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帶回的土特產——「月塵土」是什麼味道

2020-12-20 紅葉木子

嫦娥奔月,是我們華夏民族探索宇宙奧秘的重要一步,要知道四大文明古國歷經千年只有我中華千年不斷萬年不朽,浩瀚星辰才是我們的徵途。嫦娥5號結束了23天的太空之旅。順利返回地球。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月球土壤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美蘇以前研究他們學到了什麼東西。對中國太空人未來登陸月球有什麼啟示?這次中國又能夠發現什麼新的東西?

首先覆蓋月球表面的是大量的塵土,又名月球塵,這些塵土和我們地球上圓潤的沙礫不一樣,它是由無數彗星撞擊,月球表面造成主要構造為矽和各類金屬,因為彗星撞擊的時候,高達20公裡每秒的速度產生的高溫,矽和其他物質被融化成,類似於玻璃一樣的,極其堅硬和鋒利的碎片,因為月球上沒有地球的自然現象,比如說風和河流打磨他們,所以說一直保持著這種形狀,因為受太陽離子的影響,這些尖銳的沙子又會帶有靜電,使得他們會緊緊貼上登錄器和太空衣,這也是為什麼電視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看起來都髒兮兮的樣子。

這些都不是最大的問題,太空人們抱怨到,這些沙子會卡在太空衣關節的部分,使得他們無法密封,導致活動困難,甚至太空衣會在真空環境內慢慢洩露氧氣,同時沙子貼在頭盔上面,如果一不小心用手抹去,就會劃破金色的圖層,這些沙子甚至會劃破太空人三層凱芙拉縴維材質的靴子,是一個很大的潛在威脅,太空人帶著滿身的月球塵土回到登陸器,在這裡沙子會飄散在空氣裡面,依附在儀錶盤甚至太空人吸入體內,阿波羅17號的太空人斯密特曾經說過,一旦關閉艙門,打開加壓,整個登陸器就會瀰漫著一股燃燒後的火藥味,阿波羅11號太空人,阿德林則將他描述為,篝火炭灰被淋上水的味道。

究竟這個味道是怎麼形成的?各類科學家目前還各執一詞,有的說是因為太陽風帶走了沙塵中的電子,有的人說是宇宙射線,也有人說是因為塵土中的碳基分子,但是他們都同意,這個氣味是塵土和潮溼的氧氣,發生了反應以後,產生類似燃燒的釋放,這是說如果長5號能保持,月球樣本的真空環境,中國科學家有可能有機會,在實驗室裡看到原生態的月球土壤成分,但是這樣其實也有難度的,當初阿波羅的太空人也是這麼想的,為了保持樣本的低壓真空環境,在帶回地球的時候,可以將它們裝進一個特製的密封箱子,但是到達地面以後才發現,所有的箱子密封圈無一例外的被尖銳的沙子劃破了。

我們從地球觀測月亮,看到它是灰白色的,這個物質經過早期的探月發現,原來是一種地球表面非常罕見的結晶體,叫做鈣長石,這就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也引發了很多人對月球起源的猜想,在地球上鈣長石在火山巖,冷卻了以後產生的,因為它的密度比較低就浮了上去,但是月球上面有這麼大的鈣長石,說明曾經在某個時期,月球表面一定被滾燙的火山巖覆蓋過,那這就更神奇了,月球內核非常小,也沒有地球這麼大的壓力,這個熱能是哪裡來的呢?

經過研究,由阿波羅15號帶回來的石頭,科學家比較傾向的結論是,曾經有一顆類似於火星的星球在,地球形成不久以後撞擊到了地球,一個很大的碎片從地球脫離,形成了今天的月亮,這也是為什麼地球上常見的矽鈦鋁鐵鈣,在月球上也有大量存在的原因,這個石頭也因此得名為起源石,通過對他的深度研究發現,月球形成後的火山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了高峰,然後逐漸消亡,和以前美蘇降落月球選址不同,嫦娥5號這次降落在,月球正面的風暴洋附近,一個以前從未有任何探測器到達過的地點。

