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教育並非讓孩子一味謙讓,明晰善良的內涵,教育才能有意義

2020-12-11 亭亭育立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總是習慣讓孩子們在外懂得謙讓其他小朋友,比如:在公園玩滑滑梯的時候,總是會讓孩子們先讓小朋友先上去,吃東西的時候也要將自己的分成一半給好夥伴。甚至是剛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都要教孩子們在幼兒園要懂得謙讓,有的時候孩子們表現的很乖,做事也總是會謙讓小朋友,但是卻總是會被欺負。

這時候"懂得謙讓 "已經不再簡單的是一種禮貌,而是變成了一種膽怯、被欺負,不敢與他人相爭的行為。

有個媽媽曾經和我吐槽過,說自己的女兒儘管在玩遊戲的時候有人在背後推她,她也不會去反駁一句,還會將位置讓出來,當我問他的時候,他卻什麼話也不說。當我問這個媽媽有沒有教孩子學會謙讓的時候,這位媽媽也說從他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教孩子學會謙讓他人。

但是在我看來,這種謙讓已經足夠毀掉孩子,這才是形成孩子膽小懦弱的原因。家長要時刻記住,謙讓並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理所應當,錯誤的引導會讓孩子陷入膽小害怕的心理環境。

什麼是"善良教育"

德國和英國都是奉行善良教育的國家,善良教育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真正的善良教育是指意味著尊重他人,但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首先是要做到尊重自己有原則的去尊重他人,同時善良也是一種高尚的技術,並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要包括表達善良的方法。

善良不是"一味謙讓",真正的善良是這樣的

1.善良意味著尊重他人

善良是一個人的美好品德,和善良的女人接觸,往往可以得到智慧的開啟以及變得情操的高尚,靈魂你會變得更加的純潔。那麼善良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是盲目的實施善良教育。

善良首先是要做到尊重他人。然而尊重他人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說發自內心的尊重他人;從言語上尊重他人;從行為上尊重他人。

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學習處理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會讓他產生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情緒情感,尊重他人可以體現在孩子的行為禮節上,比如待人有禮貌,對人接納等等。

2.善良意味著尊重自己

但是善良需要尊重他人的同時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的基礎上,家長在教會孩子善良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勇於表達內心的想法,不要為了盲目遷就他人而遷就,反而忽略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善良教育是有原則的教育,為了他人不對的事情而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反而沒有解決問題,對別人對自己更沒有獲得任何的好處。

對於西方人來說,善良是意味著對事不對,人也就是站立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施展我們的善良之情,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大部分都是處於一種面子工程,也就是不管對方做的對與否,不管對方是否需要,我都要做出謙讓的姿態。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善良,因為這樣會勞累的是自己,傷害的也是自己,最後還是會導致與他人的關係破裂。

3.善良是一種能力

真正的善良教育是一種高尚的技術能力,在英國教育而言,它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所謂的善良在他的背後是關於一個人的素養文化以及高超技能而體現的。而這個技能通常就表現在善良的表達方式是否正確。

比如一個人在路上跌倒的時候,應該是有一個具有施救常識的人來進行營救,而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盲目去營救,這樣不僅沒有幫助到這位暈倒的路人,反而會給他帶來生命的危險。只有在自己了解並且熟悉這方面醫療的專業時,才有資格體現自我的善良去營救他人。

但是也不能說沒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人,就不能去營救這位路人,我們可以用自我僅有的常識,迅速的幫助他撥打急救醫療電話。

在英國,男生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都喜歡打領帶,如果某一天小男孩忘記打領帶,當他的父母提醒他的時候,男孩會非常感激的說謝謝,然而很多中國的小朋友卻沒有這種紳士的風格,心裡可能會說,為什麼父母又要管我?但其實"善於表達感謝"也是一種善良的體現。

家長應該如何做到正真的"善良教育"

1.要先呵護孩子的善良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到真正的善良教育呢?首先第1點就是要呵護以及保護孩子們的善良純真。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的心都是天真無邪的,對於他們來說善良的光芒無處不在。是,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盲目的讓孩子們學會與他人謙讓。那麼孩子的天真善良可能就會被扼殺。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處於優越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當中,父母們會給予孩子無限的愛,身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也是屬於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在愛的環境氛圍裡,可以保護孩子善良的本性,讓孩子們變得更有同情心。

但是當我們知道他人想要利用孩子的這份善良而達到自我的目的時,他想就要主動守護孩子的善良,分辨事情的對錯,如果孩子是正確的,就要還孩子一個公道。不要讓孩子的天真善良,就這樣被扼殺在無形的語言當中。

2.告訴孩子善良的底線

其次我們要告訴孩子,善良是有底線的,並且是基於保護自己的基礎上。在上文的例子中,那位媽媽吐槽自己的女兒被人推都不敢反抗和出聲,其實這就是所謂失敗的善良教育。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們學會自我保護,是排在善良之前的。

