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讓耳聾者「聽到」。」
俗話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遠離禍患,其實就是一種福報,所以,你儘管行善,你行善越多,所積累的福報,也就越多。
善良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善良,善良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人生到最後,拼的是人品,而善良就是最好的人品,一個人只要一直善良下去,就是人生的贏家。
善良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培養孩子的善良品質,很關鍵。心存善良,可以讓孩子體味人世間的真善美,讓孩子感受世界的溫暖。
1.經常誇讚孩子的善意行為
家長誇讚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減量不要物質獎勵,家長可以口頭誇讚孩子,讓孩子覺得心理滿足就可以,如果家長經常物質獎勵,就會讓孩子覺得善良是可以換來好處的,孩子以後就會有目的的善良,而不是真正認識到善良的意義。
而且,家長怎麼誇讚孩子也是有講究的——很多家長只是誇孩子的行為本身,比如說,謝謝寶寶棒媽媽倒垃圾,或者是謝謝寶寶給媽媽拿東西。
但是研究顯示,在一些特定的年齡段,更有效的誇獎方式,可能是誇孩子的品格本身。比如說,與其跟孩子說,謝謝你幫媽媽倒垃圾,不如說,真是個好孩子,這麼愛幫助人。這種方式就是誇他的品格。
在學校裡,當孩子們的相處中,有些孩子會很樂於助人,經常幫助別人小朋友,這樣幼兒園的老師就會誇讚孩子,鼓勵孩子,孩子會得到老師的表揚,這樣孩子在心理上就會特別有滿足感。
2.讓孩子真正理解善良的意義
列夫·託爾斯泰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為什麼要選擇善良呢?你堅守住了善良,它就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在大洋的彼岸引起波濤洶湧,終將改變整個世界。
善良是一盞明燈,它能照亮別人的路,也能照亮自己的心。
家長要告訴孩子,善良,不是故意做成別人看的,而是一種我們發自內心的一種活動,用我們的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熱情,然後別人也會收到我們的鼓舞,從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學會善良,不是為了得到某種回報,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加心安。
3.家長為孩子做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接觸的第一人,也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孩子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家長就是那個在白紙上作畫的人,所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家長教出來的,家長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品德。
生活中,家長為人做事處處善良,孩子就會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待人善良。所以家長要想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擁有善良的品質。
雖然善良是每個人必備的品質,讓孩子養成善良品質的同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對別人善良的時候也要量力而行,分清好壞,善良也是需要對任何事情預估之後才能做的。所以家長在教會孩子去愛別人,對別人進行幫助的同時,也要確保自己的安全,自己的禮儀不受到侵害,在幫助別人之前更應該西安愛護自己,愛自己別愛別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