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屢教不改?借用物理學上的「做功」概念,你就明白了

2020-12-11 肯定式教養

估計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跟我一樣為孩子的這個問題發愁,就是明明教育了孩子,孩子也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但就是屢教不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

就拿我家的孩子來說,我最近一直教她使用計時器,以便於讓她形成時間觀念,做事可以提高效率,不要每次都是我在後面催。雖然我教了孩子怎麼用,孩子也知道怎麼做,但是她現在仍然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每次還是逼得我跟在後面催促提醒。當然,有時不耐煩了,難免會語氣不好的批評指責她。

這樣屢教不改的問題,在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假如什麼東西一教就會,我想每個父母肯定也就不會為教育孩子發愁了。當然,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但屢教不改的問題卻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教育的失敗,通常就是失敗在「屢教不改」上。

假如我們教育成功了,孩子肯定也就沒有了「屢教不改」的問題,也就變得符合我們的教育期望了。而孩子之所以「屢教不改」,也恰恰反映了我們的教育沒有成功,所以孩子才會表現出「屢教不改」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屢教不改

孩子屢教不改,肯定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失敗。而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問題,我們也不能說父母沒有努力,很多父母也購買各種育兒書籍、付費聽各種大V講課,採取了很多看起來很合理也很有道理的方法,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往往收效甚微。無論你採用的方法如何的好,孩子仍然是我行我素,屢教不改。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為什麼用了很多好的方法技巧,仍然不能糾正孩子的錯誤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因為人的改變從來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個孩子表現出某種行為,如果是個別的偶爾狀況,父母不會特別上綱上線的教育的,也不會專門的去學各種育兒方法來糾正,因為沒有必要。只有當孩子表現出某種比較穩定的不良行為時,父母才會著急,才會開始想方設法地糾正。但問題是,這種行為一旦表現出穩定,人的內在神經肯定是建立了一個習慣通道,所以才會在外在上呈現出穩定的表現。而要關閉這通過長期時間才建立的穩定神經通道,哪有那麼容易,妄想通過一兩次的糾正就徹底關閉是不現實的。

這就是隱藏在行為背後難以糾正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從內在的生理基礎上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改變。而這種生理基礎的改變,只通過一兩次的外在刺激是難以徹底糾正的。

這就像我們物理學中學到的「做功」的概念。

微小的做功沒有什麼意義,很容易就被我們自身給糾正了。只有通過長期的做功,才會讓我們身體產生適應性,建立新的神經通道,改變已有的行為。

而我們父母過去採用的育兒方法技巧,不能說他們不好,也不能說他們沒用,只能說他們做功不夠,沒有建立持續穩定的新的神經通路,當然也就不能糾正原有的錯誤行為,形成穩定的新行為。

換句話說,教育要保證一定的數量,只有足夠的量變才能真正的引發質變。

父母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只有足夠的量變才能實現質變,真正的解決孩子屢教不改的問題。而在這個「量」上,父母卻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最終沒有實現量變,更不用說質變了。

1、缺少足夠的「量」

要實現質變,就必須要保證量變。顯然,大多數有「屢教不改」毛病的孩子的父母身上,都沒有達到「量變」的需求。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表面上看,父母好像是三天兩頭的就教育了孩子一遍,但是這種教育並沒有保持持續性。沒有強化孩子的記憶,而是在孩子記憶消失後才進行的第二次記憶,就相當於每次都是在重複教育,可不就沒有效果?

只有保持孩子記憶強度,才孩子記憶消失前強化記憶,才最終使得這種教育記憶深入內心,最終才能徹底固化記憶,改變行為。

2、「力」的方向不對

在物理學中,你得保證一直在往一個方向持久的做功,才能物體往一個方向持久的運動,才能最終實現質變。

假如對一個物體,你一會後面施加一個力,一會前面再施加一個力,一會側面又施加一個力。表面上你施加的力很多,好像做的功也很多,但實際上很多都是無用功,也最終很難實現質變。

我們的很多父母在教育上,也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表面上看父母忙得很,為了教育孩子學習各種育兒知識,盯緊孩子的一舉一動,耳提面命的教育,但最終孩子卻屢教不改。不是你的「量」不夠,而是你施加的「力」的方向不對,沒有保證往同一個方向發力,這就使得你在做無用功。