這裡有相對年輕的富含鈾釷鉀等放射性元素的土壤,如果這次取回來的樣本,和猜想一致,那麼月球火山活動高峰期,肯定要比想像中要晚的多,而是在10~20億年前,當然,除此之外,我國這次還有機會研究,提取氦三的技術,這個氦三是無汙染核能的重要原料,地球上只有37,000噸,而月球上至少有100萬噸,這個東西如果能運回地球,經濟價值將無可限量,假如一架太空梭滿載25噸,那麼這就足夠給美國,全國提供一年的電力了,參考其他能源價格,這樣一噸的氦3的價格應該在30~33億美元之間,也就是說這樣的車跑一趟,就相當於NASA差不多半個世紀的預算了,此外月球的塵土也可以作為3D列印的原材料,為未來在月球建立基地,提供基礎建材,總之這次拿回來的樣本相比50年前,我們研究的目的性要強很多,足夠我們做很多很有實際意義的研究了,好處非常多。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月球「取貨」 「土特產」如何帶回?
    央視網消息:按照計劃,嫦娥五號這個「星際快遞員」將在月球表面取「土特產」,隨後帶著2公斤重的月球「包裹」回地球。這項工作具體怎麼進行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全新落月點 「土特產」來自未知地嫦娥五號著陸點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著陸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到了著陸區域影像圖。
  • 「嫦娥」帶回的月球「土特產」有何妙用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歷時23天「奔月之旅」,順利從月球挖土而歸。汪江波 攝2020年11月24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入軌。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在軌工作23天,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於12月17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
  • 「嫦娥玉兔」探月記|把「土特產」帶回地球
    「嫦娥玉兔」探月記 | 把「土特產」帶回地球 06:00「嫦娥玉兔」探月記 | 把「土特產」帶回地球06:00來自新華社客戶端(音效聲)嫦娥五號:報告師父!嫦娥四號:一路順風呀!(飛控中心: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這是12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五號上升器飛行過程。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2月3日,航天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監測嫦娥五號上升器工作情況。
  • 嫦娥奔月史:嫦娥不叫嫦娥叫什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並「挖土」帶回地球。標誌著中國人距離九天攬月的夢想更近一步。我們的先輩很早就對神秘宇宙充滿探知欲,羽人飛天,嫦娥奔月,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今天我們就講講嫦娥奔月史。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歡迎回家!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特產」催熱概念股
    除在航空史上實現裡程碑式的進步外,帶回月球「土特產」的嫦娥五號也將進一步揭開太空奧秘。12月17日凌晨,出徵三周有餘的嫦娥五號「胖五」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採樣之旅。在最後一棒,嫦娥五號返回器通過「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兩次進入大氣層,成功穿越了大氣層,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
  • 除了「嫦娥」,還有誰帶回太空「土特產」
    原標題:除了「嫦娥」,還有誰帶回太空「土特產」先驅者阿波羅和月球號1969年7月20日,NASA阿波羅11號登月艙帶著2名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功踏上月球正面的靜海基地。這不僅是人類首次載人登陸月球,也讓月球成為人類首個親身探測過的地外天體。
  • 「嫦娥」帶回「土特產」,除了科研還作國禮
    從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到12月1日在月球開展採樣工作,再到12月17日重返地球,20多天時間裡,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如何使用?它會與公眾見面嗎?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17日,國新辦召開發布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月球土壤將用於哪些用途?
  • 嫦娥五號帶回的「土特產」怎麼用?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下午3時,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 嫦娥歸來,帶回了月球「土特產」
    據新華社電(記者胡喆、彭韻佳)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 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奔月」的秘密
    「嫦娥奔月」是中華先民夢想奔往月宮的美麗神話傳說。那麼,嫦娥為什麼要奔月?這個神話與洛陽又有怎樣的聯繫? 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我市著名文史學家蔡運章說,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秦墓出土竹簡《歸藏易》,其中《歸妹》卦辭記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昔者恆(嫦)我(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奔月。」《歸藏易》成於戰國早中期,比過去最早記錄「嫦娥奔月」傳說的《淮南子》(成書於西漢中葉),要早300年左右。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
    國務委員王勇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宣讀了習近平的賀電。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 嫦娥奔月與最高理想
    公元2020年12月17日1點59分,在離家二十三天,長途奔馳了七十六萬公裡後,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回到了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帶著夢想離家時的讓人牽掛,化成了平安歸來時的讓人喜悅。嫦娥奔月,這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美麗夢想基本實現,再過五年,預計第一個炎黃子孫會登上月球,嫦娥奔月真正實現,當然這嫦娥大概率是帥哥,不是美女。中華先祖登月的夢想歷史悠久,在五千年之久,應該比西方國家更早吧。唐堯虞舜距今五千年之久,夏朝距今4000多年,商朝距今3000多年。最早紀錄嫦娥事跡的是商代的巫卜書,記錄了堯帝時代后羿的故事。
  • 中國「嫦娥五號」奔月 刷新人類對月球既有認知
    北京時間12月6日接近6時許,38萬公裡外的環月軌道,嫦娥五號上升器攜帶月壤樣品與軌返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也即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的採樣樣品正式移交到返回器中,下一步則是擇機返回地球。此次嫦娥五號的奔月之旅是對中國航天技術的一次重大驗證。
  • 嫦娥五號成功帶回月球「土特產」 揭秘月壤的能源價值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
  • 嫦娥奔月,背後的國運之戰!
    #神話故事當中的嫦娥拂下丹藥,飛上月亮的傳說在神州大地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現實生活裡的嫦娥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5次奔月5戰5勝,歷時十六載。小雪剛過,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嫦娥5號探測器搭乘著長徵5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這次奔月,嫦娥5號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採集月球土壤,按照計劃嫦娥將在降落之後,從月球表面重新發射,並且帶回兩公斤的月球土壤。在此之前,全世界具備這種地外天體採樣能力的一共就美俄兩家。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本文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帶著月球「土特產」,遠遊的「孩子」回了家。歷經約23天、11個飛行階段後,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這標誌著我國已具備地月往返的能力,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 嫦娥回家,土特產怎麼處理?
    歷經約23天、11個飛行階段後,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這標誌著我國已具備地月往返的能力,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打水漂」式返回挑戰重重,減速降溫有妙招 執行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的嫦娥五號是「幸運兒」,她拿到的是地月旅行「往返票」。 能返回的探測器寥寥無幾,其中門道頗深。
  • 寓言故事的成語:嫦娥奔月
    故事導讀:  嫦娥奔月 相關TAG檢索:四字成語,四字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藥。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藥,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  【拼音】cháng é bēn yuè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藥。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藥,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裡思過。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歷經約23天、11個飛行階段後,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圖為12月17日凌晨,工作人員在搬運嫦娥五號返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