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錯過的三大核心習慣

2020-09-03 哈媽賈博士

大家好,歡迎來到哈媽賈博士父母課堂。今天咱們暑期公益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習慣的培養:1.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2.如何培養孩子守則習慣?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


這三個內容涉及到我的教育敘事專著《享受孩子成長》裡面的「閱讀放飛孩子」「家庭公約的魅力」和「讓優秀成為習慣」三個章節。


首先,我想引用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一段話: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固定的形式,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情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的習慣。這些習慣系統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每當我讀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我都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會埋怨命運對我們不公。其實不然,這都是由我們的習慣決定的。

那麼習慣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或者是怎樣運作的呢?

習慣主要由三方面組成,即暗示加獎賞,然後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渴求並通過慣常行為來驅動整個循環。

例如我們刷牙的習慣,因為我們刷了牙會有一個獎賞-擁有潔白的牙齒,那麼我們內心就會形成這種渴求從而養成每天早晚刷牙的習慣。這就叫做習慣,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個內容是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太重要,太寶貴!我們作為父母是不可能陪伴孩子到終身,但是如果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了他的閱讀習慣,那麼這個閱讀的習慣是可以代替我們陪伴孩子到終身的。

人的一生百十來年,生命的長度有限,相對於宇宙來說我們渺小如塵埃。我們不可能與很多的偉人相識相遇,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了解到古今中外以及歷朝歷代大家的思想,見賢思齊。

閱讀的習慣使我們的孩子受益終生,閱讀能力是我們做家長的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閱讀習慣究竟有哪些好處?

1. 研究結論發現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越早,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和表現越好。

2.閱讀有助於訓練孩子運用抽象思維。由於孩子們在閱讀時必須想像故事中的人、地點和事物等,這些將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閱讀可以讓孩子養成坐下來並專注於一個任務的習慣。有助於孩子專注力的提高。

4.研究證明閱讀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激發幼兒大腦神經元突觸的聯結,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從而促進智力發展。閱讀習慣培養越早,孩子越聰慧。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在生命的第二個月每分鐘就有十萬個神經元產生。神經系統在第五周就開始發揮功能,產生微弱的腦電波。出生時達到1-2千億。神經元沒有實際接觸,需要依靠突觸。2歲半大腦是成人的3/4. 出生後的前幾年,大腦的可塑性很大。幼兒的體驗影響神經元大小,也影響神經元之間的聯結。

那麼閱讀習慣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為孩子創建良好的閱讀環境。選好固定的閱讀地點,固定的場所是有助於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

第二、是關於閱讀的時間段,例如美國的兒童協會,每周都有固定的時間段和志願者給孩子讀書,這為孩子創設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有利於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

第三、換位閱讀。換位閱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旦我們的孩子掌握了閱讀能力,我們就可以換位。例如原來是我們媽媽讀或者爸爸讀,當孩子識字了以後,我們就可以換位讀,讓孩子來讀,家長來聽。這種換位閱讀及角色的轉換也增加了閱讀的樂趣。除此之外還可以採取不同的模式,比如表演性閱讀等。

第四、閱讀的調整。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一定要讀帶有章節圖畫的書籍,如果是學齡前,可以讀圖文並茂的故事書,這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其次,家長一定要做榜樣,閱讀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情,家長自己也要保持閱讀的習慣,家裡面一定要設有書房,讓孩子在書香世界長大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

第五,家長一定要安排特定的時間,帶領著孩子讀,一定要選孩子喜愛的故事,反覆帶領他們讀並且閱讀完之後要和孩子交流心得感想。

第六,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默讀能力,默讀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最後一點就是在這個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一定要學會賞識教育。只要在家長的不斷堅持下,孩子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形成的。


第二個關於核心習慣的內容是如何培養孩子守則的習慣,這就涉及到我們的家庭公約。孩子守則的習慣從家庭公約的制定與執行開始。

所謂公約就是針對每個成員而制定的規則,因此家庭公約應該是全家人一起制定並執行的。但很多家庭公約僅僅是用來約束孩子的,不僅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

家庭公約實際上為孩子構建了一個規範化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界限,明白哪些事情可為與哪些事情不可為。界限感帶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又是歸屬感的前提。

