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民俗學家、近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先驅和奠基人,他一生成就卓著,為世人稱道,而這樣一位在事業上功成名就,一生也逃不過「情」字纏身的人物,他娶了三個老婆,這一切都不是他所鍾愛的。
由於家庭關係單一,顧頡剛13歲時,家裡就為他安排了一樁婚事,女方名叫吳徵蘭,18歲時,顧頡剛與吳徵蘭結了婚,這是一樁純粹的包辦婚姻,兩人沒有任何感情基礎,更別提有什麼共同語言,婚後,顧頡剛是一位負責任的人,既然和吳徵蘭成了夫妻,他也儘自己所能教吳徵蘭識字,培養他們的感情。
一九一三年,顧頡剛到北大讀書,他和吳徵蘭的女兒也在這年出生,由於體弱多病,吳徵蘭於一九一八年過世,她死後,顧頡剛非常痛苦,朋友王伯祥、葉聖陶等人都不願意去看顧頡剛,於是請來一位女子,殷履安,殷履安學識淵博,為人虔誠,在朋友的幫助下,顧頡剛娶了殷履安為妻,後來,他去了北大,殷履安在家盡了孝心。
一九二四年,顧頡剛和潘家洵以及幾個北大女生一起遊頤和園,在那裡,顧頡剛愛上了一位名叫譚慕愚的女子,「予與同遊諸女中,最愛譚女士,以其落落寡合,矯揉造作,有如幽谷澗中一樹寒梅,清澈清澈。」而且那時候,他已經有了妻子殷履安,心中再有愛意,他也是深深的埋藏在心底,不敢說出來。
由於骨盆結核,殷履安無法生育,顧頡剛對她沒有任何怨言,甚至覺得二人也不用為孩子操心,1943年,殷履安因病去世,顧頡剛非常悲痛,他在日記中寫道:「二點半,履安氣漸急,二點五十分就去世……履安與予結子已有二十四年,今日永隔幽冥,忍之不語。」新婚喪父半個月後,顧頡剛給譚慕愚寄去一封長達萬字的情書,聲明「我已愛你二十年」譚慕愚收到這封信後,顯得很措手不及,她對顧頡剛並無好感,隨後,她委婉地稱自己不能生育,並拒絕了顧頡剛的求愛。
不久,顧頡剛又因病去世,結束了自己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