之前新聞報導過一個孩子在河邊玩耍,一個孩子不慎跌入湖中,然後另外兩個孩子在荒忙之中,也跳下湖中營救,不幸的是三個人都沒有倖存。其中一個孩子還是不熟悉水性的,但是也仍然下去營救了,這種行為並不值得提倡,也不是真正的善良教育而得出的結果。

因為這兩個營救的孩子在沒有確保自己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去營救另外一位同伴,結果自己也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樣而言,他們的善良其實沒有用對地方也沒有任何意義。

3.教會孩子表達"善意"的方法

最後家長就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善意。如果孩子判斷他人需要自己的幫助,並且是很及時很需要的時候,那麼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營救他人,幫助他人。

同時表達善意,還可以是給予他人一個擁抱,給予他人溫暖的語言,甚至可以叫他人一起來幫忙,幫助這個需要的人。

但是,不管如何,父母永遠是孩子們善良的源泉,也是孩子們的護身符。

美國著名心理及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當我們做善良的事情時,就是和自己的生命聯結,那一刻我們應該是快樂的。"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每天都快樂幸福、被朋友和家人喜愛著的孩子,總是最善良的那個。

我是登峰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善良教育的意義:讓孩子以禮待人,而不是讓孩子任人欺負
    相信家長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一直教導他們要謙讓、要善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友好待人的人。但是,善良也是有底線的。阿城是一個非常暖心的小天使,媽媽總是教導他要謙讓,學會關心和幫助別人。但是,慢慢地,阿城媽媽就發現阿城會被其他的小朋友欺負。一次,阿城媽媽發現孩子被別人推了一把,可是孩子竟然和別人道歉,然後給別人讓出了一條路。
  • 孩子總是被欺負?守住底線是「善良教育」的前提,父母要學會反思
    與人為善,以善為本,包括人人詠唱的「人之初,性本善」都是在教育孩子要善良。這也是中華幾千年文化流傳的重要教條之一。教育孩子為人善良這本身沒錯,但是有些家長卻用力過猛,總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善良,用善良束縛著自己,孩子為了所謂的「善良」會處處忍讓,漸漸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軟柿子,誰都可以欺負,漸漸的讓孩子的成長蒙上了一層陰影。
  • 與其教孩子謙讓,不如讓娃做個善良的'小人',四句話道出真諦
    在家長教育孩子時,當然應該讓孩子和別人相處時以謙讓為主,比如在學校應該把自己的東西和同學分享,在和同學有意見分歧時應多聽同學的想法,不要和同學鬧矛盾,不要反駁老師等等使孩子變乖的道理,這些道理確實沒錯,但也應該給孩子灌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想法,因為過度謙讓在學校可能會成為別的孩子眼裡的弱者,容易欺負的對象
  • 善良是好事,但得把握度,不會拒絕的孩子,連保護自己都成問題
    全文字數:約1816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樂於助人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家長都想孩子擁有良好的個人品質,時常教導孩子要善良。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學校老師也往往會倡導善良、奉獻精神的偉大,讓孩子形成正向的價值觀。善良是好事,但凡是有應該有個尺度,善良也得把握好分寸,過度的善良可能連保護自己都成問題。
  •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案例我們做家長的,從小就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十分的美好,並且從小教會孩子要善良,而我們做家長的多多少少也知道,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黑暗,然而我們孩子長大後也會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家長所述說的那麼美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去灌輸一些心靈雞湯,時而告訴他們現實總是很殘酷。
  • 在「善良弱化」的環境下,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正確保護自己?
    當我們將善意全部收起,將警戒心作為待人處事的第一要素時,道德自然也就弱化了,善良被緊緊地藏在身後,然後漸漸被人遺忘。除此以外,由於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家長教育孩子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與他人進行競爭,只有登上教育的階梯,抓住高考這一條公平的繩子,才能走上豐衣足食的捷徑。
  • 孩子的善良應該有「結界」,過分的善良的孩子,走到社會容易吃虧
    1、有底線的善良,可以讓孩子更好得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有底線的善良可以讓孩子面對他人求助的時候,也考慮到自己內心的感受,讓樂於助人真正成為孩子快樂的來源,而不是為了善良讓孩子忽略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孩子以為樂於助人都是建立在犧牲自己的基礎上。
  • 一味誇獎並非「賞識教育」,正確鼓勵,才能教育好孩子
    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越來越多的父母嘗試著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然而,有些父母並沒有理解賞識的真正內涵。賞識教育就是一味的表揚+鼓勵嗎?盲目賞識不僅不能讓孩子從中獲益,反而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走心的誇獎,並非真正的"誇獎教育"。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痛哭,把孩子教得太善良,是父母教育的失敗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該怎麼辦?告訴老師?忍讓避開?轉學?有這個煩惱的不只有一個人,像一些明星子女也有。秦昊因女兒被欺負痛哭前段時間,《婆婆與媽媽》的真人秀綜藝的熱播,讓大家關注到了幾對家庭的日常相處模式和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其中秦昊和伊能靜一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
