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善良」變得越來越沉重時,我們該如何在孩子面前詮釋「善良」

2020-08-27 海鈴2020

農夫與蛇」的故事在現實中不斷上演,使得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變得敏感而糾結,到底還要不要教孩子善良呢?

什麼是善良呢?《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 馬克•吐溫 說過:「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人聽到」。善良是在別人遇到困難時願意伸出援手的情誼,但善良是要有尺度,要分情況、講方法的,而不是心甘情願被欺負,被要挾,被恐嚇之後的隱忍和無動於衷,只有恰到好處的善良才是善良,才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於社會揚善除惡。



昨天下午去接兒子放學,由於我工作耽誤了時間,晚到了一會,在學校門口沒有找到兒子,剛好又沒有帶電話手錶,沒有辦法聯繫上,焦急的我聯繫了兒子所有的朋友家長,都沒有和他們在一起,找了近一個小時,有一個陌生的電話打來了,我一接,確實是兒子,「媽媽」當時的我又焦急又驚喜,知道兒子所在的位置後,飛快的過去接。

「你為什麼沒有在原地等媽媽呢?「

「我等了,但是等了一會看到兩個不認識的叔叔一直盯著我,我害怕所以趕緊跑回去找保安了,在保安亭做作業。「

此時,眼淚已經在我的眼睛裡打轉了,心疼的抱著兒子親了一口。



「媽媽,我去找保安,借保安叔叔的電話打,和兩個保安叔叔借了都沒有借給我,還說沒有找到家長關他什麼事情,所以,以後我也不想幫助別人了,他們的事情關我什麼事。「

我被兒子這樣的話語給震住了,一時間竟不知道怎麼回答,想了想問他:「那最後是誰借你打的?「

「最後是校長過來了,問我怎麼還沒有回去,我說找不到媽媽了,校長告訴我打一個電話給家長,我說沒有帶電話,她讓保安給我電話的。「

聽到這裡,我已經滿眼都是淚了,抱著兒子哭了起來。



平時我教導兒子別人需要幫助時,如果自己可以幫,就儘量去幫,今天這兩個保安的行為顛覆了兒子對「善良「的理解。

回想起社會上屢屢報導的新聞:因保姆縱火案而失去老婆和三個孩子的林先生,還有在日本被閨蜜前男友殺害的江歌,還有前兩年播放的火熱的電影《芳華》裡的劉峰,確實反饋出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現象「,我該如何教導我的孩子?



我對兒子說:「寶貝,善良還是需要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兩個保安叔叔的行為,我覺得他們可能認為還沒有到打電話給家長的時間,當然你可以看情況&39;,媽媽並沒有要求你對任何事情都去忘我的善良,你一定要保證自身安全不受到任何傷害的情況下再去談善良。「

兒子沒有說一句話,我想他在思考,思考善良的界限,思考善良的意義,或者是回想今天的種種事情。



在當今社會,善良的話題真的變得越來越沉重了,「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性就是善良的,善良是人性中最柔軟,但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然而,當善良遇到惡人惡事的長期侵染,我們的孩子也會變質,那怎麼樣讓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既保證自身權益又一直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呢:

第一,家庭環境很重要,讓孩子在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慈愛中成長,享受到關懷,接受教育,學習真善美,孩子感受到愛,有愛,才能去愛別人,愛社會。所以,呼籲我們的家長,與其對孩子物質上關懷備至,不如多從精神上對孩子體貼入微,多關注他們的思想,做到感同身受,多理解,多關懷,多尊重孩子,當然,也並非是一味的遷就,我們的父母要把握這個度。



第二,給孩子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是一個複雜的體系,我們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上很可能會遭遇到「農夫與蛇「那樣現實的洗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出現,我們要經常帶孩子去社會實踐,同時對各種新聞報導的社會現實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在孩子沒有辦法理解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要給孩子進行善惡分析,讓他們看到社會上美好的一面和現實醜陋的一面,並且讓他們學會去辨別。



第三,教會孩子善良要從細節入手。幫助別人,孩子要學會從一些細節進行觀察和分析,再判斷是否要伸出援手。比如,一個人走進飯店向你乞討,他的衣著、體態、年紀以及他的眼神等,都是我們判斷是否要幫助的依據;再比如,有陌生人問路,並且讓你帶路,那一定要告訴孩子,一定要直接拒絕或者你可以讓大人去帶。



