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棉花糖帶來的啟示:把生活變課堂,孩子成長習慣養成不是事兒

2020-10-13 實月觀察

進入超市,各種糖果、零食對孩子極具殺傷力。

一日,6歲的女兒隨我去超市,再次見到掛在貨架上的棉花糖,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棉花糖,開口道:「媽媽,我可以選一包棉花糖嗎?」

正在貨架旁專心對比產品的我略加思索後應了一聲:「可以」。

女兒驚喜地再次問我:「媽媽,你說我可以買一包棉花糖?你答應了!你真的答應了對嗎?」

我扭頭看向女兒,她一隻手拿著貨架上的一包棉花糖,滿臉驚喜、兩眼放光,無比開心地望著我。

因為她牙質不好的緣故,對於甜食,尤其是糖果,從小對她要求很嚴。

長這麼大,這應該是我為她買的第一包棉花糖吧!

從超市回家的路上,女兒打開了棉花糖的包裝,開始品嘗第一顆棉花糖。

「有麵粉的味道,軟軟的,像綿羊一樣軟!」女兒邊吃邊描述起棉花糖的美味來。

我驚嘆孩子的想像力,居然能說出「像綿羊一樣軟」的句子來。

女兒接著說:「粉色是草莓味的,黃色是香蕉味的,綠色是獼猴桃味的,如果有紫色,我猜那一定就是葡萄味的!」

我被她逗得哈哈大笑起來。連排比句都用上了!

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比兒時的自己強好多倍!很為感到她高興。

幾年來堅持陪她讀書、講故事,真的沒白講!

1

語言知識的學習,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生活中,多給孩子語言表達的機會,分享一個故事、表達一份心情,都是孩子成長學習的樂土。

但高質量的語言輸出,離不開大量長期的語言輸入。

讓孩子愛上讀書,先讓孩子體驗、發現書籍給他帶來的快樂。

和很多小朋友一樣,女兒各種各樣的玩具不斷更新,但有一樣玩具幾乎從不離開她的視線,那就是書籍。

一兩歲時,她開始接觸一些僅有幾張卡片裝訂而成的小兒書,兩三歲時開始讀繪本故事,再到後來是兒童文學讀物,書籍從未離開過她的視線。

如今剛剛學習完漢語拼音的她,想起來什麼字,就通過拼音去字典上翻,然後再按照上面的筆畫,一筆一筆地寫,居然也能玩得津津有味。

目前,一本小學生學習字典成了她最喜歡的玩具之一。一次我不小心在她的字典上畫了一筆,惹得她哭鬧半天,非說我把她的字典弄髒了。

直到我用橡皮擦把字典擦拭乾淨,向她賠禮道歉,才算罷休。

2

「媽媽,我可以再吃一顆嗎?」孩子問。

「吃幾顆了?」我沒有正面回答她。

「三顆。」孩子說。

我心想:「這麼快,一會兒吃三顆就進肚了。」

於是對她說:「你自己的食物自己做主吧。」

「那好吧,不吃了,一天三顆,早上一顆,中午一顆,早上一顆……我保證吃完漱口,刷牙。孩子信誓旦旦地說。」

「哇,你的計劃真周到,而且超級有定力!為你點讚!」我表情震驚地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糖果不能吃太多,不然齲齒細菌會來破壞牙齒的,我可不想變成糖糖國的獅子國王!」女兒驕傲地說。

她所說的獅子國王是一個動畫故事裡的角色,因為貪吃糖果,導致滿口蛀牙。我被她的話逗笑了,連連稱讚。

小小年紀面對如此誘人的棉花糖,如果還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不一次性吃完。對孩子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鍛鍊、一種成長呢!

3

任何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不是生來就是個優秀的人。

想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要先培養孩子擁有優秀人士所擁有的優秀品質和精神。

要知道,這種品質和精神如果能複製到孩子的身上,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但如果你單純地給孩子講各種大道理,孩子十有八九是聽不進去的。家長說得多了,孩子還會產生厭煩牴觸情緒。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通過生活和從生活中學習,要比任何方式的學習更深入和更容易理解。」

對孩子而言,更是如此。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尋常的小事,帶領孩子感知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正確方法,反而更容易激發孩子對生活、對知識的憧憬和熱愛。

