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卻屢教不改!不要讓教育停留在「孩子道歉了」的表象上

2020-08-22 虎虎升薇

在小區的滑滑梯旁,女兒、小辰、小軒是每天晚飯後都會一起玩耍的三個小夥伴。我和小辰媽媽是老鄉,孩子們玩的時候,我倆就一起聊天,小軒一般是爸爸帶過來,他經常低頭忙自己的事情或者坐的老遠不幹涉。

三個小夥伴玩得久了,就會經常出現下面的場景:

一起吊在槓上,先下來的小辰突然推了一把小軒,害的小軒掉下來,摔到泥坑裡。

一起玩玩具,突然小辰搶玩具推了小軒一把,小軒輕則一個趔趄,重則直接摔地上。

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發生分歧、打鬧是正常的。不過針對小辰喜歡推人這個行為,小辰媽媽很是苦惱。因為我觀察到她每次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是馬上介入,讓兒子給小軒道歉。小軒其實是個性格很溫和的孩子,被推了也不太會哭鬧,不像我家女兒肯定要哭鬧的。

但是小辰媽媽管過兒子無數次,也帶兒子道過無數次歉了,然而小辰並沒有什麼改進,再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基本還是每天會發生這種推搡行為。

小辰媽媽頭疼的要命,一直跟我說:這孩子怎麼管就不聽呢,每次也知道給別人說對不起,但是依然屢教不改,真是氣死我了!

其實,小辰媽媽已經是我見過的比較負責的媽媽,在外面帶著孩子玩得多了,我相信下面兩種情景你也一定碰到過:

情景一:孩子還小呢!

孩子推搡別人或類似不良行為,父母並不放在心上,總覺得孩子還小呢,長大就好了,就算被別人父母說了,還往往回敬一句:您大人怎麼跟小孩子一般見識呢?搞得別人啞口無言。

這樣的養育者以為要順其自然,其實是不負責任,熊孩子並不是長大就能長好的,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有管教的責任。

情景二:孩子欠打呀!

孩子推搡別人或類似不良行為,父母覺得必須嚴加管教,但是沒什麼方法,只會用暴力手段對待孩子。總覺得必須讓孩子吃苦頭才能長記性,卻沒有想到暴力的手段完全忽視孩子的內心,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在不良行為上越走越遠,長成問題少年。

對比這兩種情景,小辰媽媽的處理方式已經進步了許多,這也是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80後媽媽所秉持的方式,帶領孩子承認錯誤,給別人道歉,但為什麼孩子能輕易說出「對不起」,卻屢教不改呢?

我之前也有這個煩惱,女兒發脾氣的時候喜歡在房間裡面扔我的東西,氣消了之後她扔下一句「對不起」就結束了,留下我一個人鬱悶或者要收拾滿地的東西,這種時刻,我經常想,怎麼樣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呢?怎麼樣讓孩子明白並不是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呢?

又一次女兒發脾氣把我衣服扔的滿地都是,我平靜地告訴她:做錯了,就需要承擔責任,接下來必須把媽媽的衣服都撿起來擺好。

女兒氣還沒完全消完,但是看到我堅定的眼神還是不情願的開始收拾起來。我本來打算留下她一個人收拾,想想也有點於心不忍,於是跟她一起收拾起來,我發現她的氣一會就消散了,積極配合收拾。很快我們就和好了,從此以後她就很少發脾氣扔衣服了,大概她知道她如果扔需要負什麼後果。

這次的啟發告訴我,要想讓孩子改善不良行為,必須讓他們認識到做錯了事情,需要負責任,而不是只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也就是必須讓犯錯的孩子「自食其果」。

只有讓他們承擔起犯錯後的責任,他們才會深刻體會到哪裡做的不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下次自己可以怎麼改進?