總結

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父母建立一個長期的目標,採取系統的行為,往同一個方向持續做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出現屢教不改的問題。

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情好時就特別上心教育,心情不好時就放任孩子的父母,是永遠不能避免「屢教不改」問題的。

相關焦點

  • 洛倫茲力不做功與安培力做功要怎麼理解​? ——兼談洛倫茲力的能量轉化角色
    於是,在講述完洛倫茲力後,科學物理人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安培力是洛倫茲力的的宏觀表現,那為什麼洛倫茲力永不做功,而安培力則經常做功呢?比如電動機就是安培力做功的表現。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因為在這之後我接觸過好幾個不是我班上的學生來問我這個問題,說明同學們很會思考。
  • 人站在原地手提一桶水,理論上未做功,為什麼還有能量消耗?聽聽專家...
    人站在原地手提一桶水,理論上未做功,為什麼人還有能量消耗? 人對水桶的確未曾做功 我們都知道做功的定義,W=Fs,其中F為使用的力,s為這個力移動的距離。 那麼,人站在原地,提著一桶水不動,F不等於0,但是s等於0。因此,W必然等於0。
  • 初二物理《做功了嗎》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理解(2) 功的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列舉、解釋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去知道機械功的概念;通過物理現象,歸納簡單的規律,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可見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物理學中規定: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叫做機械功簡稱功.(二)、怎樣才算做功1、觀察以下三幅圖思考:做功的必備條件(1)人用力推車,車未動人對車做功了嗎?沒做功;因為在推力方向上車沒有移動距離,故推力沒有做功。
  • 為什麼孩子的拖延症屢教不改?父母「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你的孩子平時有拖延症嗎?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天自己早早起床,為孩子做好早餐,打點好一切,可是孩子卻磨磨蹭蹭,穿衣服都要二十分鐘,而且自己「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本來自己精心算計好的時間,卻耽誤來耽誤去最後還差點遲到。
  • 物理學中5個關鍵概念及其基本的解釋
    想要學習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嗎?今天,我將和你們分享10個基本物理概念的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重力重力(引力)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四種力之一。它是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引力。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相互吸引。這就是為什麼像地球這樣巨大的物體能夠容納它上面的一切,比如我們人類,水和大氣,因為我們的質量被地球的質量所吸引。你以後會學到施加一個力給一個物體是如何使它向那個力的方向加速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當你在重力場中下落一個物體時,它會向大質量物體加速。質量越大,施加在其他質量上的力越大,它們就會越快地向它們加速。
  • 4 個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物理學概念
    物理學與日常生活有關嗎?看起來似乎答案是否定的,但事實是,了解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對任何人都很重要。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可以讓你變得聰明,也可以讓你更好地解決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物理學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學通過宇宙的空間和時間來研究物質和物質的運動。它是基礎科學之一,涵蓋了廣泛的學科。 今天,我們將與您分享 4 個最基本的物理概念,以幫助您理解這一主題。
  • 中考物理知識點:物體做功
    中考物理知識點:物體做功   物理學中規定: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功」)   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 譚立東從哲學上解說:物理學的守恆定律如何成為可能
    舉個例子說明其理論應用:身前的一張桌子上的一個水分子,只能用顯微鏡看到,它正在離開這張桌子蒸發出來。從經驗上判斷,你說這個水分子屬於這張桌子還是不屬於這張桌子?提示一下。從原子的角度看,一個桌子的平面是非常、非常凹凸不平的。你怎樣判斷這個桌子的微觀邊界?