第四,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比如,我們在大街上看到有小偷搶東西,你首先要考慮一下自己能否制服這個小偷,如果不能千萬不要自己就麻木的去追,而應該是馬上報警;再比如,在外面看到有人落水,首先我們要考慮一下我們是否會遊泳,如果不會遊泳,請一定不要麻木的跳下水,而是要換另外的救援方式,比如找人,或者報警,幫助別人一定要量力而行,這樣不但幫助了別人還能讓自己感受到快樂。



善良是一顆美好的種子,從小就應該種在我們的心裡,但是善良也一定要講究方法,量力而行,辨別善惡;善良是有彈性有底線的,是建立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的;讓我們崇尚善良,把善良做到恰到好處,適可而止,這樣的善良才能夠經得住風雨和時間的考驗,我們的孩子才能以陽光的心態笑對人生的漫漫長路。

相關焦點

  • 在「善良弱化」的大環境下,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善良又不被欺負?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多時候還需要關注孩子的善良品質,讓孩子能夠擁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要學會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善良。>1、寬厚待人家長們的行為就是孩子們最好的範本,家長們要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孩子變得善良。
  •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這一教授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很善良,關心他人的品格反而越來越弱化,這是由於整個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而且這位教授還說道:那些正在處於不幸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對待旁人的同情心也在下降。由此可得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脫離現實,變得自私自利起來,所以在這個善良弱化的環境下我們家長在面對孩子時,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自我防衛。當然善良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如何保持善良的品質。
  • 新型肺炎面前,家長請教孩子學會善良: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給孩子的一封信當中寫到:媽媽想要送給孩子四盞燈,第一盞燈就是善良。善良就是把姥姥鄰居家枯萎的植物從垃圾桶裡搬回家,救治它、養護它,等它開了花,再把它送回鄰居家。善良就是同學傷心哭泣時,你給他的那個大大的擁抱。
  • 在「善良弱化」的環境下,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正確保護自己?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良,但在大環境之下,善良者容易被人欺負、欺詐、欺壓,我們又該如何在道德與環境因素之間抉擇呢?小李是我的同事,為人心地善良,總是對人很友好相待,她的女兒也和他一樣。因此得道多助,善良的孩子反而更有出息,家長切勿被固有觀念所束縛,不要認為善良的孩子只會被人欺負,要知道,善良有時候也是一把武器。三、家長如何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善良教育?1.
  • 原本善良的人,變得不善良了,往往是以下幾個原因
    01 一個原本善良的人為什麼突然變得不善良了? 當我寫下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的心情有些沉重。去年二月份,我的同事虎子結婚了。本來,結婚是一件大喜事,但是虎子卻犯愁了,因為女方要十萬塊錢彩禮錢,虎子剛剛買了房子,真的沒有錢了。
  • 一個原本善良的人突然變得不善良了,這是學聰明了,還是變壞了?
    如果一個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痛,他會慢慢變得。不一定他會變得很壞。但是他的心會變得很多。看淡了一切。也收穫了一切。但是本質上他還是善良的。人的性格是很難變得。但是,痛心。正在改變中。善良也得分場合,看對象。否則就是懦弱。或許是她的善良經歷了生活的考驗,讓她對善良有了更深的認知.
  • 《惡人傳》:這部電影用小細節為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善良
    《惡人傳》這個名字,乍一聽就有點危言聳聽的感覺,單憑名字給人的感覺就是影片的故事情節肯定不是什麼善良的事。但此部電影用它的全部給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善良,什麼叫美好。從始至終的血腥,似乎都在演繹生活中的惡,而且這個惡絕對是善的對立面。可是結尾的瞬間,一切都不是我們想像的樣子。這也成為了整部《惡人傳》最吸引人的地方。
  • 「登門檻效應」:在得寸進尺的人面前,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羅素曾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但是,這句話漏掉了一個重要後續:在不良善人面前,過於善良,只會換來別人的過度索取。莎翁在《哈姆雷特》中曾嘆息道:「過度的善良反而會摧毀它的本身」。
  • 培養孩子變得善良,不僅有利於生活,而且對孩子有好處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不僅能夠財務自由,而且能夠享受生活。關鍵是要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品格似乎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步入社會的我們卻很明顯的看到,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品質,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善良。不少家長也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所以讓孩子「不要善良」。