實際操作中,如何讓孩子從「自食其果」中收穫正向體會,父母的引導也非常重要,需要顧全下面三個步驟:

1、 提前和孩子約定犯了錯需要承擔的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是相對自然後果的一個用詞,自然後果往往指遲到了,所以趕不上班車了。而邏輯結果往往需要父母和孩子就自家的規則約定好。比如小辰媽媽可以告訴小辰,推別人是不對的,如果媽媽發現你再推別人,就必須做到兩點彌補錯誤:一要安慰別人,二要把別人的衣服清洗乾淨。道歉是必須的,但是道歉後怎麼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才是父母最該關注的點。

2、 堅決執行邏輯後果,帶孩子體會犯錯需要彌補的過程。

如果提前做了約定,最關鍵的一步來了,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必須帶著孩子按照之前的約定來執行,一方面不要嫌麻煩要做好言傳身教,一方面是監督孩子體會整個過程,讓他從彌補的行為中有所收穫。

其實很多時候道歉之所以流行,本質上也是父母自己偷懶,比如小辰把小軒推到泥坑裡,小軒半邊褲子溼了,父母可以堅持帶著小辰去小軒家取髒衣服回家,然後和兒子一起清洗或者教兒子使用洗衣機清洗,這個過程確實很耗時間,加上如果對方家長一直強調不必如此,很多父母是不太會堅持這麼做的。

可是往往是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裡,怎麼做可以彌補自己的錯誤,下次想推搡別人的時候也會再三思考。

3、 全程心理支持,必要時行動支持。

讓孩子承擔犯錯的責任時,不是丟下一句「你自己幹的好事,自己搞定」這樣的話語,這句話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最佳示範。

在帶領孩子彌補錯誤時,要全程給予心理支持。讓孩子感受到你和她/他是站在一起的,爸媽不會丟下你不管,有問題我們一起面對。

針對學齡前孩子,很多能力還沒有達到,想彌補卻往往不知道如果下手,建議父母帶領孩子一起做,但多用啟發式提問讓自己動嘴,讓孩子動手,最終完成彌補行為。

大年齡段的孩子,父母也是需要全程提供心理支持,但必要時才提供行動支持即可。

有父母在身邊支持自己,這是孩子最好的精神支柱,她/他會明白犯了錯父母不會不愛自己,犯了錯不要緊,父母一直在身邊。

所有父母都想培養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最好的培養時機其實就是在孩子犯錯時。孩子犯錯不可怕,父母的認知局限才是關鍵問題。

不要讓孩子犯錯的彌補流於表面的道歉,「對不起」說多了,孩子也會產生免疫力,關鍵是讓孩子真正意識到「犯了錯,並不是只說句對不起就可以了」,我們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體會彌補的過程,才會讓孩子產生真正的責任感,長成真正有責任的人。

