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善意,需要善良,更需要方法。
二戰時期,兵荒馬亂,逃難的人,經常吃不上飯。
一位德國老太太,發現柵欄外有位穿著講究、手提皮箱的男人在徘徊。
老太太知道,男子是餓了,又不好意思進來討吃。
這裡方圓幾十裡,人煙稀少,能找到吃飯的地,實屬不易。
老太太並主動過去對男子說: 「先生,您是否願意幫我把柵欄裡的這堆木頭,扛到那邊角落裡去,我老了,扛不動了。」
男人連聲答應:「好,好!」
於是他脫去外套,把木頭從這頭搬到另一頭,並碼放整齊。
男人很賣勁兒,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好心的老太太乘機邀請男子吃晚飯,男子愉悅地答應,開心吃完晚飯,繼續上路。
老太太的那堆木頭,無數次被人從院子的這頭運往那頭,而每動一次,老太太就邀請一位客人共進晚餐。
老太太靠這些木頭,巧妙地表達了善意,將善意給予得恰當好處,暗地裡溫暖了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當善意披上「外衣」,不動聲色,才為真善。
包頭有人幫「人力貨運」公益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