  • 善良教育並非讓孩子一味謙讓,明晰善良的內涵,教育才能有意義
    只有在自己了解並且熟悉這方面醫療的專業時,才有資格體現自我的善良去營救他人。但是也不能說沒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人,就不能去營救這位路人,我們可以用自我僅有的常識,迅速的幫助他撥打急救醫療電話。但其實"善於表達感謝"也是一種善良的體現。家長應該如何做到正真的"善良教育"1.要先呵護孩子的善良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到真正的善良教育呢?首先第1點就是要呵護以及保護孩子們的善良純真。
  • 【馨閱讀】孩子請你善良,但你的善良要有智慧。
    一、善良需要智慧當一個人能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愉快,能專注於自身的責任而不是利益時,那麼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也是最善良的人。那我們該如何教誨孩子用智慧去傳遞善良呢?別忘了我們的好幫手——繪本。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幫您介紹。
  • 在豺狼面前,要做善良的綿羊和兔子,還是要做獅子?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米國和中國的摩擦不斷,米國表現出來其慣有的流氓和無賴本質,利用疫情不斷給我們抹黑,甩鍋。還在我們周邊搞事情,進行軍事挑釁,可以說非常囂張。網友們表示:我支持老胡,無關對錯,而是作為媒體的話語權,環球時報很不錯的媒體,有自己獨立觀點,犀利客觀,中國應該多些這樣的媒體,敢於講話,敢於展現自己的思維,多幾家這樣的媒體,我們不至於在國際輿論場這麼被動。當然,環境很重要,要塑造媒體獨立表達觀點的環境,鳥兒的翅膀不應該綁上沉重的石頭,否則很難飛得更高!
  • 太善良的孩子「不幸福」,專家提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該改了
    導讀:太善良的孩子「不幸福」,專家提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該改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太善良的孩子「不幸福」,專家提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該改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裝臺》張嘉譯:善良的人總會得到善良的回報
    在最近播放的《裝臺》中張嘉譯扮演的順子,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裝臺工人,但是他卻詮釋著善良的真諦。他不僅對自己手下的人真心相待,而且對身邊的人也是付諸真心。圖片來自網絡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張嘉譯的善良給他帶來的福報吧!
  • 很善良,但生氣就會變得很無情的星座
    人善被人欺,但不要以為善良的人就不會生氣,當他們真的生起氣來的時候,可能任誰也無法阻止,只有等他們把所有的怒氣都發洩完之後,那事情才可以得到平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很善良,但生氣就會變得很無情的星座。
  • 我們都是善良的孩子,所以請相信,我們是有福報的
    就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樣,我也相信,上天讓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會給我們一顆善良的心。《三字經》上不是說過「人之初,性本善」嗎?所以,善,是我們的本源。  人有善念,必有善報。這也是古人說過的話。
  • 一個人真正的修養,看失意時的善良
    知道這一切時,已是幾天後。凱特和男友帶著吃的喝的,再次出現在約翰尼的面前。約翰尼驚喜他們的到來,聊了很多自己的事。原來,34歲的約翰尼是隔壁城市的退伍老兵,這兩天遭遇了人生「滑鐵盧」,被分手,沒了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丟了身份證,無錢付旅館費,讓他成為無家可歸者。
  • 如何用善良對待「惡」?
    「善良」是中華民族的 美德,是一個人誠信的準則。如何用「善良」對待「惡」?我認為:首先,要用善良的心去感化「惡」;其次,用傳承美好的道德去代替「惡」;再次,用法律去教育、懲罰「惡」。俗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中華民族流傳於民間對「善」的稱讚,對「惡」的嫉仇之恨。
  • 孩子的善良應該有「結界」,過分的善良的孩子,走到社會容易吃虧
    但社會的競爭,並不僅僅只是對能力的競爭,更多的是對性格和品德的競爭,而想要孩子能夠坦然面對以後社會中的種種壓力與殘酷現實,我們最應該培養孩子的品德是——有底線的善良。不過雖然我們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有底線的善良,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多多少都強迫過孩子做出過一些無底線的善良行為。明明是自己孩子很喜歡的東西,但是因為其他的小朋友哭鬧,所以強迫自己的孩子把東西送給他人,並且告訴孩子要分享;明明孩子已經受了委屈要落淚了,但我們卻還是強迫孩子原諒他人,然後告訴孩子要大度。
  • 善良有什麼用?
    我們可能會好奇,孩子這麼善良有什麼用呢?我們要的是成績好、腦子靈、身體棒的孩子啊。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善良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本具最無私的善良以及最究竟的智慧與快樂,只是被後天的環境薰陶,慢慢變得越來越自私自利和斤斤計較甚至自以為是了。而拯救和鞏固這善良、智慧、快樂免於被遮蔽的最佳時間段是孩子二、三、四年級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