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與「師傅」有何差別?4 位名廚給出了答案

2020-12-22 名廚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有種愛,巍峨如高山,平淡如白水,但又常常令人感動,這便是父愛。

對多數人來說,父愛往往關乎養育之恩,但對廚師而言,它的內涵不止於此。從廚之路上,那位嚴苛又體貼的師父,不求回報地帶領我們前行,傳遞著另一種深沉的父愛。

在父親節這個特別的時點,我們為你帶來 4 位國內名廚與師父之間的動人故事,並探討「師父」與「師傅」之間的差異。

溫情:我想回到和師父一起烹飪的時光

每當馮偉提到自己的師父 Manfred Wimmer 時,他的眼中總是充滿懷念。與師父的初遇是在面試場上,幾道熟悉的菜品令二人聊得格外投機,身為主廚的師父給了馮偉高級主管的職位。

上海凱賓斯基大酒店行政副總廚馮偉

在馮偉心中,師父是個老派的德國人,充滿耐心又注重效率,在教學菜品時,他十分嚴謹,語氣和藹,「沒關心,放輕鬆,我們再來一次」,但也有底線,每道菜最多教三遍。

相處時間越久,二人之間的默契越深,師父口述一道菜,馮偉便很快在腦子中形成畫面,做出來時也恰好是師父想要的,而這樣的時刻不在少數。隨著情感逐步加深,二人後來便以父子相稱。

馮偉與師父 Manfred Wimmer

有時趕上宴會收尾,廚房中只剩他與師父一老一少兩個身影,師父煎牛排,他就在旁邊負責擺盤,兩人高聲唱著,「Hey,Jude,Don’t be afraid」,身邊走過的同事都笑稱「這倆瘋子。」

但美好的 12 年光景還是在不經意間走到盡頭。師父去世前一晚,馮偉隱隱夢到,師父站在家裡的沙發旁。第二天他接到電話說,「師父走了」,馮偉瞬間控住不住自己,嚎啕大哭了 20 分鐘。

如今他依然記得師父當年的教導,「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是廚師,把菜燒好,不要搞太多的人際關係,單純一點,不要在廚房裡經常發火。」

傳承:我要把師父對我的期望做到極致

14 歲便踏入廚行的蘭明路,曾隻身奔赴各地學廚。但當他回國後,一個沉寂已久的聲音反覆在他腦海中縈繞,「我一定要拜史正良大師為師,這個願望在我心裡很多年了。」

蘭庭十三廚董事長蘭明路

初次會面,史正良並沒有答應蘭明路的拜師請求。但蘭明路不甘放棄,就寫信與史正良溝通,甚至直接跪在史正良家門外,請他收徒,最終以真心打動了史正良。

「我在師父家住了一年,和師父一起上課、吃飯、買菜。師父把我當兒子一樣對待,教我泡菜怎麼做,辣椒如何選,哪種是增香,哪種是加辣。」即便時隔多年,談起這段回憶,蘭明路仍然記憶猶新。

蘭明路與史正良

起初,史正良並不喜歡蘭明路融匯中西的創意,但蘭明路認為老菜品也需要適應新市場。經過多番溝通,師徒達成一致,在保留傳統味型的基礎上,嘗試更國際化的表達,一次次的合作研發也讓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斷加深。

然而所有美好在 15 年 9 月戛然而止,史正良離世,對蘭明路是個沉痛的打擊。「我現在正把師父當年對我的期望全部走回來。師父曾經在全世界講課,我今天同樣在全國講課。」

「師父希望我能把一些傳統的菜品保持住,我也在這麼做,走技術路線,研究菜品,傳播川菜文化,讓川菜更多地在全世界交流和推廣,傳統的根和魂,我永遠不會丟。」

堅守:我希望自己也是那個不動搖的人

離開家鄉瀋陽赴日本留學的張雪崴因為一則招聘廣告,被吸引進入「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的餐廳中,從洗碗工開始兼職,直到成為徒弟,這個過程長達 12 年。

雪崴日本料理天婦羅專門店當家主廚張雪崴

早乙女哲哉的教學並非手把手傳授技藝,而是先培養徒弟「忍耐」的品性。在他看來,廚師要有捨我其誰的精神,想方設法將菜品做得更完美。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將日積月累成為個人實力,而這個過程離不開忍耐的功夫。

張雪崴也正是通過一邊給師父打下手,一邊暗自嚴苛演練的方式,反覆觀察,積累經驗,默默提升耐力、悟性與技藝,而他也總能比別人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

張雪崴與早乙女哲哉

早乙女哲哉是第一個將天婦羅料理上升至理論層面的人,並將它形成複雜又精細的學問體系。因而,張雪崴也會要求自己在動手之前想明白背後的理論。

恪守精確度即為其中的重要準則,製作基圍蝦天婦羅時,裹好漿的蝦置入 200℃ 的油溫炸制 24 秒左右撈出,此時蝦芯溫度最接近 45℃,呈半透明狀態,而舌尖在這個溫度時最能品嘗出到蝦肉極致的鮮甜。

