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19日 題:新亞書院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李琳
提起香港的新亞書院,人們總會習慣性地舉頭凝視那座位於中文大學的山頂之上、匯集海內外的知名教授和學子。62年前,新亞書院卻在山下,在一片喧譁混亂的老區中,以租賃來的簡陋校舍,收容著一批因為戰亂而流亡香港的大陸學者和青年。
為讀懂新亞書院的前世今生,筆者走進這座創立於1949年的學府。她為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及一群來自內地的學者,在艱難困窘的環境中創辦,目的是為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國家民族的自信心和獨立精神。在62年中,新亞書院經歷了佐敦(1949-1950)、深水埗(1950-1956)、農圃道(1956-1972)、沙田(1972至今)四個時期,在校址的更迭變換中,不斷發展壯大。
據新亞校史記載,深水埗時期是最艱難的時期。當時新亞在深水埗桂林街租賃一棟樓的三層和四層作為校舍,「新亞書院大學部」的牌匾就在樓梯拐角處。樓下是紡織工廠,對面是潮州飯店和小舞廳,機器聲、叫賣聲、歌曲生終日不絕於耳。
「當時我家住的遠,為了省路費,晚上就睡在三樓和四樓之間的樓梯上,還有些同學也和我一樣,先生們晚上出去兼職,回來時總要小心翼翼,避免碰到睡著的學生。」 新亞校友黃祖植(1956年畢業)對筆者說。
錢穆在《新亞遺鐸》一書中曾提到當時的艱辛,「教授拿不到薪水,學生繳不出學費」。黃祖植回憶,當時學費是每年240元港幣,即使學費低廉,依然出現了「全校50多人,3個人交齊學費,20多人交半費,20多人不交學費」的狀況。
新亞的老師以「武訓行乞辦學」的精神支撐著新亞的正常運轉。錢穆曾兩次前往臺灣演講籌款,唐君毅、張丕介等學術大家替報刊雜誌撰稿,以稿費補助新亞,「張先生把夫人的首飾都典當了,來支持新亞。」黃祖植說起往事感嘆不已。
新亞的學生們深受老師們「武訓精神」的影響,於1951年創辦了新亞夜校,讓許多深水埗的貧困兒童在晚上來新亞的校舍上課,每月收取兩元的學費。新亞校友列航飛(1953年畢業)回憶說,當時共招收了70多學生,很多小孩子交不起學費,也不會計較。
談到為什麼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能堅持下來,兩位老校友毫不猶豫的說:「因為我們有理想。」「新亞精神就是在艱難的處境中堅持理想,而這個理想就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列航飛告訴記者。
「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由錢穆作詞的新亞校歌勾勒出當年師生們在艱難困苦中堅持理想的風貌。
1972年,新亞合併入香港中文大學,矗立在山頂,俯瞰吐露港全景。如今新亞已早已走出往日的坎坷歲月,9座現代化的校舍包括教學樓、圖書館、文化中心等設施,有被稱為「香港第二景」的合一亭,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師生,以及長長的校友名單。現任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著名哲學家唐端正、《明報》總編輯張健波等都畢業於新亞書院。
列航飛說,新亞書院創辦之初到現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辦學理想不時與商業崇尚「中環價值」產生摩擦,但是香港卻以自己的包容性和開放態度,讓這一群特殊的文化遺民生存下來,造就了今天新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