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說青島科技大學1950年9月16日建校,1958年開始辦本科教育。這也沒有錯。因為這一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部輕工管理局正式接辦前「私立文會中學」,改名為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之日。
「前私立文會中學」是所怎樣的學校?哪年建的?我們畢竟不是在1950年9月16日從零起步開始建校的,是有「私立文會中學」這個「前世」的。
不出意料,跟北大、清華、復旦、山大等一樣,青科大的「前世」也是一所教會學校。由蘇格蘭長老會羅約翰牧師等人創建於1876年2月。當時名稱叫「瀋陽文會書院」,屬綜合型大學性質。資料記載,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蘇格蘭長老會在瀋陽共創辦了兩所大學,一所為綜合型瀋陽文會書院,另一所為專用型奉天醫科大學。
資料記載,文會學院「以灌輸普通科學,演繹基督教理為宗旨,中西教員十,學生八十九」。該院分為本科和預科。預科學制一年,學習普通課,本科學制三年。分法、理、醫、工四個系。主要招收縣教會中學畢業生及教友、長老和學校中教職員子弟。講授科目包括《聖經》研究、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教育學、哲學、歷史、地理、英語等。目的是普及耶穌教,傳布西方思想文化,使教會領袖等適應時代潮流。
1927年的文會書院
文會書院曾出現過很多名人志士。如東北國民救國軍司令高鵬振(原名高青山,字雲翔,號競雄),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朱霽青、錢公來(原名錢惠生,字希古)等。但最值得稱道的是她的化學教育,當時非常有名。「化學實驗室設備齊全,試驗時每位學生都可以分到一份儀器和藥品,生物實驗室中放人千倍的顯微鏡也人手一臺。」(政協遼寧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遼寧文史資料》)。
東北國民救國軍司令高鵬振
文會書院的發展道路很不平坦,比較折騰。公眾號從繁雜資料中整理出一個《編年史》,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需要說明的是,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並不是說學校應該更正「誕辰日」。雖然有些學校努出血來找「歷史悠久」,我們也不必跟風。但隨著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優秀,似乎也不應忘記我們的「前世」。兒不嫌母醜。不管我們的前世如何,都是我們的組成部分。比如我們之所以以化工立校,是有淵源的。若我們的前賢校友在天有靈,一定會記掛著母校的發展。我們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也離不開那些為這所學校發展嘔心瀝血過的校長和教師。他們有資格接受我們的一份謝意。
文會書院簡介
英文名: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校訓:Play the game(止於至善)
創辦時間:1876年2月
所屬地區:遼寧省瀋陽市
類別:教會大學
學校類型:綜合
學校屬性:基督新教教會在華教育機構
主要院系:法、理、醫、工四個系
中文曾用名:瀋陽商埠文會書院、奉天省立文會書院、文會大學、文匯書院
文會:取自《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紀禮備,愛長老會傳教士。1902年,愛、蘇長老會在奉天聯合辦學,此為奉天文會書院肇始,紀禮備任校長。
勞但理,蘇長老會傳教士。1907-1928年任文會書院校長。
文會書院編年史
1876年2月年奉天蘇格蘭長老會義學堂創建;
1894年奉天文會館設立;
1902年11月1日奉天基督教高等文科學院創建;
1910年奉天基督教高等文科學院更名為文會書院;
1914年改英國長老會和丹麥路德會合署;
1924年文會書院(大學部)併入奉天神學院;
1924年文會書院改建為私立文會高級中學;
1912年文華中學創建;
1930年文華中學更名為文華初級中學;
1946年文華初級中學併入私立文會高級中學;
1950年9月16日,由工業部輕工管理局正式接辦前私立文會中學,改名為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簡稱:瀋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舊址:瀋陽市南市區北一經路3號)。
