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月底,小王很苦惱,因為他已經沒錢吃飯了,剩下的幾天只能用「花唄」度日了。小王這個典型的月光族,每次拿到工資總是迫不及待的花掉,一到月底就開始拮据。
小王為什麼會養成這樣的問題?他說,小時候他收到的壓歲紅包幾乎從來不過手,因為經濟壓力,他收了紅包之後,就要馬上給爸媽用來還禮,只有趁爸媽沒反應過來的空擋,迅速花掉一些,才能享受到自己的壓歲紅包。
從那時起,小王就一直覺得,只有花掉的錢才是自己的。
唉,因為父母在小王小時候的一個錯誤決定,導致了小王現在的「悲劇」,錯誤的財商的確貽害不小。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說:「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債主、奸商、警方甚至騙子來代替你進行這項教育,各位家長一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作為新時代的優質父母,肯定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的財商,主要是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讓孩子知道如何使用錢,如何獲得錢。
從3歲左右開始,孩子會逐漸建立物權意識,明白這個東西是他的,那個東西實是別人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要讓孩子建立金錢的物權意識,哪些錢是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哪些錢是別人的,千萬不能碰。
可以帶孩子一起辦一張銀行卡,讓孩子通過辦理儀式,確認屬於自己的卡,每年定期將壓歲錢一起存進去,待孩子上初中之後,再正式交給孩子。孩子可以通過小金額開始嘗試,最重要是積累教訓,不要等到以後再花幾十萬、上百萬去買教訓。
在家裡,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儲蓄罐,用於存放平時的零花錢。可以定期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比如每周5元,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數額會變化。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想買的物品,如果錢不夠,可以選擇提前透支之後的零花錢,或者等到錢攢夠了再買。
孩子是家庭的一員,理所應當地要為家庭付出,洗碗、拖地、擦桌子……這些也是孩子應該做的,父母辛苦養育孩子,孝順父母,為父母錘錘腿、按按肩,這些也是孩子應該做的,不能用金錢來獎勵這種行為。
薛老奶奶有個美麗的花園,孩子都很喜歡來玩,可這打擾了薛奶奶的安靜,她就想了一個辦法。她給了每個孩子2元錢讓孩子到花園來玩,說是獎勵他們的陪伴的。一開始孩子們很高興,又可以玩,又有錢拿,去的很殷勤。幾天過去了,薛奶奶說自己的退休工資還沒發,錢不夠了,只能付給孩子們每人1元了。孩子們覺得薛奶奶太小氣了,就不再去花園玩了。
一個靠金錢激勵的行為,會成為沉重的負擔,隨著錢多錢少,孩子也會開始計較,如果不再支付金錢,孩子就不再願意進行這個行為。所以說,你想讓什麼行為消失,那麼就用金錢獎勵它吧。
把孩子的壓歲錢都存了起來,我們就會有一個疑惑,到底哪些需要用孩子的壓歲錢支付呢?如果算上吃飯、穿衣、學習用具等等,根本不夠。那這些錢到底可以用來買什麼呢?
這裡我們要分清,父母對孩子的正常撫養部分和孩子自我管理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撫養代表了父母的愛,至少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孩子的自我管理部分,可以超出基本需求的享受部分,比如一杯奶茶、一個玩具、一個iPad……二者千萬不可混淆。
有的父母,在孩子想用自己的錢買玩具的時候就會提醒他,你的錢還要用來交學費呢。孩子就會感覺壓力山大,他覺得自己永遠也掙不了那麼多錢。可以考慮這樣試試,孩子想買一個iPad,一般用來學習、一般用來遊戲,那父母就會和孩子一人支付一半的錢,由孩子自己來衡量,能否承擔相應的金額,再做出是否購買的決定。
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不是為了讓他多麼富有,而是希望他不用被迫謀生,可以做真實的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們可以協助孩子製作超市採買清單、籌劃小型生日聚會,讓孩子學會支配金錢,既不斤斤計較,也不鋪張浪費,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也不是一下子錢就夠的,比如進行一次出國旅行,但只要有夢想,就要一點點的努力。
作為父母,一定不要用自己的想法限制孩子的思維,孩子想買什麼、想做什麼,一定要勇敢的表達出來,只有說出來才可能成為現實。
徵兒,終身學習踐行者,嚴肅、耐心、永不妥協是我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