生活,時時處處皆學問。

願作為家長的我們都有一雙慧眼,陪伴孩子在生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父母幫孩子養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一本神奇的教育之書,它在全球暢銷20餘個國家,熱銷300餘萬冊。本書中,參加過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的爸爸:喬納森,將會告訴您怎樣通過延遲享樂讓您的孩子學會管理、變得自信、快樂、熱愛學習,養成受益一生的習慣。
  • 「棉花糖」是這樣養成的!
    《棉花糖和雲朵媽媽》在央視少兒頻道一經開播便吸引了大批媽媽粉的關注,「棉花糖」的故事來自三口之家的日常,劇集中的棉花糖,就是生活中你我家中或隔壁的小女孩,真實而親切。在這個萌娃當道的時代,《棉花糖和雲朵媽媽》就是一部應運而生的「國民女兒」養成秘籍。
  • 走進棉花糖|講師專訪:張穎殊
    走進棉花糖棉花糖是一個讓每個家庭都幸福,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幸運的地方,所以,我來了!」身為「父母課堂」老師的一員,張穎殊老師上過很多次父母課。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親子溝通」模塊中關於「積極傾聽」的課程。在那節課上,張穎殊老師讓家長們兩兩組隊進行角色扮演,一個人扮演「家長」,一個人扮演「孩子」。而後,模擬各自的親子聊天場景,看看哪一組的聊天進展得最順利,「父母」得到「孩子」的信息最多。
  • 一包棉花糖,卻讓我學會了牛軋糖做法,甜糯奶味濃,酥脆有嚼勁
    大家好,我是鹿小廚,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飲食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很多時候,美食菜餚寧願自己多花點時間做,也不願意出去買,尤其是小孩最愛的零嘴小吃,各種糖精添加劑,味道很棒卻很不健康,最不適合小孩長期吃。比如本期介紹的——牛軋糖,就是其中一種讓家長們很不放心的零嘴小吃。
  • 大連市普通高中創新實踐學校「優秀微課堂展播」(四)—自製棉花糖機
    」相關課程,自2月27日啟動以來,全校上下齊心協力,全體教師積極奮戰,克服疫情期間的重重困難,不分晝夜製作微課程,僅僅兩天時間就完成了36個微課程的製作,3月3日開始,精品課程在大連市天途有線電視高一、高二、初一、初二頻道每天播出,同時在中國移動「和教育」平臺、中國移動「咪咕視頻」、中國電信「網際網路+課堂」等網絡平臺播出,可以隨時點播瀏覽。
  • 棉花糖走進秋月楓幼兒園:提升溝通績效 讓溝通輕鬆喜悅
    活動簡介棉花糖線下公益講座,火熱進行中~2020年10月29日,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蘭豔老師(笑笑姐姐)來到秋月楓幼兒園,帶來一次別開生面的培訓講座。與此同時,她也非常擅長兒童自信心培養、學習興趣激發、自主學習習慣培養、兒童情緒疏導、親子溝通、二孩育養、親密關係及隔代教育的指導。
  • 棉花糖育兒講堂第二期
    棉花糖的哥哥姐姐們說:其實孩子對新奇有趣的事物很感興趣,見到別人有困難,孩子會覺得很新鮮,忍不住出於好奇去同時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學會正確處理同伴間問題的技能。②保護並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引導孩子多管周圍值得管的事。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激勵孩子觀察生活,如大自然的季節變化,動植物的生長過程等,或者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多引導孩子思考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其實,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許多人值得關注。
  • 走進棉花糖 | 講師專訪:閆志新
    身為棉花糖家庭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可以說,中國父母有著全世界最想要為孩子好的心,但卻不知道如何去表達這份愛。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在幫助孩子提升情商的同時,也能教會父母讀懂孩子的心,並嘗試著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
  • 孩子不能錯過的三大核心習慣
    大家好,歡迎來到哈媽賈博士父母課堂。今天咱們暑期公益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習慣的培養:1.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2.如何培養孩子守則習慣?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情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的習慣。
  • 大頭兒子的髮小棉花糖 帶來暖心小貼士
    噠噠噠噠,新年到,大頭兒子的髮小棉花糖給你們發福利啦,棉花糖總結了三則「暖心」小貼士,分享給你們~如何健康吃零食媽媽規定我每天飯前一小時和飯後一小時可以吃零食。如何給寵物洗澡衝洗乾淨後,立即用毛巾包住頭部,由頭至尾順毛將水擦乾。Tips:小夥伴們要注意,處於以下狀態不適合洗澡:剛抱回家的寵物、還沒有打過疫苗的寵物、有外傷的寵物、患有感冒的、處於不健康狀態的寵物、剛打過疫苗的寵物、孕產前後的寵物。小朋友們,今天的小貼士總結就到這裡了,你們記住了嘛?棉花糖會陪你們一起成長,我們一起努力變成越來越優秀的好孩子。
