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展示楊梅品種 葉浩博 攝 中新網麗水6月27日電(記者 周禹龍 實習生 周悅磊 通訊員 葉浩博)日前,四川省南江縣舉辦了盛況空前的楊梅文化旅遊節,吸引了兩萬多名遊客前往遊玩採摘。
同一天,浙江省縉雲縣舒洪鎮仁岸村也在舉辦楊梅節,日銷楊梅80噸。相距1600多公裡的兩地同一天開節,人們吃著綠水青山的饋贈——東魁楊梅,卻不知兩地楊梅都來自同一位「楊梅師傅」的技術扶持。
何志忠,舒洪鎮仁岸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楊梅師傅」,這是他第二年帶著楊梅種植技術走進南江縣。
2018年,在新一輪的浙川結對幫扶活動中,浙江省縉雲縣與四川省南江縣第一時間建立協作結對關係。同年1月17日,雙方商討了《縉雲—南江東西部扶貧協作框架協議》,楊梅扶貧項目位列其中。
「雖然兩地緯度相近,但是四川南江山地土質較差,當地果農又疏於管理,導致近一半楊梅樹苗瀕臨死亡。」經過實地勘察和分析,何志忠對楊梅扶貧項目憂心忡忡。
「南江的楊梅,樹形差,掛果少,亂噴藥,把引種的『東魁』楊梅種成了『黑炭』大小。」南江縣紅光鎮黑池村黨支部書記梁勇一聽浙江「最甜」楊梅——仁岸楊梅「入川」送技術,高興地把何志忠請進村,擺上四川大碗茶,纏著「老何」問門道。
得知南江縣楊梅種植戶的實際困難後,縉雲縣針對性地給南江楊梅園提供了技術、資金支持,成立了黑池集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村集體資產,將紅光村51戶貧困戶、196人,納入「楊梅扶貧計劃」。
黑池村村民戴金燕曾經欠了一身債,一直沒有還清,家庭收入一直在貧困線以下。如今,她用5000元現金入股「楊梅扶貧計劃」,土地入股3畝地,楊梅園上班的工資收入一個月就能拿到2000元。
如今,戴金燕一邊在家門口上班,一邊照顧孩子,年末收取村集體紅利,比外出打工賺得還多。
修枝、施肥、防病、治蟲,再到疏密、移栽、新植、冬管,何志忠在技術傳授上毫無保留,帶出了一支12人的「土專家」隊伍,成功地讓縉雲楊梅在四川生根、掛果。
「果樹枝條經過修剪,飽滿的楊梅散布枝頭,紅得發紫,就像一顆顆閃光的『紅寶石』。」梁勇說,今年新的楊梅苗長勢良好,楊梅一公斤可以賣到60元。
他算了一筆帳,僅楊梅一項,就能帶動黑池村戶均增收7000—8000元,掛果後全村預計畝產超1.2萬元。
「輸血」不如「造血」。近年來,縉雲還在南江縣陸續發展了2000畝茭白、2800畝雷竹、1000畝金絲皇菊,4名縉雲種植專家長期駐守四川,面對面技術指導,實時助力南江脫貧攻堅。(完)
楊梅文化旅遊節現場 葉浩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