然而,市場總有不測風雲,早乙女哲哉經營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也曾經遭遇過經濟低谷,即便是半個月零客流的艱難歲月,師徒二人也始終堅持著,張雪崴一直記得當時師父的告誡:「無論世間變得多不景氣,最後剩下的定是不動搖的人。」

豁達:我的菜會毫無保留地教給同事

趙光有與師父王希富結成師徒,靠的是一道「幹炸丸子」,當時的對話也頗有趣味。「第一次見師父,師父問我『幹炸丸子會炸嗎』,我心想,這個不難呀,廚師大多都會,『會炸呀』。」

健壹集團行政總廚趙光有

「師父接下來問我怎麼炸,我說『蔥姜水調進去,加點黃醬』,師父說『你知道要擱黃醬,還不錯』。其實,這是我之前看書看到的。或許正是這點打動了師父,答應收我為徒。」

健壹集團顧問、宮廷御膳傳人王希富

但就是這樣一道看似不起眼的小菜,趙光有卻花費了 7 個月的時間方才做到令師父滿意的程度。等這段磨鍊結束後,他才終於明白,「這道菜絕不是大家以為的小菜兒。」

幹炸丸子講究的是「外酥裡嫩,焦脆酥香」,但行家認可的標準是「酥到你對面的人能聽到咬破丸子的聲音」。在趙光有的餐廳中,如果上桌後咬破丸子的聲音沒有過關,他就會要求廚房重做。