私立文會中學原有高中3個班、初中8個班共572名學生,由輕工高職成立附設學校繼續學習,原教職工繼續留用。新招高職學生128名,分橡膠和造紙2個專業3個班。全校學生重新編制,分為高職、高中、初中三個部分。10月3日13∶00時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
文會書院當時是關東長老會的最高學府,與北京匯文書院、南京金陵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齊名。
1927年,文會書院的科學樓
1872年,蘇格蘭長老會羅約翰牧師來瀋陽傳教,在瀋陽小北關租房設堂講道。第二年遷至西華門租房傳教,不久遷到四平街(今中街一帶),設立教堂布道。白天對外布道;夜晚則成為基督徒舉行禮拜的地方。
1876年2月,羅約翰在撫近關(大東關)街北,創立蘇格蘭長老會分會,設義學。義學堂為小學教育,系外國人在瀋陽設立的第一所教會學校,也是青島科技大學的前身(註:資料記載如此)。
1888年在大東門外購地,即今天所在位置並開始籌建東關教堂大禮拜堂。當時峻峭巍峨的大禮拜堂,足能容納八百個座位,於1889年10月22日舉行隆重的落成典禮。這裡也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基督教堂。
文會書院的建築和大禮堂
當時教會名為基督教長老會奉天教會。1891年4月16日,東北的愛爾蘭長老會與蘇格蘭長老會合二為一,名為基督教長老會關東老會(以下簡稱英國長老會)。1894年英國長老會在奉天省設立一高等文科學院。為各教區中學畢業學生深造升學之地。此校原名文會館。主持人稱為館主,為愛爾蘭人紀禮備醫生。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教堂被毀。學校一度遷到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義和團事平之後,1902年11月1日,英國長老會在奉天大南關租用民房,學校遷回。1904年增招初中班。1908年以後的講授科目包括《聖經》研究、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教育學、哲學、歷史、地理、英語等,教師包括3個歐洲教授和4個中國助手,有時也會到神學院借調教授來任教。早期學校非常重視基督教教育,學生在二年級結束的時候要暫時中斷學業到基督教中學工作作一年,畢業生的人都到教會中工作。
文會書院得到了東北官方的支持。該校新校園地基8英畝,地方政府以半價賣給教會三分之二,其餘部分以20年的租期租給教會。1909年,該校遷到大西門外一經街,繼續購置校地26640平方米,建四層樓房一幢。1910年包括學生宿舍和兩座教學樓在內的學校主要建築最後落成,定名為「文會書院』。時任奉天、吉林、黑龍江東三省總督、熱河都統的欽差大臣錫良和其他的高官都參加開放儀式。
當時奉天文會書院的畢業生可以從事牧師教員以及自選的職業(多進入需要通曉英語的海關、鐵路、郵政、鹽務等行業),也可以去英、美留學。
值得一提的是文會書院的化學教育。教學樓樓西部為化學實驗室,「作試驗時,學生每人分得必需的儀器一份」(摘自政協遼寧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遼寧文史資料》)。
瀋陽是東北教會高等教育的中心。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基督教會在此創辦兩所教會大學,一所為綜合型——瀋陽文會書院,另一所為專用型——奉天醫科大學。今瀋陽市瀋河區文會街就是因文會書院而得名,以示紀念。
曲折的歷史
文會書院初設校址遼寧省瀋陽市大南關,位於今瀋河區小南街南翰林路8號;1910(宣統二年)年遷至瀋陽一經街。分文理兩科。招收中學畢業生。系大學。注重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學校生源以基督徒為首選,也不排斥公立學校畢業的申請者,但篩選比較嚴格,1913年各地中學投考人數84人,入選者不到一半。
1914年,丹麥路德會出資合作,又增建3層樓房一棟。書院教授多由長老會特派,或就地由各區牧師分任,中文教授則多聘任「省城飽學知名之士」充任。1915年,文會書院的教員有英國人5名,華人4名,教育程度為高等專科,學生67人。1916年,文會書院有外國教員5人,中國教員5人,學生72人。1919年(民國8年)增設中學部,並於奉天省教育廳備案。1924年(民國13年)因改革學制,大學部停辦。大學部神科併入奉天神學院(今東北神學院),文會書院改名為瀋陽私立文會高級中學。
東北易幟後,私立學校需在教育部註冊,並規定外籍人士不得擔任校長。自1929年起,校長由中國人擔任。東北淪陷時期,日本憲兵特務刁難學校,校長又換成丹麥教師惠德本擔任。1932年春,國聯派李頓調查團到奉天,調查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罪行。校長惠德本將學校師生揭發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罪行的材料,秘密轉交給李頓調查團。
