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的滑滑梯旁,女兒、小辰、小軒是每天晚飯後都會一起玩耍的三個小夥伴。我和小辰媽媽是老鄉,孩子們玩的時候,我倆就一起聊天,小軒一般是爸爸帶過來,他經常低頭忙自己的事情或者坐的老遠不幹涉。
三個小夥伴玩得久了,就會經常出現下面的場景:
一起吊在槓上,先下來的小辰突然推了一把小軒,害的小軒掉下來,摔到泥坑裡。
一起玩玩具,突然小辰搶玩具推了小軒一把,小軒輕則一個趔趄,重則直接摔地上。
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發生分歧、打鬧是正常的。不過針對小辰喜歡推人這個行為,小辰媽媽很是苦惱。因為我觀察到她每次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是馬上介入,讓兒子給小軒道歉。小軒其實是個性格很溫和的孩子,被推了也不太會哭鬧,不像我家女兒肯定要哭鬧的。
但是小辰媽媽管過兒子無數次,也帶兒子道過無數次歉了,然而小辰並沒有什麼改進,再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基本還是每天會發生這種推搡行為。
小辰媽媽頭疼的要命,一直跟我說:這孩子怎麼管就不聽呢,每次也知道給別人說對不起,但是依然屢教不改,真是氣死我了!
其實,小辰媽媽已經是我見過的比較負責的媽媽,在外面帶著孩子玩得多了,我相信下面兩種情景你也一定碰到過:
情景一:孩子還小呢!
孩子推搡別人或類似不良行為,父母並不放在心上,總覺得孩子還小呢,長大就好了,就算被別人父母說了,還往往回敬一句:您大人怎麼跟小孩子一般見識呢?搞得別人啞口無言。
這樣的養育者以為要順其自然,其實是不負責任,熊孩子並不是長大就能長好的,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有管教的責任。
情景二:孩子欠打呀!
孩子推搡別人或類似不良行為,父母覺得必須嚴加管教,但是沒什麼方法,只會用暴力手段對待孩子。總覺得必須讓孩子吃苦頭才能長記性,卻沒有想到暴力的手段完全忽視孩子的內心,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在不良行為上越走越遠,長成問題少年。
對比這兩種情景,小辰媽媽的處理方式已經進步了許多,這也是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80後媽媽所秉持的方式,帶領孩子承認錯誤,給別人道歉,但為什麼孩子能輕易說出「對不起」,卻屢教不改呢?
我之前也有這個煩惱,女兒發脾氣的時候喜歡在房間裡面扔我的東西,氣消了之後她扔下一句「對不起」就結束了,留下我一個人鬱悶或者要收拾滿地的東西,這種時刻,我經常想,怎麼樣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呢?怎麼樣讓孩子明白並不是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呢?
又一次女兒發脾氣把我衣服扔的滿地都是,我平靜地告訴她:做錯了,就需要承擔責任,接下來必須把媽媽的衣服都撿起來擺好。
女兒氣還沒完全消完,但是看到我堅定的眼神還是不情願的開始收拾起來。我本來打算留下她一個人收拾,想想也有點於心不忍,於是跟她一起收拾起來,我發現她的氣一會就消散了,積極配合收拾。很快我們就和好了,從此以後她就很少發脾氣扔衣服了,大概她知道她如果扔需要負什麼後果。
這次的啟發告訴我,要想讓孩子改善不良行為,必須讓他們認識到做錯了事情,需要負責任,而不是只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也就是必須讓犯錯的孩子「自食其果」。
只有讓他們承擔起犯錯後的責任,他們才會深刻體會到哪裡做的不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下次自己可以怎麼改進?
實際操作中,如何讓孩子從「自食其果」中收穫正向體會,父母的引導也非常重要,需要顧全下面三個步驟:
1、 提前和孩子約定犯了錯需要承擔的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是相對自然後果的一個用詞,自然後果往往指遲到了,所以趕不上班車了。而邏輯結果往往需要父母和孩子就自家的規則約定好。比如小辰媽媽可以告訴小辰,推別人是不對的,如果媽媽發現你再推別人,就必須做到兩點彌補錯誤:一要安慰別人,二要把別人的衣服清洗乾淨。道歉是必須的,但是道歉後怎麼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才是父母最該關注的點。
2、 堅決執行邏輯後果,帶孩子體會犯錯需要彌補的過程。
如果提前做了約定,最關鍵的一步來了,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必須帶著孩子按照之前的約定來執行,一方面不要嫌麻煩要做好言傳身教,一方面是監督孩子體會整個過程,讓他從彌補的行為中有所收穫。
其實很多時候道歉之所以流行,本質上也是父母自己偷懶,比如小辰把小軒推到泥坑裡,小軒半邊褲子溼了,父母可以堅持帶著小辰去小軒家取髒衣服回家,然後和兒子一起清洗或者教兒子使用洗衣機清洗,這個過程確實很耗時間,加上如果對方家長一直強調不必如此,很多父母是不太會堅持這麼做的。
可是往往是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裡,怎麼做可以彌補自己的錯誤,下次想推搡別人的時候也會再三思考。
3、 全程心理支持,必要時行動支持。
讓孩子承擔犯錯的責任時,不是丟下一句「你自己幹的好事,自己搞定」這樣的話語,這句話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最佳示範。
在帶領孩子彌補錯誤時,要全程給予心理支持。讓孩子感受到你和她/他是站在一起的,爸媽不會丟下你不管,有問題我們一起面對。
針對學齡前孩子,很多能力還沒有達到,想彌補卻往往不知道如果下手,建議父母帶領孩子一起做,但多用啟發式提問讓自己動嘴,讓孩子動手,最終完成彌補行為。
大年齡段的孩子,父母也是需要全程提供心理支持,但必要時才提供行動支持即可。
有父母在身邊支持自己,這是孩子最好的精神支柱,她/他會明白犯了錯父母不會不愛自己,犯了錯不要緊,父母一直在身邊。
所有父母都想培養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最好的培養時機其實就是在孩子犯錯時。孩子犯錯不可怕,父母的認知局限才是關鍵問題。
不要讓孩子犯錯的彌補流於表面的道歉,「對不起」說多了,孩子也會產生免疫力,關鍵是讓孩子真正意識到「犯了錯,並不是只說句對不起就可以了」,我們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體會彌補的過程,才會讓孩子產生真正的責任感,長成真正有責任的人。
——————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 ,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