-end-

相關焦點

  • 「師傅」=「師父」?可以用「師傅」稱呼出家人嗎?
    在稱呼出家人時經常用到,因為發音相同,所以大家平常很少去分別判斷,但有時候需要寫出來的話,就真不知道該用哪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詞的區別。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專指帝王的老師。 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佔,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 清代中後期以後,民間多稱某一個行業裡的手藝較高、資歷較老的人為「師傅」,比如「修車的王師傅」「做燒餅的武師傅」等。
  • 粵菜師傅技能大比拼 西江名廚竹鄉美食爭輝映
    中新網肇慶4月14日電 (記者 索有為)由廣東省人社廳、肇慶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肇慶市第二屆「粵菜師傅·西江名廚」職業技能大賽暨「竹鄉美食·全域旅遊推介會」,4月13日在肇慶市廣寧縣舉辦,來自肇慶市各地的80名粵菜廚師現場比拼廚藝,競逐「粵菜師傅西江名廚」和「廣東省技術能手」稱號。
  • 師父和師傅到底有什麼區別?
    眾所周知,我們影視劇中,會經常聽到這樣一種稱呼,那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稱呼為「師傅」或者是「師父」,那麼這兩種稱呼在基本含義、詞源、尊重程度和關係親密度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中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因為一字之差便會產生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所謂的「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師父」與「師傅」讀音相同,然而寫出來卻是不一樣的兩個字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那麼,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對這兩種稱呼一一來做一個解析。
  • 「師父」還是「師傅」,我們該如何稱呼恩師?這裡面大有文章
    對於恩師的稱呼,在漢語言中通常有兩種:「師傅」和「師父」。兩種稱謂,一字之差,卻內涵不同,這也反映出了漢字的博大精深。那麼「師傅」和「師父」究竟有何不同,接下來讓就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所以,從文字結構來看,「傅」通常引申為那些手上有分寸、知火候的人。傅,《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傅,相也。從人,尃聲。」相,有輔助的意思。所以,師傅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某一領域有專長,能夠在專業技能方面幫助你的人,這類人我們常常稱之為「老師傅」。
  • 「師傅」與「師父」的區別在哪?
    因此,有必要通過梳理「師傅」與「師父」這兩個稱呼所指的演變,辨析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梁傳》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
  • 師傅和師父傻傻分不清,很多人都用錯了,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現在來講雖然已經用不著那些了,但有的至今還在延續著,我們要接著傳承中國的漢字文化,比如跟老師有關的,師傅和師父的差異,在現在很多人都將這兩個弄錯了,儘管不是很在意,但之前並不是這樣的。師傅是最早出現的,它其實有兩個讀法,意思也有所差別,首先是四聲的,這個跟古時候的意思接近。
  • 「師傅」和「師父」的意思和用法真的是一樣的嗎?其實不然
    中華民族的漢語言文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具有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獨特性,無論是在音形意,還是在聲調等方面,都是有很深的學問和講究的。因此,許多文字詞語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可是卻有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只有一字之差的「師傅」和「師父」,意思和用法真的是一樣的嗎?
  • 「師傅和師父」到底有什麼不同,千萬不能亂叫,看完真長學問!
    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兩個詞彙「師傅」和「師父」,就不能亂喊亂叫,看完還真是長學問呢!師傅「師傅」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指的是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老師。師說的是師長,而傅指的是太傅、少傅,這兩個字是同義詞,可以互相組合在一起,於是才有了「師傅」二字。
  • 師父、師傅、師腐……
    我只查到了「師父」、「師傅」。而沒有「師腐」二字,中國幾千年的老師都沒有出現「師腐」,現在居然出現了「師腐」。假設,這位高人說的是真的,那麼為什麼現在出現「師腐」呢?「師腐」的根源在哪裡? 「師父」:古人云:「師傅如父子」。大概叫師父的原因吧!
  • 我們常說的「師傅」和「師父」,區別到底在哪?可千萬別用錯地方
    比如我們經常聽說「師傅」和「師父」這2個詞,一般人也會隨口一說,也沒有注意到兩者的區別。尤其是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很多咬文嚼字的時候已經不多見了,這更讓很多人對這2個詞的差別摸不著頭腦。 其實梁宏達就曾在節目中解釋說,「師傅」和「師父」不能亂用,也不能亂叫,不要小看一個字,這裡面的學問其實很大。
  • 說文解字:「師父」跟「師傅」用法的不同
    北京讀者 李維龍     李維龍讀者:   「師傅」跟「師父」這兩種稱呼在語音上是相同的,普通話中都說成shīfu,後一音節必須輕讀。   在日常生活中,「師傅」是個很常見的詞語。人們常用它來表示對有某種技藝的人的尊稱。例如:   (1)張師傅,您做的鯉魚太好吃了,趕明兒我得跟您學學。
  • 在古代,「師傅」和「師父」有什麼區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嗎?
    「師傅,大師兄又闖禍了,快念緊箍咒呀」,這句話是出自小說《西遊記》中的一句經典臺詞,相信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師父在上,請受徒兒一拜……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後徒兒定當謹記師父教導」,這句話是出自小說《重紫》當中的一次經典對白,有了解過情感類小說的朋友應該也是非常熟悉。
  • 師父還是師傅 我們該如何稱呼恩師?
    在日常修行中,我們常會遇到「師傅」、「師父」兩個關乎人稱謂的詞語,往往會混用。中國漢字精妙,一字之差,卻有不同的內涵。   本文從「傅」、「父」的造字結構出發,通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師父」、「師傅」的原意,來看兩者的區別。
  • 師父還是師傅,我們該如何稱呼恩師?
    在日常修行中,我們常會遇到「師傅」、「師父」兩個關乎人稱謂的詞語,往往會混用。 中國漢字精妙,一字之差,卻有不同的內涵。本文從「傅」、「父」的造字結構出發,通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師父」、「師傅」的原意,來看兩者的區別。 一、傅,相也
  • 「粵菜師傅」工程為東莞傳統美食注入新活力 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
    「粵菜師傅」工程為東莞傳統美食注入新活力 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金羊網  作者:謝穎;甘楚賢  2020-12-01 近兩年東莞市積極實施
  • 大連十大名廚中國烹飪大師曲冠軍師傅教大家做八寶葫蘆鴨
    中國烹飪大師曲冠軍師傅曲冠軍,生於1970年11月16日,從廚30載,國家高級中式烹調師,中國烹飪大師,遼寧小海鮮之王,大連名廚,大連十大名廚之一,中國十大名廚,北京天天美食大廚,法國藍帶名廚,大連特色海鮮宴創始人,香港廚神滿漢全席金牌的主,中國最佳管理十大風雲人物之一,中國愛心餐飲管理協會,大連餐飲管理十大總經理之一。
  • 「粵菜師傅 嶺南新味」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
    今年,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林中文獲批成立廣東省粵菜師傅大師(林中文)工作室。為了更好傳承、創新東莞菜,他與四名東莞新派粵菜名廚一起,深入挖掘東莞菜的文化內涵,整理了20道東莞傳統菜的做法,並進行升級包裝,重新演繹出60種新派的創新做法,並且將製作配方、菜式圖片和流程彙編成書——《莞色莞味-東莞創新菜》。
  • 摩友問:125和150摩託車上路,差別明顯嗎?修車師傅給出答案
    摩友問:125和150摩託車上路,差別明顯嗎?修車師傅給出答案以前的125就是摩託車的代名詞,隨著摩託車技術的提升,大家對摩託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從目前來看,150摩託車成為了主流的提量,在很多人看來,125和150從數字上並沒有相差多少,估計在上路之後也沒有多大的差距,就算是在速度上有所提升,這個差距也是不太明顯的,下面來回答上這兩者到底有沒有差距。
  • 香港全新餐飲盛宴 Off Menu,12 位國際名廚創意噴發
    12 位國際名廚,12 道期間限定獨創菜式,香港今年秋天最受矚目餐飲饗宴!T.Dining 今年更首度隆重推出全新餐飲盛宴 Off Menu,邀請世界各地名廚、調酒師與餐飲名人,於 11 月中旬在太平山山頂廣場重新演繹本地的味道,讓在地的美食饕客有機會與名廚們面對面,除了在隨性的氣氛下享用這些星級主廚的特製餐點,還能親睹他們調皮活潑的一面。
  • 稱呼語「師傅」和「師父」的歷史發展:這兩個稱呼很多人都用錯了
    這兩個稱呼用錯了其實倒也無傷大雅,但如果碰到一個很較真的"師父",可能會鬧不愉快。為什麼呢?請容我慢慢道來。一、稱呼語"師傅"的歷史發展1、戰國——西漢,稱呼語"師傅"相當於今天的老師。"師傅"這個稱呼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如穀梁赤對《春秋》的解說著作《榖梁傳·昭公十九年》中有這麼一句話:"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