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哈媽賈博士父母課堂。今天咱們暑期公益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習慣的培養:1.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2.如何培養孩子守則習慣?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
這三個內容涉及到我的教育敘事專著《享受孩子成長》裡面的「閱讀放飛孩子」「家庭公約的魅力」和「讓優秀成為習慣」三個章節。
首先,我想引用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一段話: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固定的形式,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情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的習慣。這些習慣系統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每當我讀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我都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會埋怨命運對我們不公。其實不然,這都是由我們的習慣決定的。
那麼習慣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或者是怎樣運作的呢?
習慣主要由三方面組成,即暗示加獎賞,然後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渴求並通過慣常行為來驅動整個循環。
例如我們刷牙的習慣,因為我們刷了牙會有一個獎賞-擁有潔白的牙齒,那麼我們內心就會形成這種渴求從而養成每天早晚刷牙的習慣。這就叫做習慣,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個內容是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太重要,太寶貴!我們作為父母是不可能陪伴孩子到終身,但是如果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了他的閱讀習慣,那麼這個閱讀的習慣是可以代替我們陪伴孩子到終身的。
人的一生百十來年,生命的長度有限,相對於宇宙來說我們渺小如塵埃。我們不可能與很多的偉人相識相遇,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了解到古今中外以及歷朝歷代大家的思想,見賢思齊。
閱讀的習慣使我們的孩子受益終生,閱讀能力是我們做家長的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閱讀習慣究竟有哪些好處?
1. 研究結論發現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越早,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和表現越好。
2.閱讀有助於訓練孩子運用抽象思維。由於孩子們在閱讀時必須想像故事中的人、地點和事物等,這些將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閱讀可以讓孩子養成坐下來並專注於一個任務的習慣。有助於孩子專注力的提高。
4.研究證明閱讀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激發幼兒大腦神經元突觸的聯結,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從而促進智力發展。閱讀習慣培養越早,孩子越聰慧。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在生命的第二個月每分鐘就有十萬個神經元產生。神經系統在第五周就開始發揮功能,產生微弱的腦電波。出生時達到1-2千億。神經元沒有實際接觸,需要依靠突觸。2歲半大腦是成人的3/4. 出生後的前幾年,大腦的可塑性很大。幼兒的體驗影響神經元大小,也影響神經元之間的聯結。
那麼閱讀習慣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為孩子創建良好的閱讀環境。選好固定的閱讀地點,固定的場所是有助於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
第二、是關於閱讀的時間段,例如美國的兒童協會,每周都有固定的時間段和志願者給孩子讀書,這為孩子創設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有利於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
第三、換位閱讀。換位閱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旦我們的孩子掌握了閱讀能力,我們就可以換位。例如原來是我們媽媽讀或者爸爸讀,當孩子識字了以後,我們就可以換位讀,讓孩子來讀,家長來聽。這種換位閱讀及角色的轉換也增加了閱讀的樂趣。除此之外還可以採取不同的模式,比如表演性閱讀等。
第四、閱讀的調整。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一定要讀帶有章節圖畫的書籍,如果是學齡前,可以讀圖文並茂的故事書,這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其次,家長一定要做榜樣,閱讀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情,家長自己也要保持閱讀的習慣,家裡面一定要設有書房,讓孩子在書香世界長大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
第五,家長一定要安排特定的時間,帶領著孩子讀,一定要選孩子喜愛的故事,反覆帶領他們讀並且閱讀完之後要和孩子交流心得感想。