家庭公約讓一家人共同制定的規則去約束家庭中的每位成員,確保全家人同頻。家庭公約的執行需要父母做出榜樣,榜樣是最好的教育。

榜樣的責任也讓父母遇見到更好的自己,加添能力和能量,更好地引領孩子成長。因此,家庭公約對孩子和父母都極為有利。

講到了家庭公約,我們還要引入一個概念—-家庭會議。家庭會議是一個反思的會議。

任何的教育舉措和實踐,都需要經過評價和反思,才有可能達到預定的目標。家庭會議是對家庭公約的開展與實施的評估和檢驗,有助於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家庭成員通過家庭會議的形式,各自反思一周來值得發揚的方面和有待改進的方面,從而不斷改進。家庭會議不僅有利於每位家庭成員的進步,還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


最後一個內容是關於如何培養自律的習慣。

換句話來解釋自律,那就是延遲欲望。所以,培養自律的習慣就是培養延遲欲望的習慣。

一個優秀的人必然養成了延遲欲望的習慣。也就是說優秀的人必然是自律的。

我首先想給大家分享一個上個世紀60年代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場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把參加實驗的幼童們帶進實驗場所後告訴孩子們,他們要麼可以選擇立即吃掉一粒棉花糖,要麼選擇等待15分鐘後吃兩粒棉花糖。很多幼童在大人離開房間後,迫不及待地吃了一粒棉花糖;而有30% 的幼童抵制住了欲望,15分鐘研究人員返回房間時,他們給了這些孩子們每人兩粒棉花糖。

這一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能夠抵禦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擁有更強的自我約束力,在學業,事業以及婚姻上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以看出自律是影響孩子成長與發展最關鍵的習慣,直接關乎到我們的孩子能否達到滿意的人生狀態。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很早就意識到影響一個人優秀的重要因素是其原生家庭。因為優秀與否實際上都是習慣,而習慣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


那麼該如何養成孩子的自律習慣呢?正如我們之前講到的,自律的習慣可以通過閱讀習慣的養成,通過家庭公約的執行。

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相應的獎賞。我們之前談到習慣的形成是有一個迴路的,它必須存在一個暗示和對應的獎賞,然後才能夠形成內驅力。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品嘗到成功的甜頭。

例如,當孩子花費了一個多小時,不惜錯過了自己喜愛的動畫片而拼出一架模型飛機之後,興高採烈地跑到父母身邊,把自己的傑作展示給爸爸媽媽。

但是,孩子的父母卻自始至終地沉迷於手機,愛搭理不搭理,根本沒有去關注孩子,根本沒有去肯定孩子的動手力和專注力。也沒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認可,更沒有讓孩子品嘗到小成功的喜悅。

那麼孩子就可能會很失望,他會想反正父母不關注自己,不褒揚自己延遲欲望的專注,也不讚賞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無所謂的想法,很有可能會主動放棄自律的習慣。這樣的結果是我們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

孩子延遲欲望和自律的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教育和訓練而習得的,是需要及時被家長發現並予以表揚的。

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正確引導,為孩子提供暗示,然後獎賞孩子,促進慣常的行為發生,最終促成習慣的迴路形成。閱讀、守則和自律三大核心習慣的培養都需要這樣的過程。

孩子的習慣養成是我們當父母的重要功課,今晚學習的三個習慣可以稱得上是最重要的三個核心習慣。核心習慣一旦建立,可以帶動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好習慣必然成就孩子成功幸福的一生。

我們的講座就到此結束,希望各位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踐行習慣培養的理念,幫助孩子養成更多更好的習慣。感謝各位家長朋友的聆聽,感謝三位志願者的支持。咱們下周再見。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享受孩子成長》入選」指導父母科學育兒的實用書籍榜」,榮獲作家出版社2020年上半年好書讀者評選第二名,2020年8月上海圖書博覽會雲首發籤名圖書。「享受孩子成長」是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首次把孩子的教育上升至引領生命成長的高度。適合老師、家長、孩子以及關愛下一代成長的人士共讀之。可在當當網或京東網購買。