——————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 ,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沒想到竟把那孩子推下了臺,對方頭部著地,當場就摔暈過去。小霸王的父母嚇傻了,而那個始作俑者卻一副毫不害怕的樣子,還想著如果父母要罵他,他道歉就是。我們總是說,孩子品性不好,總是惹事。卻忘了屢教不改的背後,是孩子的錯誤意識出了岔子。
  • 你會和孩子道歉嗎?「對不起」和「我愛你」一樣重要!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執著的要求孩子——要做一個好孩子,可是孩子們卻從來沒有要求我們——要做一個好父母。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當孩子不夠乖時,作為父母的失望和憤怒,可是當父母做的不夠好時,孩子心中的失落、不滿和委屈,我們往往無從體會。當孩子慢慢長大,行為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往往都是表象,深層的心理因素,早已在生活中日復一日、重複的細節中被粗心的父母忽略掉了。
  • 你的孩子犯錯總說對不起,先別高興,說明你的教育方式「埋雷」了
    其實看到之前這段畫面,我頓時明白,這對母子對於道歉的誤會有多深,其實很多家長都是如此,家長認為只要說了"對不起"就是道歉,並且還把這種錯的思想傳遞給了孩子。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真的了解什麼叫做認錯,什麼叫做道歉呢?其實網絡上對於道歉也有很多解釋,比如:"為不適當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認不是;承認使人委屈或對人無禮,同時表示遺憾。
  • 梅婷丈夫強迫3歲的女兒道歉:沒意義的「對不起」,別讓孩子說
    文|秘籍君當孩子做錯事,並且傷害到別人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讓孩子說「對不起」,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但是,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家長讓他說「對不起」也是枉然,沒有任何意義。結果,快快打人的場面被梅婷丈夫看見了,他讓快快道歉,快快認為自己沒錯,堅決拒絕。梅婷丈夫發出嚴重警告:「你這樣不善良的話,爸爸一點都不喜歡你了」。快快聽見後,不情不願地說了對不起......
  • 梅婷丈夫強迫3歲的女兒道歉:沒意義的「對不起」,別讓孩子說
    文|秘籍君當孩子做錯事,並且傷害到別人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讓孩子說「對不起」,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但是,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家長讓他說「對不起」也是枉然,沒有任何意義。結果,快快打人的場面被梅婷丈夫看見了,他讓快快道歉,快快認為自己沒錯,堅決拒絕。梅婷丈夫發出嚴重警告:「你這樣不善良的話,爸爸一點都不喜歡你了」。快快聽見後,不情不願地說了對不起......
  • 關於孩子的屢教不改,是堅持說教?還是實行棍棒教育?
    目前的教育方式大致分為兩種:說教與棍棒教育。現在,大家都提倡科學育兒,老一輩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觀念,已經被現在的「說教」教育觀念所趕超,成為眾多家長所推崇的教育方式,但僅僅是說教孩子能聽嗎?對於說教卻屢教不改的孩子,我們該不該實行棍棒教育呢?
  • 認真向孩子道歉的家長,你說對不起的樣子很棒
    在教育孩子承認錯誤、講禮貌、學會負責任的過程中,你,有沒有做到認真向孩子道歉呢?說了「對不起」,為什麼孩子不接受?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看著孩子的眼睛,再次真誠地道歉:「對不起,你可以原諒爸爸/媽媽嗎?」
  • 憑什麼我要向孩子道歉?多少孩子,在等父母一句「對不起」
    最後沒辦法,老師反饋到我那裡,我只能又一次對小毛寶進行思想教育。這時候小毛寶崩潰了,大哭:都怪你,害我變得這麼醜,讓我被同學嘲笑。萬般無奈下,我只好道歉:對不起,媽媽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以後就聽你的啊!最後,她說,「原來兒子一直在等我的道歉」。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吧,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很難真正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但是孩子還是會記掛在心裡的,TA只是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罷了。
  • 孩子為何拒不道歉?「對不起」有這麼難說出口嗎?孩子回復:有!
    有個小男孩一個沒瞄準,把球打在了一旁玩搖搖椅的孩子臉上。那個孩子嚇了一跳,就開始哭。對方的媽媽見狀,趕緊讓打羽毛球的兒子過來給人家道歉,誰知道小男孩說死也不願意說「對不起」,場面一度很尷尬。被打的孩子媽媽趕緊說沒關係,孩子也不是故意的才算結束了。看著他們的樣子,讓我想起來關於孩子道歉的事情。
  • 孩子總說「對不起」,就是「討好型人格」?家長要把握好教育契機