  • 對不起,卻屢教不改!不要讓教育停留在「孩子道歉了」的表象上
    情景二:孩子欠打呀!孩子推搡別人或類似不良行為,父母覺得必須嚴加管教,但是沒什麼方法,只會用暴力手段對待孩子。總覺得必須讓孩子吃苦頭才能長記性,卻沒有想到暴力的手段完全忽視孩子的內心,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在不良行為上越走越遠,長成問題少年。
  • 量子物理學要怎樣講給孩子聽(給父母的教參)
    對於更大一些的寶寶,他開始對顏色、圖形感興趣,這套繪本使用簡單圖形和大塊顏色,對於1歲階段的寶寶,可能會比複雜的相片或者繪畫風格更讓他感興趣。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邊進行簡單的講解,比如這是一個球、一個原子、一個手機、一束光等等,不需要擔心寶寶的理解力,他能了解書上的是一個大象,也可以明白這是一個質子。
  • 熊孩子犯錯屢教不改?讓孩子守規則的秘密是什麼?
    孩子總是犯錯,屢教不改,比如賴床、不愛洗手、挖鼻孔……你跟他說多少遍都沒用,經常讓家長們氣到爆炸。到底怎麼才能讓孩子守規矩呢?>一般孩子從2歲以後,才開始出現「規則」的意識,年齡太小了你跟他講道理他也聽不懂。
  • 為什麼父母習慣性懲罰孩子?懲罰後,孩子依然屢教不改怎麼辦
    面對指責,孩子不以為然,依然翹著二郎腿,斜著身子,在本子上胡寫亂畫,繼續開啟我行我素模式,你忍不住上前奪過他的本子,丟到垃圾桶裡,「不願意寫就別寫了,等著明天老師罰你好了。」你還有可能一氣之下,把孩子的作業本撕得稀爛。大家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懲罰孩子?
  • 一偷錢就採取「打罵」的方法解決,這種方式,孩子照樣會屢教不改
    從表面上來看,孩子偷錢只是為了買輛遙控賽車,可是從深層次看,孩子為什麼會屢教不改繼續偷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覆思考的問題。一.孩子偷錢的「緣由」所在1.威脅孩子我們有些父母固執的認為,當孩子出現這種不良行為時,他們只有採用威脅孩子的方式才能讓孩子理解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也會杜絕孩子下一次再犯。例如:(1)「下次你再拿媽媽的錢,你以後就別想再讓媽媽給你買玩具了。」
  • 孩子屢教不改、頑固不化?那是因為你批評的方法錯了
    媽媽:那你下次還這樣嗎?寶寶:下次不這樣了!......但是,下次繼續重複以上場景!為什麼父母的批評對孩子沒有用?那麼糾正孩子錯誤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你用語言批評他,對他沒效果,為什麼?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建立明確的對錯和是非觀,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出自內心真實的感受及能力發展的真實體現。
  • 小議高中物理概念與規律課的教學
    摘要:物理概念與規律是物理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物理概念與規律是學好物理學的基礎;而高中物理概念和規律往往是學生學習和應用物理學的絆腳石。必須十分重視物理概念與規律課的教學,想方設法掃清障礙,讓學生學得更好。
  •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14章 能量是什麼,功是什麼?
    學物理要會計算動能,勢能,但必須先了解其概念的含義,如同本章的內容。14-1 功記得有一年論文答辯的時候,我問一個物理系畢業生:用一句話解釋什麼是能量?她沒有答上來。對我來說,能量是做功的能力。這一節中,費曼花了很大的篇幅給大家講功的概念。只是讀倒數第二段的時候要粗心一些,他想給我們解釋為什麼你把一個重物抬起來不動,卻沒有做功。費曼是物理學家,不是生物學家。
  • 為什麼感覺物理學停滯了好久,物理學再也沒有驚人的發現了?
    自20世紀初期誕生的量子論、相對論,中期泡利和楊政寧等人提出了規範場論,標準模型之後,物理科學的研究進入了高能粒子物理、宇宙學和統一理論的時代,而凝聚態物理學如今也是如火如荼。 但是許多人卻感覺物理學停滯了好久。
  • 重讀《費曼物理學講義》第四章 能量守恆嗎?的補充
    守恆確實是一個很powerful的觀念,它不管你運動的中間過程細節如何,初狀態和末狀態的某個量必須相等。費曼在上一章中列出了六種手衡量。其實,用單擺的機械能守恆,又可以推導出其運動的公式(運動的細節)。
  • 熵--這個概念你該了解下
    參考的主要的書籍是《溯源探幽--熵的世界》,這本書主要講了熵的前生今世,不過這本書是物理學著作,所以裡面的內容不是很容易理解,如果大家物理學和數學不是很感興趣的話,不建議大家去讀。本文主要是抽取其中比較好理解的一些內容跟大家探討下。
  • 明白了為什麼學習向量數量積,再來理解它的定義
    向量數量積定義當我們學習到了向量數量積的定義這時我們心中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要學數量積?如此定義數量積的意義是什麼?其實數學中所有概念的定義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為了解決一類問題而定義的,這些概念和定義是有實際意義的。那麼接下來我將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下向量數量積的這麼定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