相關焦點

  •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孩子習慣養成最佳時間,別錯過
    父母別錯過養成孩子習慣的最佳時間就在幼年時期,娃在3歲前,大腦中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行為方式和固定思維,所以父母就要在孩子2歲後,開始著手培養、引導孩子的好習慣了。2)從孩子的吃飯習慣開始培養父母在培養娃的吃飯習慣時,一定要從細節抓起,比如長輩不動筷,小輩是不可以吃的;吃飯時不能發出聲音;不可以敲打碗筷;不可以剩飯等等。
  • 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中國人喜歡說:給孩子上規矩。其實我們更願意說,那叫給孩子「習慣養成」。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的教育大家們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羅素說: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 全院統一一套標準臨床醫學名詞,三大好處不能錯過!
    02全院統一一套標準臨床醫學名詞,三大好處不能錯過!具體來講,可帶來以下三大好處:▼ 首先,統一病例書寫更規範(準確無歧義)。醫院字典庫是醫療服務數據信息化最核心的基礎之一,據調查,國內醫院存在2套及2套以上字典庫的不在少數。
  •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因此,學會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標。父母不是戰略家但需要戰略眼光,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教育。正如北京師範大學的趙忠心教授所說的那樣:「幼兒教育是基礎,基礎是根基,根基是要承重的,要承受一生的重量,光學習知識和技能是無法打牢根基的。」因此,家庭教育並非都是技巧和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影響。習慣是對人的解放還是成為人的枷鎖?這取決於你養成了什麼習慣。
  • 不能錯過蒸烤箱的三大理由,為你詳解蒸烤箱
    今天我們就為還不了解蒸烤箱的小夥伴詳解,你不能錯過蒸烤箱的三大理由吧。第一點:一機多樣化蒸烤箱顧名思義就是可蒸可烤,烹飪變得更加多樣性。相信很多小夥伴的家裡各種各樣的廚電堆滿廚房,特別佔用地方。而蒸烤箱一機就能搞定烹飪、保溫、發酵等功能一機全擁有。
  • 花季不能錯過雨季
    記得兒子高考半年前低谷時期,非常鄭重的跟他的一次談話,核心內容是:接下來半年的時間裡,每一個小事都可能成為影響你一生的大事,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策加在一起就決定了你能走多遠走到哪個層次和什麼人在一起。若不能形成正確的三觀,將帶來之後艱辛曲折的隱患,社會現實會暴力的糾正你的三觀。這才應該是花季雨季更深層次的意義。即相當重要,無可替代。從自然科學的農學角度來講,花季雨季是決定作物產量的關鍵時期,花季雨季完美默契的配合,才能為最終的豐收奠定基礎。
  • 孩子四歲前,要讓孩子養成這12個習慣,錯過這個時間,以後會很難
    作為成年人,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並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極其困難的。從小養成好習慣比較容易,這是每個人都同意的道理。然而,這對父母來說似乎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究其原因 ,是家長錯過了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間。不同的習慣要在不同的時間培養,哈佛大學的一位教育專家建議:在孩子四歲前,就要養成的12個習慣,錯過這個時間,以後會很難。
  • 清華教授:暑假期間,這三大學習「雷區」不能碰,容易讓孩子厭學
    清華教授:暑假期間,這三大學習「雷區」不能碰,容易讓孩子厭學暑假期間,家長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很多,這時候會涉及到很多教育上的問題,這時候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方式,尤其是在學習這方面,清華教授就明確指出有這麼三大學習「雷區」,家長不能去觸碰,不然不僅起不到家長想要的效果,而且還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
  • 不能錯過孩子的敏感期,錯過就再說補不回來了
    當然不完全是逗哭還有很多逗孩子笑,咯咯的笑聲。只要看到誰家的小孩都會要抱抱來逗逗,當時在我眼裡,就是覺得是為了顯得自己多愛孩子,自己多會帶孩子逗孩子開心似的。因為我不會逗小孩笑,就感覺自己好木納呆板。更不喜歡孩子哭,看到了想躲得遠遠的。因為有些大人忙不過來時,會喊你過去幫忙抱抱。甚至曾經想過,要是自己有孩子了哭了就讓她哭等。
  • 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你的孩子可能會錯過最佳的發育時間遺憾終生
    每個人一生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都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俗話說:「3歲看到老」。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十分的重要。如果很遺憾,沒有在孩子幼年時期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日積月累形成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這些壞習慣勢必將成為影響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的慢性毒藥。
  • 青春期孩子難管?錯過「立規矩」最佳時期,孩子以後只會更難管
