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4名航天員訓練內幕:床和轉椅都成道具【神七】

2021-01-08 太平洋汽車

  9月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新聞發言人宣布,神舟七號(以下簡稱「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將於9月25日至30日擇機實施。這比原計劃提前了至少半個月。目前,執行「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各大系統,已進入最後準備階段。

  早在6月份,就有官方消息說,擔負飛行任務的「神七」航天員飛行乘組已經確定,由3名航天員組成,另有3人擔任候補。任務實施期間,3名航天員中的2人將進入飛船軌道艙,身著艙外航天服完成

出艙

活動準備,然後,其中1人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這將是此次飛行的最大看點之一。

  那麼,誰將成為「神七」最終的「乘客」?誰將成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中國人?他們準備好了嗎?

  不準在外就餐,不準與身份不明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個人開車,不準駕駛摩託……

  本刊記者撥通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新聞處處長崔偉光的手機。他一聽記者的問題與「神七」有關,便立刻掛掉了手機,改用固定電話:「有關『神七』的話題,我們不要在手機裡談論。」但即便換了電話,崔偉光也只是一再重複說:「發射之前,不安排任何採訪。」

  此前,原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曾對媒體透露,包括楊利偉、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內,共有14名男航天員在為「神七」接受培訓,但「神七」要搭載的3名航天員,要到飛船發射前才會確定,「應該說,人人都有機會」。

  14名航天員都有隨「神七」「飛天」的機會,意味著他們都要接受相關訓練。

  沿北京八達嶺高速路前行,出北安河出口,向西行駛10分鐘,就到了「中國北京航天城」。在這個名叫「唐家嶺」的地方,佔地約3500畝的航天城內外戒備森嚴。14名航天員就是在這裡接受訓練的。

  航天城內,航天員們居住的房子都是紅色的,因此被稱作「紅房子」。「紅房子」是航天城這個禁區中的禁區,航天員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都住在這裡。「紅房子」外有重兵把守,如果有人試圖偷看或拍照,警衛們會「很客氣」地請他(她)立即離開。航天員的個人情況對大多數航天城內的工作人員也嚴格保密。

  這些航天員除了要嚴守軍隊紀律,還要嚴格遵守《航天員管理暫行規定》,其內容苛刻得有些不近人情:不準在外就餐,節假日期間不準私自外出,不準與身份不明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菸喝酒,不準個人開車,不準駕駛摩託……不僅如此,他們一日三餐吃什麼都是營養醫師說了算,食物還要留樣保存,多數食品要到指定的商店採購,蔬菜都來自京郊的綠色蔬菜基地。

  床、轉椅和鞦韆成了「恐怖刑具」,離心機的轉動使他們的面部嚴重扭曲,「遊泳」結束後累得拿不動筷子……

  14名航天員雖然過著「沒有自由」的生活,但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成為坐在「神七」裡的幸運兒。

  在成為航天員之前,他們幾乎都是戰鬥機飛行員。有意思的是,這14名「小夥」清一色身高1.70米,體重都在65公斤上下;都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大多來自農村;都有10年以上的駕齡和超過1000小時的高空飛行經驗。

  那麼,這些戰鬥機飛行員是怎樣變成航天員的呢?

  在飛船上升階段,航天員要承受火箭加速帶來的巨大噪聲和超過航天員體重5倍的超重;在軌飛行階段,他們又將面對失重和宇宙輻射;在返回階段,他們將再次經受超重,還要耐受高熱——在飛船重返大氣層時,高速飛行的返回艙與大氣摩擦,將產生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儘管返回艙採用了高效防熱材料,但仍無法避免一定程度的溫度上升;著陸時,他們還要經受最後一關——強大著陸衝擊力的考驗。這四道關對人體承受能力的要求非同尋常,因此,14名航天員都必須接受嚴格的體能及心理訓練。

  床、轉椅、鞦韆,這些原本非常普通的物件,在航天員訓練中心,卻搖身一變成了「恐怖刑具」。

  先說床。在飛船進入軌道的最初幾天裡,航天員體內的血液會因失重而向頭部轉移。為了提高對失重環境的適應能力,「神七」航天員需要接受一種特殊的臥床訓練——在一張特製的傾斜床上,頭朝下躺著。其間,這張床會變換各種低位角度,來調節他們體內的血液分布。參加這種訓練時,航天員往往會出現面部充血和腫脹、鼻塞、頭痛等症狀。儘管如此,他們仍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進食、飲水、睡眠和清潔個人衛生。

  航天城裡的轉椅,坐上去絕對不會感到輕鬆。它能夠做360度的快速旋轉,同時上下、前後擺動。它一旦被啟動,就開始加速,最快時大約每2.5秒就能轉一圈。轉椅前方有一塊繪著黑白相間圖案的大幕布,轉椅每轉一圈,幕布上的圖案就閃動一次。人在飛速轉動的轉椅上,過不了一會兒,就會感到頭暈眼花、心臟狂跳。轉椅訓練主要用於檢查航天員的前庭功能,以及增強他們對運動病和眩暈的耐受能力。