  • 有趣的「棉花糖」實驗 避免掉進「棉花糖陷阱」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自控力:該寫作業的時候就去寫作業,該練琴的時候就去認真練琴,該睡覺的時候就知道關掉電視、放下iPad;不用操心,不用吆喝,對欲望有所克制。親貝網帶大家了解下這個實驗以及如何避免掉進「棉花糖陷阱」。在上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棉花糖:虐貓事件的背後|孩子擁有同理心 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如果一個孩子表現得情感淡漠,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大多冷酷無情。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犯罪分子的成長曆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童年時代都遭受過極端粗暴的家庭教育。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與父母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
  • 一盒牛奶、一包棉花糖,你猜可以做成什麼美味?吃1口就是這個味
    一盒牛奶、一包棉花糖,你猜可以做成什麼美味?它是你再熟悉不過的零食了,從小吃到大的香甜味道,它就是「小布丁」,你猜對了嗎?【鮮奶小布丁】準備食材:牛奶1盒(250ml/瓶),棉花糖1包(80g/包)。製作小布丁用到的就這2種食材,是不是很簡單啊,做法就更加簡單了,簡單到你都不敢相信。
  • 生活習慣養成不是小事,抓住這6個關鍵點,幫娃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孩子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他無疑將終生受益,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生活習慣養成不是一件小事,可以說是最基礎的習慣養成。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為更好地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良好生活習慣到底包括哪些內容。
  •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有多少孩子,掉進了棉花糖陷阱裡!
    生理和心理仍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他們自控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行為舉止的影響。因此,育兒先育己,無法自控的孩子,背後也會有言而無信的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輕易許諾,向孩子承諾過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千萬不要不當孩子說的話,是一回事。
  • 學圍棋,給孩子養成了哪些習慣
    圍棋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那你知道是什麼習慣嘛?很多家長希望讓孩子學習圍棋,圍棋有助於思考,同樣更多家長希望孩子學了圍棋之後養成良好的習慣。能靜下心來,不要再像孫悟空。。。其實圍棋能幫助我們養成哪些好的習慣?不止如此。安靜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拼搏的習慣、學習的習慣、禮儀的習慣我通常把孩子學習圍棋能培養的習慣分為這五類。其中對於我們小學前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 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將來會更成功嗎?新結論:主要看經濟條件
    研究人員在一個孩子面前放置了一塊棉花糖,並做出承諾,如果他能堅持在15分鐘內不吃棉花糖,就能得到第二塊。隨後,研究人員便離開了房間。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的結論是,能否等15分鐘,拿到第二塊棉花糖,也就是說有無延遲滿足能力,直接預示著一個人在未來能否取得成功,即延遲滿足能力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而新實驗則推翻了這一結論,認為一個人有無延遲滿足能力,與將來能否取得成功,能取得多大成功幾乎沒有直接聯繫。
  • 在生活評比中,能夠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有助孩子成長
    學校開展習慣養成教育,有利於正確地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有利於指導學生健康地成長,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筆者從以下四大方面談了鄉村小學該如如何開展養成教育:以教師為榜樣,引領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在濃鬱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影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在日常生活和各種評比中,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在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中,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 媽媽稱棉花糖髒了,3歲女兒立刻拿去「水洗」,下一秒崩潰痛哭
    這天豔豔去上班之後,孩子在家裡實在太無聊,於是讓奶奶帶她去公園玩耍。在公園玩耍了一天,祖孫倆準備回家的時候,小女孩發現公園門口有一個賣棉花糖的攤位。架不住孫女兒一直吵,奶奶便給孩子買了一個棉花糖,不過奶奶也知道兒媳平時看孩子吃甜食特別緊,因此沒有讓小孩吃掉,而是讓她把棉花糖帶回家。寶媽下班之後看到女兒拿著個棉花糖,心生一計,稱棉花糖髒了,要拿水洗洗。
  • 一包奶粉,半袋棉花糖,鍋中一攪拌,清涼可口香甜,比冰淇淋好吃
    一包奶粉,半袋棉花糖,鍋中一攪拌,清涼可口香甜,比冰淇淋好吃。自從夏天到了,我吃了不少冰淇淋,但是這東西容易發胖,自從我學會了一種新甜品之後就沒怎麼吃過冰淇淋了,奶粉是牛奶的濃縮品,營養豐富,含有極高的維生素、脂肪,喝了對人體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