第六,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默讀能力,默讀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最後一點就是在這個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一定要學會賞識教育。只要在家長的不斷堅持下,孩子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形成的。
第二個關於核心習慣的內容是如何培養孩子守則的習慣,這就涉及到我們的家庭公約。孩子守則的習慣從家庭公約的制定與執行開始。
所謂公約就是針對每個成員而制定的規則,因此家庭公約應該是全家人一起制定並執行的。但很多家庭公約僅僅是用來約束孩子的,不僅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
家庭公約實際上為孩子構建了一個規範化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界限,明白哪些事情可為與哪些事情不可為。界限感帶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又是歸屬感的前提。
家庭公約讓一家人共同制定的規則去約束家庭中的每位成員,確保全家人同頻。家庭公約的執行需要父母做出榜樣,榜樣是最好的教育。
榜樣的責任也讓父母遇見到更好的自己,加添能力和能量,更好地引領孩子成長。因此,家庭公約對孩子和父母都極為有利。
講到了家庭公約,我們還要引入一個概念—-家庭會議。家庭會議是一個反思的會議。
任何的教育舉措和實踐,都需要經過評價和反思,才有可能達到預定的目標。家庭會議是對家庭公約的開展與實施的評估和檢驗,有助於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家庭成員通過家庭會議的形式,各自反思一周來值得發揚的方面和有待改進的方面,從而不斷改進。家庭會議不僅有利於每位家庭成員的進步,還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
最後一個內容是關於如何培養自律的習慣。
換句話來解釋自律,那就是延遲欲望。所以,培養自律的習慣就是培養延遲欲望的習慣。
一個優秀的人必然養成了延遲欲望的習慣。也就是說優秀的人必然是自律的。
我首先想給大家分享一個上個世紀60年代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場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把參加實驗的幼童們帶進實驗場所後告訴孩子們,他們要麼可以選擇立即吃掉一粒棉花糖,要麼選擇等待15分鐘後吃兩粒棉花糖。很多幼童在大人離開房間後,迫不及待地吃了一粒棉花糖;而有30% 的幼童抵制住了欲望,15分鐘研究人員返回房間時,他們給了這些孩子們每人兩粒棉花糖。
這一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能夠抵禦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擁有更強的自我約束力,在學業,事業以及婚姻上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以看出自律是影響孩子成長與發展最關鍵的習慣,直接關乎到我們的孩子能否達到滿意的人生狀態。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很早就意識到影響一個人優秀的重要因素是其原生家庭。因為優秀與否實際上都是習慣,而習慣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
那麼該如何養成孩子的自律習慣呢?正如我們之前講到的,自律的習慣可以通過閱讀習慣的養成,通過家庭公約的執行。
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相應的獎賞。我們之前談到習慣的形成是有一個迴路的,它必須存在一個暗示和對應的獎賞,然後才能夠形成內驅力。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品嘗到成功的甜頭。
例如,當孩子花費了一個多小時,不惜錯過了自己喜愛的動畫片而拼出一架模型飛機之後,興高採烈地跑到父母身邊,把自己的傑作展示給爸爸媽媽。
但是,孩子的父母卻自始至終地沉迷於手機,愛搭理不搭理,根本沒有去關注孩子,根本沒有去肯定孩子的動手力和專注力。也沒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認可,更沒有讓孩子品嘗到小成功的喜悅。
那麼孩子就可能會很失望,他會想反正父母不關注自己,不褒揚自己延遲欲望的專注,也不讚賞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無所謂的想法,很有可能會主動放棄自律的習慣。這樣的結果是我們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
孩子延遲欲望和自律的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教育和訓練而習得的,是需要及時被家長發現並予以表揚的。
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正確引導,為孩子提供暗示,然後獎賞孩子,促進慣常的行為發生,最終促成習慣的迴路形成。閱讀、守則和自律三大核心習慣的培養都需要這樣的過程。
孩子的習慣養成是我們當父母的重要功課,今晚學習的三個習慣可以稱得上是最重要的三個核心習慣。核心習慣一旦建立,可以帶動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好習慣必然成就孩子成功幸福的一生。
我們的講座就到此結束,希望各位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踐行習慣培養的理念,幫助孩子養成更多更好的習慣。感謝各位家長朋友的聆聽,感謝三位志願者的支持。咱們下周再見。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享受孩子成長》入選」指導父母科學育兒的實用書籍榜」,榮獲作家出版社2020年上半年好書讀者評選第二名,2020年8月上海圖書博覽會雲首發籤名圖書。「享受孩子成長」是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首次把孩子的教育上升至引領生命成長的高度。適合老師、家長、孩子以及關愛下一代成長的人士共讀之。可在當當網或京東網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