廠區"之間,探索"工業遺產保護"的相關內容,是他在日常工作外的另一個方向。如何對保定市內的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包括"西郊八大廠"在內的工業廠區究竟有多少遺產價值?如何解決"西郊八大廠"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亮相臺北101大樓中華藝術館
    中國臺灣網1月26日臺北消息 喜洋洋·迎新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於2015年1月27日12時至2月9日12時在臺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101大樓F32中華藝術館隆重舉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極具重要價值的文化傳承。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山東人民創造了大量具有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逐漸消失或瀕危。針對這種現象,山東省大力實施搶救性保護措施,推動山東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以開放的姿態,逐步融入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當地乃至山東的個性化標籤和文化名片。
  • 對話心理學家伊萊恩·卡斯凱特:數字時代的死亡、遺產與不朽
    全媒派: 現在出現了一些幫助用戶規劃「身後事「的網站和機構(比如臨終規劃網站Lantern),各類社交平臺也越來越注重數字遺產的保護。在你看來,這些方式真的可以起到保護數字遺產的作用嗎? 伊萊恩: 這些規劃機構非常清楚人們對自己數據的控制和所有權的限制,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目前常用網站、應用以及平臺的政策和情況。
  • 西門子工業4.0:數位化工廠的廣闊前景
    「工業4.0創新實驗室」融合了PLM、MOM和TIA三大軟體技術,結合第三方製造與檢測硬體設施,以數位化方式實現和管理流程規劃、產品設計與仿真、生產線仿真、虛擬調試、機器人控制、數位化的質量控制等,並通過遠程協作實現生產製造流程的無縫銜接。
  • 國家文創實驗區大運河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評審會成功舉辦
    近日,「創意點亮通惠河」大運河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評審會在北京設計之都大廈舉辦,小物文化、了草產品、上海韻文博鑑等11個參賽設計團隊,圍繞通惠河沿線與運河有關的文化遺產,一一分享了各自的平面創意設計、文創產品及包裝設計產品。
  • 五部門:將建立工業遺產分級保護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文物局、國家開發銀行5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擬以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為切入點,引領帶動城市更新改造,推動老工業城市加快從「工業鏽帶」轉變為
  • 成華區工業遺產創意策劃方案評審啟動
    總金額約300萬元、60天實地踏勘設計、25家最終提交設計方案......18日,成華區工業遺產保護點位項目創意策劃概念方案徵集終於迎來評審會。公證員現場坐鎮 確保評審公正10月20日到12月18日,成華區「懸賞」300萬獎金,對工業遺產保護點位項目創意策劃概念方案進行國內外公開徵集,其中第一名「獎金」獨佔總獎金一半,達到150萬元。
  • 日本工業遺產紀行|月桂冠與西陣織:日本傳統工業之美
    日本是全球頂尖的工業強國,從幕末學習西洋工業技術開始,日本就一直在製造業立國的道路上疾行,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形成了一大批工業遺產。如果將工業嚴格限定為工業革命之後興起的現代工業,則東亞僅有的兩個純粹以工業遺產為內涵的世界遺產都在日本,足見工業文化在東瀛之地位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