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銀與歐陽科諭
1958年,歐陽科諭和胡顯銀都在南京師範大學讀書,兩人相識於理髮店裡的一次偶遇。 2017年,病重中的胡顯銀與妻子歐陽科諭訂下了一個浪漫的「三年之約」——2020年,在妻子80歲那一年,出版一本見證彼此近60年相濡以沫的作品合集。可是3個月後胡顯銀卻永遠地離開了。
昨天,也就是丈夫離開後的第三年,歐陽科諭與胡顯銀共同出版的《相遇•同行》一書問世,「三年之約」在歐陽科諭的努力堅持下終得兌現。相伴近60年的他們,用愛書寫出了一路從相遇到同行,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書」。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劉麗媛
歐陽科諭介紹與胡顯銀合著的《相遇•同行》新書
生命進入倒數時,他與妻子許下三年之約
歐陽科諭回憶,2017年4月,已與多種疾病抗爭二十多年的胡顯銀體檢亮起「紅燈」,專家告訴她和兒女,胡顯銀的病情已經無可逆轉,生命時長不超過半年。驚愕、悲慟之後,歐陽科諭不得不接受了這一現實,但是她沒敢把實情告訴丈夫。
2017年5月的一天,兩個人並肩坐在沙發上,胡顯銀和歐陽科諭一段簡短的對話訂下了三年之約。胡顯銀說,兩個人各自出過一本書,希望接下來夫妻倆可以合出一本,他還將新書出版的時間定在了2020年,因為,「那年是你八十周歲,而且還有三年時間,我們除現有的文章外,還可以努力寫一些。」
歐陽科諭知道,丈夫其實等不到新書的出版了,但她還是作出肯定回答,決定獨自完成這個目標,不讓他留有遺憾。
訂婚照
帶著兩個人的承諾,記錄「相遇·同行」
2017年8月15日,胡顯銀去世。胡顯銀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歐陽科諭是中學教師,兩人桃李遍天下,學生們時時發來大段微信安慰、開導悲痛的歐陽科諭,有學生說,「您慢慢在記憶中,在文字裡,在夢中,在與親友學生的交流裡,在未來共同署名的書中,尋覓與胡老師相會的方式。胡老師會因為您對愛的堅守而高興,更會因您的堅強而欣慰。」
「三年之約」成了歐陽科諭的慰藉與信念。歐陽科諭帶著對愛人的承諾,整理舊文稿、創作新文稿。終於,三年之後的10月17日,胡顯銀、歐陽科諭合著的《相遇·同行》正式面世。
合集中,胡顯銀的文章大多選自他此前出版的散文詩歌集《斜陽晚唱》,而歐陽科諭的文章少數選自她此前出版的《感謝生活》,更多是她在三年裡全身心投入創作的散文,此外,書中收錄了兩人寫給彼此的書信,見證了兩個人近60年的愛情。
全家福
相伴近60年,用愛寫成的「情書」
歐陽科諭說,她和胡顯銀都是感情細膩的人,這本合集的主題就是「情」。從兩個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們對這個世界、對親友、對彼此的愛。他們寫花草靈性,認真記錄曇花、迎春花、二月蘭、紫藤帶來的感悟;寫親情,回憶父母恩情,記錄兒女、孫輩的成長。而最動人的,還是他們寫給彼此的「情書」。
胡顯銀、歐陽科諭都曾是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的學生,是學長與學妹。1958年在校園中相遇,之後相愛、結婚。兩個人經歷過八年兩地分居時光,這期間,兩人約定三五天一封書信。
「才來幾天,感到有些煩悶,時時會想念你和女兒。前些時候,偶得《訴衷情》下闋……今錄於後,獻給你,以作慰藉。」這是胡顯銀直白地向妻子表達愛意的信。
「鐵心人,你走了兩天了。」這是歐陽科諭到鐵心橋辦學,胡顯銀「調皮」地給她取了個雙關的稱呼。
「昨天接來信感慨無限,你離開家整整一個月了,人分兩地,多少思念。為愛常常怨你,怨你又使你不能安心休養,真是矛盾復矛盾。」這是胡顯銀回老家養病,歐陽科諭寫給他的思念。
他們的學生說,這是一本由愛凝成的書。
兩人的手寫書信
去世後才發現,他早將告別的話寫在詩裡
分居兩地互通書信時,胡顯銀為傾訴思念,經常在書信中加上一首詩,之後這份寫在詩詞裡的浪漫持續了五十多年。胡顯銀去世後,歐陽科諭在整理家中物品時,發現了一首她不曾看到的詩,詩的題目是《我若先行——致珊妹》,「珊妹」正是胡顯銀對歐陽科諭的暱稱。
「親愛的,你不用/到處把我尋找/滿天燦爛的彩霞/是我給你的祝福/鮮花閃爍的露珠/是我對你的微笑……」
原來,胡顯銀在二十多年前就生了重病,一度病危,他悄悄寫下這首告別詩,希望萬一不行離開,這首詩能給妻子一些安慰。之後病情好轉,他就將詩悄悄收了起來,直到離世後被妻子發現。
這樣深沉的愛與歐陽科諭的想法不謀而合。她說,「我心愛的人沒有離開我,他就常駐我心中,我要重新起航,帶著他一起去迎接每天的日出日落,一起走過春夏秋冬,一起為合集的出版嘔心瀝血,一起去迎接2020年合集的順利出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