1934年文會高中自發訂閱基督教刊物《瑪吶》,自主地學習宗教知識。該校162名學生中有112人信仰基督教。其中52人受洗。1942年12月被偽滿政府強制停辦,學校被偽滿國奉天省教育廳佔用。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教會辦過教育的知名人士劉仲明、高墨泉等人,發起組織教會教育籌備委員會,將文會高級中學恢復。1946年9月2日正式復校,並合併了文華中學。
這裡需要補充說明另一所學校:文華中學。她也是一所教會學校,後併入文會書院。帶過來一個瀋陽輕工業學校首任校長。
1912年(民國元年)5月,英國長老會利用庚子賠款重建東關教會——基督教中華自立教會在大東關成立,附設文華中學[傳教士譚文綸(W·MacNaughtan)創設]。其經費來源,開辦費由英國基督教會及中國熱心教育者捐助。常年辦學經費,一部分仍由英國基督教金補助.一部分來源於學生的學雜費。有學生300多人。校長高光達,教學主任郭承權,利用東關基督教會院內所有房屋,作為教室,宿舍和飯廳,院中狹窄,沒有學生運動場地,學校簡陋,甚至—室三用,白天為課室餐廳,夜間作為學生住宿用所。
1915 年2月,基督教長老會在東關黃土坑創辦文華小學。隨後文華中學遷往黃土坑。文華中學是瀋陽東關基督教會的附屬學校。初為舊制中學。文華中學因系教會所辦,學生所學課程,除按當時一般學校規定所學課程外,還設有英文、自然科學、生理衛生、倫理等科目,也聘有外籍教員,其薪俸由英國開銷。
1924年,由英國牧師陶萬德出資,郭承權校長募得大東邊門120畝地建校舍,1926年落成,有學生百餘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百般刁難教會學校。因此,校長由英國傳教士武師德(也作武斯德,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擔任。1930 年(民國19 年)奉天(瀋陽)文華中學校址由瀋陽市東郊黃土坑遷到大東邊門外,更名為文華初級中學。1936年4月14日,日本憲兵逮捕了郭承權、李鳴罔、金宗壁三名主要負責人教師。從此,該校聘請日本基督教信徒平尾榮夫婦,擔任日本語教師,負責與偽滿政府聯繫工作事務。
1940年底,基督教在瀋陽所有的學校,均由偽滿政府接辦而停止。從此,文華初級中學改為市立第九國民高等學校。1946 年九·三勝利後,在一經街原慎德小學舊址復校,併入文會高級中學。
文會學院的地位:「會外五所」
民國時期教會大學共有23所,其中基督教大學20所。1919年10月在上海召開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有14所在華教會大學。他們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這14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這些大學稱為「在華十四所」。
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有:瀋陽文會書院、寧波聖公會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嶽陽湖濱學堂、福州華南女子學校[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其中嶽陽湖濱學堂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已開設文科大學的全部課程。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它們稱為「會外五所」。
協和醫學院(北京)於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加入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14所大學有區別。簡稱「協和」。此外天主教教會大學3所:輔仁大學,簡稱輔仁,起初由中國神父創設的教會大學有上海震旦大學,簡稱「震旦」,天津工商學院,簡稱工商。
下圖是新中國有人撰文介紹文會書院情況的照片。
1950年9月16日,由工業部輕工管理局正式接辦前私立文會中學,改名為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簡稱:瀋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1952年4月5日改名為瀋陽輕工業學校。1954年6月24日更名為瀋陽橡膠工業學校。學校進入新時期。
1953年瀋陽輕工業學校第一屆畢業紀念
郭承權,瀋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首任校長。
郭承權 1898年生,字玉衡,遼寧岫巖縣人,文會書院畢業,南京中央大學進修,英國教育學博士。歷任文華中學教學主任、文華中學校長,文會中學校長,瀋陽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校長,民進瀋陽市委員會理事會副主任,瀋陽市教育局副局長。(註:所有資料記載是郭承權,不是照片上的「全」)
