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話:新亞書院的前世今生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6月19日 題:新亞書院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李琳

  提起香港的新亞書院,人們總會習慣性地舉頭凝視那座位於中文大學的山頂之上、匯集海內外的知名教授和學子。62年前,新亞書院卻在山下,在一片喧譁混亂的老區中,以租賃來的簡陋校舍,收容著一批因為戰亂而流亡香港的大陸學者和青年。

  為讀懂新亞書院的前世今生,筆者走進這座創立於1949年的學府。她為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及一群來自內地的學者,在艱難困窘的環境中創辦,目的是為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國家民族的自信心和獨立精神。在62年中,新亞書院經歷了佐敦(1949-1950)、深水埗(1950-1956)、農圃道(1956-1972)、沙田(1972至今)四個時期,在校址的更迭變換中,不斷發展壯大。

  據新亞校史記載,深水埗時期是最艱難的時期。當時新亞在深水埗桂林街租賃一棟樓的三層和四層作為校舍,「新亞書院大學部」的牌匾就在樓梯拐角處。樓下是紡織工廠,對面是潮州飯店和小舞廳,機器聲、叫賣聲、歌曲生終日不絕於耳。

  「當時我家住的遠,為了省路費,晚上就睡在三樓和四樓之間的樓梯上,還有些同學也和我一樣,先生們晚上出去兼職,回來時總要小心翼翼,避免碰到睡著的學生。」 新亞校友黃祖植(1956年畢業)對筆者說。

  錢穆在《新亞遺鐸》一書中曾提到當時的艱辛,「教授拿不到薪水,學生繳不出學費」。黃祖植回憶,當時學費是每年240元港幣,即使學費低廉,依然出現了「全校50多人,3個人交齊學費,20多人交半費,20多人不交學費」的狀況。

  新亞的老師以「武訓行乞辦學」的精神支撐著新亞的正常運轉。錢穆曾兩次前往臺灣演講籌款,唐君毅、張丕介等學術大家替報刊雜誌撰稿,以稿費補助新亞,「張先生把夫人的首飾都典當了,來支持新亞。」黃祖植說起往事感嘆不已。

  新亞的學生們深受老師們「武訓精神」的影響,於1951年創辦了新亞夜校,讓許多深水埗的貧困兒童在晚上來新亞的校舍上課,每月收取兩元的學費。新亞校友列航飛(1953年畢業)回憶說,當時共招收了70多學生,很多小孩子交不起學費,也不會計較。

  談到為什麼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能堅持下來,兩位老校友毫不猶豫的說:「因為我們有理想。」「新亞精神就是在艱難的處境中堅持理想,而這個理想就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列航飛告訴記者。

  「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由錢穆作詞的新亞校歌勾勒出當年師生們在艱難困苦中堅持理想的風貌。

  1972年,新亞合併入香港中文大學,矗立在山頂,俯瞰吐露港全景。如今新亞已早已走出往日的坎坷歲月,9座現代化的校舍包括教學樓、圖書館、文化中心等設施,有被稱為「香港第二景」的合一亭,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師生,以及長長的校友名單。現任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著名哲學家唐端正、《明報》總編輯張健波等都畢業於新亞書院。

  列航飛說,新亞書院創辦之初到現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辦學理想不時與商業崇尚「中環價值」產生摩擦,但是香港卻以自己的包容性和開放態度,讓這一群特殊的文化遺民生存下來,造就了今天新亞。(完)