  這裡的鞦韆也不是為了喚起航天員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它的外觀頗似汽車的「駕駛艙」。啟動時,鞦韆在高達數十米的鋼架的保護下,被四條鋼臂凌空提起,蕩起高度達8米;同時,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它不斷搖擺晃動,搖擺幅度達15米。

  與離心機相比,床、轉椅和鞦韆帶給航天員的「痛苦」根本就算不了什麼。有報導稱,北京航天城裡有亞洲規模最大的載人離心機,其旋轉手臂長8米,最前端是一個橢圓形不鏽鋼封閉吊艙,航天員們就呆在這個艙裡。離心機開始旋轉後,航天員身體承受的過載,能達到其體重的8到9倍。此時,他們的面部肌肉會因受到牽引而嚴重變形,呼吸也會變得異常困難,同時眼淚會止不住地往外流。這一狀態往往要持續40至50秒。在離心機裡的訓練,主要是為了模擬載人太空飛行器上升和返回時的持續超重狀態,使航天員具備在超重環境下正常操縱飛船和通信系統的能力。

  即將發射的「神七」所執行的關鍵任務是太空行走。

航天員出艙

活動時,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因此,加強對他們的失重訓練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世界各國航天員進行失重訓練,主要是利用失重水槽。在水槽中,航天員穿著特製的艙外活動訓練服,進行出艙活動模擬訓練,其感覺與在太空中並無太大差別。這樣的行走訓練看似簡單,實際上極其耗費體力,每次結束訓練,航天員都會累得連筷子都拿不動。