1950年9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部輕工管理局正式接辦私立文會中學,改名為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此日被當作青島科技大學誕辰日。從這一天起,之前叫「前世」(1876.2-1950.9),共74年。之後稱「今生」(1950.9-),已68歲。前世今生加在一起,青島科技大學已是142歲高齡了。
如果說「前世」70餘年又是合又是分的折騰個夠,那麼「今生」這近70年裡也沒閒著。在小編熟悉的為數不少的大學中,青科大算是比較能「折騰」的一個了。不難看出,這個「折騰」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某種意義上講,了解了青科大的歷史也就了解了我們國家的近百年史。同樣,公眾號整理了一個「今生」編年史。如下:
青島科技大學編年史(1950- )
○1950年9月16日,中華人民輕工業部瀋陽輕工管理局正式接辦前私立文會中學,改名為輕工業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簡稱:瀋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
○1952年4月5日原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52)工教中字第27號命令,將工業部管理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改名為瀋陽輕工業技術學校。8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輕工部(52)人字第8375號令:瀋陽輕工業技術學校改名為瀋陽輕工業學校[黃炎培題]。
○1954年瀋陽輕工業學校(纖維造紙工業專業)併入天津造紙工業學校,後參與合併組建河北輕工業學院,並相繼更名為天津輕工業學院、天津科技大學。
○1954年6月24日「纖維造紙工業專業」遷走後,學校更名為瀋陽橡膠工業學校。
○1955年9月輕工業部上海製藥工業學校併入瀋陽橡膠工業學校。
●上海製藥工業學校
1939年(民國28年)2月23日,新亞藥廠總經理許冠群,針對當時國內只有醫科大學而無藥科專業學校的狀況,為了發展醫藥事業,創辦了以該廠董事長許廣澄名字命名的廣澄藥學高級職業學校(1939年9月~1952年8月,學制三年)。面向社會招生,學校設在北京路(今北京東路)330號,畢業生除新亞藥廠錄用部分外,分別介紹於各省藥業單位服務。
50年代上海製藥工業學校畢業證書
1952年9月29日,上海醫藥器械製造公司代表輕工業部與上海市教育局召開交接大會,宣布上海市東南藥科職業學校和廣澄藥科職業學校收歸輕工業部接辦,兩校合併成立輕工業部醫藥工業學校。年底,校名改為輕工業部上海製藥工業學校,培養中等製藥技術人才。
1955年9月上海製藥工業學校遷瀋陽,併入瀋陽橡膠工業學校[今青島科技大學]。
1956年,瀋陽橡膠工業學校製藥專業調整成立化學工業部瀋陽製藥工業學校。
1958年8月1日,瀋陽製藥工業學校併入瀋陽藥學院[今瀋陽藥科大學]。
1960年後停辦,先後培養中級製藥人才約800餘人。
○1956年上半年瀋陽橡膠工業學校由輕工業部部屬調整為化學工業部部屬。製藥專業調整成立化學工業部瀋陽製藥工業學校,後併入瀋陽藥學院,後更名為瀋陽藥科大學。
○1956年7月學校遷至青島,改名青島橡膠工業學校。
○1958年9月2日在青島橡膠工業學校(化學工業部部屬)的基礎上,成立山東化工學院[郭沫若題]。直接招收本科生。開設橡膠工藝、基本有機合成、合成橡膠、化工機械、化學工程五個本科專業。首批招收學生167名。另設橡膠工學、無機物工藝兩個專科專業。
○1961年青島第二橡膠廠青島橡膠工業學校(橡膠工藝和橡膠機械專業)併入山東化工學院。(青島第二橡膠廠青島橡膠工業學校創建於1958年,資料不詳)。
○1962年4月18日山東化工學院改隸屬於化學工業部。
○1964年7月化工部計劃將山東化工學院內遷,在陝西臨潼創建西北化工學院(內遷文件並未實施),原附屬中專部仍留原址單獨建制,復辦青島橡膠工業學校。
○1967年山東化工學院改隸屬山東省領導。
○1968年4月青島橡膠工業學校併入山東化工學院。
○1970年山東化工學院改建山東省化工技術學校(改建文件並未實施)。
○1971年山東省化工技術學校升格山東化工學院(撤銷原改建文件)。
○之後8年為文革。
○1979年5月山東化工學院改隸屬化學工業部。
○1980年4月橡膠工藝專業招收首屆碩士研究生2名。
○1984年9月山東化工學院更名為青島化工學院[趙樸初題]。
○1998年由原國家化學工業部劃轉山東省領導。
○2001年青島工藝美術學校併入青島化工學院。
●青島工藝美校
