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2020-07-29 七媽很忙

案例

我們做家長的,從小就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十分的美好,並且從小教會孩子要善良,而我們做家長的多多少少也知道,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黑暗,然而我們孩子長大後也會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家長所述說的那麼美好。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去灌輸一些心靈雞湯,時而告訴他們現實總是很殘酷。如果我們家長不注意的話,就會因為這種刻意的美好而害了孩子。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相信大家都知道「江歌劉鑫案」。這個案件一直是眾人眼中的焦點,我們為江歌的遭遇而感到不幸,我們痛恨殺人兇手陳世峰。同時我們也對江歌室友劉鑫的後續做法,而感到憤怒,同樣也感到不理解,江歌因為她而死,而劉鑫卻遲遲一年沒有和江母見面。

江歌和劉鑫在日本屬於合租關係,江歌當時也是熱心腸,由於劉鑫和男朋友吵架,聽說她男朋友來了,江歌就沒讓劉鑫出去,江歌心想自己和陳世峰聊聊。

說不定能讓他倆的關係有所緩和,可沒料想到兇手陳世峰將江歌活活砍死,一切的緣由都指向劉鑫。並且劉鑫還沒有及時報警,最後導致江歌不治身亡。這位同居的室友是多麼可怕呀。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江歌做這一切首先是出於骨子裡的仗義,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她從小到大極度缺愛,可能由於是單親家庭,就有些討好型人格,也希望通過付出能得到自己渴望的愛與關懷。

在這之前,江歌還跟媽媽提到,不僅讓劉鑫享用自己的生活用品,還幫劉鑫打掃衛生。還等劉鑫一起下班,還買夜宵給劉鑫。江歌都跟媽媽說過,並且得到了媽媽的讚許,媽媽也覺得江歌照顧幫助劉鑫是對的,沒想過要教自己的女兒凡事要有度,繼而引來了殺身之禍。

所以我們從小就不要教會孩子過分善良,當然善良是每一個人的天性,但是我們一定要睜大我們的雙眼,學會明辨是非,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去憐憫。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heaven範曾經說過:我想很多人,從前都像阿米爾一樣,虛偽,膽小,自私,懦弱。每個如阿米爾般的「我」身邊也都有個哈桑。在為你千千萬萬遍。感謝時光給我成長!所以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不要過度善良。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是完美的,我們要及時發現壞人,預知危險,有底線的善良才能更好的保衛我們自己。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而除了過於善良,另一面就是善良弱化,那麼我們的家長就會納悶,到底什麼才是善良弱化的教育?

什麼是善良弱化?

這個問題很早以前,一名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就進行過研究,這位教授是沃爾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也是谷歌最為推崇的組織心理學家。

這一教授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很善良,關心他人的品格反而越來越弱化,這是由於整個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而且這位教授還說道:那些正在處於不幸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對待旁人的同情心也在下降。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當然這是由研究調查表明的,這位教授分別從1979年到2009年這30年之間,對不同的人進行了不同心情的排查。

由此可得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脫離現實,變得自私自利起來,所以在這個善良弱化的環境下我們家長在面對孩子時,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自我防衛。當然善良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如何保持善良的品質。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善良是最好的教養,我們家長應如何培養?

1.用善良的故事來感染孩子的同情心

相信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而我們家長需要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往往會幫助他們認識世界,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養成價值觀。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因此父母經常用一些善良的小故事來打動孩子,那麼孩子漸漸的就會有一種善良,滋養著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其實人性是相通的,當他人的善良打動孩子的時候,那麼孩子自然也會用體諒和關愛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就如雨果說過的一句話,極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屬於庸俗的,人良心的覺醒就是靈魂的偉大。

2.讓孩子懂得理解和關愛。

善良其實每個孩子都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我們父母后期沒有正確的進行引導,導致孩子的善良本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比較自私自利,及時引導孩子善良,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處於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我們家長要相互之間關愛,同時孩子也就感覺到溫暖和舒適,那麼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身邊的人。

3.不要採取報仇式的方法教育孩子。

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磕著碰著,我們的父母可能當下的行為就會嚇唬肇事者,當然父母的這種做法孩子是看在眼裡的,那麼他長大之後就無法善待對手。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因為每個孩子的引導都來自於父母,父母儘量不要給孩子增加對手,應該多引導孩子互相分擔,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善心也會散發出來。

但是我們在教導孩子過程中,也要教育孩子不要過度善良,否則在社會上就很容易遭到危險。

以下哪三個情況,我們可以讓孩子克制自己善良的品行?