    "對不起"本是一種禮貌用語,是在犯錯誤的情況對受害者說的話,可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跟他人道歉,天天三句話不離"對不起",又給人一種膽小懦弱、好欺負的感覺,讓人們誤以為他是"討好型人格"。如果你家的孩子也總是喜歡和他人說"對不起",那麼家長就要足夠重視這個問題,要抓住教育的時機。
  • 「他說對不起了你快原諒吧」關於道歉這件事,應當怎樣教育孩子?
    前幾天天氣很好,我就帶著孩子到小區廣場上去玩,結果剛到廣場,我就發現有幾個孩子一直在欺負一個小女孩,其中一個孩子一直扯著小女孩的頭髮不放,還經常動手打這個小女孩,更過分的是這個小男孩還把小女孩從樓梯上推了下來,孩子的頭都被磕破了。
  • 「他說對不起了你還不原諒?」欺負人的孩子憑什麼道歉就得被原諒
    ……我們從小生活在周圍人的評價裡,人們對好孩子的定義中有很明確的一條,那就是「知錯能改」,很多父母從小就告訴孩子「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可是父母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卻忘記教給孩子,「知錯」不僅僅是要停留在嘴上,而是要付諸到行動上。上面節目裡的老人「知錯」了嗎?
  • 孩子需要的道歉能力,不是他人說對不起時,娃說的「沒關係」
    當說「謝謝你的道歉」時,內心不用為了說出原諒的話而不開心,更多的也是教育了孩子誠實。 實際上這句話的表達也在告訴對方,有時候對不起也不是萬能的,沒人需要為你的錯誤買單。
  • 有種道歉方式叫「媽媽喊你吃飯」,跟孩子說「對不起」很掉價嗎?
    視頻的原版是一位媽媽誤會了女兒,女兒生氣回房間不理媽媽了,媽媽也不想給孩子道歉。等到了吃飯的時間,媽媽推門進來打量躺在床上的女兒問「你餓不餓」,女兒心裡明白這是媽媽獨特的道歉方式,用「喊吃飯」來代替「對不起」。
  • 學會向孩子道歉,一句「對不起」丟面子,卻贏得信任
    而本來只是想和咪咪一起玩,不但沒玩成還被寶爸踢了一腳,寶寶心裡委屈,順勢就躺在地板上,上演了開篇的一幕。如果在以前,我想我肯定會朝著寶爸一通怒吼,「為什麼欺負孩子,為什麼踢他」,balabala,這種的情況不是一次兩次,每次都以我慢慢地哄好孩子為結局。
  • 孩子犯錯,一句對不起就結束了嗎?
    「對不起,我錯了。」孩子犯錯後,每當聽見孩子這樣態度誠懇的認錯時,當父母的是不是會甚感欣慰?於是立刻放走了孩子繼續去玩耍,留下自己耐心地收拾闖禍後的「災難現場」,去安撫被欺負的弟弟或者小朋友。孩子犯錯後,用「講道理」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犯錯行為,並要求他們道歉,對嗎?當然對!但如果只是限於上述的,說一聲道歉,孩子所犯下的錯就一筆勾銷,這種做法其實是不夠完整的。
  • 一句「對不起」並不能解決問題,父母如何教孩子正確地道歉?
    孩子總會犯錯,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如何引導教育孩子承認錯誤、吸取經驗、積極改正就顯得尤為重要。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怎麼辦?孩子屢教屢犯怎麼辦?父母如何正確地教孩子道歉,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犯錯時,父母都會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告訴孩子錯在哪裡,以及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孩子道歉後,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後,還有一項重要的環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孩子犯錯後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更重要的是,孩子必須為這件事的後果承擔責任。
  • 為什麼孩子屢教不改?借用物理學上的「做功」概念,你就明白了
    估計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跟我一樣為孩子的這個問題發愁,就是明明教育了孩子,孩子也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但就是屢教不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就拿我家的孩子來說,我最近一直教她使用計時器,以便於讓她形成時間觀念,做事可以提高效率,不要每次都是我在後面催。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事情,人與人相處,有矛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為了從小培養孩子懂事講禮貌,很多家長都教育孩子:當面的小朋友和你道歉的時候,你一定要說一句沒關係,這樣才是正確的,才會成為人人都喜歡的乖寶寶。
  • 家長犯錯要不要向孩子道歉?願意說"對不起"的父母,真的很棒
    前段時間,在商場看到這樣一件事情,因為商場裡人很多,人來人往中一位小姑娘不小心撞到一位小姐姐,小姑娘的爸爸趕緊要求孩子向別人道歉,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這種關係深深的埋在父母以及孩子的心中。有些時候,家長也要試著不把孩子當作孩子,而是把他們當作獨立的個體,他們也需要尊重和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