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暖,加上五一小長假臨近,市民外出旅遊的熱情高漲,而全國各大景區門票也悄然漲價。作為南京「地標」的南京「總統府」,雖然門票沒有跟風上漲,不過也有部分遊客反映,「總統府」更像歷史博物館,花40元遊一趟 「有點不值」。專家指出,旅遊資源是一種自然或者文化遺產,歸全體公民所有。尤其是公益性景區,免費開放具有應當性。對具有壟斷性的國家旅遊資源來說,景區的收入與支出更應該透明化。對此,南京「總統府」主管單位江蘇省政協相關負責人也回應,「總統府」門票收入支出「算不清,也沒法說」,南京「總統府」目前也不會免門票。
年遊客量超200萬 「花40元參觀有點不值」
作為南京「地標」之一的南京「總統府」,已經成為很多外地遊客必選的景點。「在3月29日,中國國際進口產品博覽會上,主辦方給每位參展人員發放了四張景區門票,『總統府』的就在其中。」南京「總統府」營銷接待部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在高知名度吸引高客流的同時,也有遊客向人民網江蘇視窗反映,「花40元參觀有點不值」。正在南京大學讀碩士的小田是湖北人,來南京已有兩年,這期間,南京的各大景點他幾乎去了個遍,唯獨「總統府」至今還沒有去。小田告訴記者:「門票偏貴,花40元遊覽一個歷史遺址博物館划不來。」他說,「總統府」的史料研究價值很大,做學術研究的可以一看。
同樣,來自甘肅的資深「驢友」王幀楠說,她去過一次「總統府」,但也只是走馬觀花看了個熱鬧。「景點不大,關鍵是還收那麼貴的門票,連中山陵都免費了。」王小姐對記者說,「如果需要門票,這種景點其實去一次也就夠了。」
近日,記者在「總統府」門口遇到剛剛從裡面遊覽出來的李女士一家。她們一行四人來自北京,李女士告訴記者,花40元看一圈,有點不值,「北京故宮才收60塊錢,『總統府』收40,有點貴。」
而一名「總統府」的工作人員也私下向記者建議,花40元參觀「總統府」還不如到對面的南京圖書館翻翻史書。
門票收入每年進帳約9000萬 「收入支出算不清也沒法說」
雖然遊客反映「不值」,不過「總統府」營銷接待處負責人稱,「總統府」一直對遊客有很大吸引力。據該負責人介紹,「總統府」門票40元,每年3—11月為旅遊旺季,2011年遊客量仍有259餘萬人。
雖然該負責人並未透露每年「總統府」門票收入,但門票收入佔「總統府」總收入的50%以上。據公開信息,在清明小長假三天,「總統府」景區接待遊客4.5萬人次,門票收入126萬元。按此計算,以年遊客量200萬人次計算,記者粗略估算,每年「總統府」僅門票收入就有八九千萬元。
此外,該負責人表示,「總統府」的收入還包括景區內自主經營收入,這類自主經營的商鋪,「總統府」自負盈虧。
據介紹,「總統府」每年的門票收入都全部上交給主管機構江蘇省政協。景區內的相關支出,比如員工工資及景區維護、舉辦展出等費用,每年都先由「總統府」提交預算,再由江蘇省政協撥款下發。據了解,目前景區有工作人員200人左右,以人均年工資6萬元計算,每年工資性總支出也就1200多萬元,僅僅只是門票收入的八分之一左右。
對此,有市民提出疑問,王小姐就對記者說,「景點維護及人工費都遠低於門票收入。」她很想知道這巨額的門票收入究竟都用到了哪裡?
帶著這些疑問,4月10日,記者諮詢了南京總統府的主管機構江蘇省政協。江蘇省政協並沒有對這些問題做出正面回答,政協秘書處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總統府」景區的管理體制和其他一般的旅遊景點不一樣,不是單純的、普通的景點,收入分很多部分,上交的渠道也很多。
「你到故宮博物院去調查,他們也不會單純的告訴你門票收入有多少,支出了多少,很多東西算不清,也沒法說。」這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這名工作人員向記者強調,作為事業性單位,省政協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財政說了算,不是政協拿著「總統府」的收入發的。
又名中國近現代史遺址博物館 「公共資源免費開放具有應當性」
事實上,南京「總統府」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名字——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1949年後的大多數時間,南京「總統府」主要作為政府機關而存在,1998年政府才開始在「總統府」舊址上籌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並於2003年建成後正式對外開放。對這個博物館的名稱,記者在「總統府」隨機詢問了多名遊客,他們都表示,在參觀之前並不清楚。
記者查閱得知,國內的景區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天然形成的或歷史遺留下來的,具有公益性質的景區;一種是投資者自主建設的景區;一種是具有公益性質,又由於種種原因引入商業開發的景區。
「對於一些與『總統府』類似的公益性景區,應該實行低門票甚至免門票政策,政府應該給予公共財政補貼。」復旦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李春成認為,如果門票收入過多,盈利性質就會越濃,這樣就相當於壟斷國家資源賺取利益,收入就不具有正當性。「政府免費開放一些歷史文化遺產,這在道德上具有應當性。」
「事實上,『總統府』屬於歷史資源,主要功能並不是賺錢。」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厚俊教授公開表示,公共歷史資源承載著文化教育、休閒的功能。「總統府」不妨效仿中山陵免費開放。
據知情人透露,在中山陵陵寢免門票後,南京「總統府」也曾在內部討論免門票,但最終卻沒能實現。
與此相比,國外很多國家的景區都不賣門票,即使賣門票價格也普遍低廉,從而實現對遊客低價甚至免費開放。比如歐洲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向所有人敞開大門;日本自然景觀基本不收門票;東南亞只有少數景點需要收費,但相比國內票價則很低。我國臺灣的大部分景區如日月潭、太魯閣、各種寺廟等都不收門票費,臺灣「國父紀念館」也是免門票。
「景區以門票作為主要收入並非明智之舉。景區收入主要依賴門票,其實是一種短視行為。」江蘇省旅遊局市場信息處主任周曉平曾表示,目前很多景區仍在把旅遊資源圍起來收取門票,收門票無形中成了景區經營與管理者的「鐵飯碗」,這在無形中卻失去了很多潛在遊客,限制了景區發展。
一些專家還提出,旅遊資源是一種自然或者文化遺產,歸全體公民所有,一定程度上屬於公共產品,對這些風景名勝實行門票優惠甚至免費,體現了景區的公共性與政府的責任擔當。應該讓景區實質性下調門票價格與配套服務費用,回歸公益本質與公共屬性定位。
「如果非要收取門票,也應該對外公布詳細的收支預算明細表。」李春成教授指出。這樣的先例並非不存在。現今中國,很多省市都對所管轄地區的園林系統的收支預算在政府官網上進行信息公開,在一份武漢市園林局2011年收支預算總表上,記者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各景點的具體收支狀況。而在這一方面,江蘇省一些景區管理機構走在了後面,信息的不透明引起了很多公眾的質疑:門票究竟落到誰的腰包,公共資源成了誰撈錢的「金庫」?這些都需要更加公開透明的機制去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