相關焦點

  • 新亞書院記遊
    新亞書院由錢穆、唐君毅、張丕介及一群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於1949年創立,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新亞書院校訓為「誠明」,語出《中庸》。
  • 新亞書院記遊(作者:張來春)
    新亞書院由錢穆、唐君毅、張丕介及一群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於1949年創立,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新亞書院校訓為「誠明」,語出《中庸》。
  • 錢穆:新亞書院校歌和新亞學規
  • 香江漫話:辛亥百年 在香港尋找孫中山足跡
    中新社香港4月10日電 題:香江漫話:辛亥百年 在香港尋找孫中山足跡  作者 吳冠雄  「啪啪啪!」1901年1月10日晚6時,香港中環結志街52號突然傳來3聲清脆的槍響,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倒在血泊中,兇徒射滅室內燈泡後逃走。翌日,楊衢雲不治身亡。
  • 新亞書院:手空空與路遙遙
    牆上兩扇通氣的天窗間,曾經懸掛著一塊特別的牌匾——新亞書院大學部,而如今空空蕩蕩。正值炎熱的8月,一個名為「活在西九─西九樓計色」的展覽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用實物和影像喚醒人們五十年前的記憶。在市建局兩年前制定的計劃之中,新亞書院舊址將於八月底被清拆。如果不是行將面臨清拆的命運,這座老式唐樓或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艱險中奮進
    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由新亞書院、崇基書院和聯合書院三家書院組成,隨著大學的發展現在已經新增了不同的書院;而新亞書院、崇基書院和聯合書院三家創始書院都具有深厚的歷史,不少著名的學者曾經在這三家書院任教。這次為各位讀者介紹新亞書院。新亞書院的成立得追溯到1949年,當年,已故史學家錢穆先生與哲學家唐君毅先生及張丕介先生創立新亞文商專科夜校。
  • 新亞書院:手空空與路遙遙(1)
    牆上兩扇通氣的天窗間,曾經懸掛著一塊特別的牌匾——新亞書院大學部,而如今空空蕩蕩。正值炎熱的8月,一個名為「活在西九─西九樓計色」的展覽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用實物和影像喚醒人們五十年前的記憶。在市建局兩年前制定的計劃之中,新亞書院舊址將於八月底被清拆。如果不是行將面臨清拆的命運,這座老式唐樓或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
  • 【中國教育百年風華錄】新亞書院:「守舊」與「維新」
    新亞書院於1949年由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興辦,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次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
  • 新亞書院的創辦:文化教育是民族歷史的生命
    因人少力薄,錢穆又邀請同來香港的江南大學同事唐君毅和香港《民主評論》主編張丕介兩人共謀其事,最終促成了新亞書院的創辦。新亞書院的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1949年10月10日晚上,亞洲文商學院在香港九龍佐頓道偉晴街華南中學的三樓上舉行了開學典禮。錢穆在開學典禮上講道:文化教育是社會事業,是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生命。
  • 隱入歷史的歷史巨人——錢穆與新亞書院:為而不有
    1949年,錢先生南來香港,創立亞洲文商夜書院,1950年與唐君毅、張丕介諸先生改組為新亞書院,出任首任校長。1953年創立新亞研究所任所長。及後新亞書院獲香港政府邀請參加組創香港中文大學,錢先生堅持香港中文大學應以發揚中國文化、以中文為授課語言、第一任校長必須為華人擔任為宗旨,對中大的發展方向,貢獻良多。
  • 漲姿勢||一文帶你了解青科大的「前世今生」
    不出意料,跟北大、清華、復旦、山大等一樣,青科大的「前世」也是一所教會學校。但隨著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優秀,似乎也不應忘記我們的「前世」。兒不嫌母醜。不管我們的前世如何,都是我們的組成部分。比如我們之所以以化工立校,是有淵源的。若我們的前賢校友在天有靈,一定會記掛著母校的發展。我們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也離不開那些為這所學校發展嘔心瀝血過的校長和教師。他們有資格接受我們的一份謝意。
  • 史學大師錢穆:創辦新亞書院 一生為故國招魂
    親眼目睹新亞書院創辦全過程的徐復觀在《憂患之文化——壽錢賓四先生》中稱:「新亞書院之創立,蓋有類於乞食團,託缽僧」,創辦者「日則講授奔走,夜則借宿於某一中學課室。俟其夜課畢,則拼桌椅以寢;晨光初動,又倉皇將桌椅復原位,以應其早課之需。」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餘英時也回憶說:「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熱,他(錢穆)又犯了嚴重的胃潰瘍,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間空教室的地上養病。
  • 鮮活的新亞記憶
    胡適說:「書院之廢,實在是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自助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書院,有別於傳統官學體系的教育形式,培養並製造了一個穩定、高效的精英階層。本報特摘錄江弱水的文章,回憶新亞書院往昔。我不是新亞人,但卻跟新亞書院很有緣。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作者:胡楊映月情人之所以對你柔情似水,之所以是浪漫溫柔的代名詞,之所以讓你感覺愛得百轉柔腸,之所以讓你刻骨銘心,是因為你們是前世的夫妻。今生之所以尋你而來,只因為前世的一份緣還沒有盡,所以今生來續前緣,是來還債的。
  • 前世今生因果輪迴
    世界如此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生活在這美好的世界裡,人生在世是否真的會有前世與今生。每一個人都在猜想,都在找答案。如果真的有前世,就會想到有沒有來世。前世與今生如果真的還有今生,那麼今生無法報答的恩情等到來世再報 。人世間是如此美好,今生修來的福分是前世的因果。好人必有好報。前世的因果,決定了今生的命運。
  • 被遮蔽的新亞學人
    早期創辦新亞書院的一班學者中,只有錢穆一人是專門為了辦學校赴港。但到港不久,早先商量好一起辦學的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去臺灣做官,錢只好另邀當時在港的唐君毅和在廣州新認識的張丕介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新亞草創時,除了出任經濟系主任,張丕介還身兼新亞的大管家——總務長一職。用宋敘五的話說,錢、唐都是理想家,張丕介則是實行家。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香港中文大學的前世今生
    —— 節錄自1978年10月2日「中大新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李卓敏博士講創校最初的三個「元老級」書院中,崇基書院實為北京燕京大學和上海聖約翰大學之續脈,院內的未圓湖比照著原來燕京大學的未明湖修建。
  • 香港新亞研究所60年:從輝煌到危機
    這所初名亞洲文商學院的學校只在該地存在了約半年時間,來年3月搬到了桂林街,並逐步成長為蜚聲海內外的新亞書院。1953年,新亞書院創辦新亞研究所。1963年,香港政府選定新亞、崇基、聯合三書院組建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受中文大學改制影響,新亞研究所脫離中文大學,在臺灣教育行政部門註冊立案。
  • 輪迴的實證:貝滿中學老師的前世今生
    左邊前世照片,女校算術老師;右邊今生照片,某部門主編邊前世照片,女校算術老師;右邊今生,某部門主編左邊是前世照片,還是個名人,康有為的外孫女--羅儀鳳,在女校當英文老師;右邊今生照片,成普通人了,某部門核心員工。這世跑到自己前世的墓前轉了轉,不過貌似也沒得到啥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