——————————————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七發射時間

】【

神七發射直播

】【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直播

】【

神七視頻

】【

神七出艙

】 

相關焦點

  • 劉伯明【神七航天員】_劉伯明簡介|簡歷|照片|哪裡人
    ·「神七」太空人出艙第一句話將是「感覺良好」?【神七】09-25     9月25日晚,「神七」將搭載3名太空人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次日下午4:30,航天員將首次出艙活動。隨著「神七」發射進入倒計時,國民關注度迅速提高,關於「神七」太空人出艙的第一句話也成為各大論壇討論的焦點。
  • 神七「三劍客」太空24小時樣樣好(圖)
    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攝在發射升空的24小時裡,神七「三劍客」經歷了16個日出日落。可謂人間一晝夜,天上16天。在天上的這16天裡,根據檢測,「航天員的體溫、血壓、心電圖都很正常」。「3位航天員表現很好,按照計劃和要求完成了該做的工作。目前看來,沒有出現影響出艙活動的跡象,沒有太空病的跡象。
  • @航天員老爸 您是女兒心中最亮的星
    考上了離家十多裡的縣重點中學後,為了節省住宿費和夥食費,他3年從未住過校,每天騎一輛破舊的白山牌自行車,往返於家和學校。那是一條起伏不平的土路,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可老爸說他從來不覺得苦。正是在那時,老爸深深地迷上了航天,成了「世界進入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和「世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鐵粉」。所以,當空軍來他們學校選拔飛行員時,他瞞著家裡報了名。
  • 「神七」代表團與澳門民眾分享中國飛天夢(圖)
    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8日在澳門舉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報告會」,代表團團長張建啟、副團長周建平以及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與近千名澳門市民分享神舟七號「飛天之旅」中的感人細節和驚心時刻,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歷程。
  • 中國航天員飲品專利首次轉為民用
    原標題:中國航天員飲品專利首次轉為民用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與北京維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航天城籤署協議,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發的用於航天員恢復體能的功能飲料專利配方首次轉為民用,並將於明年投放市場。
  • 中國航天員宣傳片震撼發布!地球引力越小,祖國引力越大
    14名首批航天員進入航天員大隊時,年齡最小的已30歲。工作了10多年,書本也擱置了10多年,猛然間撿起書本當學生,要在一年時間裡系統掌握許多生澀的學科理論,對每個人無疑都是嚴峻考驗,因此也被稱為「登天第一關」。一位來上課的老教授說:「要在3個月內教完一年的高等數學課程,可真把我難住了。」
  • 【神七】
    在全國人民關注神七的同時,對航天員的關注熱情也絲毫不比神七低。昨天,有網友在網上發帖表示,航天員翟志剛有可能姓翟(音同狄,二聲),並貼出了他的考證結果。  網友表示,在春秋時,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為翟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而翟人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稱翟(di)姓。
  • 揭秘中國航天員20年:2008年神舟七號軌道艙曾響起火災警報
    在加入航天員大隊前,他們都是有過1000多小時駕機經驗的優秀飛行員,雖然太空與天空僅一字之差,但對人的要求卻是天壤之別。為練就過硬的飛天本領,他們要首先進行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學習訓練。   除繁重的文化課學習外,航天員還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壓等特殊環境因素的嚴峻考驗,挑戰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極限。
  • 鐵血硬漢航天員的執念撥動淚腺:你若安好,我願備份到老
    成功飛天的航天員是英雄默默堅守的備份航天員也是英雄雖然有的航天員始終未曾名垂星辰但他們依然無愧燦爛人生「寧可備而不用,絕不用而無備」,這是航天員必須堅持的信念。由於任務密度和條件制約,並不是每名航天員都有實現飛天夢想的機會,每次的飛行乘組選拔都是按照考核成績排名確定主備份人選。
  • 全程參與神七發射到返回 四川造功勞大
    圓圓胖胖 價值數萬  關鍵詞:搖擺軟管作用:負責輸送燃燒劑和氧化劑「神七」火箭上共有4個發動機,每個發動機均有兩套與之相連的搖擺軟管。它主要負責燃燒劑和氧化劑的成功輸送。航天工程裡的每一個零部件,都必須經過最嚴格的測試,用於「神七」飛船上的發動機搖擺軟管在出廠前要經過X光檢查!  在研製車間裡,記者見到了經過實驗後的發動機搖擺軟管,雖然名字裡有「軟管」二字,但這個搖擺軟管其實是由不鏽鋼金屬和波紋管制作而成,它圓圓胖胖、柔軟度很高,可以進行適度的左右搖擺。盧建說,由於對材料的各項高要求指標,一套完全合格的搖擺軟管價值數萬元。
  • 航天員收到地面首封電郵 向天宮發郵件需先申請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軟體室工程師程肖介紹,因為通信鏈路上的要求,每封郵件有最大長度要求,一封郵件最大可發容量為80K,所以地面上的一封郵件要拆分成5封發到天上。在郵件發送出去的同時,天宮一號的儀表會提醒航天員有新郵件到來,天上的下載速度也是很快的。  據介紹,目前沒有網際網路,只能通過飛控中心向天上發送,航天員也不能回覆郵件。
  • 在日華人華僑熱議"神七"飛天 讚嘆"中國力量"
    9月28日晚,「神七」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安全出艙。 中新社發 張雷 攝     9月28日晚,「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安全出艙。許多華人華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幾天收看神舟飛天電視直播和視頻實況成為他們「翹首企盼的時刻」,中國航天科技的成就再次讓全世界感到了「中國力量」的震撼,「神七」艙門的打開等於啟開中華民族通往未來的又一扇大門,世界各地華人華僑深感驚嘆和自豪。
  • 揭秘神七設計:航天服功能完備如同"小飛船"(圖)
    這一次將有1名太空人走出飛船,成為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  中國對太空的拓邊,不始於此,但中國人在人類開拓的太空邊疆上行走,這是第一次。無論是技術攻關、產品研製、太空人訓練,還是任務組織指揮,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神七」即將發射之際,本刊講述人類太空行走的故事,講述「神七」圍繞太空行走而做的特殊設計,為讀者提供一個觀看「神七」的指南。
  • 訪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負責人陳善廣吳川生
    隔 斷  解說:1998年年初,經過層層選拔後, 12名空軍飛行員和之前挑選的兩名航天員教練員一共14人組成了中國第一支航天員大隊。經過5年多的訓練和反覆考察,2003年9月,楊利偉等3人從14名航天員中被挑選出來,成為首飛梯隊航天員。  而這次神舟六號發射時,14個人中誰能上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積極備戰空間站任務側記
    載人航天立項28周年,工程相繼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載人航天領域關鍵技術,成功將11名、14人次航天員送入太空,很多瞬間成為了一個國家的記憶,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間。 隨著空間站任務日益臨近,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叫響「奮進新時代、築夢空間站」響亮口號,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
  • 揭秘神九返回艙:精裝修、不「怕」熱、科學減肥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 王敏)3名航天員即將結束太空之旅,乘坐神舟九號飛船的返回艙返回地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家向記者揭秘了返回艙幾個有意思的小細節。    返回艙「精裝修」    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前,曾特別請來航天員參觀內飾裝修好後的飛船。
  •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落地後為何很少露面了?她現在過得如何?
    近幾十年來,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神州7號航天員景海鵬、劉伯明和一位女航天員劉洋,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當中也有一位女航天員,即神州9號航天員劉洋。1978年出生於河南林州的劉洋,從外表看很不起眼,短髮,總是笑眯眯的樣子,看上去就像是她鄰居家的大姐。
  • 我國載人深潛潛航員將進入航天員訓練中心培訓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楊維漢)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31日在北京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研項目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