    這位母親非常自責,還說早知道這樣,她就不會批評孩子了。雖然我們不能了解事情的全貌,但顯而易見,這就是一起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導致的悲劇。然而一味指責男孩或者他的母親,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像這樣的一場悲劇,必然是持續誘因作用下的結果,也就是說,悲劇的種子很可能已經在男孩童年甚至幼年時期就已經埋下了。
  • 孩子缺乏自制力,採取延遲滿足也沒用?家長不能錯過的正確方法
    孩子缺乏自制力,採取延遲滿足也沒用?家長不能錯過的正確方法培養孩子自控的能力,是家長一直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孩子的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自身的學習、生活質量,也是未來發展必要的基石。情緒自控幾乎所有孩子都有亂發脾氣、壞毛病多的習慣,如果你家孩子比較突出,請不要過於責怪他。父母要明白其背後的原因,這有可能是孩子不如意時宣洩的情緒受阻,或是父母錯怪了自己、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寬容等。
  • 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應注意哪些
    孩子的學習習慣,決定了孩子的學習結果,我們一定要重點培養孩子寫作業的三大習慣:✅第1個習慣:定時定點做作業的習慣先跟孩子約好,每天必須定時定點開始做作業。如果孩子不自覺沒有開始做作業,家長一定要強制性的去執行,必須要求孩子開始,孩子,這是我們的約定,要說到做到哦,我們要做到溫柔的堅定,堅持而不動怒,讓孩子形成學習的條件反射。
  • 秋天一定不能錯過這蔬菜,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炒雞蛋比吃肉鮮
    秋天一定不能錯過這蔬菜,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炒雞蛋比吃肉鮮說起炒雞蛋,可以搭配的東西那就多了,家常搭配多半是青椒,西紅柿這些,尤其是西紅柿炒蛋,簡直是下飯神器,兔兔每次做都能吃光光。不過雖然兔兔愛西紅柿炒蛋,今天分享的卻不是這道菜。
  • 福州:錯過了副省級,不能再錯過國家中心城市
    雖然近年來福建經濟快速穩步發展,2019年福建GDP總量第八,但是在城市競爭力方面,福建三大中心城市在全國層面競爭力有限,福州弱、廈門小,泉州散,沒有一座城市能進入全國GDP前15名,在全國層面最多算三個二線小強城市,這個格局導致了福建沒有形成一個有區域影響力的特大城市,夾在中國兩大頂級核心城市群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擺脫不了被虹吸的命運,福建邊緣化危機越來越凸顯
  • 不愛學習的孩子,錯過了早期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有機會彌補嗎?
    有的孩子會特別愛閱讀,他會把書當做比玩具更有趣的東西,他從喜歡看書裡的圖畫,逐漸過渡到喜歡文字,樂此不疲。家長給孩子安排每天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並養成睡前的閱讀習慣,當孩子可以主動拿起書閱讀或追著媽媽讀書的時候,家長可以穿插教孩子背唐詩,認字母等知識,孩子也會有興趣。但我們倡導的是,學前教育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協調力、平衡性等為主。
  • 千萬不要錯過「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中國人喜歡說:給孩子上規矩。其實我們更願意說,那叫給孩子「習慣養成」。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的教育大家們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 孔子說:◇ 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 來卡薩絕對不能錯過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巡禮,還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
    來卡薩絕對不能錯過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巡禮,這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與以往去過的寺廟不同,這裡比起虔誠的祈禱,更多的是攜手而來散心的民眾,好像更是將宗教信仰與生活日程相融,潛移默化中都披著真主的庇佑。清真寺通體是黃白的大理石砌成的,到處可見綠色的琉璃瓦鑲嵌而成的阿拉伯圖案。選擇傍晚抵達,剛好還能撫摸到金暉拂過的紋路,神聖且靜謐。
  •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什麼是習慣
    2001年至2010年,我曾連續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和「十一五」規劃課題,即「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關係的研究」和「少年兒童自我管理習慣培養與社會適應的關係研究」。我主張,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培養一個真正的人,即重在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實現這一目標特別需要重視培養良好習慣。如果我們依然不重視習慣養成,德育可能仍會是一壺燒不開的水。當然,習慣養成並不是簡單的事。
  • 「孩子還小」,教育孩子千萬別說這句話,有壞習慣的孩子該打就打
    有句流行的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長大以後的行為和狀態。這可不是誇張,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一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正是在他的幼兒時期。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而且是越早越好,錯過童年的教育機會, 可能就要後悔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