1.力所能及的範圍去幫小朋友,但要懂得拒絕。

我們家長要教育孩子善良時,不要一味的付出和忍讓,要懂得相互去彌補,同時善良也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幫助一些小夥伴。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有的小朋友可能會認為,善良就是好欺負,所以我們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不要毫無底線的去幫助任何一個人,如果這件事你做不到或者不願意做,那麼你可以明確的拒絕他。

2.過河拆橋的人,要和他斷絕來往。

我們做家長的,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過河拆橋的人,這時我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生氣,但是作為孩子我們往往會教會他們善良,但是我們要教育孩子,過河拆橋的人是不值得我們幫助的,如果我們要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那要確保我們自己不受到傷害。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況且有些唯利是圖的人會把我們當做軟柿子捏,如果有一天我們對她們沒有了利用價值,那會毫不留情面的拋棄我們。

3.欺負自己的人懂得反擊。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人惡被人棄,雖然說孩子要與人為善,才能交到更善良的朋友,但是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要和誰都要一味的善良,如果有人欺負自己,那更應該懂得反擊。

孩子過於善良?家長看清「善良弱化」現象,讓娃既善良又不被欺負

這時就不要把善良掛在嘴邊兒,如果我們繼續保持善良,那說不定他會變本加厲的傷害我們,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教育孩子時,告訴孩子不能一味遷就,到頭來傷害的就是我們自己。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過度善良嗎?歡迎在留言區評論分享。