  • 當「善良」變得越來越沉重時,我們該如何在孩子面前詮釋「善良」
    善良是在別人遇到困難時願意伸出援手的情誼,但善良是要有尺度,要分情況、講方法的,而不是心甘情願被欺負,被要挾,被恐嚇之後的隱忍和無動於衷,只有恰到好處的善良才是善良,才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於社會揚善除惡。
  • 關於善良的教育,建議家長看看《小鞋子》:天性+引導能成就善良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關於善良的教育,相信各位家長們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會有意識的通過言傳身教的方法去進行情感傳達。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也能領悟到一個道理:善良教育並不需要那麼的複雜,只要注意守護孩子善良的本性,並進行正確的引導,就可以得到善良教育的目的。
  • 教育孩子不能過於善良?遇到兩種情況就該「狠」,不然易吃虧
    如果錯誤本身不在自家孩子身上,讓娃一味地原諒,不僅會讓他們內心感覺到委屈,還會形成軟弱的性格,當遇到損害自身利益時,不懂得回擊,會讓人覺得好欺負。為什麼不能教育孩子太善良?父母總是教育孩子善良,但是卻忘記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善良是有底線的,必須建立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不能讓善良成為惡人利用的「致命弱點」。
  • 在「善良弱化」的大環境下,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善良又不被欺負?
    當孩子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等他們遇到困難了,就會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是互相的事情。所以一個孩子的成功,並不是看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多麼優秀,更不是看他在某一個方面能獲得多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句話是「得道者多助」,只有孩子們能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最後才會贏得一個好的結果,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 父母無知的教育,把孩子從善良推向邪惡
    安安開掛的人生令很多女孩嚮往,她是畢業於名校的高材生,一畢業就嫁入豪門,過上女孩子們夢寐以求的生活,婚後孕育寶寶,與寶寶快樂相伴,正當我們正沉浸在這美好的生活景象中,劇情來了大反轉,安安的丈夫提出離婚,安安的生活,從天堂墜入地獄,但讓人驚喜的是,安安並沒有為此沉淪,而是堅強面對,突破重重艱難取得人生幸福的輝煌,與其說前段婚姻讓眾多女子羨慕,倒不如說第二次人生更讓眾人震撼,讚許與欽佩,從安安簡單、單純、善良
  • 善良的三個層次——是非分明,是高階的善良
    認真地思索,真誠地明辨是非,有這種態度,大概就可算做善良。而不計成敗利鈍地追求客觀真理,這該是種美德。前面一句話來自王小波。後面一句話,是大哲學家羅素說的。追求客觀真理這件事太過宏大,不敢輕易開口討論。只說說「善良」這個詞。
  • 太善良的孩子「不幸福」,專家提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該改了
    導讀:太善良的孩子「不幸福」,專家提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該改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太善良的孩子「不幸福」,專家提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該改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小時候越善良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被社會傷害,真相很傷人
    所以說呀,讓孩子要善良,應當是有條件的。一味的善良,實則是愚蠢,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明白以下道理才是關鍵。這樣的孩子,想法過於籠統,遇到困難不知變通。倘若自己能想明白,固然很好。可若想不明白,就容易鑽牛角尖。因此,讀書可明智,一味讀死書,卻非是什麼好事。
  • 善良過頭變軟弱:一個善良的人,要避免4個「人生陷阱」
    做個善良的人肯定沒錯。但人也不可過於善良,一味善良。善良過頭變軟弱,就不是好事。「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一個善良的人,要避免4個「陷阱」,別讓自己太吃虧。一是被人看輕善良的人,往往不惹事,不多事。這樣,一些喜歡搞事情的人就覺得善良的人可以不被重視,甚至無視善良的人的存在。被人忽略、被人看輕總不是好事。善良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聲音。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
  • 善良,或許是家長能給孩子最有回報的教育
    ,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養孩子也需要「學而時習之」,多看、多聽、多學,無非是教育裡強有效的進階階段,前些天帶著孩子去廣場玩的時候,碰到一位奶奶的教育很有愛,一個大約2、3歲的小男孩在好動率方面非常高,碰到什麼東西都想摸摸、捏捏或者踩一踩。
  • 孩子太善良未必是好事,父母要教會他:有四種情況不必善良
    後來有一次考試時她只帶了一支筆。結果,她把筆借給了同桌,這極大地影響了她的考試成績。回家後,佳佳委屈地說:你不是教我要善良嗎?難道我做錯了什麼?聽到這些,媽媽輕輕地告訴她,善良是一種寶貴的品質,但一定要有一定的度。如果其他人利用你,總向你索取幫助,請不要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