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流行的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長大以後的行為和狀態。這可不是誇張,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一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正是在他的幼兒時期。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而且是越早越好,錯過童年的教育機會, 可能就要後悔一輩子了。
幾個月前,表叔21歲的兒子輝輝因為打架鬧事被派出所拘留,雖然沒有留下案底,卻差一點被學校給開除了。表叔表嬸知道後,又擔心又傷心,更後悔沒把兒子給教育好,年近八十的姨姥姥和姨姥爺也都氣出了病來。
其實輝輝鬧出這麼大的事,並不太出人意料,他打小就是脾氣壞又會搞事的主,小時候是熊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是禍害精,親戚裡沒多少人是不嫌他的。
可他是三代單傳,在家裡受盡了寵愛,從小到大,沒經歷過一點委屈。但凡犯下什麼錯誤,父母和爺爺奶奶以及姑姑們都會以「孩子還小」來推搪,有時候父母也會說回去教訓他,但幾乎沒有一次是照做的。
就這樣,輝輝在一眾長輩的縱容下越來越放肆,小學時就因打架鬧事被班主任批評過多次,到了初中高中,就更是無法無天,可這時候,表叔表嬸想管卻管不住了,這一次更是鬧到了派出所,再這麼下去,總有一天要踏上不歸路。可身為父母的表叔表嬸,除了眼睜睜看著兒子越陷越深,卻根本沒有別的辦法。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教育孩子要趁早,4歲的時候跟你鬧,大不了就是在地上打滾,可等到他14歲,就有可能離家出走,甚至自殘自殺,到那時候,父母還拿什麼來管教他呢?
類似這樣的慘痛教訓,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了,表叔的兒子輝輝,就是典型的一例。
1.試圖威脅父母來達成目的
劉備臨終前告誡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罪犯,所有罪大惡極之人,都是從小時候一步步積累出壞習慣,並最終釀成大禍的。所以對於孩子的一些出格行為,父母千萬不能輕視甚至忽視,而應該及時管教。
比如孩子用威脅的語氣對父母說話,以圖達成某種目的,這種行為就是不能縱容的,一定要編排過來,哪怕他想要達成的目的極其微小,也不能讓他以這種方式得逞。
2.不尊重別人,尤其是不尊重長輩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對待父母還好一些,對待隔一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就仿佛喝喚下人一般,而老人們愛孫心切,不但不在乎,反而還迎合。
這就助長一些孩子養成了不尊重人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讓他變得自私蠻橫情商低,日後走上社會, 也必然會處處碰壁。有這種習慣的孩子,也是要及時糾正過來的。
3.一不高興就亂發脾氣
有的孩子脾氣特別大,只要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跺腳發脾氣,有的甚至亂摔東西。孩子的這種行為,也是需要家長及時幹涉並制止的,因為這說明孩子不懂如何管理情緒,也不懂得用更合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一旦縱容,就只會讓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從而對他的成長造成巨大阻礙。
3~6歲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段時間裡,孩子的性格逐漸形成並定格,成年之後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這段成長經歷中找到答案。
所以父母一定要趁早管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拿「孩子還小」這種話來推諉,因為只要你錯過機會,孩子的一生可能就盡毀了。
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3~6歲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規矩。此時的他們,還沒有深刻的底線意識和規則意識,但叛逆心理並不算強,對於父母的管教也還能聽得進去。所以要趁著這段時間給孩子立規矩,設底線,在大的方向上把握孩子的人生道路。
2. 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
第二條要領,就是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交流對象來看待,而不應單純視孩子為自己的附屬物。只有讓孩子覺得受到了足夠的尊重,父母的管教才能更有效果。否則的話,要麼激發出孩子的叛逆心理,要麼就是孩子被徹底馴服,這都不是什麼好的結果。
有的孩子雖然頑劣,但趁著小的時候管教,卻還不失為晚。希望每一位父母都不要縱容自己的孩子,當他有壞習慣時,該打就打,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只要父母肯做,就還有拯救孩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