相關焦點

  • 在「善良弱化」的大環境下,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善良又不被欺負?
    在這個「善良弱化」的環境下,家長們在面對孩子一定要讓孩子保持善良這個好的品質,但同時要學會保護好自己。前幾天我帶孩子去朋友家,正好朋友家的孩子和我家孩子年齡相仿,兩個人就在一塊玩耍。玩了一會,孩子哭著跑過來和我說:「媽媽,我想回家,我不想在這裡玩了。」問孩子:「你怎麼了,為什麼突然不想在這裡玩了呢?」
  • 在「善良弱化」的環境下,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正確保護自己?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良,但在大環境之下,善良者容易被人欺負、欺詐、欺壓,我們又該如何在道德與環境因素之間抉擇呢?小李是我的同事,為人心地善良,總是對人很友好相待,她的女兒也和他一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不應該的事情呢?原因很簡單,小李的女兒太過於善良,她認為跑腿只是在幫助同學,被孤立也只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有問題。過度的善良讓她感覺不到自己被欺負。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道德弱化」嚴重?
  • 善良教育的意義:讓孩子以禮待人,而不是讓孩子任人欺負
    相信家長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一直教導他們要謙讓、要善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友好待人的人。但是,善良也是有底線的。阿城是一個非常暖心的小天使,媽媽總是教導他要謙讓,學會關心和幫助別人。但是,慢慢地,阿城媽媽就發現阿城會被其他的小朋友欺負。一次,阿城媽媽發現孩子被別人推了一把,可是孩子竟然和別人道歉,然後給別人讓出了一條路。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痛哭,把孩子教得太善良,是父母教育的失敗
    這樣的女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和被欺負,心疼的只是家長,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不允許別人欺負自己的孩子,別把孩子教得太善良父母要謹記教育孩子做個善良正直的人是個好事,給孩子灌輸與人為善的交際思想,這點並沒有錯,但也不能讓孩子太善良。在對待好朋友以及長輩甚至一些陌生人的時候,要懷有善意之心去面對和每個人的相處,但是,善良並非意味著可以容忍一切懷有惡意的攻擊,不友善的態度對待,甚至肢體暴力。
  • 教育孩子不能過於善良?遇到兩種情況就該「狠」,不然易吃虧
    1、被人傷害時,不能一直隱忍當孩子被人欺負後,有的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人應該懷有一個包容心,學會包容,懂得原諒,可是這樣真的好嗎?如果錯誤本身不在自家孩子身上,讓娃一味地原諒,不僅會讓他們內心感覺到委屈,還會形成軟弱的性格,當遇到損害自身利益時,不懂得回擊,會讓人覺得好欺負。
  • 當「善良」變得越來越沉重時,我們該如何在孩子面前詮釋「善良」
    「農夫與蛇」的故事在現實中不斷上演,使得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變得敏感而糾結,到底還要不要教孩子善良呢?什麼是善良呢?《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 馬克•吐溫 說過:「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人聽到」。
  • 女兒在幼兒園被欺負,主持人王小騫做法獲贊,教孩子善良要有底線
    而「忍讓」和「沒關係」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用到的詞語,並且會以此來衡量孩子品性。校園霸凌事件頻頻發生,被欺負的孩子是真的沒有還擊之力,還是對方過於強大?仔細想想,當孩子在外面被欺負回到家,情緒不高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如何和他們溝通交流?A.
  • 孩子,請對同學善良
    開學之際,我們的家長都會教導孩子,到學校要認真學習,聽老師的話,與同學好好相處……特別是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們,家長更是不放心,生怕在學校受到欺負,往往會這樣教育孩子: A.有同學欺負你,報告老師。B.如果有同學欺負你,給我打回去。C.有同學欺負你,你告訴老爸,讓老爸教訓他。毋庸置疑,這三種教育方法, A家長的教導是公允的,值得提倡的。B家長的教導欠妥。C家長的做法更是不足掛齒。
  • 不想孩子受欺負,媽媽要教會孩子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太善良的孩子易「受欺」,易成三種「弱勢群體」,有些傷痛會伴隨一生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假,人心本應向善,可是人太善良總是會被人欺負,如果一昧的選擇忍讓,那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 不想孩子受欺負,媽媽要教會孩子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其實,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孩子很單純可社會卻不簡單,有些時候善良之舉,可能會讓對方更加得寸進尺。被比自己小的孩子欺負了這麼長時間,還覺得自己委屈了」。聽了這句話我就知道孩子哭的原因了。小米的同桌比她小一歲,小米一直遵循善良的原則,儘可能地幫助同桌,因為媽媽告訴過自己要多幫助別人,更要照顧比自己小的同學。
  • 善良教育並非讓孩子一味謙讓,明晰善良的內涵,教育才能有意義
    甚至是剛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都要教孩子們在幼兒園要懂得謙讓,有的時候孩子們表現的很乖,做事也總是會謙讓小朋友,但是卻總是會被欺負。這時候"懂得謙讓 "已經不再簡單的是一種禮貌,而是變成了一種膽怯、被欺負,不敢與他人相爭的行為。
  • 為什麼善良的人總是被欺負?
    雖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我知道我的善良好像一直被別人當作懦弱,認為我是好欺負的人,從小生活環境就是被看不起,不被人認可,小時候的我雖然不懂事,但是也看的懂大人們的眼神裡的嫌棄,我知道他們看不起我們家,小時候不論發生什麼事,好像我們都是可以不被認真的對待,比如小時候我的玩伴只有自己,因為別的小孩,他們的父母都讓他們別和我們家走太近,在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我總是被孤立,大人們都以為我不懂
  • 女兒被欺負,秦昊掩面痛哭:父母最大的錯,就是教孩子太善良
    媽媽說誰家孩子不是寶啊,言下之意就是不能因為心疼自己的孩子,就不顧及別人家長的看法和感受。這邊要為女兒&34;的行為被媽媽阻止了,秦昊竟然委屈巴巴地掩面哭了起來。,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自己卻需要保持成年人的理智,先和老師談,再和家長談,談過後卻也毫無用處 ,該欺負還是欺負,該哭訴還是會哭訴。
  • 因果有報,請不要欺負善良的人
    善良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值得傳頌的美德。善良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善惡有報,這是人們弘揚善良美德的願望。因果報應,其實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經得到驗證。 你既種下一顆惡的種子,就休想獲得善的果實。
  • 原本善良的人,變得不善良了,往往是以下幾個原因
    01 一個原本善良的人為什麼突然變得不善良了? 當我寫下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的心情有些沉重。去年二月份,我的同事虎子結婚了。本來,結婚是一件大喜事,但是虎子卻犯愁了,因為女方要十萬塊錢彩禮錢,虎子剛剛買了房子,真的沒有錢了。
  • 善良是為人必備品質,家長試試這3招,讓娃照亮自己,溫暖別人
    善良是為人必備品質,家長試試這3招,讓娃照亮自己,溫暖別人一個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是教出成績優秀的孩子,還要教會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雨果曾說:&34;。一個善良的人能給別人帶去溫暖,獲得別人的肯定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事情。善良的人也會收穫更多的善良回饋。
  • 孩子總是被欺負?守住底線是「善良教育」的前提,父母要學會反思
    與人為善,以善為本,包括人人詠唱的「人之初,性本善」都是在教育孩子要善良。這也是中華幾千年文化流傳的重要教條之一。教育孩子為人善良這本身沒錯,但是有些家長卻用力過猛,總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善良,用善良束縛著自己,孩子為了所謂的「善良」會處處忍讓,漸漸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軟柿子,誰都可以欺負,漸漸的讓孩子的成長蒙上了一層陰影。
  • 新型肺炎面前,家長請教孩子學會善良: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在這背後,除了愛國,責任,我還看到了一個被大家忽略多年的人類的品質,那就是善良。近些年,時常發生一種現象叫做碰瓷兒。也就是有些人懷著惡意去弄壞東西或者傷害人,從而得到賠償,獲得一些經濟利益。這方面的報導看的多了,作為家長我們不禁會經常提醒孩子:看見有人摔倒不要扶,在外面少管閒事!
  • 善良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培養孩子的善良品質,很關鍵
    >1.經常誇讚孩子的善意行為家長誇讚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減量不要物質獎勵,家長可以口頭誇讚孩子,讓孩子覺得心理滿足就可以,如果家長經常物質獎勵,就會讓孩子覺得善良是可以換來好處的,孩子以後就會有目的的善良,而不是真正認識到善良的意義。
  • 應教會孩子"不用善良",這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不然孩子也會累
    以前有很多家裡的人都會教育孩子一定要善良,好像善良的孩子才能夠跟討論喜歡一樣,但是家長在教會孩子善良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不能夠太過於善良,不然就成為了軟弱。有些孩子在外面被同學欺負的時候,回家告訴家長,有些家長會說打回去也有些家長會說吃一點虧,沒什麼事的,吃虧是福,那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到底怎麼樣的才是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