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跟我一樣為孩子的這個問題發愁,就是明明教育了孩子,孩子也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但就是屢教不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
就拿我家的孩子來說,我最近一直教她使用計時器,以便於讓她形成時間觀念,做事可以提高效率,不要每次都是我在後面催。雖然我教了孩子怎麼用,孩子也知道怎麼做,但是她現在仍然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每次還是逼得我跟在後面催促提醒。當然,有時不耐煩了,難免會語氣不好的批評指責她。
這樣屢教不改的問題,在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假如什麼東西一教就會,我想每個父母肯定也就不會為教育孩子發愁了。當然,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但屢教不改的問題卻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教育的失敗,通常就是失敗在「屢教不改」上。
假如我們教育成功了,孩子肯定也就沒有了「屢教不改」的問題,也就變得符合我們的教育期望了。而孩子之所以「屢教不改」,也恰恰反映了我們的教育沒有成功,所以孩子才會表現出「屢教不改」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屢教不改
孩子屢教不改,肯定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失敗。而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問題,我們也不能說父母沒有努力,很多父母也購買各種育兒書籍、付費聽各種大V講課,採取了很多看起來很合理也很有道理的方法,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往往收效甚微。無論你採用的方法如何的好,孩子仍然是我行我素,屢教不改。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為什麼用了很多好的方法技巧,仍然不能糾正孩子的錯誤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因為人的改變從來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個孩子表現出某種行為,如果是個別的偶爾狀況,父母不會特別上綱上線的教育的,也不會專門的去學各種育兒方法來糾正,因為沒有必要。只有當孩子表現出某種比較穩定的不良行為時,父母才會著急,才會開始想方設法地糾正。但問題是,這種行為一旦表現出穩定,人的內在神經肯定是建立了一個習慣通道,所以才會在外在上呈現出穩定的表現。而要關閉這通過長期時間才建立的穩定神經通道,哪有那麼容易,妄想通過一兩次的糾正就徹底關閉是不現實的。
這就是隱藏在行為背後難以糾正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從內在的生理基礎上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改變。而這種生理基礎的改變,只通過一兩次的外在刺激是難以徹底糾正的。
這就像我們物理學中學到的「做功」的概念。
微小的做功沒有什麼意義,很容易就被我們自身給糾正了。只有通過長期的做功,才會讓我們身體產生適應性,建立新的神經通道,改變已有的行為。
而我們父母過去採用的育兒方法技巧,不能說他們不好,也不能說他們沒用,只能說他們做功不夠,沒有建立持續穩定的新的神經通路,當然也就不能糾正原有的錯誤行為,形成穩定的新行為。
換句話說,教育要保證一定的數量,只有足夠的量變才能真正的引發質變。
父母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只有足夠的量變才能實現質變,真正的解決孩子屢教不改的問題。而在這個「量」上,父母卻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最終沒有實現量變,更不用說質變了。
1、缺少足夠的「量」
要實現質變,就必須要保證量變。顯然,大多數有「屢教不改」毛病的孩子的父母身上,都沒有達到「量變」的需求。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表面上看,父母好像是三天兩頭的就教育了孩子一遍,但是這種教育並沒有保持持續性。沒有強化孩子的記憶,而是在孩子記憶消失後才進行的第二次記憶,就相當於每次都是在重複教育,可不就沒有效果?
只有保持孩子記憶強度,才孩子記憶消失前強化記憶,才最終使得這種教育記憶深入內心,最終才能徹底固化記憶,改變行為。
2、「力」的方向不對
在物理學中,你得保證一直在往一個方向持久的做功,才能物體往一個方向持久的運動,才能最終實現質變。
假如對一個物體,你一會後面施加一個力,一會前面再施加一個力,一會側面又施加一個力。表面上你施加的力很多,好像做的功也很多,但實際上很多都是無用功,也最終很難實現質變。
我們的很多父母在教育上,也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表面上看父母忙得很,為了教育孩子學習各種育兒知識,盯緊孩子的一舉一動,耳提面命的教育,但最終孩子卻屢教不改。不是你的「量」不夠,而是你施加的「力」的方向不對,沒有保證往同一個方向發力,這就使得你在做無用功。
總結
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父母建立一個長期的目標,採取系統的行為,往同一個方向持續做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出現屢教不改的問題。
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情好時就特別上心教育,心情不好時就放任孩子的父母,是永遠不能避免「屢教不改」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