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與蛇」的故事在現實中不斷上演,使得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變得敏感而糾結,到底還要不要教孩子善良呢?
什麼是善良呢?《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 馬克•吐溫 說過:「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人聽到」。善良是在別人遇到困難時願意伸出援手的情誼,但善良是要有尺度,要分情況、講方法的,而不是心甘情願被欺負,被要挾,被恐嚇之後的隱忍和無動於衷,只有恰到好處的善良才是善良,才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於社會揚善除惡。
昨天下午去接兒子放學,由於我工作耽誤了時間,晚到了一會,在學校門口沒有找到兒子,剛好又沒有帶電話手錶,沒有辦法聯繫上,焦急的我聯繫了兒子所有的朋友家長,都沒有和他們在一起,找了近一個小時,有一個陌生的電話打來了,我一接,確實是兒子,「媽媽」當時的我又焦急又驚喜,知道兒子所在的位置後,飛快的過去接。
「你為什麼沒有在原地等媽媽呢?「
「我等了,但是等了一會看到兩個不認識的叔叔一直盯著我,我害怕所以趕緊跑回去找保安了,在保安亭做作業。「
此時,眼淚已經在我的眼睛裡打轉了,心疼的抱著兒子親了一口。
「媽媽,我去找保安,借保安叔叔的電話打,和兩個保安叔叔借了都沒有借給我,還說沒有找到家長關他什麼事情,所以,以後我也不想幫助別人了,他們的事情關我什麼事。「
我被兒子這樣的話語給震住了,一時間竟不知道怎麼回答,想了想問他:「那最後是誰借你打的?「
「最後是校長過來了,問我怎麼還沒有回去,我說找不到媽媽了,校長告訴我打一個電話給家長,我說沒有帶電話,她讓保安給我電話的。「
聽到這裡,我已經滿眼都是淚了,抱著兒子哭了起來。
平時我教導兒子別人需要幫助時,如果自己可以幫,就儘量去幫,今天這兩個保安的行為顛覆了兒子對「善良「的理解。
回想起社會上屢屢報導的新聞:因保姆縱火案而失去老婆和三個孩子的林先生,還有在日本被閨蜜前男友殺害的江歌,還有前兩年播放的火熱的電影《芳華》裡的劉峰,確實反饋出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現象「,我該如何教導我的孩子?
我對兒子說:「寶貝,善良還是需要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兩個保安叔叔的行為,我覺得他們可能認為還沒有到打電話給家長的時間,當然你可以看情況&39;,媽媽並沒有要求你對任何事情都去忘我的善良,你一定要保證自身安全不受到任何傷害的情況下再去談善良。「
兒子沒有說一句話,我想他在思考,思考善良的界限,思考善良的意義,或者是回想今天的種種事情。
在當今社會,善良的話題真的變得越來越沉重了,「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性就是善良的,善良是人性中最柔軟,但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然而,當善良遇到惡人惡事的長期侵染,我們的孩子也會變質,那怎麼樣讓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既保證自身權益又一直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呢:
第一,家庭環境很重要,讓孩子在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慈愛中成長,享受到關懷,接受教育,學習真善美,孩子感受到愛,有愛,才能去愛別人,愛社會。所以,呼籲我們的家長,與其對孩子物質上關懷備至,不如多從精神上對孩子體貼入微,多關注他們的思想,做到感同身受,多理解,多關懷,多尊重孩子,當然,也並非是一味的遷就,我們的父母要把握這個度。
第二,給孩子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是一個複雜的體系,我們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上很可能會遭遇到「農夫與蛇「那樣現實的洗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出現,我們要經常帶孩子去社會實踐,同時對各種新聞報導的社會現實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在孩子沒有辦法理解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要給孩子進行善惡分析,讓他們看到社會上美好的一面和現實醜陋的一面,並且讓他們學會去辨別。
第三,教會孩子善良要從細節入手。幫助別人,孩子要學會從一些細節進行觀察和分析,再判斷是否要伸出援手。比如,一個人走進飯店向你乞討,他的衣著、體態、年紀以及他的眼神等,都是我們判斷是否要幫助的依據;再比如,有陌生人問路,並且讓你帶路,那一定要告訴孩子,一定要直接拒絕或者你可以讓大人去帶。
第四,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比如,我們在大街上看到有小偷搶東西,你首先要考慮一下自己能否制服這個小偷,如果不能千萬不要自己就麻木的去追,而應該是馬上報警;再比如,在外面看到有人落水,首先我們要考慮一下我們是否會遊泳,如果不會遊泳,請一定不要麻木的跳下水,而是要換另外的救援方式,比如找人,或者報警,幫助別人一定要量力而行,這樣不但幫助了別人還能讓自己感受到快樂。
善良是一顆美好的種子,從小就應該種在我們的心裡,但是善良也一定要講究方法,量力而行,辨別善惡;善良是有彈性有底線的,是建立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的;讓我們崇尚善良,把善良做到恰到好處,適可而止,這樣的善良才能夠經得住風雨和時間的考驗,我們的孩子才能以陽光的心態笑對人生的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