1958年, 青島市文化局決定成立青島藝術學校,地址在市北區文化館院內。設美術、音樂、戲劇、舞蹈四個班。後來,青島市決定復辦青島美術專科學校。校長由青島市文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遲欣樸兼任,副校長馮憑(兼任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駐校主持工作。
1961年,校址遷中山公園匯泉小學舊址。按照大學專科要求,招收了高中畢業生48名,編成大專班和一個招收初中畢業生的中專班。課程設置借鑑了浙江美術學院和西安美術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1962年8月改建為青島市美術專科學校。
1963年改為中專,更名為青島市美術學校,校址在中山公園內5號樓,建築面積600平方米。設國畫、油畫等專業,學制3年。
1964年11月學校由文化局劃歸手管局(現在的市二輕局),並易名為青島工藝美術學校,系半工半讀中等專業學校,學制3年。
1965年9月,該校併入市手管局屬半工半讀技術學校,校址遷至青島市炮臺路,對外仍保留青島工藝美校校牌,設地毯、織繡、草製品專業。學校雖為半工半讀性質,實則按全日制中專學校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授課,每學期僅有兩周下廠勞動。
1966年3月,市手管局將該校從半工半讀技術學校分出,劃歸市工藝美術公司領導,校址遷至雙山。
十年文革動亂,學校癱瘓。1967年3月,北海艦隊和青島警備區派出軍訓隊進駐該校。
1973年恢復辦學。1974年更名為山東省青島工藝美術學校。學校遷至芝泉路新建校舍。
1975年,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該校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由省二輕局、市二輕局雙重領導。經常費、基本建設、專業設置與調整、招生分配等由省二輕局負責;人事勞資、行政管理、黨的關係由市二輕局及其黨委負責。設雕塑、裝潢、工藝繪畫專業,學制4年。
1985年1月山東省二輕廳決心對學校進行整頓,加強和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學校出現了新的局面。成為全國重點工藝美術學校之一。
1992年,學校教職工135人,其中教學人員62人。在62名教師中、高級講師9名、講師24名、助理講師和教員29名。
200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青島工藝美術學校併入青島化工學院。青島化工學院將美校優勢學科和該院原有的廣告學、編輯出版學、文學等專業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成立了文學與藝術學院。在原專業基礎上開設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繪畫四個專業,均為專科。
截至2002年,青島工藝美術學校累計培養了工藝美術人才3000多人,在全國性美術展覽中獲銀獎3個,優秀獎11個,在教學和設計及社會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002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青島科技大學[邵華澤題]。
○2003年青島化工學院更名為青島科技大學。
目前青島科技大學擁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設有76個本科專業。校舍面積92萬平方米,圖書300多萬冊,固定資產總值29億元,教職工2600餘人,在校生3.5萬餘人。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醫、法、藝、教等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在社會上有「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讚譽。
學校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在更名青科大之後。2001年全日制招生首次突破100個班級,達到124個(2000年94個)。2003年更名青島科技大學後,2005年達到高峰值,當年招生340個班,之後穩定在270個班左右。2003年更名時,學校只有7個博士點,無博士一級學科。有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10年學校一次獲批了3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實現了「博士一級學科零的突破」。2018年又獲批2個,目前總數達到了5個。2010年還獲批了10個碩士一級學科,目前總數達到了2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