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引用了「齊人之福」這個典故,儘管不少男人認為齊人有一妻一妾是幸福的,但在現代社會,這等「理想」只能停留在廣大男人的夢中。或許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即使是名垂青史的國學大師,也因感情而終生遺憾。
他名叫顧頡剛。魯迅的「死對頭」顧頡剛和胡適都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他們創立了古史辨派。其一生成就卓著,日本學者大加讚揚,留下的《古史辨》等學術著作至今影響史學界。
同時,顧頡剛的愛情故事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理由很簡單,顧頡剛曾經深愛著一個女人,為此不惜寫下了萬字的情書表白,那時他的妻子剛剛過世15天。究竟什麼人能如此動心呢?顧頡剛的聲明有何結果?
顧頡剛喜歡的女人叫譚慕愚,其實是個來自湖南長沙的「湘妹子」,非常有才華。譚慕愚22歲時,兩人相識,當時她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女生;顧頡剛31歲,已結過兩次婚。
顧頡剛已結了婚,還深愛著譚慕愚,這與他的婚姻經歷息息相關。顧家是蘇州的書香門第,顧頡剛有幾代人,長輩們都很重視他的學業和婚姻。所以,顧頡剛13歲的時候,他被父親帶到茶館裡喝茶。
正如所有老一套的老一套,喝茶是假的,給顧頡剛拜年是真的。顧頡剛就這樣與家人安排好的女子吳徵蘭訂婚了,7年後兩人正式結婚。無異於說顧頡剛在整個青春期都沒有嘗到愛情的甘甜滋味,他接受了新文化思想,對此很不滿。
然而,顧頡剛還是覺得自己應該對妻子負責,妻子不認字,兩人溝通有障礙,他親自教妻子讀書識字。可惜顧頡剛剛25歲的妻子因體弱多病而留下兩個年幼的女兒。為了照顧家庭,為了兼顧學業,顧頡剛已經累得不行了。
所以葉聖陶等人把殷履安介紹給他。殷履安是個才女,符合顧頡剛「以伉儷兼友」的娶妻標準,二人合而為一。婚後,顧頡剛回到北大念書,殷履安留在蘇州,替殷履安照看老小,料理家務。
他們分開五年,期間只有書信往來,互相訴說彼此的心事。或許是長時間的分居讓顧頡剛心灰意冷,他見到譚慕愚後便對她一見鍾情,寫信給朋友說:「我對女人從來就不感興趣......這次竟讓我看到一個很合心意的女人。」顧頡剛從此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單相思。
與譚慕愚理智地交朋友,但又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在夢中,譚慕愚的一舉一動也全是一笑。一九四三年,陪顧頡剛走過二十四年婚姻歲月的殷履安過世後,他為譚慕愚寫了一封近萬字(實際約9400字)的情書,表達對她的愛慕。
顧頡剛今年50歲,譚慕愚也是41歲。譚慕愚沒有接受顧頡剛的示愛,她一直視顧頡剛為普通朋友,對他沒有男女情誼。無計可施,顧頡剛只好娶了另一個女人張靜秋為妻,但一直到八十七歲高齡去世,他都沒有忘記譚慕愚。
妻子、朋友、甚至兒女都知道這件事,誰也說不清楚,顧頡剛對譚慕愚的愛是否已經變成了一種執念。大師也吃人間煙火,也有七情六慾,好在顧頡剛並沒有因此對妻子做出過激的舉動,這也算約束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