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是童心最好的保鮮劑,是弘揚真善美的載體。然而,當前我們的兒歌創作卻面臨著尷尬。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僅要發問,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兒歌,到底去哪兒了?
幾天前,「世界兒歌日」在一片寂寥中過去。幾則反映兒歌現狀的報導,也並未驚起多少波瀾。對於這麼一個「舶來」且陌生的節日,人們不加注意或者忘卻本不奇怪,但是反思當下我們的兒歌創作,卻真的到了不能再漠視的時候。
兒歌是童心最好的保鮮劑,是弘揚真善美的載體。然而,當前我們的兒歌創作卻面臨著尷尬。據《中國文化報》日前報導,「現在的孩子,大多還是唱著父輩甚至是祖輩傳下來的兒歌,有時為了提高英語水平也會學些英文兒歌,真正讓孩子們喜歡又流傳很廣的新兒歌並不多見。與此同時,流行歌曲卻『乘虛而入』,《嘻唰唰》、《老鼠愛大米》在小學校園中的傳唱率相當高,很多小學生歌舞活動的音樂採用流行音樂……」
這的確是當前我國兒童歌曲的現狀。幼兒園裡多半是老兒歌和外國兒歌,小學中學唱的基本上就全是流行歌曲了。而成人世界的某些「神曲」,中小學生趨之若鶩的程度,有時讓大人們也為之咋舌。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僅要發問,屬於我們這個時代,屬於我們自己本民族的兒歌,到底去哪兒了?
我們中國傳統的雅文化裡,專門為小孩創作的兒歌或者詩歌等作品本來就很少。民間文化中原本豐富的童謠、故事和歌謠,又因為鄉土中國的變遷而近乎絕跡。近百年來,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吸收國外經驗和旋律,結合本民族語言特色,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兒歌。而如今卻在大眾文化的衝擊下,面臨後續無力的困境。
反觀國外的兒歌,活潑有趣,種類繁多,且歷史悠久,又能新品不斷。像數年前風靡全球的《鱷魚寶貝》,講述一條小鱷魚的簡單故事,將童真、童聲、童趣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兒童中間流行,也徵服並感動了成人世界。
為什麼我們不能創作出這樣的歌曲?其實如今我們的音樂人也創作了為數不少的兒歌,但不是像流行歌曲一樣,快餐化傾向嚴重,就是如同某些革命歌曲一樣,說教味太重,很難得到廣泛接受。要創作出高水平、傳唱廣的兒歌,不僅需要高水平的音樂素養,還要有對兒童認知和兒童心理有足夠的理解和認識。這需要音樂人靜下心來,長時間接觸和感悟兒童,真心為兒童創造和歌唱;也需要學前教育加強音樂教育方面的力量;還需要家庭、社會各界以及政府都一起關注兒歌和兒歌創作,建立有效的兒歌創作激勵機制。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擁有三億數量的中國兒童,他們唱著什麼樣的歌曲長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未來社會的面貌。正如香港電影《麥兜噹噹伴我心》中的那位教音樂的校長所言,「小孩子的歌聲是上帝賜給我們的一朵朵初開的花朵」。我們要享受花開的美妙,就要好好關注它、呵護它。
(來源:光明日報)